菜價漲了 ! 這回主要的問題出在倉儲、物流和運送上,農民日子更加苦哈哈,政府相關單位不能坐視不管,該要拔拔那些吃人的虎牙了。(圖/取自網路)
作者/黃丙喜(國家公益發展協進會理事長)
小市民的生活壓力,大官員們很難感同身受,最大原因是他們很少上市場買油塩柴米醬醋茶。新冠疫情三級警戒管制至今月餘,果菜價格漲了一倍以上的比比皆是,以高麗菜為例,現在一斤約一百元。怎麼會這樣?是有乘機哄抬價格的菜蟲嗎?這回主要的問題出在倉儲、物流和運送上!
疫情是災難,災難就會讓一些人意外發財。賺錢,可以,但要賺令人尊敬的錢。這次疫情讓船運、空運和陸運業者都發了大財。理由是,運費漲了近倍。以果菜一小箱為例,一盒裝著二公斤左右的生鮮蔬菜加二小包手工麵,售價約七百五十元。哇!一公斤菜價近乎三百元,比起魚肉價格毫不遜色。
菜價貴了,農民翻身賺大錢了嗎?可惜,答案是,沒有?它不只菜價上漲有限,因為,可以順利在生鮮期限內運出去銷售的量,大約只剩下原來的一半,甚至更低,所以,總收益反而下降。而那些可銷售出去的呢?箱子漲了、運費也漲了,這兩項費用居然超過菜價的一半以上,農民賺了虛假的表面利潤,日子卻是愈過愈苦。
疫情的防治於政府官員來說,是項心理十分掙扎的行政救災倫理。做防疫或抗疫措施時,他必須在公共衛生、社會安全和經濟民生三角之間做出公平、公正的抉擇。而這在當前民粹高漲的社會非常不容易找到大家不滿意但可接受的均衡。台灣當前的疫情因為先有防治出現缺失,普篩遲遲慢拍,後有疫苗準備不周,在後續的抗疫救治上自然飽受各界抨擊。
日本學者Naomi Zack在《救災倫理》書中指出,當今世界有關防災的關鍵議題已經由救助最多的人( Save the greatest number),推進到公平救助全部那些可被救助的人( Fairly save all who can be saved, with the best preparation)。因此,行政部門被要求在疫情防治和經濟救助上更要講求精確,而不是一味的大撒幣。
而政府為什麼要特別關注相對需要協助的族群呢?因為,身心障礙、高齡者、慢性病患、中低收入者、孕婦、新住民、外籍勞工等受疫情的負面衝擊最嚴重;所以,無論是風險訊息、災害資訊、整備指導、警戒訊息、救災與救助措施資訊等的傳遞,都必須額外考慮到這些弱勢族群的特別需求。
當Delta病毒在台灣構成新的威脅下,剛好值得政府和民間共同思考的因應疫情新議題是:如何才是給予輕重症病患「最適當」的照護和治療?疫苗應該如何分配才符合「效率」或「效益」?社區應該用多大的成本或犧牲多大的整體或個人利益來進行管制?而衡量這些救災倫理的標準涉及公平(Equality)、平等(Equity)和正義(Justice)三大原則。
回過頭來看,和菜價一樣,售價不合理上漲的物品,如果真相是物流運輸業者趁機發災難財,政府相關單位當然不能坐視不管,反而更要拔拔那些吃人的虎牙。不然,怎麼叫政府呢?
作者簡介
黃丙喜,筆耕公共政策三十年,期許為國泰民安增動力,為社會公義添喉舌。
出身新聞媒體,而後轉任台灣大型和跨國企業,赴美獲管理學博士,先後在南洋理工大學、芬蘭厄爾托大學和台灣科技大學教授IMBA和EMBA學程,並任國發會、經濟部、衛福部等政府機構專案顧問,負責政策前瞻、國會溝通和危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