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兩岸軍備競賽的同時,解放軍內部召開一系列會議,論證武統台灣的可行性,與會者大多數人情緒激動,主戰聲浪高漲,甚至揚言 :「我軍的導彈可準確無誤地打到李登輝的辦公桌上 ! 」劉亞洲上將 (圖/取自網路) 頗不以為然,他是國家主席李先念的女婿,在解放軍高級將領中,戰略思維清晰,非常清楚武統台灣的困難度。關於解放軍當時並未具備武統的能力,江澤民心知肚明,因此李立三式的盲動路線始終沒有出現。
作者/齊茂吉 (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兼任教授)
台海三次危機後,針對東風導彈的威脅,3組愛國者二式導彈(PAC-2)列裝國軍。問題是,反導彈的難度非常高,1992年第一次海灣戰爭期間,美軍愛國者2式導彈上陣,部署在以色列及沙烏地阿拉伯,但是戰果不佳,當時對付的還是落伍的俄製飛毛腿(Scud)飛彈。台灣西部由北到南的海空軍基地,均暴露在東風導彈5分鐘的射程內,愛國者2式很難防禦更先進的東風15。
有鑑於此,李登輝有意加入美方主導的區域飛彈防禦系統(Theater Missile Defense, TMD)。問題是,加入有「錢坑」之稱的TMD,也無法構築成刀槍不入的金鐘罩。不過,加入TMD的政治意義非比尋常,無異是美台間再度在軍事上組成聯盟,因此不論要花多少錢,李登輝都不在乎。
與此同時,李登輝深諳攻擊才是最好的防禦,他下令中山科學研究院,研發地地飛彈,反制解放軍。中科院前後共發展兩類飛彈,也就是彈道飛彈(ballistic missile)及巡弋飛彈(cruise missile)。不論是哪一類型飛彈的射程均超過300公里,美方不可能不知情。
1998年12月中科院順利成功試射第一枚基本型探空火箭,係由天弓二型飛彈加上推進器形成兩節固態火箭,在配重250公斤的負荷下,垂直高度可達300公里;若改裝成實戰飛彈,射程大增,此型飛彈屬於彈道飛彈,可能是外傳的雲峯飛彈,不過似乎未列裝。
2008年5月馬英九就任總統後,2009年國軍雄風2E巡弋飛彈部隊正式成軍,國軍開始擁有射抵上海及三峽大壩的飛彈。可以說,李登輝任內奠定了國軍研製地地飛彈的基礎。
必須指出的是,1999年7月的「兩國論」風波,距台海三次危機僅3年多的時間,國軍在台海仍擁有海空優勢。當時國軍空軍列裝的新式戰機,包括美製F16、法製M2000及自製IDF,一位年輕的飛官信心滿滿地告訴筆者說:「殲8來多少架,就打多少架!」至於國軍海軍入列的新式戰艦,包括法製拉法葉艦、美製佩里艦等。難怪,李登輝底氣十足地抛出「兩國論」。
面對「兩國論」的步步進逼,解放軍空軍方面,自行研製殲10外,並在Su27的基礎上,研製殲11;海軍方面,自俄購入4艘有「航母殺手」之稱的現代級導彈驅逐艦外,還自力研製22導彈快艇,準備以狼群戰術對付美軍航母戰鬥群,現代艦及22艇配置在東海艦隊;1999年10月1日慶祝建國50周年大閱兵時,公開展示東風21,此型陸基導彈射程1500公里,專門用來對付美軍航母,阻絶航母馳援第一島鏈。台海一旦爆發戰爭,美軍航母介入時,解放軍必須擁有撒手鐧的武器,如東風21,令美軍航母投鼠忌器。
值得注意的是,「兩國論」風波期間,二炮成功試射新型的洲際導彈,當時一位解放軍少將告訴筆者,射程達14000公里,依此估算,應是東風41,而不是美軍研判的東風31。2019年10月1日慶祝建國70周年大閱兵,16枚東風41公開亮相天安門,每枚導彈含10個分導式多彈頭,射程覆蓋全美國,針對性十分明顯。
當兩岸軍備競賽的同時,解放軍內部召開一系列會議,論證武統台灣的可行性時,與會者大多數人情緒激動,主戰聲浪高漲!後來出任國防大學政委的劉亞洲上將,當時在一篇專文中透露:「有關部門論證台灣可不可打,雄心萬丈,壯語盈耳。有的講:“打!朝發夕至!”有的講:“台灣軍隊不堪一擊,我軍穩操勝券。!”有一張報紙更以唬人的大標題這樣寫道:“我軍的導彈可準確無誤地打到李登輝的辦公桌上。”」
劉亞洲說這些會議:「更見一團鼓噪。心浮得都飄到半空中去了。」他頗不以為然,在最後發言時,語重心長地只講了一句:「最大的敵人是自己。」劉亞洲非常清楚武統台灣的困難度,美日都不會放棄台灣。
劉亞洲在解放軍高級將領中,戰略思維清晰,條理層次分明,論述能力極强,他又是海內外知名的文學家,而且是國家主席李先念的女婿。1992年,曾來台參訪,並到金門一覽古寧頭戰場。劉亞洲的特殊背景,能獲准入台,台灣當局應有特殊的政治考量,。
雖然,解放軍內部論證會議群情激昂;但是,除了劉亞洲之外,也有反對的聲音:「一旦打下去的話,就是50年仇恨!」即使,江澤民在內部講話中説:「台海必有一戰!」不過解放軍並未具備武統的能力,江澤民當然心知肚明,李立三式的盲動路線始終未出現。
2000年2月21日,中方發表了「一個中國的原則與台灣問題」白皮書,這也是繼1993年發表「台灣問題與中國的統一」白皮書後,迄今為止第二份白皮書。這份白皮書為3月間台灣總統大選畫下了紅線,提出了武統的「三個如果」:「如果出現台灣被以任何名義從中國分割出去的重大事變,如果出現外國侵佔台灣,如果台灣當局無限期地拒絶通過談判和平解決兩岸統一問題」。顯然,中方試圖遏制島內日益高漲的台獨勢頭,並傾全力爭取和平統一的機會。
不料,原先被看好的參選人宋楚瑜,遭到李登輝的算計,在「興票案」的重擊下,民進黨參選人陳水扁漁翁得利,以不到40%的選票,入主總統府。這也是中方最不願意看到的結果。在這場角力中,李登輝則是奕局的主宰者,在民進黨執政後,李登輝路線終於順利傳承下去。
值得注意的是,後蔣經國時期台灣政局的發展,中方內部的評估基本上仍是到位的。流亡美國的前新華社社長許家屯在回憶錄中透露,當時他向北京匯報的對台局勢的看法:李登輝繼續當總統的話,和統的可能性「就會減少」;接下來萬年國會改選,本地代表將大增,大陸去台勢力將更加弱化,台獨或獨台的力量會强化;和統的可能性更加渺茫,武統的可能性「越來越大」。
許家屯表示,他的看法與北京是一致的。
無可置疑的,兩岸關係的不確定性有增無減。!(全文系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