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人語
繼「魔法老媽奇葩兒」系列,廖靜霞老師寫完她與兒子阿甘的故事之後,茲再推出「我與我的學生們」系列,述說她B段班教書生涯中,師生過招的種種情境。同樣,那真的不只是故事而已。
作者/廖靜霞
有一天去菜市場,經過一家熟識的商家。老闆娘急忙叫住我:老師,請等一下,我有事想請教妳。
於是我停下了腳步。
她拿出了一張兒子的平時測驗卷。
她說:老師妳看,考20分咧!怎麼辦?要不要去補習啊?
我仔細一看,是台語拼音。一共考10個字,孩子只寫對了兩個,其他八個,用紅筆打XX。得分20。
這驚心的20分,打痛了孩子和媽媽的心。
老闆娘說:這考的是什麼呀?孩子説不清,我也看不懂,也不會教!
我心中暗叫:不妙,我擔心的惡夢果然發生了!
我簡單地跟老闆娘解釋著,什麼是台語拼音。對孩子來說,它有多麼的難,它又有多麼的不重要。
老師這樣考,是多麼不智!有可能這個老師不會教,或是根本搞不清楚方向,這簡直是個惡夢。
最後我只好安慰她:這個聯考不會考,段考也不會考,分數不重要。台語課的目的,是希望訓練孩子聽得懂台語,會說台語。不是用來考試的!
西元2000年,陳水扁上台後,一心想要實行母語教學。學校也開始有了不定期的台語教學研討會、台語研習會,到了後來,更有了定期的台語師資培訓班,從台南聘請台語名師董峰政老師,每週來高雄上課。學員大都是高雄市各國中的國文老師或是有興趣台語教學的老師。
我們跟著董老師學羅馬拼音,學台語字,寫台語文。
我們學四句聯仔,台語褒歌,台灣諺語,台灣歇後語,唸童謡,唱台語歌,寫台語詩⋯⋯
我們去看河洛歌仔戲,走訪廟宇古蹟,探討民情風俗,當然也品嚐台灣小吃,享受台灣特色美食⋯⋯,每次課程的安排,都是既豐富又有趣。
這些精彩的內容,大都是我小時候已經有印象,但又不夠深入的台語世界。這樣的學習,讓我心裏感覺很充實,很快樂!
因為我是標準的台語人,從小生長在完全的台語環境中,周遭鄰居,家族親人都是講台語。還有很多長輩,老人,講的是更古老的台語,當時是孩子的我們,只能有耳無喙,似懂非懂。
直到進小學,我才接觸到國語。所以也經歷過那段,講台語要罰錢,要戴狗牌的歲月。後來因為求學,教書,嫁外省人,現在雖然說的是一口標準國語。但是台語是我的母語,而且是內化很深的道地母語。
自小我們常聽吳樂天講古,看黃俊雄布袋戲,瘋楊麗花歌仔戲。娛樂之餘,已經多少感受到,很多台語古音、漢字的精彩之處。更常聽人家說,台語是很高雅優美的語言,而且是保留最多中國古音的語言。
台語有七音八調,所以朗誦古代的詩詞歌賦,使用台語來說、唱最好聽。但也僅是聽人家説而已,一直沒有機會,真正進入這個領域,領會其精彩之處。
而這些傳説,總是讓我非常嚮往。其中最令我好奇的是,台語有七個音。到底是哪七個音呢?我會説台語,但我不知道七個音調在哪裏?我曾經問過,但沒有人可以回答。
2000年,當時我還沒有退休,所以抓緊機會,參加了各式各樣、校內校外的台語研習會,台語進修班,台語師資培訓班⋯⋯。
隔年,雖然我退休了,但仍然繼續著師資班的課程。甚至因為有了更多的時間,我還找到民間開辦的台語研讀班學習,比較一下各家學派不同的教法和説法。前後經過二、三年的學習,再加上自己的統整、領會,才真正了解了台語的來龍去脈,與其精髓美麗之處。
所謂台語,其實是融合多種語言的結合。
中國西晉時期,五胡亂華,中原人士一路南遷,最後到達閩南一帶定居。後來唐山過台灣,與平甫族通婚。而後又經日據時代,受到日本語影響。再後又與高山原住民,南島語族等接觸⋯⋯。這一路遷徙的過程中,接觸了許多不同種族的語言,也融合了不同的語言,而形成了所謂的台語,在台灣這塊地方,普遍的使用著。但主要是以閩南語為主,而閩南語又保留了最多中原的古音、漢字。
台語有七音。是包含了五個平聲,兩個入聲。
例如:釘,硬,訂,層,頂。是五個不同聲調的平聲字。
入聲音有兩聲,一輕一重。如:骨,滑。北,縛。
入聲字是短促急收的音,如:毒,國,德,合⋯⋯。
最困難的是台語的拼音和標音。
台語本身是沒有注音符號的,早期台灣有一本音寶,是採用康熙典的切音法。現在仍然有人會使用。後來西方傳教士來到台灣,使用羅馬字拼音,翻寫了很多臺語聖經用來傳教。目前臺灣的台語教學即採用羅馬拼音。是以英文字母標示子音母音,和英語相似·但聲調的標示,卻與國語注音符號四聲的標示相混淆。
如:國語的第四聲標示、,是台語的第二聲標示。國語的第三聲標示v,是台語的第五聲標示。台語有入聲字的輕重音,但國沒有入聲字,也就沒有輕重音。但在中國古典的詩詞中,又有很多入聲字,讓文人在作詩填詞時,能夠講究平仄對仗,增加古詩詞吟誦時的韻律與美感。可見台語保留很多的古音。
台語字,更是讓人傷腦筋。
台語基本上是只有音,沒有字。
真正寫作台文時,主要是以閩南語的漢字為主。但是主張台語教學的人,卻強調一定要使用,或創造一些台語字,壯大台語文的聲勢。例如:阮兜(我家),週(遊玩),刀(剪刀),尻川(肛門)弄到後來,更常見到很多直接音譯的台語,如:一粒咖稱,毋湯,凍蒜・簡直是不倫不類,更是傷害了台語的美麗與尊嚴。
初期的台語教學,更是山頭林立,互相較勁。
主要的山頭有台南幫和台北幫。
台南人認為台南是古都,而且是深綠地盤,研究台語有其歷史與淵源。
而台北派則認為,台北政治、文化資源豐富,要領導全國的教育政策和趨向。
而且南北部的台語發音,詞彙亦有很多差異,所以兩派也時常有不同的意見,甚至相持不下。
所以現在坊間出版的台語課本,也就有很多不同的版本與風格。
後來很多參加短期受訓的老師,沒深入堂奧,卻一直有個迷思。
他們認為教語言一定要先教音標,就像教英語,教國語。而且要考試,不斷的考試⋯⋯。甚至只是現學現賣,幾十個音標教完,考完,一個學期也就過去了!
孩子一開始接觸台語課,就在英語、國語、台語的音標中一片混亂⋯⋯而且要考試,一再的考試,帶來身心的折磨。
所以說,對孩子而言,這樣的學習是不是惡夢一場?
我在自己學台語的過程中,早已經體會到這個盲點了。後來五福國中台語師資不夠,請我回去代課時,我就決定採用母語教學法,直接發音,不教音標。我一進教室,全程台語聲。我用台語講台灣民間故事,講虎姑婆,講林投姐・ ,我講在地歷史,在地地理。我可以講半屏山的故事,講壽山林大乾的故事,高雄港的由來。嘛也駛用台語講新聞,唱望春風,雨夜風,銅仔⋯我更喜歡教台灣諺語(如:一支草一點露。天公疼憨。人前留一線,後好相看。寵豬灶,寵子不孝。細漢偷挽瓢,大漢偷牽牛 ⋯),簡單,好記,又深涵人生意義。
還有台灣歇後語(如:七月半鴨一不知死活。六月刈菜-假有心。阿婆仔生子一真拼·⋯,點而不破,戲而不謔,更是精彩,有趣。我們更可以唱台灣童謠(點仔膠,白鴿鸞 ),唱台語歌(望春風,雨夜花也可以欣賞台語現代詩(蕃薯落土代代炭・ )很多早期臺灣詩人的作品,都是很感人肺腑的。
課堂中,我讓學生聽,讓學生唸,讓學生唱,更讓學生問,也讓學生笑。就是沒有考試,沒有壓力,只有好玩樂趣!
聽多少都沒關係,會多少也沒有關係,就是讓他感覺台語的存在和使用,讓他會講,會聽,喜歡講,願意聽 自然的學會一種語言,這才是母。
所以,我認為,媽媽的語言,是沒有在寫考卷的。也是不用考音標的。
期末的分數,我讓他們自由選一篇文章或故事,唸給我聽,分數從80分到95分。重點不在唸得標不標準,而在學習的態度認不認真。
這兩天在報上,看到一則新消息:政府準備明年開始,將國中小學的母語教學,列為必修課。但是師資仍然是大問題。
會講台語的專業人士,進不了校園。因為他們沒有教師證,不具教師資格,而教育部屬意的校園內教師的培訓,年輕教師卻又興趣缺缺。因為新一輩年輕人的台語是很輕層的,大都沒有信心踩進台語教學這塊領域!
自從108新課綱宣布以來,可以看得出,政府想要做的事很多,透過學校教育,想要孩子們學習的課程也很多。
新課綱內容受到批評的地方也很多,但是家長們似乎也束手無策。面對強勢的政府,面臨無可閃躲的教育課綱,這些龐大、繁複的學習壓力,真是苦了這一代的孩子和父母們。
依我淺薄的看法,唯一可以稍微緩解痛苦的是,家長們要能放棄對分數的迷失。要能有所取捨,節省一些心力和體力。
選擇將來能和世界接軌的知識,選舉自己有興趣的知識,選擇有用的知識,努力的學習,快樂的學習!
千萬不要讓孩子的學習能量,早早消耗在重複的考試之中而不自覺。要智慧的選擇,聰明的學習,祝福各位!
作者的話
民國61年,我從台灣師大社教系新聞組畢業,就直接進入國中任職。擔任國文老師兼導師。
我以社教人的關懷精神,搭配新聞人的廣濶視野,開啟了我的教學生涯,直到民國90年退休。
近30年間,我一直當B段班導師,別人引以為苦,但我樂在其中。縱使偶有一些難纏的學生或家長,但在社教的關懷與新聞人廣濶視野之下,都能獲得良好的溝通和解決。
這一場一場師生過招的好戲我已演完,留下的竟然都是美好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