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婉真說故事》正視疫情下的生活重建問題 - umedia 優傳媒  

新聞 / 談古論今
陳婉真說故事》正視疫情下的生活重建問題
2021-06-09 07:00:00
A+
A
A-

 彰化葡萄家族因為到台北賣葡萄 ,竟成為本次疫情爆發以來彰化縣內最大的傳播鏈,里長還以廣播車巡迴廣播葡萄媽媽確診的訊息,至今家族中多人解隔離返家還常遭獵巫,生活重建之路坎坷。彰化的葡萄產量占全國第一,經過這次事件,連葡萄都遭殃,很多消費者不敢購買,縣府趕緊出面掛保證說葡萄沒有染疫。(圖/陳婉真攝,以下同。)

 

作者/陳婉真

 

6月6日,距離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雙北市進入防疫三級警戒的22天後,網路群組傳來一位獨居的老媒體人,在台北市林森北路自宅輕生的消息。有人說曾看到他在群組裡自曝有憂鬱症,有人表示不捨,也還有人記得約30年前每場街頭運動,都會看到他的身影,記得他的綽號叫「秘雕」。而我只是想到台北市每有火災,他會第一個在臉書上告訴大家,有時會拍些照片放上。

 

我事後得知,這幾年因為媒體生態改變,他其實是無業狀態,有時靠著拍些現場照片賺取一點生活費,日子過得辛苦。而6月8日又得知他死後被發現新冠肺炎檢驗呈陽性反應。

 

6月7日,從朋友在電話聊天中得知,一位某國立大學退休教授老友90多歲的老母親正在和新冠肺炎搏鬥。他兩個弟弟都住進加護病房,弟弟的兩個女兒也都住院中,只有這位教授夫婦和女兒因為平常住在宜蘭,沒有染疫,但因和確診家人有接觸史,全都在隔離中。

 

這位教授是老萬華人,弟弟在老家經營事業,因為員工染疫而不知何時被感染,兄弟平日都會輪流到安養中心看顧高齡的母親,就這樣母親也確診,差一點全家都確診 。

 

這兩件事,一下子把原來每天媒體疫情報導的確診、死亡等冰冷數字,轉化成我們熟識朋友活生生的家庭悲劇、活生生的生命故事,內心感到無比的悲傷。

 

  全國各公園及登山步道等,疫情期間全部封鎖,禁止登山及群聚。彰化縣的確診案例中,的確就有在登山步道的涼亭喝茶唱卡拉OK而染疫。

 

自從5月15日雙北市防疫進入三級警戒以來,瘟疫剎那間有如鋪天蓋地,全台疫情大爆發。許多人開始自我隔離,政府也不斷呼籲全民宅在家,盡量減少不必要的人流與活動。

 

台灣人和世界各國相較之下,晚了一年半才體會到疫情之苦及瘟疫的可怕,很多人喜歡把「超前部署」這句話掛在嘴邊,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旁觀了各國遭逢疫情的慘狀之餘,看起來我們的政府及人民都似乎真的太天真,以為瘟疫不可能降臨台灣,舉國上下一片鬆散,以致疫情突然來襲時,不只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措手不及,全民都慌了手腳。

 

這讓我回想起1999年的九二一大地震,震災發生時,我以為這輩子親身經歷的最大災難非它莫屬,想不到20年後襲捲地球的新冠肺炎,是更加全面性的災難,沒有人知道敵人在哪裡?什麼時候會被侵襲?更不知道對付這隻不斷變異的病毒要用什麼藥物?這場瘟疫的盡頭在哪裡?相形之下,大地震只是局部地區受災,看得到致災的起源,也知道短期內重覆發生相同震災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此在震災過後,來自非災區的人員及物資不斷湧入,我們也開始漫長而辛苦的災後重建工作。

 

那麼這場疫情不斷升溫的瘟疫又該如何應付,如何重建呢?我們在看不見的敵人重擊之下,同時要面臨急救、防堵等艱難的工作,更要面臨染疫及死亡人數不斷攀升的壓力,而因為疫情改變人際交流與往來的模式,甚至嚴重改變了人與人間親蜜關係的互動,那才是對整個人類社會傳統交流模式挑戰的開始。

 

我們首先看到防疫升級的一聲令下,社會最弱勢族群的關懷與照顧方案全部叫停,社區關懷據點、老人共餐、復康巴士接送…全部停止,只保留送餐服務。當我們看到媒體偶而報導偏鄉弱勢學童因為停課而沒有營養午餐可吃時,有誰會去想到原本就缺乏社會資源的弱勢族群要如何度過難關?有慢性病史的可能因此無法領藥甚或就醫,孤獨死的現象增多也就不足為奇。

 

  今年4月中,距離全國進入三級警戒一個月前,大甲媽祖遶境活動一如往年熱鬧展開,雖然廟方規定因應疫情限制不得鑽轎腳,信眾依然很多,大家都忘了保持社交距離了。

 

我想起九二一大地震時,很多災民惶恐之餘,紛紛跑到廟裡找法師「收驚」,你說那是迷信,沒有科學依據,但連縣長室秘書都說有效,至少收驚後晚上睡覺不會半夜驚醒或失眠。

 

那時,全南投縣13鄉鎮只有6名社工員,沒有心理諮商師,所謂的心理創傷、創傷症候群等名詞對很多人而言也是全新的名詞,在災後重建那幾年才慢慢引進,慢慢有人開始重視災後心靈重建的重要性。即便如此,災後老年人死亡率大量攀升,自殺率也提高很多。

 

根據去年各國的統計,疫情嚴重國家的自殺率增加3~10倍不等,日本增加11倍;而由於人人被迫單獨在家,老年人因為寂寞及喪失文化刺激,造成失智的比例大幅提高,這些都是未來社會要共同面對的災後重建工作。

 

然而,自從疫情肆虐將近一個月來,誠如一位當年協助過我們災後重建的朋友說的,你看,每天下午兩點的記者會,醫師、社政、警政、勞動部、經濟部各相關單位主管,都曾上台做防疫政策宣導,唯獨有關社福及心靈重建方面的專家一次都沒有出現過,地方首長各唱各的調,有的至今還在找名醫教授幫全民上課,唯獨對於弱勢族群問題以及心靈創傷的重建等問題完全不予處理

 

我們看到造成彰化一大串人受感染的葡萄家族中,擔任社區理事長的葡萄媽媽長子對媒體朋友說,母親住院期間家人每天通話,母親得知他與論及婚嫁的女友、弟弟、姊夫、外甥,連親家母、親家嬤都住院,幾乎寢食難安;看著母親心碎令他心疼,母子倆常在電話中無語哽咽。

他說,父母為了生活,30幾年來靠賣葡萄養大3姊弟,照顧許多葡萄農收益;他們很擔心出院後千頭萬緒、生活如何重新開始?全家人恐怕將失業好一陣子。更不幸的是,姊夫的阿嬤近日病逝,親友見不到最後一面,這更讓母親深感無顏面對親家。

 

他們不只無顏面對親友,母親剛確診時,里長還租了一台廣播車沿街廣播,畫面在全國各大媒體重播了好幾天,媒體沒有播出的是他們每天面對社會的「獵巫」行動,家門口被丟廢棄物、家人被騷擾的情況層出不窮,可以想見未來這一家人的災後重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九二一震災時,我們雖然地處偏遠的南投,卻有來自全國各地社工界朋友的大力支援,很快擬訂重建步調與重建內容,並把大量社福工作委託專業團隊協力完成。當時國內社福及社工師制度還在起步階段,我們的委外工作還要同時兼顧外來團隊人員的在職教育,工作備極艱辛,但幸而有那麼多民間團體的協助,才能在短期間內完成災後生活重建的工作,讓許多震災中遭逢不幸的災民早日重建生活秩序。

 

    因應疫情,全國宮廟均禁止信徒進入,只把神明請出,讓信徒在前庭參拜。

 

比起九二一的慘況,這次疫情的程度更加嚴峻,也出現了自殺、孤獨死等問題,而且是發生在首善之區的台北市。九二一時,災民還可以到廟裡拜拜求平安或收驚,現在連寺廟都要被迫關門,人們的惶恐與無助情緒難以獲得緩解,這才是最嚴重的問題。但時至今日,社會似乎還把這麼嚴重的疫情問題簡化為疫苗不足問題,很多人還停留在政治口水或把疫情新聞當成政治秀場,甚少人深思如何善用民間力量合力度過難關。

 

譬如獨居老人及社會弱勢族群的關懷訪視等工作,有沒有辦法改為利用電話訪問,以減輕弱勢者的孤寂感與無力感?各縣市政府能不能善用在地資源,提供電話或線上訪視手冊,鼓勵專業團隊在疫情期間線上服務不間斷,以降低被限制在家者的恐懼與無助感,提供大家更為正面的思考與生活上的改變,全民一起度過這場災難?

 

作者簡介

陳婉真曾擔任《中國時報》記者、美國《美麗島週刊》創辦人、立法委員、國大代表、台灣產業文化觀光推展協會理事長、綠色台灣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等職務。

她生於彰化縣,從小立志當新聞工作者,台灣師範大學畢業便後順利考進中國時報,仗義執言和使命必達、務實求真的精神,讓她在新聞界以犀利觀點聞名。

她在戒嚴時期挑戰禁忌,即投入政治改革,因此成為黑牢裡的政治犯,但是無畏無懼的堅持理想,不論藍綠執政,從不向威權低頭。

現在是自由撰稿人,想記錄主流媒體忽略的真實台灣故事,挖掘更多因為政權更迭而被埋沒的歷史。

 彰化葡萄家族因為到台北賣葡萄 ,竟成為本次疫情爆發以來彰化縣內最大的傳播鏈,里長還以廣播車巡迴廣播葡萄媽媽確診的訊息,至今家族中多人解隔離返家還常遭獵巫,生活重建之路坎坷。彰化的葡萄產量占全國第一,經過這次事件,連葡萄都遭殃,很多消費者不敢購買,縣府趕緊出面掛保證說葡萄沒有染疫。(圖/陳婉真攝,以下同。)

 

作者/陳婉真

 

6月6日,距離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雙北市進入防疫三級警戒的22天後,網路群組傳來一位獨居的老媒體人,在台北市林森北路自宅輕生的消息。有人說曾看到他在群組裡自曝有憂鬱症,有人表示不捨,也還有人記得約30年前每場街頭運動,都會看到他的身影,記得他的綽號叫「秘雕」。而我只是想到台北市每有火災,他會第一個在臉書上告訴大家,有時會拍些照片放上。

 

我事後得知,這幾年因為媒體生態改變,他其實是無業狀態,有時靠著拍些現場照片賺取一點生活費,日子過得辛苦。而6月8日又得知他死後被發現新冠肺炎檢驗呈陽性反應。

 

6月7日,從朋友在電話聊天中得知,一位某國立大學退休教授老友90多歲的老母親正在和新冠肺炎搏鬥。他兩個弟弟都住進加護病房,弟弟的兩個女兒也都住院中,只有這位教授夫婦和女兒因為平常住在宜蘭,沒有染疫,但因和確診家人有接觸史,全都在隔離中。

 

這位教授是老萬華人,弟弟在老家經營事業,因為員工染疫而不知何時被感染,兄弟平日都會輪流到安養中心看顧高齡的母親,就這樣母親也確診,差一點全家都確診 。

 

這兩件事,一下子把原來每天媒體疫情報導的確診、死亡等冰冷數字,轉化成我們熟識朋友活生生的家庭悲劇、活生生的生命故事,內心感到無比的悲傷。

 

  全國各公園及登山步道等,疫情期間全部封鎖,禁止登山及群聚。彰化縣的確診案例中,的確就有在登山步道的涼亭喝茶唱卡拉OK而染疫。

 

自從5月15日雙北市防疫進入三級警戒以來,瘟疫剎那間有如鋪天蓋地,全台疫情大爆發。許多人開始自我隔離,政府也不斷呼籲全民宅在家,盡量減少不必要的人流與活動。

 

台灣人和世界各國相較之下,晚了一年半才體會到疫情之苦及瘟疫的可怕,很多人喜歡把「超前部署」這句話掛在嘴邊,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旁觀了各國遭逢疫情的慘狀之餘,看起來我們的政府及人民都似乎真的太天真,以為瘟疫不可能降臨台灣,舉國上下一片鬆散,以致疫情突然來襲時,不只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措手不及,全民都慌了手腳。

 

這讓我回想起1999年的九二一大地震,震災發生時,我以為這輩子親身經歷的最大災難非它莫屬,想不到20年後襲捲地球的新冠肺炎,是更加全面性的災難,沒有人知道敵人在哪裡?什麼時候會被侵襲?更不知道對付這隻不斷變異的病毒要用什麼藥物?這場瘟疫的盡頭在哪裡?相形之下,大地震只是局部地區受災,看得到致災的起源,也知道短期內重覆發生相同震災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此在震災過後,來自非災區的人員及物資不斷湧入,我們也開始漫長而辛苦的災後重建工作。

 

那麼這場疫情不斷升溫的瘟疫又該如何應付,如何重建呢?我們在看不見的敵人重擊之下,同時要面臨急救、防堵等艱難的工作,更要面臨染疫及死亡人數不斷攀升的壓力,而因為疫情改變人際交流與往來的模式,甚至嚴重改變了人與人間親蜜關係的互動,那才是對整個人類社會傳統交流模式挑戰的開始。

 

我們首先看到防疫升級的一聲令下,社會最弱勢族群的關懷與照顧方案全部叫停,社區關懷據點、老人共餐、復康巴士接送…全部停止,只保留送餐服務。當我們看到媒體偶而報導偏鄉弱勢學童因為停課而沒有營養午餐可吃時,有誰會去想到原本就缺乏社會資源的弱勢族群要如何度過難關?有慢性病史的可能因此無法領藥甚或就醫,孤獨死的現象增多也就不足為奇。

 

  今年4月中,距離全國進入三級警戒一個月前,大甲媽祖遶境活動一如往年熱鬧展開,雖然廟方規定因應疫情限制不得鑽轎腳,信眾依然很多,大家都忘了保持社交距離了。

 

我想起九二一大地震時,很多災民惶恐之餘,紛紛跑到廟裡找法師「收驚」,你說那是迷信,沒有科學依據,但連縣長室秘書都說有效,至少收驚後晚上睡覺不會半夜驚醒或失眠。

 

那時,全南投縣13鄉鎮只有6名社工員,沒有心理諮商師,所謂的心理創傷、創傷症候群等名詞對很多人而言也是全新的名詞,在災後重建那幾年才慢慢引進,慢慢有人開始重視災後心靈重建的重要性。即便如此,災後老年人死亡率大量攀升,自殺率也提高很多。

 

根據去年各國的統計,疫情嚴重國家的自殺率增加3~10倍不等,日本增加11倍;而由於人人被迫單獨在家,老年人因為寂寞及喪失文化刺激,造成失智的比例大幅提高,這些都是未來社會要共同面對的災後重建工作。

 

然而,自從疫情肆虐將近一個月來,誠如一位當年協助過我們災後重建的朋友說的,你看,每天下午兩點的記者會,醫師、社政、警政、勞動部、經濟部各相關單位主管,都曾上台做防疫政策宣導,唯獨有關社福及心靈重建方面的專家一次都沒有出現過,地方首長各唱各的調,有的至今還在找名醫教授幫全民上課,唯獨對於弱勢族群問題以及心靈創傷的重建等問題完全不予處理

 

我們看到造成彰化一大串人受感染的葡萄家族中,擔任社區理事長的葡萄媽媽長子對媒體朋友說,母親住院期間家人每天通話,母親得知他與論及婚嫁的女友、弟弟、姊夫、外甥,連親家母、親家嬤都住院,幾乎寢食難安;看著母親心碎令他心疼,母子倆常在電話中無語哽咽。

他說,父母為了生活,30幾年來靠賣葡萄養大3姊弟,照顧許多葡萄農收益;他們很擔心出院後千頭萬緒、生活如何重新開始?全家人恐怕將失業好一陣子。更不幸的是,姊夫的阿嬤近日病逝,親友見不到最後一面,這更讓母親深感無顏面對親家。

 

他們不只無顏面對親友,母親剛確診時,里長還租了一台廣播車沿街廣播,畫面在全國各大媒體重播了好幾天,媒體沒有播出的是他們每天面對社會的「獵巫」行動,家門口被丟廢棄物、家人被騷擾的情況層出不窮,可以想見未來這一家人的災後重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九二一震災時,我們雖然地處偏遠的南投,卻有來自全國各地社工界朋友的大力支援,很快擬訂重建步調與重建內容,並把大量社福工作委託專業團隊協力完成。當時國內社福及社工師制度還在起步階段,我們的委外工作還要同時兼顧外來團隊人員的在職教育,工作備極艱辛,但幸而有那麼多民間團體的協助,才能在短期間內完成災後生活重建的工作,讓許多震災中遭逢不幸的災民早日重建生活秩序。

 

    因應疫情,全國宮廟均禁止信徒進入,只把神明請出,讓信徒在前庭參拜。

 

比起九二一的慘況,這次疫情的程度更加嚴峻,也出現了自殺、孤獨死等問題,而且是發生在首善之區的台北市。九二一時,災民還可以到廟裡拜拜求平安或收驚,現在連寺廟都要被迫關門,人們的惶恐與無助情緒難以獲得緩解,這才是最嚴重的問題。但時至今日,社會似乎還把這麼嚴重的疫情問題簡化為疫苗不足問題,很多人還停留在政治口水或把疫情新聞當成政治秀場,甚少人深思如何善用民間力量合力度過難關。

 

譬如獨居老人及社會弱勢族群的關懷訪視等工作,有沒有辦法改為利用電話訪問,以減輕弱勢者的孤寂感與無力感?各縣市政府能不能善用在地資源,提供電話或線上訪視手冊,鼓勵專業團隊在疫情期間線上服務不間斷,以降低被限制在家者的恐懼與無助感,提供大家更為正面的思考與生活上的改變,全民一起度過這場災難?

 

作者簡介

陳婉真曾擔任《中國時報》記者、美國《美麗島週刊》創辦人、立法委員、國大代表、台灣產業文化觀光推展協會理事長、綠色台灣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等職務。

她生於彰化縣,從小立志當新聞工作者,台灣師範大學畢業便後順利考進中國時報,仗義執言和使命必達、務實求真的精神,讓她在新聞界以犀利觀點聞名。

她在戒嚴時期挑戰禁忌,即投入政治改革,因此成為黑牢裡的政治犯,但是無畏無懼的堅持理想,不論藍綠執政,從不向威權低頭。

現在是自由撰稿人,想記錄主流媒體忽略的真實台灣故事,挖掘更多因為政權更迭而被埋沒的歷史。

加入好友
優傳媒 版權所有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著作權與轉載授權 / 合作夥伴 / 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