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丙喜打嘴鼓》陳部長,如果還有下一步…… - umedia 優傳媒  

新聞 / 百家爭鳴
黃丙喜打嘴鼓》陳部長,如果還有下一步……
2021-06-04 09:53:00
A+
A
A-

陳時中不能每天還是疫情簡報多,解決問題的對策少,要懂得善用地方政府和產學界專業人才,早日讓台灣脱離疫情的衝擊。(圖/取自網路)

 

作者/黃丙喜(國家公益發展協進會理事長)

 

真的超前部署,讓衛福部長陳時中黃金渡身;假的超前部署,讓他跌落神壇。經驗和真情有用,期待他回歸本業,不再迷戀政治風采

 

幾場午後及時雨,紓解了一時緊張的旱象,很多人又大唱台灣是個福地,樂觀地相信新冠肺炎很快就會過去。這種推論是風馬牛不相及,兼中央疫情指揮官的陳部長尤其不能如此阿Q。

 

新冠肺炎是人禍,缺水旱象是天災。兩個源頭、本質和特性都不一樣。新冠病毒就危機管理來說,它本身的變異性、傳染性和對人的生命的威脅性、及時性,正如諾貝爾經濟學得主卡尼曼所說,其速度和程度遠遠超出人類現有的知識和人工智能的預測。

 

昨天的成功是明天失敗的開始,這是危機管理中的經典語句。一時的成功會造成人的過度自信,甚至引發權力的傲慢。陳部長一開始當機立斷阻絕中國大陸疫情於境外,以及善用資訊科技對入境旅客及時追踪,確實是明智之舉。但事後疫情的非線性變化沒有讓他警覺自己的非公衛或疫病醫學背景。而做為國家重大疫情危機的指揮官,他更嚴重缺乏緊急應變的專業,造成他的團隊應有的功能沒有相應增強。

 

危機主帥如拳擊手,遲早要上戰場,不能每天還是疫情簡報多,解決問題的對策少,加以又不能親上醫療第一線,打出來的招術當然大部份會是花拳绣腿。

 

面對人傳人的疫病危機,要在緊急的時間和空間壓力下,及時做對決策,首先要對發展的大勢,耳聰目明、看出真相;對危機構成的特性,虛心洞察,抓到突發的轉折點;對資源的统整,提綱契領,依照優先順序,加以擺對位置。陳部長危機管理的系统歸納、動態演繹和感同身受的功力,顯有不足。

 

台灣民衆很容易自嗨,特別是一遇中國因素,就忘了對於新冠疫情要能綜觀全局和全球。全局加上全球的重點是,尤其要追踪與台灣往來密切的鄰近國家和疫情重災地區的演變趨勢,並借鏡其成敗經驗,確實掌握由點、線到面的病毒特性和疫情結構的轉變。

 

根據過去一年疫情在印度、日本和歐美的演變,地方政府早就提出普篩才是知疫、控疫和防疫的有效方法。陳部長卻認為有偽陰、偽陽的雜訊,不同意擴大普篩,造成對於疫情的散播難以有效洞察機先。

 

面對國際傳染性疫病,島嶼型的台灣的最高策略,自應是阻隔病毒在外。政府明知普篩有漏、疫苗有洞,卻冒然放寬風險係數最高的機員的隔離管制,顯然是嚴重的危機管理輕忽,也忘了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才是抗疫的核心目標。

 

這次疫情危機的非線性發展雖然很難全盤掌握,但其實仍有跡象和脈絡可尋,國際系统動態管理學者就總結了醫學、公衛專業,做過一些情境的預演和推估,可惜陳部長和他的團隊的認知繆誤和政治偏見,使得決策的正確、速度和能量都跟不上疫情擴散的變化,以致問題和能力之間結構失衡,終於造成疫情超出預期的控制。

 

策略是提綱契領、看出真相、抓到重點,而後靈動資源的槓桿,排定優先順序,扭轉乾坤,開創最佳效益。面對未來疫情演變的複雜、多元、緊急和敏感,陳部長要趕緊謙虛地擴大疫情指揮中心的組織和功能。管理的精義是用別人的手把事情做對做好,陳部長更要懂得善用地方政府和產學界專業人才,早日讓台灣脱離疫情的衝擊。

 

 

作者簡介

黃丙喜,筆耕公共政策三十年,期許為國泰民安增動力,為社會公義添喉舌。

出身新聞媒體,而後轉任台灣大型和跨國企業,赴美獲管理學博士,先後在南洋理工大學、芬蘭厄爾托大學和台灣科技大學教授IMBA和EMBA學程,並任國發會、經濟部、衛福部等政府機構專案顧問,負責政策前瞻、國會溝通和危機管理。

 

陳時中不能每天還是疫情簡報多,解決問題的對策少,要懂得善用地方政府和產學界專業人才,早日讓台灣脱離疫情的衝擊。(圖/取自網路)

 

作者/黃丙喜(國家公益發展協進會理事長)

 

真的超前部署,讓衛福部長陳時中黃金渡身;假的超前部署,讓他跌落神壇。經驗和真情有用,期待他回歸本業,不再迷戀政治風采

 

幾場午後及時雨,紓解了一時緊張的旱象,很多人又大唱台灣是個福地,樂觀地相信新冠肺炎很快就會過去。這種推論是風馬牛不相及,兼中央疫情指揮官的陳部長尤其不能如此阿Q。

 

新冠肺炎是人禍,缺水旱象是天災。兩個源頭、本質和特性都不一樣。新冠病毒就危機管理來說,它本身的變異性、傳染性和對人的生命的威脅性、及時性,正如諾貝爾經濟學得主卡尼曼所說,其速度和程度遠遠超出人類現有的知識和人工智能的預測。

 

昨天的成功是明天失敗的開始,這是危機管理中的經典語句。一時的成功會造成人的過度自信,甚至引發權力的傲慢。陳部長一開始當機立斷阻絕中國大陸疫情於境外,以及善用資訊科技對入境旅客及時追踪,確實是明智之舉。但事後疫情的非線性變化沒有讓他警覺自己的非公衛或疫病醫學背景。而做為國家重大疫情危機的指揮官,他更嚴重缺乏緊急應變的專業,造成他的團隊應有的功能沒有相應增強。

 

危機主帥如拳擊手,遲早要上戰場,不能每天還是疫情簡報多,解決問題的對策少,加以又不能親上醫療第一線,打出來的招術當然大部份會是花拳绣腿。

 

面對人傳人的疫病危機,要在緊急的時間和空間壓力下,及時做對決策,首先要對發展的大勢,耳聰目明、看出真相;對危機構成的特性,虛心洞察,抓到突發的轉折點;對資源的统整,提綱契領,依照優先順序,加以擺對位置。陳部長危機管理的系统歸納、動態演繹和感同身受的功力,顯有不足。

 

台灣民衆很容易自嗨,特別是一遇中國因素,就忘了對於新冠疫情要能綜觀全局和全球。全局加上全球的重點是,尤其要追踪與台灣往來密切的鄰近國家和疫情重災地區的演變趨勢,並借鏡其成敗經驗,確實掌握由點、線到面的病毒特性和疫情結構的轉變。

 

根據過去一年疫情在印度、日本和歐美的演變,地方政府早就提出普篩才是知疫、控疫和防疫的有效方法。陳部長卻認為有偽陰、偽陽的雜訊,不同意擴大普篩,造成對於疫情的散播難以有效洞察機先。

 

面對國際傳染性疫病,島嶼型的台灣的最高策略,自應是阻隔病毒在外。政府明知普篩有漏、疫苗有洞,卻冒然放寬風險係數最高的機員的隔離管制,顯然是嚴重的危機管理輕忽,也忘了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才是抗疫的核心目標。

 

這次疫情危機的非線性發展雖然很難全盤掌握,但其實仍有跡象和脈絡可尋,國際系统動態管理學者就總結了醫學、公衛專業,做過一些情境的預演和推估,可惜陳部長和他的團隊的認知繆誤和政治偏見,使得決策的正確、速度和能量都跟不上疫情擴散的變化,以致問題和能力之間結構失衡,終於造成疫情超出預期的控制。

 

策略是提綱契領、看出真相、抓到重點,而後靈動資源的槓桿,排定優先順序,扭轉乾坤,開創最佳效益。面對未來疫情演變的複雜、多元、緊急和敏感,陳部長要趕緊謙虛地擴大疫情指揮中心的組織和功能。管理的精義是用別人的手把事情做對做好,陳部長更要懂得善用地方政府和產學界專業人才,早日讓台灣脱離疫情的衝擊。

 

 

作者簡介

黃丙喜,筆耕公共政策三十年,期許為國泰民安增動力,為社會公義添喉舌。

出身新聞媒體,而後轉任台灣大型和跨國企業,赴美獲管理學博士,先後在南洋理工大學、芬蘭厄爾托大學和台灣科技大學教授IMBA和EMBA學程,並任國發會、經濟部、衛福部等政府機構專案顧問,負責政策前瞻、國會溝通和危機管理。

 

加入好友
優傳媒 版權所有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著作權與轉載授權 / 合作夥伴 / 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