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婉真說故事》我走過的瘟疫地景 - umedia 優傳媒  

新聞 / 談古論今
陳婉真說故事》我走過的瘟疫地景
2021-06-02 04:59:00
A+
A
A-

 

 

  位於芬蘭首都赫爾辛基鬧區裡的瘟疫公園,紀念1710年間因鼠疫大量死亡的罹難者,目前只看到公園裡花木扶疏,及零星的幾塊墓碑,讓人很難和可怕的瘟疫聯想在一起。

 

作者/陳婉真

 

2018年9月間因事到瑞典,辦完正事後搭遊輪到芬蘭的赫爾辛基,然後搭市區觀光巴士隨意參觀,無意間看到一間教堂旁的公園,名稱竟然叫做瘟疫公園(Plague Park)。

 

我好奇的走進公園四處觀望,公園裡還有一些墓碑。歐洲的教堂旁通常都有墓碑甚或墳場,乍看並沒有什麼不同,仔細看了解說才知道,這裡曾經是1710年代芬蘭瘟疫大流行時,埋葬染疫而死者的場所。據說當年有超過1千名死者埋骨於此,而今事隔3百多年,它已經是赫爾辛基車水馬龍的市區,完全和瘟疫這麼可怕的名詞難以聯想在一起。

 

我一邊慶幸自己生在3百多年後,人類的能力已經可以克服瘟疫的流行,一邊也去查看瘟疫怎麼來的。

 

澳大利亞布魯尼島(Bruny Island)上的隔離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戰士歸鄉的首站。因為戰爭中西班牙流感大流行,各國為恐官兵把流感帶回本國,先行隔離在偏遠離島,圖為當年隔離站的管理員合影。

 

原來這場瘟疫是發生在18世紀初的1702年左右,當時芬蘭還是瑞典的領土(1百年後的1808年瑞典和俄羅斯帝國的「芬蘭戰爭」中,瑞典戰敗,芬蘭成為俄羅斯帝國的自治大公國,直到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後,芬蘭才宣布獨立)。

 

瘟疫的禍首是老鼠,沒錯,它就是鼠疫,又稱黑死病。據說高加索附近是鼠疫桿菌最早的基地,推測大約在18世紀初因為領土的爭奪戰爭,由俄羅斯帝國士兵帶往波羅地海南部,也就是芬蘭戰爭的戰場。瘟疫流行的期間由1702年到1713年,時間超過10年。當然,瑞典也不能倖免,光是首都斯德哥爾摩就有1/3人口喪命。

 

一百多年前澳洲版的方艙醫院?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返國的澳洲官兵,都要先在塔斯馬尼亞的小島布魯尼隔離,待病情治療後才能返鄉。

 

有趣的是,去年武漢肺炎來襲後,一位瑞典導遊為了挽救急遽衰退的事業,想出了一個「瘟疫小旅行」的點子。他帶領遊客走訪許多教堂與老屋,說明當年的流行病如何在城市角落留下痕跡,吸引不少歷史的愛好者參加,遊客不但很捧場,還有人特地穿著黑衣,戴著模仿當年鼠疫流行時醫生所戴的鳥嘴造型面具現身。 不過終究還是對瘟疫的恐懼戰勝對歷史故事的追求,這種瘟疫旅遊太恐怖,不久就無疾而終。

 

2019年10月間,和幾位親友到澳大利亞旅遊,走訪澳洲南端塔斯馬尼亞州的一個小島Bruny Island(布魯尼島),無意間看到一處看起來像是營地的處所,我請開車的朋友轉進去看看。原來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隔離營,名稱就叫做布魯尼島隔離站(Bruny Island Quaranitne Station)。

 

布魯尼島。

 

營地裡面有一個展示間,因為小島本來就地處偏遠,用人跡罕至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但還是有開放參觀,還有解說員幫我們解說。

 

原來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期間西班牙流感肆虐,有人甚至認為一次世界大戰之所以叫停,主因就是交戰雙方的士兵染疫人數太多,仗打不下去了,只好鳴金收兵。但為了避免解甲歸田的士兵把傳染病帶回故鄉,代表大英國協參戰的澳洲官兵就先送到此處隔離。

 

  當年的隔離站,現在成為觀光勝地上的一處景點,圖為隔離站的解說牌。

 

根據統計,一戰中的士兵和平民傷亡總數超過3500萬人。其中大約1500萬死亡,2000萬受傷。估計其中有1/3的交戰國官兵是死於流感,平民的死亡原因除了饑荒之外,也是流感。而整個西班牙流感的總死亡人數,有人估計可能達到9000萬人,比一戰總死亡數還多。

 

「西班牙流感」的名稱由來,是因為一戰期間西班牙是中立國,並未參戰,病情大流行期間只有西班牙率先公開報導。而當時歐美各主要交戰國為了避免影響士氣,均實施戰時媒體管制,隱匿不報,流行病就被命名為「西班牙流感」了,其實並非起自西班牙。它的病毒株就是我們現在熟知的H1N1新型流感病毒,在爆發的2年後便完全神袐消失,因此,它的病株也從來都沒有被真正的辨認過。

 

事隔1百年,澳洲這個當年安置退役士兵的小島成了渡假勝地,隔離站的用途也改成野生動物的志工營,不過仍然保留部分建物,展示當年隔離站的照片等文物。

 

  隔離站展示間。

 

鼠疫和流感是人類史上造成最多死傷的流行病,台灣也都未曾倖免,只是那個年代台灣本身就是瘴癘之地。我們看1895年的乙未戰爭,也就是甲午戰後日軍浩浩蕩蕩前來接收時,遭遇到台灣人的抵抗,連主帥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都在這場戰爭中送命了;只是他應該不是死於戰火,而是不敵台灣的霍亂、瘧疾等「風土病」。

 

彰化聞人吳德功的《讓台記》中曾有記載:「是役也(指乙未八卦山戰役),軍民死者四、五百人。日軍遂召葛竹軒辦糧臺四城總理,並楊吉臣設保良局招安善人,各保紳董設局保民。辜顯榮單騎由和美線至鹿港,街人因以不大恐。自是日(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滯在彰化街臺灣府署內一個月。」那是1895年8月29日彰化城被攻破後的情形。

彰化八卦山上的乙未保台和平紀念公園,半圓型的乙未八卦山戰役碑誌後面即是679骨骸安置處,照史實推斷,其中有些遺骨應是乙未戰後瘟疫大流行的亡魂。

 

想不到一個月後情勢惡化,彰化城籠罩在嚴峻的疫情中,日本人趕緊在城內設野戰醫院。「初止(只)患者二百餘人,後數日疫症流行,忽千餘人。患者多在市內鋪戶,病人呻吟。至九月中旨,病勢益烈,(日軍近衛)師團中健者約五分之一。山根少將、中岡大佐、緒方參謀及其他將校,多入鬼籍。」可以想見當時戰後流行病況的慘狀,光是日軍接收的近衛師團就有4/5非病即死。

 

日本人後來把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神格化,今圓山大飯店的台灣神社就是以能久親王為主神,他的忌日稱為「薨去之日」(10月28日),不只定為台灣神社的例祭日,全台各神社都舉辦祭典、各級學校舉辦運動會。1930年的霧社事件會選在10月27日起事,就是利用運動會日籍長官齊聚時,打算一舉消滅這些外來統治者頭頭。

 

事隔70年後,彰化縣政府在1965年因興建體育館,而於工地附近的八卦山坑子內發現679具遺骸,縣府將遺骸安置在八卦山的乙未保台和平紀念公園。無論是彰化縣政府或是三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都說:「能久親王及山根少將為我砲所擊斃」。但根據日本方面的文獻,能久親王是死於霍亂,吳德功也說山根少將是死於疫症。堂堂三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及彰化縣政府對於史料考證的草率由此可見,我們合理懷疑這679具遺骸中,至少有部分是死於戰役後的流行病。

 

彰化乙未保台史蹟館中陳列的抗日烈士吳湯興雕像及咏嘆詩,背景為彰化城東門舊照,吳湯興在乙未戰爭中八卦山攻陷日(1895年8月29日),被發現死在東門外。(圖/以上均為陳婉真拍攝或翻拍)

 

回顧歷史,戰爭和傳染病幾乎是孿生兄弟,然而,近數十年來,隨著科技的進步,戰爭的形態已經不再是看得見的兩軍交戰礮火猛烈,戰爭也會以資訊戰、生化戰…等形態單獨完成。這次的新冠肺炎直到今天已經延燒年餘不但沒有趨緩,反而越燒越烈,就遭到許多人懷疑它的起源,但無論如何,它說明了人類常常自豪的「人定勝天」的說法是否太自滿?作為地球村的一員,我們是否該更加謙卑,與萬物和諧共處?

 

作者簡介

陳婉真曾擔任《中國時報》記者、美國《美麗島週刊》創辦人、立法委員、國大代表、台灣產業文化觀光推展協會理事長、綠色台灣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等職務。

她生於彰化縣,從小立志當新聞工作者,台灣師範大學畢業便後順利考進中國時報,仗義執言和使命必達、務實求真的精神,讓她在新聞界以犀利觀點聞名。

她在戒嚴時期挑戰禁忌,即投入政治改革,因此成為黑牢裡的政治犯,但是無畏無懼的堅持理想,不論藍綠執政,從不向威權低頭。

現在是自由撰稿人,想記錄主流媒體忽略的真實台灣故事,挖掘更多因為政權更迭而被埋沒的歷史。

 

 

  位於芬蘭首都赫爾辛基鬧區裡的瘟疫公園,紀念1710年間因鼠疫大量死亡的罹難者,目前只看到公園裡花木扶疏,及零星的幾塊墓碑,讓人很難和可怕的瘟疫聯想在一起。

 

作者/陳婉真

 

2018年9月間因事到瑞典,辦完正事後搭遊輪到芬蘭的赫爾辛基,然後搭市區觀光巴士隨意參觀,無意間看到一間教堂旁的公園,名稱竟然叫做瘟疫公園(Plague Park)。

 

我好奇的走進公園四處觀望,公園裡還有一些墓碑。歐洲的教堂旁通常都有墓碑甚或墳場,乍看並沒有什麼不同,仔細看了解說才知道,這裡曾經是1710年代芬蘭瘟疫大流行時,埋葬染疫而死者的場所。據說當年有超過1千名死者埋骨於此,而今事隔3百多年,它已經是赫爾辛基車水馬龍的市區,完全和瘟疫這麼可怕的名詞難以聯想在一起。

 

我一邊慶幸自己生在3百多年後,人類的能力已經可以克服瘟疫的流行,一邊也去查看瘟疫怎麼來的。

 

澳大利亞布魯尼島(Bruny Island)上的隔離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戰士歸鄉的首站。因為戰爭中西班牙流感大流行,各國為恐官兵把流感帶回本國,先行隔離在偏遠離島,圖為當年隔離站的管理員合影。

 

原來這場瘟疫是發生在18世紀初的1702年左右,當時芬蘭還是瑞典的領土(1百年後的1808年瑞典和俄羅斯帝國的「芬蘭戰爭」中,瑞典戰敗,芬蘭成為俄羅斯帝國的自治大公國,直到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後,芬蘭才宣布獨立)。

 

瘟疫的禍首是老鼠,沒錯,它就是鼠疫,又稱黑死病。據說高加索附近是鼠疫桿菌最早的基地,推測大約在18世紀初因為領土的爭奪戰爭,由俄羅斯帝國士兵帶往波羅地海南部,也就是芬蘭戰爭的戰場。瘟疫流行的期間由1702年到1713年,時間超過10年。當然,瑞典也不能倖免,光是首都斯德哥爾摩就有1/3人口喪命。

 

一百多年前澳洲版的方艙醫院?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返國的澳洲官兵,都要先在塔斯馬尼亞的小島布魯尼隔離,待病情治療後才能返鄉。

 

有趣的是,去年武漢肺炎來襲後,一位瑞典導遊為了挽救急遽衰退的事業,想出了一個「瘟疫小旅行」的點子。他帶領遊客走訪許多教堂與老屋,說明當年的流行病如何在城市角落留下痕跡,吸引不少歷史的愛好者參加,遊客不但很捧場,還有人特地穿著黑衣,戴著模仿當年鼠疫流行時醫生所戴的鳥嘴造型面具現身。 不過終究還是對瘟疫的恐懼戰勝對歷史故事的追求,這種瘟疫旅遊太恐怖,不久就無疾而終。

 

2019年10月間,和幾位親友到澳大利亞旅遊,走訪澳洲南端塔斯馬尼亞州的一個小島Bruny Island(布魯尼島),無意間看到一處看起來像是營地的處所,我請開車的朋友轉進去看看。原來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隔離營,名稱就叫做布魯尼島隔離站(Bruny Island Quaranitne Station)。

 

布魯尼島。

 

營地裡面有一個展示間,因為小島本來就地處偏遠,用人跡罕至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但還是有開放參觀,還有解說員幫我們解說。

 

原來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期間西班牙流感肆虐,有人甚至認為一次世界大戰之所以叫停,主因就是交戰雙方的士兵染疫人數太多,仗打不下去了,只好鳴金收兵。但為了避免解甲歸田的士兵把傳染病帶回故鄉,代表大英國協參戰的澳洲官兵就先送到此處隔離。

 

  當年的隔離站,現在成為觀光勝地上的一處景點,圖為隔離站的解說牌。

 

根據統計,一戰中的士兵和平民傷亡總數超過3500萬人。其中大約1500萬死亡,2000萬受傷。估計其中有1/3的交戰國官兵是死於流感,平民的死亡原因除了饑荒之外,也是流感。而整個西班牙流感的總死亡人數,有人估計可能達到9000萬人,比一戰總死亡數還多。

 

「西班牙流感」的名稱由來,是因為一戰期間西班牙是中立國,並未參戰,病情大流行期間只有西班牙率先公開報導。而當時歐美各主要交戰國為了避免影響士氣,均實施戰時媒體管制,隱匿不報,流行病就被命名為「西班牙流感」了,其實並非起自西班牙。它的病毒株就是我們現在熟知的H1N1新型流感病毒,在爆發的2年後便完全神袐消失,因此,它的病株也從來都沒有被真正的辨認過。

 

事隔1百年,澳洲這個當年安置退役士兵的小島成了渡假勝地,隔離站的用途也改成野生動物的志工營,不過仍然保留部分建物,展示當年隔離站的照片等文物。

 

  隔離站展示間。

 

鼠疫和流感是人類史上造成最多死傷的流行病,台灣也都未曾倖免,只是那個年代台灣本身就是瘴癘之地。我們看1895年的乙未戰爭,也就是甲午戰後日軍浩浩蕩蕩前來接收時,遭遇到台灣人的抵抗,連主帥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都在這場戰爭中送命了;只是他應該不是死於戰火,而是不敵台灣的霍亂、瘧疾等「風土病」。

 

彰化聞人吳德功的《讓台記》中曾有記載:「是役也(指乙未八卦山戰役),軍民死者四、五百人。日軍遂召葛竹軒辦糧臺四城總理,並楊吉臣設保良局招安善人,各保紳董設局保民。辜顯榮單騎由和美線至鹿港,街人因以不大恐。自是日(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滯在彰化街臺灣府署內一個月。」那是1895年8月29日彰化城被攻破後的情形。

彰化八卦山上的乙未保台和平紀念公園,半圓型的乙未八卦山戰役碑誌後面即是679骨骸安置處,照史實推斷,其中有些遺骨應是乙未戰後瘟疫大流行的亡魂。

 

想不到一個月後情勢惡化,彰化城籠罩在嚴峻的疫情中,日本人趕緊在城內設野戰醫院。「初止(只)患者二百餘人,後數日疫症流行,忽千餘人。患者多在市內鋪戶,病人呻吟。至九月中旨,病勢益烈,(日軍近衛)師團中健者約五分之一。山根少將、中岡大佐、緒方參謀及其他將校,多入鬼籍。」可以想見當時戰後流行病況的慘狀,光是日軍接收的近衛師團就有4/5非病即死。

 

日本人後來把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神格化,今圓山大飯店的台灣神社就是以能久親王為主神,他的忌日稱為「薨去之日」(10月28日),不只定為台灣神社的例祭日,全台各神社都舉辦祭典、各級學校舉辦運動會。1930年的霧社事件會選在10月27日起事,就是利用運動會日籍長官齊聚時,打算一舉消滅這些外來統治者頭頭。

 

事隔70年後,彰化縣政府在1965年因興建體育館,而於工地附近的八卦山坑子內發現679具遺骸,縣府將遺骸安置在八卦山的乙未保台和平紀念公園。無論是彰化縣政府或是三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都說:「能久親王及山根少將為我砲所擊斃」。但根據日本方面的文獻,能久親王是死於霍亂,吳德功也說山根少將是死於疫症。堂堂三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及彰化縣政府對於史料考證的草率由此可見,我們合理懷疑這679具遺骸中,至少有部分是死於戰役後的流行病。

 

彰化乙未保台史蹟館中陳列的抗日烈士吳湯興雕像及咏嘆詩,背景為彰化城東門舊照,吳湯興在乙未戰爭中八卦山攻陷日(1895年8月29日),被發現死在東門外。(圖/以上均為陳婉真拍攝或翻拍)

 

回顧歷史,戰爭和傳染病幾乎是孿生兄弟,然而,近數十年來,隨著科技的進步,戰爭的形態已經不再是看得見的兩軍交戰礮火猛烈,戰爭也會以資訊戰、生化戰…等形態單獨完成。這次的新冠肺炎直到今天已經延燒年餘不但沒有趨緩,反而越燒越烈,就遭到許多人懷疑它的起源,但無論如何,它說明了人類常常自豪的「人定勝天」的說法是否太自滿?作為地球村的一員,我們是否該更加謙卑,與萬物和諧共處?

 

作者簡介

陳婉真曾擔任《中國時報》記者、美國《美麗島週刊》創辦人、立法委員、國大代表、台灣產業文化觀光推展協會理事長、綠色台灣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等職務。

她生於彰化縣,從小立志當新聞工作者,台灣師範大學畢業便後順利考進中國時報,仗義執言和使命必達、務實求真的精神,讓她在新聞界以犀利觀點聞名。

她在戒嚴時期挑戰禁忌,即投入政治改革,因此成為黑牢裡的政治犯,但是無畏無懼的堅持理想,不論藍綠執政,從不向威權低頭。

現在是自由撰稿人,想記錄主流媒體忽略的真實台灣故事,挖掘更多因為政權更迭而被埋沒的歷史。

加入好友
優傳媒 版權所有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著作權與轉載授權 / 合作夥伴 / 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