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泰順 (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教授)
民主制度允許全體選民有權選擇自己屬意的國家領導人,在權力誘惑下,競爭大位者往往不在少數。但最終能脫穎而出的,必然已經歷嚴格的基層歷練、結交多金權勢者、擁有個人團隊、經營黨內人脈、廣建基層組織等,透過這些方方面面的考驗,民主政治保證了政治領導人能夠具備一定的素質與識見。
再者,由於握有選舉權的人數龐大且複雜,能夠過關斬將獲得認可的人選,必然也具備整合能力、思想執中、言談舉止有節有度、符合多數民眾的價值觀。故而,西方踐行民主政治兩百餘年來,雖常聽聞國家領導人被批評過於保守缺乏改革宏圖,但基本上,也保障了民主運作的穩定,避免權力傳承造成社會的割裂。
然而,過去造成民主成功的因素,在人類通訊進入網路時代後,已然面臨了嚴峻的衝擊。在網路的快速傳播與真假難辨的特質下,過去政治人物必須辛苦經營的基層組織與形象塑造,顯得不再關鍵。只要有錢,野心家可以雇請網路寫手,透過各種傳播管道,在短時間內把自己的知名度直衝雲霄。美國政治學者因此稱這類憑藉傳播塑造的民意認同,為「空中草皮」(astroturf),諷其不具真正的草根基礎(grassroot)。但殘酷的現實是,這些草皮雖然沒根,卻在哏圖表現與頻繁重複下,達到洗腦大眾的效果。
曾經是電視實境秀主持人的美國房地產大亨唐納.川普,便是透過這個新生代的傳播媒介,在2016年以一個政治素人,擊敗政壇老將希拉蕊.克林頓當選美國總統,震驚美國政學界。因為缺乏傳統民主競爭的歷練,這位「自戀、自大、又自狂的大男人主義者」(李書28頁)的總統當選人,在位雖僅四年,卻已造成美國社會嚴重的對立與國際盟邦對美國的高度不信任,紐時專欄作家因此憂心美國民主制度已處在「崩潰邊緣」,因為民主制度的兩大支柱「事實和信任」在過去四年已走向崩壞。(李書9頁)。將來歷史應會記載,川普執政的四年,正是美國霸權由盛而衰的轉戾點。
對於這樣一個民主制度的變局與怪異荒誕的美國總統,學界與媒體界當然會有不少著作加以探討。淡江大學榮譽教授李本京博覽群籍,統計美國出版界有關川普的著作應不下1300本(李書24頁)。在這樣的浩瀚書海中,李教授選擇了其中近百精華著作研讀彙整,寫成《傳奇—爭議:川普與分裂之美國》一書,造福中文讀者,可以透過李教授的整理對川普執政的「傳奇」有所認識。
美國從立國以來便是個多種族、多文化的社會,這樣的社會當然潛藏不少分裂的因子。法國政治思想家托克維爾(Alex de Tocqueville)在19世紀造訪新大陸時,便敏銳的觀察到,美國是個依賴法律維持聯邦完整的政體。既然崇尚法治,則法律的制定與詮釋者,便成為美國事實上的統治階級。李教授在書中提到「東部菁英」長久以來透過牢牢掌控的法律制定與解釋權,達到「壟斷金融、操縱政治」的目的,成為所謂的「東部當權派」(insiders) (李書15頁)。這個東部當權派講究出身,故美國兩百餘年歷史,卻直到最近才出現第一位非常春藤盟校畢業的大法官。
東部當權派在資本主義與個人主義的催化下,對非我族類的普羅大眾,向來吝於付出關懷。這樣的態度體現於國家治理上,便使得普羅大眾宛如「被遺忘的人」(the Forgotten People),無法分享到美國國力增長所帶來的好處。如同李教授所言,今天美國人口最富有的0.1%的收入,卻多於其它90%人的總收入,貧富懸殊的現象令人驚駭(李書17頁)。普羅大眾儘管不平,但在民主帷幕與尊崇法治的觀念下,這些不平受到了有效的壓抑。
但到了21世紀的今天,新型態傳播媒介的出現,使得統治菁英再也無法壟斷基層民眾的意見表達。如李教授所指出的,許多「地區小報」原本可以舒緩基層的不滿情緒,現在卻因不敵網路媒體,被迫退出言論市場。地區媒體的消失,如同拆除了基層民眾怨憤的防火牆,與統治菁英的高傲開始產生直接的對撞。更有甚者,網路媒體放任誇大作假的傾向,更宛如躁火添薪,使得美國社會原已存在的裂痕更為情緒化與仇恨化(李書71-72頁)。此一狀況,等於為川普這種不受傳統羈絆的政治人物,架構了隨性發揮的舞台。
李教授歸納川普竄起的背景,認為他是個:1)、十分善於掌握制度漏洞,圖利自己的商人;2)、參透群眾心態,懂得如何營造於己有利的政治氛圍;3)、為達以上目的不擇手段,說謊、誇大、製造仇恨,幾乎都可順手捻來,傳統與禮貌完全不屑一顧。
川普是個身價30億美金的巨富,但他2016與2017年卻只各繳了750美元的稅。從商的過程曾宣告破產多次,但財富卻能越積越多。從他一身重用律師,也重金禮聘會計師來看,顯然川普非常擅長利用體制的漏洞,為自己營造最有利的競爭條件 (李書28頁)。李教授並未詳述川普成功的各種招式,但不難想見,高度強調法律、輕忽道德的美國社會,的確為川普創造了許多遊走的空間。
傳播科技的推波助瀾,使得潛藏美國社會的分裂因子日漸發酵,李教授指出21世紀的美國,實際上已是「分裂的美國」(the Divided States of America),而非「美利堅合眾國」(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前國務卿希拉蕊便曾警告:「國家分裂的狀況,已嚴重到超乎我們想像。」(李書26、44頁) 慧詰如川普者,當然懂得如何利用此一態勢,為自己營造有利的競爭條件。
但川普所以成為李教授筆下的「傳奇」,因為他不僅認知到美國社會的分裂,也更體會到「被遺忘的人」缺乏領袖的焦慮。所以他儘管出身於常春藤盟校,且又是享受既得利益的巨富,但他卻成功的將自己包裝成「小市民的發言人」,成為「教育水準偏低、收入在中下層的基層大眾」者的「可依靠的信仰」 (李書29、49頁)。
川普的高明之處,亦在善用中下階層的語言,使得他們忘卻他含著金湯匙成長的背景。首先,便是文宣工具的選擇。如果網路媒體是激化分裂意識的因素,川普要建立自己的灘頭堡,當然便得搶占網路上的一席之地。李教授指出,川普置入FB與Google幾乎不計代價,而他的競選團隊也擅長利用通訊軟件將「川粉」連成一體,擔任總統期間,「推特治國」的作法更是讓舉世大開眼界 (李書82-83頁)。與此同時,川普還大肆批判主流媒體,使得中下層群眾感同身受,因為他們所以被「遺忘」,正因為「東部菁英」操控主流媒體對他們刻意的忽略。
此外,頻繁舉辦造勢大會,也是川普結合基層民眾的重要策略。川普顯然理解,基層民眾的苦悶絕非在家上網幹譙一陣便可獲得紓解,長期被執政菁英忽略的這群人更需走出屋外,驗證自己的處境不是少數或地區性特例。造勢大會讓這群人有機會「互相溝通,互相擁抱」,堅信團結可以改變現狀,而主辦者川普便自然成為他們的明燈。因此,在2020年大選時,川普平均每周舉辦兩次大型造勢大會,李教授認為,這項策略的成功,已在「選舉的長河歷史上成為創舉」,成為美國少見的「選舉現象」 (李書81、82頁)。
要維持網路傳播的熱度,並使群眾狂熱走進造勢會場,訊息內容當然無比重要。川普以沉默多數代言人的姿態挑戰當權菁英,但美國弱勢族群人口雖多,差異性卻也可觀,如婦女、非裔美人、拉丁裔美人、亞裔美人、同性戀者、非新教徒、底層白人…等等,均是屬於這被遺忘的族群。川普若平等回應各族群的訴求,他當然可能被塑造成底層民眾的救世主,但各族群間的對立與歧見,卻很難為川普營造他希望看到的行動火花。
川普於是選擇只做「中下層白人」代言者的角色,大聲的說出中下層白人心中的不滿,尤其是習慣被稱為WASP的「安格魯薩克遜白人新教徒」(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李書49頁)。這群人最大的不滿,便是美國少數族裔與全球化發展,威脅到他們既有的政經優勢與工作機會,但要安撫這群人的情緒,卻得改弦更張美國傳統的族群和諧路線與全球化的主張。為了成功喚醒這群人的團結心,川普在「美國再偉大起來」的口號下,不斷以一些不堪入耳的詞彙,挑撥族群對立與批判國際組織與其他國家。李教授指稱川普是「仇恨文化」的塑造者並不為過,但川普很清楚,只有仇恨才可能轉化為行為動力,故而,李教授也不得不承認「川普才是真正在做『接地氣』的工作。」(李書56-58、83頁)
一個政治素人,透過上述情勢的掌握與策略的選擇,居然可以在2016年成功擊敗「東部菁英」象徵的希拉蕊,2020年大選雖因疫情處理失當而敗北,但選票依然比四年前增加了1千1百餘萬張。美國選民,甚至被他羞辱的拉丁裔選民,並沒有因為他不具「總統樣」(李書41頁)而選擇離開。但川普的成功,付出的代價卻是社會的分裂與族群的對立,暴民衝入美國國會,無疑象徵美國人對法治已不再具備信心。
作為曾長期在美國生活與任教的華人,面對川普毫不留情的撕裂美國社會,李教授當然非常關心華人社會在川普挑撥族群仇恨下所面臨的處境,故本書有相當的篇幅探討此一狀況(李書84-94頁)。華裔人口只佔美國人口總數的1.2%,若非李教授血濃於水的情感,相信很少討論川普執政的書會,花這樣的篇幅去關心華人的處境。此外,身為居住於美國之外的讀者,我們所以關切川普,無非因為他主導的美國外交政策,已直接影響到台灣的對外關係。李教授以其長期浸潤國際政治的研究,也有相當篇幅剖析川普執政對外交政策的衝擊。故而,若說這本書是專為關心華人社會的讀者所撰,應該並不為過。
最後要特別一提的,美國幅員廣大,川普縱有天縱之才恐怕也很難憑個人之力,掀起這波濤巨浪。故而本書也有超過30頁的篇幅,介紹幾位川普的重要智囊與近臣。這些簡短的點將,讓我們對美國政府的決策過程,能有更全面性的認識。總而言之,這本書能在川普卸任後的幾個月出版,滿足台灣讀者對過去四年狂風驟雨的好奇心,確實是台灣讀者的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