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伏見稻荷大社入口處留影。
作者/劉敦仁
到日本京都旅行,主要是參觀中國大唐遺留下來的建築造型。但是在京都有一處絕對不能忽視的重要景點,就是自711年起建的伏見稻荷大社 (Fushimi Inari Taisha Shrine)。這座神社有別於日本的其他神社,除了歷史悠久之外,它的地位是日本全國32000座小神社的 「總部」,而且影響力甚鉅。
從京都到伏見稻荷大社非常方便,搭乘奈良線鐵路 (Nara-line),兩站五分鐘即抵達。稻荷站很小,旅客幾乎都是為了瞻仰稻荷大社而來,所以火車站經常人頭攢動,如遇到節假日,連立足的地方都沒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旅遊者,對日本的神社意義一知半解,多半都是人云亦云跟著湊熱鬧而已。
說實話,筆者到訪稻荷的初衷中還有一項:一嚐聞名世界的 ‘稻荷壽司’。這可是極為簡單而可口的壽司,沒有生魚片,也沒有其他海鮮,只有用醬油煮過的豆腐泡包著飯糰。但一口咬下去,令味蕾振奮不已。
筆者夫婦在伏見稻荷大社入口的主廳前留影。
感謝京都酒店前台的珍重推薦,否則真不知,到了這座文化名城,必得瞻仰當地神社,一座和日本各地迥然不同的神社。
伏見稻荷大社就在火車站正對面,步出車站,即可一眼望見狹窄的馬路對面,那大社香火鼎盛的氣氛。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石雕狐狸,脖子上繫著「紅領巾」。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對那眼神中充滿殺氣的狐狸雕塑百思不解,為什麼在莊重的神社中,要豎立著窮凶極惡的狐狸?
原來這裡的狐狸在日本信徒心目中,不是山野中浪跡天涯的野狐狸,而是稻荷大神的傳信使者,也就是相傳的 ‘靈狐’。牠被視為稻作的保護神。信徒們在神社中祈求心願,’靈狐’ 即將所有的祈願傳達給大神,來實現信徒們的願望。
進入大社後,發現有更多狐狸雕塑供奉在神壇中。有的狐狸嘴裡還會銜著鑰匙,象徵著這些 ‘靈狐’ 保護著諸多的糧倉。因為稻荷大社中供奉的大神,護佑著五穀豐收。
大社中隨處可見的口銜鑰匙的 ‘靈狐’ 石雕。
當地相傳著稻禾地區米穀來由的寓言。許久許久以前,有人將一塊米糕射向高空,迅即轉化為一隻天鵝,消失在雲際,不久即停留在稻荷山的巔峰,那裡即開始生長稻榖,從而成為「大神」(Okami),受到供奉。
稻荷大社最早是在公元711年,由羽田 (Hata) 家族奉獻建造,816年才遷移到現址。在「平安時代」(Heian Period 794-1184),稻荷大社成為天皇贊助的神社,自942年這座神社達到至高無上的地位。
1499年開始建造主結構,是日本的重要文化資產。大社的主大門建於1589年的「戰國時代」,由當時的封建武士道統治者豐臣秀吉 (Toyotomi Hideyoshi 1537-1598) 所捐獻。展現了稻荷大社的權威地位。
這些在日本相傳的寓言,影響著國民的日常生活,地位非凡。日本人傳統上非常相信神祇的護佑,不論進入哪座神社,都帶著虔誠景仰之情,祈求好運。
最吸引外國旅客的是從大社直通山巔、蜿蜒曲折而行的兩條神道,綿延不絕的「鳥居」(Torii) 就在神道上形成一道道震撼人心的 ‘神門’ ,信徒們祈求在通過 ‘神門’ 時受到大神的眷顧獲得好運。
粗略估計,兩旁的 「鳥居」約有上萬座,都是虔誠的信徒或工商界人士捐獻建造,始於江戶時代 (1603-1868) 。傳統上伏見稻荷大社的「大神」本是為保護五穀的豐收,但後來也引起日本商人及工商界的崇拜 ,尊崇其為貿易的「保護神」。
所以在通過「鳥居」的時候,可以清晰地看到,兩旁的柱子上書寫著捐獻人的姓名,或是「株式會社」名稱,也有家庭奉獻 的「鳥居」,祈求大神賜予家庭幸福安康。
蜿蜒曲折的 ‘鳥居’神道,有著莊嚴肅穆的氣勢。
自1871年到1946年,伏見稻荷大社正式被指定為重要的 「官幣大社」(Kambei-Taisha),成為政府資助的大社。神社的發展也如雨後春筍,直至目今日,已有近三萬兩千所小型稻荷神社遍佈在全國各地。伏見稻荷大社是這些 ‘分社’ 的總部,稻荷山巔方圓四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就佈滿了許多小型稻荷神社。
記得第一次和妻子暢遊稻荷時,進入大社只見人山人海,「鳥居」神道幾乎寸步難行。第二次舊地重遊,才有機會注意到日本國民,滿懷謙卑,雙手合十,喃喃默禱。至於外籍遊客就只顧著用手機攝像錄影,紀念「本人到此一遊」。
漫步在充滿神奇傳言的稻荷大社中,不由得想起北京的「天壇」。這兩個歷史古蹟,都與稻米農作物密切相關。北京的天壇莊嚴而神聖,是皇帝的祭天大典之所,每年率領文武百官,感恩稻作豐收。
日本的伏見稻荷大社,雖有政府的支持,卻是由寓言及傳統迷信演化而成的民間祭祀聖地。中日都是以稻米為主食的民族,國民對稻米表達尊崇,也對上天的眷顧表達虔誠的感恩之情。
從山峰到神社,乃至小鎮的名字,都以「稻荷」相稱,由稻米製作的膳食及小點心,也成為民間和遊客的寵愛。從伏見稻荷大社出來右轉不到一百公尺,就是鎮中心,眾多的遊客為這個平日寧靜的小鎮增添無數熱鬧。
在旁邊看似步行街的道路兩旁,設立了出售各種點心的攤販,販售一種當地傳統的「幸運煎餅」(Tsujiura senbei),這個幸運煎餅流行於源自京都一帶的神社中。在新年期間,信徒們到神社祈福,即可獲得。打開煎餅,內藏幸運籤,日本信徒對這種幸運籤還深信不疑。
稍有見識的外國旅客,尤其是來自美國大城市的觀光客,看到這種幸運煎餅,會立即和美國唐人街的幸運餅 (Fortune Cookies) 聯繫在一起。發明幸運餅的美國華人,為了生意而挖空心思設計了不計其數的幸運籤,放置在他生產的幸運餅裡,感動了幸運之神,為他帶來豐盛的財富。
事實上,的確有傳言稱,日本稻荷小鎮上的幸運煎餅,就是美國唐人街幸運餅的「複製品」。一個多世紀以來,日本從海外各地想方設法抄襲並引進諸多食品,已是司空見慣的事,再添此一樁也不足為奇了。
與「幸運煎餅」相比,稻荷壽司才真正能體現當地膳食的原汁原味,難怪聲名遠播。日本壽司種類繁多,對筆者而言,除了飯糰上加了生魚片的以外,基本上都能接受。稻荷壽司在日本也獨樹一幟。尤其是外層包裹的豆腐泡,用醬油先行加工煮熟,一個簡單的壽司,便因為外層豆腐泡的特殊味道,將其內層的飯糰變得無比鮮美。
名聞遐邇的稻荷壽司。
筆者夫婦在當地的一家小壽司餐館品嚐到了這個正宗壽司 。販售壽司的小餐館從裡到外毫不起眼,總共不過六張矮桌,但這並沒有影響我們對壽司的鍾愛。有趣的是,老闆娘對遊客說話「單刀直入」,不帶笑容,是我們在日本從未領教過的「晚娘面孔」。她一見遊客光臨,立即用日語腔夾上幾個英語詞彙說出第一句話:入座不點餐的一概不接待!
直到我們入座後,才了解到,原來是因為餐館座位有限,她想表達的意思其實是:’如果遊客只喝飲料而不點正餐,就恕不接待,以免佔了用餐者的座位’。我夫婦在點了「豐盛」的午餐後,才見到她那已有些許皺紋的臉龐上露出了一絲笑容,還給我們深深地彎了腰。
用餐完畢,我們在餐館前留影。出於長年旅居歐洲的習慣,對於餐館門前一塊標有15XX 年份的小招牌特別注意,不免將這個年份和壽司聯繫在一起,將我們迷迷糊糊地引入十六世紀的時光隧道中。卻不知這個古老的年份,還真有幾分貓膩。
背景就是那誇言始自十六世紀的壽司飯館。
這次重臨稻荷,因正值禮拜天,遊客如織,無法擠進那家壽司餐館,只得在餐館門前「觀光」了一番,發現餐館已經擴張到二樓,但是門首那個 15XX 的歷史照片不見了蹤影。其實在上一次來過稻荷之後,就已經知道當地的豆腐泡壽司是十九世紀的產物,與15XX一點關係都沒有,那個誤導人的招牌早就應當撤下。其實壽司的何時誕生並不重要,關鍵是壽司質地要貨真價實,讓遊客除了一飽口福外,還能回味無窮。
回頭再說說‘靈狐’。中國人視狐狸為奸詐刁滑的動物,受此先入為主意識的影響,不由心生疑惑,為什麼這樣的動物竟能得到日本國民的信服和崇仰?而且原本為呵護五穀豐收的神祇,最後竟然成為商界的 ‘保護神’,這又是否因為工商界爾虞我詐的作風,和一般山野裡的狐狸性格如出一轍,從而出現 ‘靈狐’ 的神祇使然?抑或這 ‘靈狐’ 與日本的「招財貓」意味相通?這些都只是筆者的臆測,絕無對稻荷大社‘靈狐’褻瀆之意。
與稻荷的 ‘靈狐’ 或是商界的 ‘招財貓’ 相比,筆者還更喜愛奈良的鹿群。牠們生活在與人為鄰的公園中,得到遊客的近距離接觸,當地人也對牠們寵愛有加。如同伏見稻荷的狐狸,相傳牠們也是由神派遣到人間,保佑奈良的善良百姓。
這三種日本與人有關的動物,稻荷的狐狸和供奉在不同神社中的 「招財貓」,似乎多少都帶有功利主義的色彩,而奈良的鹿群,牠們的溫順和善良,也許更切合與人相處的大同精神。只是筆者無從得知,這些和睦可親的鹿群,是否也早已入祠,在某一個神社中供信徒們頂禮膜拜?
(2021年5月15日完稿於溫哥華)
作者簡介
劉敦仁,出生於上海,幼年時隨父母遷居臺灣,在臺灣修畢大學後,負笈西班牙,專研西班牙文學及世界藝術史,後移居義大利,在梵蒂岡擔任大公會新聞辦公室中文組工作,工作結束後,入羅馬大學研習宗教考古,專題為羅馬的地下古墓。
1960年代曾任聯合報駐馬德里及羅馬特派員,撰寫歐洲文化藝術航訊,頗富盛名。 其後因工作需要,移居加拿大,先後在多倫多大學和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繼續西班牙文學研究,隨後在加拿大從事教學工作,並赴英國及上海等地講學逾14年。
1978年第一次作大陸之行,此行使他決定放棄教學工作,而轉為文化交流,進行美國、加拿大和大陸之間的教育和文化交流工作迄今。
2012年是中華民族建立共和百周年的一年, 他特地邀請了六十餘位辛亥先輩後裔執筆撰文, 並彙編成《民族魂》一書出版。近作外交耆宿劉師舜大使的傳記,是他費時十年的心血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