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茂吉細說台海危機史》台海第三次危機始末(8 )從此中美之間更加相互認識 - umedia 優傳媒  

新聞 / 談古論今
齊茂吉細說台海危機史》台海第三次危機始末(8 )從此中美之間更加相互認識
2021-05-25 07:00:00
A+
A
A-

在台海三次危機中,中方獲得最重要的經驗是,中方不可能對美方存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圖/取自網路)

 

從此中美之間更加相互認識

 

作者/齊茂吉 (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兼任教授)

 

基本上,台海三次危機期間,克林頓決定出動2艘航母馳援台海,主要目的是嚇阻中方升高軍事行動,並無真槍實刀大幹一場的意圖。克林頓在他的回憶錄中,涉及台海三次危機的篇幅,輕描淡寫,不到一頁。

 

克林頓就任總統後,第一次動用美軍處理的區域戰亂,就是1993年10月3日至4日摩加迪休之戰(Battle of Mogadishu)。當時美軍出動最精銳的特種部隊,準備捉拿索馬利亞軍閥阿迪(Mohammed F. Aidid)。不料,當地武裝民兵用RPG7火箭彈打下2架黑鷹直升機,2天之內美軍共有18人陣亡,其中1具直升機機長屍體被剝光衣服,拖去遊街示眾,另有1名飛行員被俘。CNN將現場畫面播放後,美國朝野震驚,克林頓當機立斷,鳴金收兵。事後,有1名陣亡將士的父親,當面嗆聲克林頓「不配做最高統帥」,令克林頓十分尷尬。

 

在這場戰鬥中,美軍對付的只是一群裝備落伍又未受過正規軍事訓練的民兵,竟然損兵折將。摩加迪休之戰的經驗及教訓,克林頓在回憶錄中透露,日後處理相關問題趨於謹慎,美軍在擬訂作戰計畫時,期望以敵我不損一兵一卒,順利完成任務為考量。其實這正是美軍的短板,一旦美軍傷亡視頻在全美電視上强力放送,全美反戰聲浪隨即高漲,不論是任何人當總統都有顧忌,當年美軍兵敗越南即是前車之鑑。

 

有鑑於此,在台海三次危機中,解放軍雖被美軍譏諷為「弓箭部隊」,克林頓也不敢輕啟戰端。畢竟兩軍曾在韓戰中大打出手,美軍也並未贏得勝利。他充分認識到,高度政治動員的解放軍,再加上强烈的民族主義情緒,一旦在台海開打,即使解放軍付出慘重代價,美軍也不可能全身而退,克林頓無法承受這種風險。台海三次危機後,克林頓決定改善美中兩國的關係,實不難理解。

 

誠如錢其琛所說:「經過這場鬥爭,克林頓政府比較清楚地認識到台灣問題的敏感性以及中美關係的重要性。中美關係因此得以在克林頓總統的第二任期內平穩地發展,並得到進一步提升。」

 

不可忽視的是,當時大陸的民情輿意,普遍對美懷有不滿的情緒。1996年5月出版的《中國可以說不》一書,大肆抨擊美國,操弄反美意識,在大陸書市洛陽紙貴,即可見一斑。

 

針對美軍航母介入台海危機,此書說:「如果兩岸開戰……,美國將毫不猶豫地進行軍事干預。」此書警告說:「中國統一被視為一種危害美國長久利益的行為,必須盡其所能,使台灣海峽成為一道不可逾越的界限。」

 

反之,大陸官方媒體在美國問題上,就顯得謹言慎行,1996年3月《求是》半月刊的1篇署名文章中,僅提出:「西方反華勢力加緊了對我國的“西化、分化”活動,企圖阻礙我國的發展……。」顯示,官方不會輕易點名批判美國,更不會趁機升溫。

 

往前回望,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與此同時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以鄧小平為首的政治勢力贏得優勢,開始推動一系列改革開放的政策。當時,大陸普遍瀰漫著親美、崇美、媚美的氛圍。站在美國的立場,當然樂觀其成,加上美中之間綜合國力差距過大,美方也不吝於扶持大陸一把,以强化「聯中制蘇」的力量。此外美方盤算過,一旦大陸走上現代化的路線,美方的影響力勢必與日劇增,美式制度移植大陸指日可待,屆時美方將可不費吹灰之力,即可「和平演變」大陸。

 

針對這種威脅,鄧小平除了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外,並曾推動全國性的清除精神汚染運動及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運動,試圖降低美國的影響力,但成效不彰。「六四事件」及「蘇東波之變」,鄧小平當然警覺到美方滲透力無所不在的危險性。接下來1992年12月底蘇聯解體,以江澤民為領導核心的危機意識更加强烈,但仍未直接點名美國,鄧小平1992年著名的南巡講話中,只含蓄提到「帝國主義」。

 

鄧小平、江澤民深知,中國的經濟發展必須借助美國,中方沒有本錢與美方交惡,1993年的「銀河號事件」及1994年的「黃海對峙事件」,江澤民高度的克制及忍讓,其因在此。

 

然而,1995年李登輝訪美後,接著發生台海三次危機,大陸朝野的反美意識,隨著美軍2艘航母的介入,開始高漲。在這種背景下,《中國可以說不》以民間出版的方式應運而生,引起了海內外廣泛的關注,甚至不少人認為官方在幕後操盤。其實這完全是大陸民間自發性的反美意識,出版商敏銳地嗅出了商機,趁勢推出此書而大發利市,與官方並無關係。正因為《中國可以說不》一書大賣,出版商打鐵趁熱,在同一年又出版《中國還是能說不》一書,無非顯示這兩本書在官方看來,倒也符合「政治正確」,並沒有出軌。

 

當時大陸民間對美國還是持著較正面的看法,只不過無法接受美軍航母介入台海的行動。據說,這位出版商利用反美意識發了財,最後移民美國,所以反美歸反美,綠卡則是來者不拒!

 

雖然,這種反美意識,有利於凝聚民心士氣,强化愛國主義意識;不過,江澤民並未頭腦發熱,將反美意識升級為反美運動,操作仍在可控範圍內。反美意識是一種民族主義意識,就像是一柄雙面刅,傷人也會傷己;搞不好就會出現義和團式的反美運動,大陸經不起這種折騰,仍以「穩定壓倒一切」奉為圭臬。

 

對江澤民而言,中美兩國關係仍應擴大合作面,縮小對抗面。台海三次危機後,中方有2位部長應邀赴美訪問,其中1位是國防部長遲浩田上將。兩國關係雖告緩和,中方非常清楚地認識到,在台灣問題的處理上,美方將是最大的阻力,而且也一定會介入。這也是在台海三次危機中,中方獲得最重要的經驗,中方不可能對美方存有不切實際的幻想!

(本系列完)

 

在台海三次危機中,中方獲得最重要的經驗是,中方不可能對美方存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圖/取自網路)

 

從此中美之間更加相互認識

 

作者/齊茂吉 (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兼任教授)

 

基本上,台海三次危機期間,克林頓決定出動2艘航母馳援台海,主要目的是嚇阻中方升高軍事行動,並無真槍實刀大幹一場的意圖。克林頓在他的回憶錄中,涉及台海三次危機的篇幅,輕描淡寫,不到一頁。

 

克林頓就任總統後,第一次動用美軍處理的區域戰亂,就是1993年10月3日至4日摩加迪休之戰(Battle of Mogadishu)。當時美軍出動最精銳的特種部隊,準備捉拿索馬利亞軍閥阿迪(Mohammed F. Aidid)。不料,當地武裝民兵用RPG7火箭彈打下2架黑鷹直升機,2天之內美軍共有18人陣亡,其中1具直升機機長屍體被剝光衣服,拖去遊街示眾,另有1名飛行員被俘。CNN將現場畫面播放後,美國朝野震驚,克林頓當機立斷,鳴金收兵。事後,有1名陣亡將士的父親,當面嗆聲克林頓「不配做最高統帥」,令克林頓十分尷尬。

 

在這場戰鬥中,美軍對付的只是一群裝備落伍又未受過正規軍事訓練的民兵,竟然損兵折將。摩加迪休之戰的經驗及教訓,克林頓在回憶錄中透露,日後處理相關問題趨於謹慎,美軍在擬訂作戰計畫時,期望以敵我不損一兵一卒,順利完成任務為考量。其實這正是美軍的短板,一旦美軍傷亡視頻在全美電視上强力放送,全美反戰聲浪隨即高漲,不論是任何人當總統都有顧忌,當年美軍兵敗越南即是前車之鑑。

 

有鑑於此,在台海三次危機中,解放軍雖被美軍譏諷為「弓箭部隊」,克林頓也不敢輕啟戰端。畢竟兩軍曾在韓戰中大打出手,美軍也並未贏得勝利。他充分認識到,高度政治動員的解放軍,再加上强烈的民族主義情緒,一旦在台海開打,即使解放軍付出慘重代價,美軍也不可能全身而退,克林頓無法承受這種風險。台海三次危機後,克林頓決定改善美中兩國的關係,實不難理解。

 

誠如錢其琛所說:「經過這場鬥爭,克林頓政府比較清楚地認識到台灣問題的敏感性以及中美關係的重要性。中美關係因此得以在克林頓總統的第二任期內平穩地發展,並得到進一步提升。」

 

不可忽視的是,當時大陸的民情輿意,普遍對美懷有不滿的情緒。1996年5月出版的《中國可以說不》一書,大肆抨擊美國,操弄反美意識,在大陸書市洛陽紙貴,即可見一斑。

 

針對美軍航母介入台海危機,此書說:「如果兩岸開戰……,美國將毫不猶豫地進行軍事干預。」此書警告說:「中國統一被視為一種危害美國長久利益的行為,必須盡其所能,使台灣海峽成為一道不可逾越的界限。」

 

反之,大陸官方媒體在美國問題上,就顯得謹言慎行,1996年3月《求是》半月刊的1篇署名文章中,僅提出:「西方反華勢力加緊了對我國的“西化、分化”活動,企圖阻礙我國的發展……。」顯示,官方不會輕易點名批判美國,更不會趁機升溫。

 

往前回望,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與此同時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以鄧小平為首的政治勢力贏得優勢,開始推動一系列改革開放的政策。當時,大陸普遍瀰漫著親美、崇美、媚美的氛圍。站在美國的立場,當然樂觀其成,加上美中之間綜合國力差距過大,美方也不吝於扶持大陸一把,以强化「聯中制蘇」的力量。此外美方盤算過,一旦大陸走上現代化的路線,美方的影響力勢必與日劇增,美式制度移植大陸指日可待,屆時美方將可不費吹灰之力,即可「和平演變」大陸。

 

針對這種威脅,鄧小平除了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外,並曾推動全國性的清除精神汚染運動及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運動,試圖降低美國的影響力,但成效不彰。「六四事件」及「蘇東波之變」,鄧小平當然警覺到美方滲透力無所不在的危險性。接下來1992年12月底蘇聯解體,以江澤民為領導核心的危機意識更加强烈,但仍未直接點名美國,鄧小平1992年著名的南巡講話中,只含蓄提到「帝國主義」。

 

鄧小平、江澤民深知,中國的經濟發展必須借助美國,中方沒有本錢與美方交惡,1993年的「銀河號事件」及1994年的「黃海對峙事件」,江澤民高度的克制及忍讓,其因在此。

 

然而,1995年李登輝訪美後,接著發生台海三次危機,大陸朝野的反美意識,隨著美軍2艘航母的介入,開始高漲。在這種背景下,《中國可以說不》以民間出版的方式應運而生,引起了海內外廣泛的關注,甚至不少人認為官方在幕後操盤。其實這完全是大陸民間自發性的反美意識,出版商敏銳地嗅出了商機,趁勢推出此書而大發利市,與官方並無關係。正因為《中國可以說不》一書大賣,出版商打鐵趁熱,在同一年又出版《中國還是能說不》一書,無非顯示這兩本書在官方看來,倒也符合「政治正確」,並沒有出軌。

 

當時大陸民間對美國還是持著較正面的看法,只不過無法接受美軍航母介入台海的行動。據說,這位出版商利用反美意識發了財,最後移民美國,所以反美歸反美,綠卡則是來者不拒!

 

雖然,這種反美意識,有利於凝聚民心士氣,强化愛國主義意識;不過,江澤民並未頭腦發熱,將反美意識升級為反美運動,操作仍在可控範圍內。反美意識是一種民族主義意識,就像是一柄雙面刅,傷人也會傷己;搞不好就會出現義和團式的反美運動,大陸經不起這種折騰,仍以「穩定壓倒一切」奉為圭臬。

 

對江澤民而言,中美兩國關係仍應擴大合作面,縮小對抗面。台海三次危機後,中方有2位部長應邀赴美訪問,其中1位是國防部長遲浩田上將。兩國關係雖告緩和,中方非常清楚地認識到,在台灣問題的處理上,美方將是最大的阻力,而且也一定會介入。這也是在台海三次危機中,中方獲得最重要的經驗,中方不可能對美方存有不切實際的幻想!

(本系列完)

 

加入好友
優傳媒 版權所有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著作權與轉載授權 / 合作夥伴 / 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