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個人的歴史只能讓後人去寫 ,就算過去的皇帝也不可能為自己定位。看透才能捨得,捨得才能放下;放下才能讓世人幫你拾起,那才是你真正的歴史定位。(圖/取自網路)
作者/楊志誠
面對天下形勢,在處理態度上,我個人的主張是: 別把自己看得太低,也別把自己看得太高,只要把現在該做的事做好;這或許就是一般人所說的 "活在當下" 吧?那麼 "超前部署" 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其實,"超前部署" 一詞是過度簡化了,真正的意思應該是 "危機預防"。它包含著兩層工作的意義:一者是可以透過既有的科技能力及智能,避免風險的累積,進而抑制危機的爆發;二者是針對超出人類能力無法完全掌控的危機現象,必須羅列所有可能的發展路線,事先想定每一種危機狀態的因應對策,一旦危機爆發,即可馬上 "啟動" 預擬的應變計畫。
然而,時不至不可強生,事不究不可強成。形勢如果還沒發展到某種暫時穩定或既成的狀態,太早啟動的話,不僅浪費資源,同時會讓應變措施變成當時情勢的變動因素,導致全面失控,甚至使得超前部署的所有應變計畫全面失靈。另一方面,如果感應太過遲緩,也會使得處理措施跟著情勢後面跑,一切行動將顯得緩不濟急。
那麼,到底甚麼時機才能啟動 "危機應變計畫" 呢?那就必須根據危機現象的 "具體指標",設置監測的感應系統。"具體指標" 必須由相關議題的專業人士來制定,譬如社會安全議題必須根據犯罪現象學及犯罪心理學制定指標。以當代先進的科技來看,這一環節會採取 "大數據" 的技能,做跨領域整合的系統性處理——從感應、資訊蒐集和儲存、數據分析、發出警報到採取危機解除行動。
進一步來說,危機預防立基於危機意識,而危機意識的形成就有賴於人必須"活在當下",才能夠掌握當前形勢下可能造成危機的因子,然後透過對危機因子的分析以及邏輯推論,預測目前到未來可能發展的多元路徑,進而針對每一項路徑 "超前部署" 因應對策;由此可以了解,沒有 "活在當下",就不會有 "超前部署"。
以目前台灣爆發的疫情來看,很多人因為過度恐慌,進而對自己的生存和生活產生驚慌失措的情緒。如果這個時候再以 "封城" 和 "建方艙醫院" 作為號稱 "超前部署" 的措施,無異激化整個社會的恐慌。其實,台灣的疫情相對其他國家來看,它們每天的確診病例都高達數十萬、數萬、最少也有數千,台灣每天幾百例確診,有必要如此恐慌嗎?如果大家能夠 "心安",就必能 "平安" (聖嚴法師之語)。大家要相信自己,不要被謠言所煽動,大家必能心安,而得到平安。
至於現在執政者對國家的治理,我已經在上個月疫情緊張之前,在《優傳媒》發表了一篇文章—「國家治理不能長期靠運氣,必須培育政府的智能」。當中也特別提到,短期成功的執政最忌傲慢,而更為關鍵的是如何防阻基層的傲慢與貪腐,同時必須關注 "深層政府" 的怠惰與破壞。
執政者 (不管是中央還是地方) 應該謹記:歴史要由別人去寫,"現在" 才是由現代的人來創造,想太多,容易被自己矇騙。
第二任期的蔡英文當然希望跨越過去,也被人民期待她的政府能夠擺脫過去的包袱,提升治理效能。如果回頭看看9年前同樣是第二任期的馬英九,他又是如何執政的呢? 顯然,馬英九的執政不足以為師,但不管如何評價當時的治理,今天的蔡英文當引以為鑑或引以為戒。
第二任期的馬英九一直念茲在茲的,不就是一直想為自己在歴史定位嗎?結果又定出了什麼位呢?他就是長期汲汲營營於官場,不斷地在政治場域翻滾,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歷史定位是要由後人來定的,就算過去的皇帝也不可能自己定位。世間的災難源自於人性的脆弱與貪婪:堅持道德理念是這麼的困難;把靈魂交給魔鬼撒旦卻是那麼的容易。
其實,任何個人的歴史只能讓後人去寫。我深信,任何人都會有 "蓋棺" 之時,不管好壞,自己不會有感覺,李登輝的功或過將會是大家可以看到的例子;蔣介石的雕像就坐在中正紀念堂的大殿上,您崇拜他或咒罵他,他有感覺嗎?那是他身外的眾人有感覺而已。人云: 蓋棺論定,其實蓋棺都不可能真正的論定。看透才能捨得,捨得才能放下;放下才能讓世人幫你拾起,那才是你真正的歴史定位。
作者簡介
楊志誠,台大農工系機械組畢業,美國加州大學聖塔巴巴拉校區政治科學哲學博士。先後任教於逢甲、文化、長庚大學,現為東海大學政治研究所教授。生涯中經常受聘為考試院、內政部及新北、台中市政府諮詢研考顧問工作。2013年,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分別授予其為世界百名頂尖專業人員、傑出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