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公共電視台重量級紀錄片影集《亞裔美國人》,講述亞裔人士在美國的辛酸歷史,被認為「講述了不令人愉快的故事,卻給人力量」,在種族歧視現象日趨嚴重的當下,對喚醒世人反思有極大的意義。即日起由華裔作家陳清玉女士為您做分集評介,5/17-5/21在《優傳媒》連載,以饗讀者。(圖/取自網路)
作者/陳清玉
第五集《破繭而出》(Breaking through)
這一集探討的是,90年代前後,人數漸多、影響漸大的新一代美國亞裔,成功背後付出的代價與挑戰。這期間發生的幾樁悲劇,永遠烙印在亞裔美國人心中。
1982年6月23日,美國反日情緒高漲之時,27歲的華裔陳果仁(Vincent Chin) 在底特律酒吧,不幸被兩名汽車工人誤認為日本人用棒球棍打死。幾天後將步入結婚禮堂的陳果仁,做夢不曾想到,告別單身的派對,竟成了死亡之約,他躺在友人懷裡,含恨以終的最後一句話是:It’s not fair, it’s not fair!
1979年全球石油危機,美國人紛紛放棄國產車,轉購省油的日本車,底特律汽車工業因此陷入谷底。1982年,五分之一工人失業,當地人把一切歸咎於日本人,到處砸毀日本車、散發種族歧視信函。殺害陳果仁的兇手,是一對白人父子,行兇前父親羅納德艾班斯(Ronald Ebens) 猶在上班,繼子邁克爾尼茲(Michael Nitz)則已失業。初審時,他們被判二級謀殺罪,法官查理士考夫曼(Charles Kaufman)辯稱他們不是那種該送進監獄裡的人,只是過失殺人,改判緩期三年,罰款三千。判決結果震撼亞裔社區,考夫曼不顧輿論,堅決維持原判。底特律華人律師黃星華(Roland Huang)、陳綽薇(Lisa Chan), 和華裔記者謝漢德 (Helen Zia),乃組織「美國公民正義會」(American Citizens Justice), 在全美掀起抗議與自救運動,經由日裔參議員諾曼峰田(Norman Mineta)的協助,司法部成立21人大陪審團重審此案。
1984年6月28日,陳果仁喪命兩年後,底特律陪審團裁定艾斯班判刑25年,尼茲無罪釋放。艾斯班交了二萬保釋金走人,父子兩沒坐一天牢。1987年7月底,由十名白人和兩名黑人在辛辛那提組成的陪審團,推翻了1984年的判決,認為行兇者無種族動機。同年3月民事訴訟協議,艾班斯同意賠償陳果仁家屬150萬美元,但對無固定職業的艾氏而言,協議形同虛設。
陳果仁事件雖是個悲劇,留下的「精神遺產」(legacy)卻深遠綿長。它改變了「仇恨犯罪」(hate crime)的定義,引發全美亞裔族群的泛民族運動,促成不同根源與地域的亞裔移民,合力為亞裔身份認同和公正待遇奮戰。
它同時提醒亞裔,自己是二等公民,永遠的外國人(perpetual foreigner),不管多麼努力,也無法成為真正的美國人。直到陳案發生,亞裔才覺醒,美國的民權法案(Civil Rights Act),保護的只是黑人,而非其他族裔。其時競選總統的黑人民權領袖傑西傑克森(Jessie Jackson),不僅為陳果仁的母親站台、指點亞裔如何抗爭民權,黑人亦不分男女,加入示威行列,同聲為陳果仁伸張正義。
身為華裔的我們,對非裔兄弟當年的拔刀相助,理應銘記在心。
1991年,陳果仁事件九年後,洛杉磯上演的一連串暴行,可謂歷史的反諷。
90年代加州韓裔人口激增,韓國商店蓬勃發展。非裔抱怨工作機會減少、韓裔對他們的態度不恭,韓裔則為非裔的隨機竊奪頭痛不已。1991年3月16日,雙方關係緊繃之際,15歲的非裔女孩拉塔莎哈林斯(Latasha Harlins)走進洛杉磯韓國城一家雜貨店,買了一瓶價值$1.79的果汁。51歲的韓裔女店主斗順子(Soon Ja Du) 懷疑哈林斯偷東西,兩人口角兼互毆,演出一場全武行,哈林斯把果汁摔在地上,扭頭就走,斗順子從抽屜掏出手槍,朝哈女後腦勺開了一槍,哈女當場斃命。
1991年3月3日,哈案發生前13天,26歲的非裔羅德尼金 (Rodney King) ,半夜在洛杉磯高速公路超車被警方截停,四名白警用警棍將拒捕的金氏制伏,全程被附近居民喬治好迪萊(George Holliday)拍成81秒鐘的影片。其中最聳動的鏡頭是警察連番揮棍,共揮了56下,23次未擊中,直到羅德尼哀叫求饒才送醫急救。第二天,好迪萊把錄影帶交給洛杉磯地方電視台KTLA,KTLA當晚播出68秒剪輯版。5日,CNN出現同樣拷貝,隔天,全國各大電視台跟進。
接連這兩件慘案,在黑人圈裡炸了鍋,接下來的審判,更讓群情譁然。
1991年11月15日,陪審團裁定斗順子故意殺人,最高判刑16年。女法官喬伊斯卡林(Joyce Karlin) 獨排眾議,僅判斗氏五年緩刑,400小時社區服務,500美元罰金。
同年3月15日,洛杉磯地方法院起訴四名涉嫌毆打羅德尼金的警官,金氏要求一記警棍一百萬,總共索賠5600萬美金。案子拖到翌年4月29日,十名白人、一名西裔和一名菲裔組成的大陪審團,看完81秒的原裝錄像帶後,宣判四名「適度使用武力」的警官無罪釋放。
判決出爐,民眾立刻上街抗議,兩起不公審判,引發了歷史有名的「1992年洛杉磯暴動」(1992 Los Angeles riots) 。暴動集中於洛杉磯中南部,參與者以非裔美國人及西裔居民爲主,其中多項大規模掠奪事件,受害者除白人商舖,亦波及亞洲移民店面。韓國城成了非裔洩恨對象。他們一邊高喊「這是為了拉塔莎」(This is for Latasha),一邊縱火搶劫,警方徹底放棄韓國城,彪悍的韓裔,只好自力救濟,備足槍枝武器,與非裔決一死戰。最終美國陸軍介入,始平息這場長達五天的暴亂。
暴亂造成63人死亡、數千人輕重傷、2千多韓國商店燒毀,損失逾10億美元。痛定思痛的韓裔美國人,5月2日發動和平示威,高舉「正義與和平訴求」的旗幟。三萬人組成的遊行隊伍裡,除了韓裔,還有白人、拉丁裔和非裔,各方均釋出善意,期望早日和解,重建被「仇恨」破壞的土地和家園。
韓裔與非裔結下的這段樑子,至今仍未完全消除,經過這次交手,雙方對彼此都有些顧忌,儘量井水不犯河水,保持一定距離。
90年代中期,亞裔的面孔頻頻在螢幕曝光。其中以脫口秀闖出名號的有韓裔喜劇演員趙牡丹(Margaret Moran Cho), 和印度裔哈里孔達波魯 (Hari Kondabolu) ,後者除了擅長講政治笑話,也踴躍參與種族活動。
1993年,由小說改編成電影的《喜福會》(The joy luck club) 問世。影片述說舊金山四對華人移民家庭的母女,如何透過「喜福會」的麻將遊戲,分享彼此的喜樂哀傷。這部叫座又叫好的電影,讓美國人對神秘悲情的亞裔文化加深了認識。
1994年2月,在史丹福大學攻讀博士的楊致遠 (Jerry Yang) ,與同班同學大衛費羅(David Filo),共創「傑瑞和大衛互聯網導航指南」(Jerry and David’s guide to the World Wide Web),因名字太長, 遂改為現今家喻戶曉的「雅虎」(Yahoo)。
台灣出生的楊致遠,二歲喪父,寡母帶著他和弟弟移民美國。剛到美國的時候,他唯一認識的英文單字是「鞋子」,但很快成為資優生,順利拿到史丹福學士與碩士學位。他和費羅皆因為「雅虎」,放棄即將到手的博士文憑,幸好兩人日後的成就,足已彌補這小小缺憾。
楊致遠的台灣背景,為他往後拓展國際市場加了不少分。以「區域優勢:矽谷與一二八公路的文化與競爭」(Regional advantage: culture and competition in Silicon Valley and Route 128)一書成名的柏克萊資訊學院院長、高科技產業群聚研究學者,安娜李薩克瑟尼安(AnnaLee Saxenian)強調,創辦高科技公司的美國亞裔,擅長以其血緣關係,進軍「祖國」,突破國際市場的瓶頸。1990年代初期,矽谷百分之四十的起步公司(Start-up company), 都由亞裔美國人創辦,他們對矽谷的科技發展,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5之4)
作者簡介
陳清玉,安徽省懷寧縣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新聞組畢業,為紐約聖若望大學圖書館學碩士。曾擔任前中華日報副刊編輯,現為紐約皇后圖書館編目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