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驚聲》看清中國登上火星的意義 台灣方可脫離新冠苦果 - umedia 優傳媒  

新聞 / 百家爭鳴
山中驚聲》看清中國登上火星的意義 台灣方可脫離新冠苦果
2021-05-18 07:00:00
A+
A
A-

中國人首次降落於火星的"祝融號"火星車,新手上陣,表現不凡,意味了中美兩個超強正式進入了全新的對抗紀元。在以經濟與科技競爭作為核心的新冷戰時代,台灣只要改變觀看世界的方式,從此刻所站的反中隊伍中橫跨一步,就篤定能迅速脫離它正在滑入的疫情泥潭。(圖/取自網路)

 

作者/張陌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歷經所謂的恐怖的九分鐘,在這天的清晨降落在火星上時,台灣的蘇內閣剛經歷了一個難眠的夜,準備由蘇貞昌召開防疫升級的記者會,宣告台灣一天之內增加了180例新冠確診病例。

 

這或許只是一個巧合,但卻透露了一些世局表象下的真實脈絡:美國的力量正在萎縮,其道德性也已經跌落神壇;而台灣自美國獲得的庇蔭因此嚴重毀損,並由此而經受了苦果。

 

「天問一號」的成就讓久不經營太空的歐洲欽羨不已,他們感到某種正逐漸被時代拋開的恐慌,懷疑歐洲究竟有無未來。而美國則由太空總署表達了一些言不由衷的恭賀,美媒報導時更在言詞之間刻意暗示,中國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追趕者。

 

美中的較量曾在三月的安克拉治的會談中,被具體化為一場戲劇性的言詞交鋒,一個沒被忽略的鏡頭是,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回應楊潔箎與王毅嗆辣的言詞時,將已經在二月份一舉降落於火星的「毅力號」,當成美國並未衰落的有力證據。

 

「毅力號」的能力無庸置疑,它的火星車將在火星上工作兩年,進行大量的探測以及收集未來準備被帶回地球的岩土。更令人驚嘆的是,它還帶了一架迷你直升機,並於上個月完成了首次動力飛行,被喻為火星的「萊特兄弟時刻」。

 

相較之下,「天問一號」似乎並不值得誇耀,它的火星車只有兩百多公斤,與「毅力號」火星車重達一噸,亦不在同一個等級,但美國在火星探測上算是個飽經沙場的老手,而中國卻是一個剛入局的新秀,但一出場就作出多種高難度動作,並逐項完成,依舊震撼全球。因為這一件事情,已經走入歷史帷幕的另一個冷戰霸主——前蘇聯,從頭至尾都不曾做到過。

 

於是就意味著,另一個與前蘇聯具有相同甚至更高能力的超強已在此時粉墨登場,天問一號被命名為「祝融」的火星車,正在數億公里外的火星上,與「毅力號」火星車同時運作。眾所皆知,宇宙與太空從來就是霸權展示其力量的舞台,兩個超強正式進入了全新的對抗紀元。

 

而地球也於焉重新進行了另一次的切割,在地緣的格局上出現了新的列隊或歸隊:在亞太的日韓、紐澳與台灣仍然是美國的禁臠,他們也甘於如此;歐洲固然是傳統盟友卻保持觀望;印度受限於與中國的天然矛盾,明顯轉向美國。但中國擁有中亞、非洲與東盟,以及俄羅斯堅定的夥伴關係;戲劇性的改變則是,伊朗選擇了中國,甚至於包括土耳其與沙烏地阿拉伯在內的整個中東,都在向中國傾斜。

 

這一格局不再是舊的冷戰那樣,老的共產陣營只是一個純粹的、局部的烏托邦嚮往,沒有真實的利益依托,其瓦解其實早就被歷史預言所確定;還未被正式冠名的「新冷戰」則是遠為複雜而糾葛的競賽,這一個剛走上歷史舞台的超強,它所連結的隊伍、其力量所能輻輳的範疇,都遠較前蘇聯遼闊而巨大,而它能提供的經濟利益,更早已悄悄地超越了美國。

 

就是這麼一個已經愈發清晰的冷戰格局,讓台灣深陷於矛盾的深淵。它已經不能從美國獲得利益了,甚至連安全都不再能從美國獲致保證,卻還像半個世紀以前那樣,用過時的意識形態去反對自己的原鄉。

 

新的冷戰是以經濟與科技競爭作為核心,是一種單純的力量博弈,與舊冷戰以人類的制度歸趨進行角逐,並尋求終極勝負的性質,相去不止萬里;台灣卻依然活在「民主」與「專制」誓不兩立的舊思維中,無法清醒。

 

這一老式而守舊的意識,以及對於世界整體趨勢的誤讀,讓台灣竟草率地拒絕了全球新冠疫情中,真正可以用生產能力讓人類脫離災難的中國疫苗;卻回過頭去仰望它以為將會無私照顧自己的老霸主美國,而當它發現這位老霸主連一劑疫苗都不肯給它時,還是甘之如飴,不敢去譴責美國這一位連小弟都不照顧的老大哥,還有什麼資格繼續坐在神壇上!

 

可以說,台灣如今每天數百例的確診,完全就是這一深刻的地緣格局所引致的結果。台灣在新的冷戰中,無怨無悔地選擇與舊霸主站在一起,甚至忘記了它的經濟已經不是靠舊霸主提供的技術與市場,而是它整天反對的那個專制中國。

 

反過來說,台灣只要改變它觀看世界的方式,看到中國大陸的科技實力與未來潛力,從它此刻所站的反中隊伍中橫跨一步,就篤定能在甚短時間內得到數以千萬計的大陸疫苗供給,並迅速脫離它正在滑入的疫情泥潭。

 

可悲的是,台灣絕不會如此思考,正如他們的眼神也看不到數億公里外,中國人首次降落於火星的祝融火星車,以及它於自己有著什麼深遠的意義!

 

中國人首次降落於火星的"祝融號"火星車,新手上陣,表現不凡,意味了中美兩個超強正式進入了全新的對抗紀元。在以經濟與科技競爭作為核心的新冷戰時代,台灣只要改變觀看世界的方式,從此刻所站的反中隊伍中橫跨一步,就篤定能迅速脫離它正在滑入的疫情泥潭。(圖/取自網路)

 

作者/張陌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歷經所謂的恐怖的九分鐘,在這天的清晨降落在火星上時,台灣的蘇內閣剛經歷了一個難眠的夜,準備由蘇貞昌召開防疫升級的記者會,宣告台灣一天之內增加了180例新冠確診病例。

 

這或許只是一個巧合,但卻透露了一些世局表象下的真實脈絡:美國的力量正在萎縮,其道德性也已經跌落神壇;而台灣自美國獲得的庇蔭因此嚴重毀損,並由此而經受了苦果。

 

「天問一號」的成就讓久不經營太空的歐洲欽羨不已,他們感到某種正逐漸被時代拋開的恐慌,懷疑歐洲究竟有無未來。而美國則由太空總署表達了一些言不由衷的恭賀,美媒報導時更在言詞之間刻意暗示,中國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追趕者。

 

美中的較量曾在三月的安克拉治的會談中,被具體化為一場戲劇性的言詞交鋒,一個沒被忽略的鏡頭是,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回應楊潔箎與王毅嗆辣的言詞時,將已經在二月份一舉降落於火星的「毅力號」,當成美國並未衰落的有力證據。

 

「毅力號」的能力無庸置疑,它的火星車將在火星上工作兩年,進行大量的探測以及收集未來準備被帶回地球的岩土。更令人驚嘆的是,它還帶了一架迷你直升機,並於上個月完成了首次動力飛行,被喻為火星的「萊特兄弟時刻」。

 

相較之下,「天問一號」似乎並不值得誇耀,它的火星車只有兩百多公斤,與「毅力號」火星車重達一噸,亦不在同一個等級,但美國在火星探測上算是個飽經沙場的老手,而中國卻是一個剛入局的新秀,但一出場就作出多種高難度動作,並逐項完成,依舊震撼全球。因為這一件事情,已經走入歷史帷幕的另一個冷戰霸主——前蘇聯,從頭至尾都不曾做到過。

 

於是就意味著,另一個與前蘇聯具有相同甚至更高能力的超強已在此時粉墨登場,天問一號被命名為「祝融」的火星車,正在數億公里外的火星上,與「毅力號」火星車同時運作。眾所皆知,宇宙與太空從來就是霸權展示其力量的舞台,兩個超強正式進入了全新的對抗紀元。

 

而地球也於焉重新進行了另一次的切割,在地緣的格局上出現了新的列隊或歸隊:在亞太的日韓、紐澳與台灣仍然是美國的禁臠,他們也甘於如此;歐洲固然是傳統盟友卻保持觀望;印度受限於與中國的天然矛盾,明顯轉向美國。但中國擁有中亞、非洲與東盟,以及俄羅斯堅定的夥伴關係;戲劇性的改變則是,伊朗選擇了中國,甚至於包括土耳其與沙烏地阿拉伯在內的整個中東,都在向中國傾斜。

 

這一格局不再是舊的冷戰那樣,老的共產陣營只是一個純粹的、局部的烏托邦嚮往,沒有真實的利益依托,其瓦解其實早就被歷史預言所確定;還未被正式冠名的「新冷戰」則是遠為複雜而糾葛的競賽,這一個剛走上歷史舞台的超強,它所連結的隊伍、其力量所能輻輳的範疇,都遠較前蘇聯遼闊而巨大,而它能提供的經濟利益,更早已悄悄地超越了美國。

 

就是這麼一個已經愈發清晰的冷戰格局,讓台灣深陷於矛盾的深淵。它已經不能從美國獲得利益了,甚至連安全都不再能從美國獲致保證,卻還像半個世紀以前那樣,用過時的意識形態去反對自己的原鄉。

 

新的冷戰是以經濟與科技競爭作為核心,是一種單純的力量博弈,與舊冷戰以人類的制度歸趨進行角逐,並尋求終極勝負的性質,相去不止萬里;台灣卻依然活在「民主」與「專制」誓不兩立的舊思維中,無法清醒。

 

這一老式而守舊的意識,以及對於世界整體趨勢的誤讀,讓台灣竟草率地拒絕了全球新冠疫情中,真正可以用生產能力讓人類脫離災難的中國疫苗;卻回過頭去仰望它以為將會無私照顧自己的老霸主美國,而當它發現這位老霸主連一劑疫苗都不肯給它時,還是甘之如飴,不敢去譴責美國這一位連小弟都不照顧的老大哥,還有什麼資格繼續坐在神壇上!

 

可以說,台灣如今每天數百例的確診,完全就是這一深刻的地緣格局所引致的結果。台灣在新的冷戰中,無怨無悔地選擇與舊霸主站在一起,甚至忘記了它的經濟已經不是靠舊霸主提供的技術與市場,而是它整天反對的那個專制中國。

 

反過來說,台灣只要改變它觀看世界的方式,看到中國大陸的科技實力與未來潛力,從它此刻所站的反中隊伍中橫跨一步,就篤定能在甚短時間內得到數以千萬計的大陸疫苗供給,並迅速脫離它正在滑入的疫情泥潭。

 

可悲的是,台灣絕不會如此思考,正如他們的眼神也看不到數億公里外,中國人首次降落於火星的祝融火星車,以及它於自己有著什麼深遠的意義!

 

加入好友
優傳媒 版權所有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著作權與轉載授權 / 合作夥伴 / 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