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公共電視台重量級紀錄片影集《亞裔美國人》,講述亞裔人士在美國的辛酸歷史,被認為「講述了不令人愉快的故事,卻給人力量」,在種族歧視現象日趨嚴重的當下,對喚醒世人反思有極大的意義。即日起由華裔作家陳清玉女士為您做分集評介,5/17-5/21在《優傳媒》連載,以饗讀者。(圖/取自網路)
作者/陳清玉
第二集《忠誠疑慮》(A question of loyalty)
透過三個家庭的故事,分析亞裔對「美國忠誠度」的考驗及命運。
故事之一的宇野夫婦,1906年自日赴美,在洛杉磯生養了十個孩子,為了讓子女及早融入美國社會,家中只說英語。1941年 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發,粉碎了他們的美國夢。事發當日,FB I到宇野家翻箱倒櫃,試圖找出「 通敵」的蛛絲馬跡,宇野先生被當成罪犯抓走,翌年2月19日,小羅斯福總統簽署臭名昭彰的「第9066號行政命令」(Execution Order 9066),以「對抗間諜」名義,將十二萬二千個日裔美人關進集中營。宇野一家從此顛沛流離:父親下落不明;三個兒子從軍 ;母親帶著五個女兒和幼子下放集中營;在中國當戰地記者的大兒子Buddy,從此回不了美國。
自尊心強又敏感的Buddy,從小嚮往做記者,大學期間,在一家日裔辦的日英雙語報紙寫專欄,專欄寫了數年,始終打不進主流媒體。1937年,靠叔叔幫忙,到中國前線採訪戰地新聞,回美後四處演講,鼓吹Nisei(第二代日裔美人)回鄉探索母國文化根源。珍珠港事件後,美國政府取消了他的公民身分,他只好投入「祖國」懷抱,成為美國人眼中的「叛徒」,親弟弟Howard在報上公開和他劃清界線。1945年5月,他被菲律賓游擊隊逮捕,戰俘營中巧遇擔任美軍翻譯官的Howard,兄弟倆隔著鐵絲網親情喊話。答應隔天給哥哥送補給品的弟弟,意外摔斷雙腿,無法兌現諾言,引為終生憾事。
二戰結束前,宇野夫人心臟病去世,戰後兩年,宇野和小兒子Edison被釋放。Edison日後積極推動民權運動, 全力為日裔美人發聲。1988年美國認錯,簽署了「1988公民自由法案」(Civil Liberties Act of 1988),正式向日裔牢犯道歉並賠償損失。
故事之二的Satsuki Ina,在集中營的「馬廄」出生。童年的創傷,使她立志成為心理治療師,輔導與她同樣遭遇的日裔家庭。她說:我們一點錯都沒有,只不過生了一張「敵人」的臉。與宇野夫婦不同的是,其父母1942年在美國政府測試日裔美國人的「忠誠問卷」中,回答了兩個「no」,被視為對美國「不忠」而備受責難。她和集中營長大的哥哥,一有機會,就向年輕一代傳述這段美國引以為恥、日裔也不願回顧的傷痛史。
故事之三的安繡山( Susan Ahn Cuddy),是首位美國海軍女性槍炮官與美軍最早的亞裔女軍官之一。其父安昌浩為韓國獨立運動著名人士,1902年與妻子抵美,是移民美國的第一對朝鮮族夫婦。安繡山1942年加入海軍,大哥安必立和弟弟安必英,亦投身軍旅。1946年安繡山退伍時官拜上尉,先後在美國海軍情報處、美國國會圖書館及美國國家安全局任職。2003年,因熱心公眾事務,獲加州眾議院頒發年度女性獎。2006年,美國亞裔權益促進中心(Asian American Justice Center)授予她勇氣獎(American Courage Award)。安必立是第一位踏上好萊塢星光大道的亞裔演員,常在銀幕上扮演醜惡的日本佬,私下並以此為樂。
安氏一家,可謂美國移民家庭的成功範例。言談中,他們毫不掩飾對日本的「幸災樂禍」。二戰時期,住美韓裔紛紛在衣袖、帽沿或襯衫上張貼「我不是日本人」的記號。除了自我保護,也暗示對侵略國日本的不滿。
第三集《優良國民》(Good Americans)
描繪冷戰時期,亞裔在夾縫中自保、自衛與覺醒的歷程。
1952年被選為美國「年度母親」(Mother of the Year) 的阮陳彩霞(Toy Len Goon),是八個孩子的寡母。19歲來美,丈夫去世後,經營洗衣店,獨自將孩子拉拔長大,子女個個爭氣,從醫生、律師、工程師、商人、法院記者到海軍退伍軍人,橫跨各行各業,是美國人眼中聽話、勤奮、從不抱怨的「模範少數族裔」(model minority) 。
Winifred Chan 的父親Lai Bin Chan,為紐約唐人街僑領,平日靠洗衣為生,閒暇好寫詩投稿。19世紀初,紐約有三千五百多家華人經營的洗衣店。1940年7月8日,「中國手工洗衣聯盟 (Chinese Hand Laundry Alliance) 創辦了「美洲華僑日報」(China Daily News)。1947年美國進入冷戰時期,麥卡錫主義橫行。兩年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接著韓戰爆發,亞裔首當其衝,成了頭號「共產黨嫌疑犯」。「美洲華僑日報」總編輯梅参天 (Eugene Moy),以接收匪資罪名入獄。經常為該報撰稿的Lai Bin Chan,被FBI盤查,其「紙生仔」(paper sons)的身份因而曝光。
「紙生仔」是指通過冒充別人子女身份,移民北美的華人。1882年的「排華法案」,凍結華裔移民十年,十年期滿後,又制定延長時效的「吉里法案」(Geary Act),使法案永久化,移民沒了指望。1906年舊金山大地震,意外為華裔帶來生機。由於大火燒毀大批移民出生檔案,華人趁機謊報自己在美國出生,騙得美國籍後把子女接來美國,再將子女身分資料賣給他人,牟取暴利,此即「紙生仔」之由來。據統計,1910年至1940年,17萬5千個移民美國的華人當中,百分之80~90,皆是「紙生仔」。花了$1900買到假身份的Winfred老爹,是其中之一。
1956年,美國政府針對「紙生仔」,推動「華人坦白項目」(Chinese Confession Program),伺機挖出「潛伏的共黨間諜」。「紙生仔」只需如實交代以假身分移民美國的過程,即有機會得到合法身份、改回自己的姓名。由於對政府普遍不信任,參與計劃的華人不多,沒抓到半個共黨同路人的「華人坦白項目」,1965年宣佈告終。
相較之下,夏威夷的美國亞裔境遇強多了,他們很早就有機會進軍政壇,奪得話語權,活得有聲有色。
1965 年當選美國眾議院議員的竹本松(Patsy Mink), 是二十世紀亞裔女子心中的偶像。她出生夏威夷,是第一個進入國會的日裔美國女性,也是第一個當上國會議員的女性有色人種。她鼓勵女人走出家庭、積極為群體謀權益。
她的前輩夏威夷國會議員,Daniel Inouye、Philip Singh Saund 和Hiram Fong,是促成詹森政府簽署「1965移民和國籍法案」(Immigration and Nationality Act of 1965)的大功臣。他們向美國政府保證,廢除限制移民的該法,不會造成大量亞裔移民。結果歐洲移民無預警的大幅降低,亞裔和拉丁裔移民,則像潮水般洶湧而至。
(5之2)
作者簡介
陳清玉,安徽省懷寧縣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新聞組畢業,為紐約聖若望大學圖書館學碩士。曾擔任前中華日報副刊編輯,現為紐約皇后圖書館編目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