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宇涉獵》阿布達比 — 從黑金裡湧出來的逍遙 - umedia 優傳媒  

新聞 / 百家爭鳴
穹宇涉獵》阿布達比 — 從黑金裡湧出來的逍遙
2021-05-17 07:00:00
A+
A
A-

  阿聯酋地圖。

 

作者/劉敦仁

 

既然到了杜拜,如不前往阿布達比 (Abu Dhabi) ,就等於沒有來過這個阿拉伯地區。阿拉伯聯合酋長國(或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由七個酋長國聯合組成,其中阿布達比佔有龍頭的地位。

 

從杜拜到阿布達比只有193.3公里,通過E11號公路,僅一小時多點即可到達。阿聯酋的總面積為83600 平方公里,阿布達比就佔了近百分之八十五,國土面積為67340平方公里。杜拜與之相比就顯得小很多,只有4114平方公里,其他五個酋長國就更小了。

 

但是在人口比例上,阿布達比只有323萬,略遜於杜拜的339萬多,佔全國總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二。阿聯酋總人口989萬人,其中外國籍人口為760萬,佔比百分之88﹒5,這是阿聯酋在人口比例上一個非常特殊的現象。自發現石油後,需要大量的勞工,唯一的方法只有招募外籍工人才能解決問題。杜拜的龐大建設工程,也需要外來人口補充,解決勞工奇缺的現象。

 

這個位於波斯灣,與霍姆茲海峽相望的沙漠國家,能從一個擁有三千年殖民歷史的游牧民族,一躍而為舉世矚目的石油產國,並且在整個中東地區,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的確非同小可。

 

阿布達比市中心的地標建築。

 

Abu  的意思是 ‘父親’, Dhabi 的意思是 ‘羚羊’,統稱為‘羚羊之父’,意即當地盛產羚羊。它的文化根源來自公元前三千年的烏木‧安-納 (Umm An-Nar) 文化。祖先是阿布達比西邊綠洲中巴魯‧雅斯‧貝多因 (Bani Yas Bedouin) 游牧民族,該民族有二十個分支部落。

 

其中阿爾‧布‧法拉 (Al Bu Falah) 家族中,阿爾‧法拉依 (Al-Falahi) 就是阿爾‧納合雅 (Al Nahyan) 家族的一個重要分支。 1761年在部落統治者謝赫‧杜亞‧本‧伊薩‧阿爾‧納合雅 (Sheikh Dhiuyab bin Isa Al Nahyan) 帶著家族從阿爾‧吉瓦 (Al Jiwa) 綠洲遷移到阿布達比海島上,發現了淡水,於是在當地紮根定居,以潛水尋找珍珠及捕魚維生。據歷史記載,當地的潛水工,在沒有任何先進的潛水設備條件下,僅用憋著呼吸一到一分半鐘時間潛水作業,每天要潛水三十次上下。

 

到1795年,阿爾‧納合雅家族決定將其位在阿爾‧達夫拉 (Al Dhafra) 總部從阿爾‧吉瓦綠洲遷移到沿海地區,也就是今天的阿布達比。兩百多年來,阿布達比就在阿爾‧納合雅家族的統領下,慘淡經營,中間雖曾發生過篡位的政治糾紛,一直世襲著他們的傳統。

 

十九世紀,因為整個地區素有 ‘海盜海岸’ 之稱,英國繼葡萄牙及荷蘭殖民後,藉口保障前往印度通商航道的安全而侵入。實際上英國勢力的滲透,乃是為排除他國的軍事力量。

 

由於日本養珠業的興起,大大衝擊了阿布達比的珍珠產業,1930年後阿布達比即面臨快速衰退,因此阿爾‧納合雅家族意識到在經濟發展上必須改弦易轍。當探測到蘊藏石油後,由於阿布達比並不具備開採的力量,於是在1936年國王頒布了開採石油的許可,首先進入市場的伊拉克石油公司與當時統治者謝赫‧沙克布‧本‧蘇丹‧阿爾‧納合雅 (Sheikh Shakhbut bin Sultan Al Nahyan 1928-1966) 取得協商共同開發石油的業務。其後英法等國的石油集團開始蜂擁而至。

 

阿布達比近海盛產座頭海豚。

 

1958年阿布達比發現了第一口油井,深入地下2689米鑽井。1961年阿布達比認識到石油對經濟發展的優越性,積極開展基礎建設,頓時間過去的石頭小屋,紛紛轉化成水泥建造的大廈,而且完成了第一條公路的建造。

 

當時執政的國王謝赫‧沙克布對石油的開發保持非常審慎的態度,他認為與其開發石油,不如從投資等經濟領域著手。可是他的親弟弟謝赫‧札耶德‧本‧蘇丹‧阿爾‧納合雅 (Sheikh Zayed bin Sultan Al Nahyan 1918-2004) 卻對石油開發不僅饒有興趣,且認定石油收入將改變阿布達比經濟狀況,甚至會起到翻天覆地的變化。

 

經過家族的商議協調,其中也有英國人在幕後的醞釀,因為他們意識到石油的開採將會給英國帶來豐富的利潤,決定將國王罷黜,由國王弟弟謝赫‧札耶德‧本‧蘇丹‧阿爾‧納合雅登基接任。從1966年登基到2004年去世,謝赫‧札耶德對阿布達比的貢獻無與倫比,將一個沙漠中的部落民族,一躍而成為國際上首屈一指的石油王國,至今阿布達比已成為全球人均主權基金會最高地區,每人為十一萬美元。

 

因爲石油的開發,引領經濟發展快速前行,於是當地的9個酋長國開始醞釀成立阿拉伯聯合酋長國。他們是巴林、卡塔爾、阿布達比、杜拜,沙迦、阿吉曼、富吉拉、烏姆古溫、吉拉斯阿爾海瑪,於1968年聚集在杜拜商議,可能是出於對石油開採的意見相左,巴林及卡達爾宣布退出,只剩下七個酋長國。

 

1971年七個酋長國在杜拜再度商議,7月通過建立阿拉伯聯合酋長國,並頒布臨時憲法,臨時首都設在阿布達比,當時只有六個酋長國簽署,拉斯阿爾海瑪沒有參加,直到次年2月才加入。至此阿拉伯聯合酋長國正式成立,成為全球獨一無二的傳統部落和現代民主憲制混合聯邦的政治體系。經歷了二十多年的磨合測試,最終在1996年通過將臨時憲法定為永久憲法,阿布達比也定為永久首都。

 

七個酋長國的土地面積及人口分佈如下:

 

                             土地面積        全國佔比     人口分佈    全國佔比

阿布達比             67350 平方公里       86.7%     2,784,490        27%

杜拜                      3885 平方公里        5.0%      4,177,059        41%

沙迦                      2590 平方公里        3.3%      2,374,132        23%

拉斯阿爾海瑪         1684 平方公里        2.2%         416,600         3%

富吉拉                   1165 平方公里        0.3%         152,000         1%

烏姆古溫                  777 平方公里        1.0%           72.000    少於1%

阿吉曼                      259 平方公里        0.3%         504,846         4%   

 

從七個酋長國的土地面積及人口分佈可以瞭解到,阿布達比成為首都,以及杜拜作為全國的金融、旅遊、貿易及都市建設中心,都是合理的發展。阿布達比的國王,在聯邦制度運作下順理成章成為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的總統,杜拜國王則是當然的副總統、總理兼國防部長。

 

和杜拜不同的是,阿布達比作為政府所在地和首都,發展的範圍除了石油開發之外,以文化及宗教影響最為顯著,體現出沙漠王國的悠久歷史和精湛藝術。城市裡雖然有連綿不絕的高樓大廈,那只能反映出鉅額財富湧現出的顯耀門面。

 

阿布達比都市,是1967年在謝赫‧札耶德國王的執政領導下,聘請日本建築師勝彥高橋 (Katsuhiko Takahashi 1937-2017) 策劃建設而成的。據說日本建築師應邀到訪阿布達比時,國王曾與他在一片黃橙橙的沙漠中商討建設都市大計,用著趕駱駝的鞭子,在沙上勾劃出他對都市建設的美麗景象,顯得萬分豪邁。在後來的數十年中,阿布達比用決心、勇氣,和包容的態度,先後從外國聘請了各方面的專家,將阿布達比建成一個令世人嘖嘖稱奇的現代化繁榮都市。

 

阿布達比總統府全貌。

 

這其中文化宗教藝術的吸引力,更令參觀者對阿布達比刮目相看,並給予無比的尊崇和讚嘆。我夫婦先參觀了當地1761年建成的第一座永久性的建築,這是阿爾‧納合雅王朝碩果僅存的歷史古蹟。它的原始建材全是從海上採集的珊瑚及岩石,建築名稱阿拉伯文為 Qsar Al Hosn,是一座代表王權的 「宮殿堡」,由默罕默德‧阿爾‧巴斯塔吉 (Mohammed Al Bastaki) 設計。最早建築這座古堡的用途,是為監視淡水井及沿海通商的安全。

 

1793年當時的國王謝赫‧本‧伊薩將堡壘擴建作為永久性的王宮,一直到1966年才另建新宮。這座歷史性的座標現在是對外開放的博物館,其中還有宣揚傳統文化的固定場所,最為吸引觀眾的是當地工匠向參觀者展示製作傳統工藝品的技巧。現在每逢齋月節,宮殿裡還為民眾舉辦十二天的特別音樂舞蹈節日。

 

筆者夫婦參觀清真寺門首留影。

 

國王以開放的態度,建立了一座多種信仰的崇拜中心。首先完成了猶太教大教堂的建造,接下來還將包括天主教堂、東正教堂、基督教堂和印度教廟宇等,預計2022年全部竣工。這個沒有偏見、充滿包容各宗教信仰的理念,是否受到1962至1965年天主教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的影響不得而知,當時在大公會議討論宗教改革內容時,對不同宗教信仰的包容就是主題之一。

 

由於阿布達比國王是阿聯酋的當然總統,新建的王宮也就理所當然地成為總統府 (Qasr Al Watan)。那是一座美輪美奐的白色建築群,中間為一大廳,兩旁分別建有東翼及西翼。大廳上方有一個直徑37米的拱頂。中間的水晶燈用了35萬片水晶組成。整個總統府的造價為四百九十億美元。總統府實際上是阿聯酋的 ‘國賓館’,用來接待外國領袖國事訪問時下榻之用。其中一部份是政府的辦公空間。

 

阿布達比每年吸引成千上萬國際旅客的精華是當地的【謝赫‧札耶德大清真寺】(Sheikh Zayed Grand Mosque),是以2004年去世的國王謝赫‧札耶德的名字而命名的。

 

阿布達比謝赫札耶德大清真寺。

 

為了加強伊斯蘭的文化影響力,通過建築及藝術的歷史和現代價值來體現伊斯蘭世界的多樣性,國王總統謝赫‧札耶德就在這個主導思想中,決定建造一座與眾不同的清真寺。1996年他聘請了敘利亞建築師尤塞夫‧阿布德吉 (Yusef Abdelki),設計建造這座具有濃厚的伊斯蘭代表性的清真寺。總共預算是五億四千五百萬美元,成為阿布達比享有最高榮譽的地標,於2007年完工。

 

清真寺落成後,立即引起全球轟動,咸認為是自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印度泰姬陵以及柬埔寨吳哥窟 (Angkor Wat) 之後的又一世界奇蹟。實際上它的造型和佈局較之泰姬陵更為莊嚴而宏偉。

 

清真寺內用24K黃金製作的七座水晶吊燈,極為壯觀。

 

清真寺的面積本身為290米 X 420米。可容納40000名信徒同時祈禱。寺內的主祈禱大廳可容納7000信徒,兩旁建有兩座較小的祈禱廳,每座能容納1500名信徒同時祈禱,其中一個祈禱廳是專為婦女安排的。婦女進入寺內前,必須要外著黑袍 (Abayas) 。為方便參觀者,該寺在入口處特別備有給仕女們外借的黑袍。參觀時一概不能穿鞋入內。因為當地氣溫較高,所以即使赤腳踩在大理石上,也不至於會有冷凍的感受。

 

這些馳名中東地區的建築師,採用了波斯、莫沃爾及摩爾等民族帶有濃厚伊斯蘭藝術色彩的傳統建築造型,設計了這座清真寺。阿布達比彰顯了聘請外來工的氣度,參與施工的3000名工匠及三十八個建築公司均來自世界各地,用他們優異的建築智慧,將一座清真寺建造得如同藝術宮殿。

 

清真寺的建築設計簡潔而莊嚴,主大廳的拱頂內部高度為31.3米,直徑達75米。外部高度則為86米,總面積為4117平方米。另外還有82個小型拱頂,九個拱頂作為屋頂設在高達107米的宣禮塔上,極其宏偉。

 

清真寺外廊的石柱群,是典型的摩爾藝術造型。

 

外部庭院中有1096根大理石柱子,全部用紫晶和碧玉鑲嵌,整個庭院規模為一萬七千平方米,共用了三千萬塊大理石鑲嵌而成。

 

寺內有96根柱子,都是用寶石鑲嵌而成。七座用奧地利出產的水晶製成的水晶燈,外鍍24k 純黃金,一字排開懸掛在祈禱大廳內。周圍牆上則用珍珠鑲嵌成不同的花狀,氣派非凡。祈禱大廳中的地毯,是舉世無雙的手織波斯地毯,一整塊長133米,寬43米,由伊朗地毯公司承製。這些內部的裝飾,將宗教的禮拜場所點綴得雍容華貴,莊嚴而親民。

 

  清真寺內的牆壁以珍珠鑲嵌而成,晶瑩剔透。

 

儘管阿布達比清真寺是阿聯酋的最大宗教建築,但和全球的各大清真寺相較,它只位居第二十一。沙烏地阿拉伯麥加的哈拉姆清真寺 (Masjid al-Haram) 始建於公元622年之前,居全球首位,總面積為356,000 平方米,可容納四百萬信徒同時祈禱。然而阿布達比的清真寺,有著歷史與現代融合為一的不同凡響的現實意義,展現了對其他宗教的包容,也代表著伊斯蘭和外族和諧共處的凝聚力。

 

由於創建這座清真寺的國王寬宏大量,以及繼承他的王儲潛心發展,充分使用了從黑金獲得的利益,聯手締造了阿聯酋的偉大成就,令人不由得想起拉丁美洲的一些石油產國。它們的政府貪污腐敗,加之不善理財,忽視百姓福利,導致最後幾乎瀕臨絕境,真不可同日而語!這也證實了,儘管阿聯酋的政治體系與眾不同,國家的財富操縱在王室手中,只要將建設目標投放在促進社會福利之上,就能受到百姓擁戴,致令財源滾滾,國泰民安。

 

不久前阿聯酋和以色列達成建交的和諧發展,國際上認為是阿聯酋對猶太民族態度的驟然改變。其實他們沒有注意到,阿聯酋對所有宗教採取容忍共處的政策,當他們決定建立多種信仰崇拜場所時,2019年宣布建造的第一個不同的宗教場所,就是猶太教大教堂。

 

  清真寺大廳內由伊朗地毯公司製作的手工地毯,為全球之最。 

 

阿聯酋和以色列建立外交關係,目的就是為破除因宗教而產生的誤解和衝突。可笑的是,在幕後操縱的霸權大國,只從狹隘的政治利益方面去權衡,從而將雙方的建交說成是他們在國際關係中的偉大成就!

 

伊斯蘭民族生活習慣上有諸多嚴格規定,如吸毒和販毒會受到極為嚴厲的法律制裁,色情賭博沒有生存的空間,加上伊斯蘭宗教的約束,無形中給社會增添了其他國家難以獲得的安寧。阿布達比的社會環境充滿了安詳舒適的感受,來自世界各地的旅客,對這個從沙漠中興起的國家都讚賞有加。

 

值得一提的是,阿布達比的財富來自黑金,當地人的生活也無憂無慮而逍遙自在,然而卻看不到糜爛浪費的現象。因為生活上的很多所需,要依靠進口,百姓們認識到,雖然手頭闊綽,節約的要求仍不能避免。

 

在離開阿布達比前,我夫婦佇立在海邊,遙望過往的船隻,深感不枉此行。時間雖短,卻享受了伊斯蘭宗教的啟迪,文化藝術的薰陶,以及阿拉伯民族的熱情和友好。

 

參觀結束前,筆者妻子在入口處留影,背景為用紫晶及玉石鑲嵌的石柱,巧奪天工的藝術佳作。

 

當今世界正處於 ‘民主’ 和 ‘專制’ 交相角力之際,從兩次世界大戰後獲得最多利益的 ‘民主國家’,卻一直在到處煽風點火,混水摸魚,製造混亂。其實他們的 ‘民主’ 正逐漸走向末路,在民主的旗號下,謀殺、槍擊、種族歧視幾乎無日不在上演。

 

多年來阿布達比一直是這個 ‘民主’ 強國覬覦的目標,尤其是其地理位置,更是霸權國的心頭肉。然而阿聯酋的傳統帝制和現代民主制度相混合的政治體系,似乎只知道一心一意如何為百姓謀福祉。

 

有鑑於此,素有佔領慾望的 ‘強國’ 能否在口是心非的宗教信仰引領下幡然醒悟,用虛心的姿態,和命運共同體相配合,在 ‘民主’ 和 ‘專制’ 之間相互尊重諒解,建立一個 ‘求同存異’ 的地球村?

 

(2021年5月4日完稿於溫哥華)

 

作者簡介

劉敦仁,出生於上海,幼年時隨父母遷居臺灣,在臺灣修畢大學後,負笈西班牙,專研西班牙文學及世界藝術史,後移居義大利,在梵蒂岡擔任大公會新聞辦公室中文組工作,工作結束後,入羅馬大學研習宗教考古,專題為羅馬的地下古墓。

 

1960年代曾任聯合報駐馬德里及羅馬特派員,撰寫歐洲文化藝術航訊,頗富盛名。 其後因工作需要,移居加拿大,先後在多倫多大學和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繼續西班牙文學研究,隨後在加拿大從事教學工作,並赴英國及上海等地講學逾14年。

 

1978年第一次作大陸之行,此行使他決定放棄教學工作,而轉為文化交流,進行美國、加拿大和大陸之間的教育和文化交流工作迄今。

 

2012年是中華民族建立共和百周年的一年, 他特地邀請了六十餘位辛亥先輩後裔執筆撰文, 並彙編成《民族魂》一書出版。近作外交耆宿劉師舜大使的傳記,是他費時十年的心血結晶。

  阿聯酋地圖。

 

作者/劉敦仁

 

既然到了杜拜,如不前往阿布達比 (Abu Dhabi) ,就等於沒有來過這個阿拉伯地區。阿拉伯聯合酋長國(或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由七個酋長國聯合組成,其中阿布達比佔有龍頭的地位。

 

從杜拜到阿布達比只有193.3公里,通過E11號公路,僅一小時多點即可到達。阿聯酋的總面積為83600 平方公里,阿布達比就佔了近百分之八十五,國土面積為67340平方公里。杜拜與之相比就顯得小很多,只有4114平方公里,其他五個酋長國就更小了。

 

但是在人口比例上,阿布達比只有323萬,略遜於杜拜的339萬多,佔全國總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二。阿聯酋總人口989萬人,其中外國籍人口為760萬,佔比百分之88﹒5,這是阿聯酋在人口比例上一個非常特殊的現象。自發現石油後,需要大量的勞工,唯一的方法只有招募外籍工人才能解決問題。杜拜的龐大建設工程,也需要外來人口補充,解決勞工奇缺的現象。

 

這個位於波斯灣,與霍姆茲海峽相望的沙漠國家,能從一個擁有三千年殖民歷史的游牧民族,一躍而為舉世矚目的石油產國,並且在整個中東地區,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的確非同小可。

 

阿布達比市中心的地標建築。

 

Abu  的意思是 ‘父親’, Dhabi 的意思是 ‘羚羊’,統稱為‘羚羊之父’,意即當地盛產羚羊。它的文化根源來自公元前三千年的烏木‧安-納 (Umm An-Nar) 文化。祖先是阿布達比西邊綠洲中巴魯‧雅斯‧貝多因 (Bani Yas Bedouin) 游牧民族,該民族有二十個分支部落。

 

其中阿爾‧布‧法拉 (Al Bu Falah) 家族中,阿爾‧法拉依 (Al-Falahi) 就是阿爾‧納合雅 (Al Nahyan) 家族的一個重要分支。 1761年在部落統治者謝赫‧杜亞‧本‧伊薩‧阿爾‧納合雅 (Sheikh Dhiuyab bin Isa Al Nahyan) 帶著家族從阿爾‧吉瓦 (Al Jiwa) 綠洲遷移到阿布達比海島上,發現了淡水,於是在當地紮根定居,以潛水尋找珍珠及捕魚維生。據歷史記載,當地的潛水工,在沒有任何先進的潛水設備條件下,僅用憋著呼吸一到一分半鐘時間潛水作業,每天要潛水三十次上下。

 

到1795年,阿爾‧納合雅家族決定將其位在阿爾‧達夫拉 (Al Dhafra) 總部從阿爾‧吉瓦綠洲遷移到沿海地區,也就是今天的阿布達比。兩百多年來,阿布達比就在阿爾‧納合雅家族的統領下,慘淡經營,中間雖曾發生過篡位的政治糾紛,一直世襲著他們的傳統。

 

十九世紀,因為整個地區素有 ‘海盜海岸’ 之稱,英國繼葡萄牙及荷蘭殖民後,藉口保障前往印度通商航道的安全而侵入。實際上英國勢力的滲透,乃是為排除他國的軍事力量。

 

由於日本養珠業的興起,大大衝擊了阿布達比的珍珠產業,1930年後阿布達比即面臨快速衰退,因此阿爾‧納合雅家族意識到在經濟發展上必須改弦易轍。當探測到蘊藏石油後,由於阿布達比並不具備開採的力量,於是在1936年國王頒布了開採石油的許可,首先進入市場的伊拉克石油公司與當時統治者謝赫‧沙克布‧本‧蘇丹‧阿爾‧納合雅 (Sheikh Shakhbut bin Sultan Al Nahyan 1928-1966) 取得協商共同開發石油的業務。其後英法等國的石油集團開始蜂擁而至。

 

阿布達比近海盛產座頭海豚。

 

1958年阿布達比發現了第一口油井,深入地下2689米鑽井。1961年阿布達比認識到石油對經濟發展的優越性,積極開展基礎建設,頓時間過去的石頭小屋,紛紛轉化成水泥建造的大廈,而且完成了第一條公路的建造。

 

當時執政的國王謝赫‧沙克布對石油的開發保持非常審慎的態度,他認為與其開發石油,不如從投資等經濟領域著手。可是他的親弟弟謝赫‧札耶德‧本‧蘇丹‧阿爾‧納合雅 (Sheikh Zayed bin Sultan Al Nahyan 1918-2004) 卻對石油開發不僅饒有興趣,且認定石油收入將改變阿布達比經濟狀況,甚至會起到翻天覆地的變化。

 

經過家族的商議協調,其中也有英國人在幕後的醞釀,因為他們意識到石油的開採將會給英國帶來豐富的利潤,決定將國王罷黜,由國王弟弟謝赫‧札耶德‧本‧蘇丹‧阿爾‧納合雅登基接任。從1966年登基到2004年去世,謝赫‧札耶德對阿布達比的貢獻無與倫比,將一個沙漠中的部落民族,一躍而成為國際上首屈一指的石油王國,至今阿布達比已成為全球人均主權基金會最高地區,每人為十一萬美元。

 

因爲石油的開發,引領經濟發展快速前行,於是當地的9個酋長國開始醞釀成立阿拉伯聯合酋長國。他們是巴林、卡塔爾、阿布達比、杜拜,沙迦、阿吉曼、富吉拉、烏姆古溫、吉拉斯阿爾海瑪,於1968年聚集在杜拜商議,可能是出於對石油開採的意見相左,巴林及卡達爾宣布退出,只剩下七個酋長國。

 

1971年七個酋長國在杜拜再度商議,7月通過建立阿拉伯聯合酋長國,並頒布臨時憲法,臨時首都設在阿布達比,當時只有六個酋長國簽署,拉斯阿爾海瑪沒有參加,直到次年2月才加入。至此阿拉伯聯合酋長國正式成立,成為全球獨一無二的傳統部落和現代民主憲制混合聯邦的政治體系。經歷了二十多年的磨合測試,最終在1996年通過將臨時憲法定為永久憲法,阿布達比也定為永久首都。

 

七個酋長國的土地面積及人口分佈如下:

 

                             土地面積        全國佔比     人口分佈    全國佔比

阿布達比             67350 平方公里       86.7%     2,784,490        27%

杜拜                      3885 平方公里        5.0%      4,177,059        41%

沙迦                      2590 平方公里        3.3%      2,374,132        23%

拉斯阿爾海瑪         1684 平方公里        2.2%         416,600         3%

富吉拉                   1165 平方公里        0.3%         152,000         1%

烏姆古溫                  777 平方公里        1.0%           72.000    少於1%

阿吉曼                      259 平方公里        0.3%         504,846         4%   

 

從七個酋長國的土地面積及人口分佈可以瞭解到,阿布達比成為首都,以及杜拜作為全國的金融、旅遊、貿易及都市建設中心,都是合理的發展。阿布達比的國王,在聯邦制度運作下順理成章成為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的總統,杜拜國王則是當然的副總統、總理兼國防部長。

 

和杜拜不同的是,阿布達比作為政府所在地和首都,發展的範圍除了石油開發之外,以文化及宗教影響最為顯著,體現出沙漠王國的悠久歷史和精湛藝術。城市裡雖然有連綿不絕的高樓大廈,那只能反映出鉅額財富湧現出的顯耀門面。

 

阿布達比都市,是1967年在謝赫‧札耶德國王的執政領導下,聘請日本建築師勝彥高橋 (Katsuhiko Takahashi 1937-2017) 策劃建設而成的。據說日本建築師應邀到訪阿布達比時,國王曾與他在一片黃橙橙的沙漠中商討建設都市大計,用著趕駱駝的鞭子,在沙上勾劃出他對都市建設的美麗景象,顯得萬分豪邁。在後來的數十年中,阿布達比用決心、勇氣,和包容的態度,先後從外國聘請了各方面的專家,將阿布達比建成一個令世人嘖嘖稱奇的現代化繁榮都市。

 

阿布達比總統府全貌。

 

這其中文化宗教藝術的吸引力,更令參觀者對阿布達比刮目相看,並給予無比的尊崇和讚嘆。我夫婦先參觀了當地1761年建成的第一座永久性的建築,這是阿爾‧納合雅王朝碩果僅存的歷史古蹟。它的原始建材全是從海上採集的珊瑚及岩石,建築名稱阿拉伯文為 Qsar Al Hosn,是一座代表王權的 「宮殿堡」,由默罕默德‧阿爾‧巴斯塔吉 (Mohammed Al Bastaki) 設計。最早建築這座古堡的用途,是為監視淡水井及沿海通商的安全。

 

1793年當時的國王謝赫‧本‧伊薩將堡壘擴建作為永久性的王宮,一直到1966年才另建新宮。這座歷史性的座標現在是對外開放的博物館,其中還有宣揚傳統文化的固定場所,最為吸引觀眾的是當地工匠向參觀者展示製作傳統工藝品的技巧。現在每逢齋月節,宮殿裡還為民眾舉辦十二天的特別音樂舞蹈節日。

 

筆者夫婦參觀清真寺門首留影。

 

國王以開放的態度,建立了一座多種信仰的崇拜中心。首先完成了猶太教大教堂的建造,接下來還將包括天主教堂、東正教堂、基督教堂和印度教廟宇等,預計2022年全部竣工。這個沒有偏見、充滿包容各宗教信仰的理念,是否受到1962至1965年天主教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的影響不得而知,當時在大公會議討論宗教改革內容時,對不同宗教信仰的包容就是主題之一。

 

由於阿布達比國王是阿聯酋的當然總統,新建的王宮也就理所當然地成為總統府 (Qasr Al Watan)。那是一座美輪美奐的白色建築群,中間為一大廳,兩旁分別建有東翼及西翼。大廳上方有一個直徑37米的拱頂。中間的水晶燈用了35萬片水晶組成。整個總統府的造價為四百九十億美元。總統府實際上是阿聯酋的 ‘國賓館’,用來接待外國領袖國事訪問時下榻之用。其中一部份是政府的辦公空間。

 

阿布達比每年吸引成千上萬國際旅客的精華是當地的【謝赫‧札耶德大清真寺】(Sheikh Zayed Grand Mosque),是以2004年去世的國王謝赫‧札耶德的名字而命名的。

 

阿布達比謝赫札耶德大清真寺。

 

為了加強伊斯蘭的文化影響力,通過建築及藝術的歷史和現代價值來體現伊斯蘭世界的多樣性,國王總統謝赫‧札耶德就在這個主導思想中,決定建造一座與眾不同的清真寺。1996年他聘請了敘利亞建築師尤塞夫‧阿布德吉 (Yusef Abdelki),設計建造這座具有濃厚的伊斯蘭代表性的清真寺。總共預算是五億四千五百萬美元,成為阿布達比享有最高榮譽的地標,於2007年完工。

 

清真寺落成後,立即引起全球轟動,咸認為是自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印度泰姬陵以及柬埔寨吳哥窟 (Angkor Wat) 之後的又一世界奇蹟。實際上它的造型和佈局較之泰姬陵更為莊嚴而宏偉。

 

清真寺內用24K黃金製作的七座水晶吊燈,極為壯觀。

 

清真寺的面積本身為290米 X 420米。可容納40000名信徒同時祈禱。寺內的主祈禱大廳可容納7000信徒,兩旁建有兩座較小的祈禱廳,每座能容納1500名信徒同時祈禱,其中一個祈禱廳是專為婦女安排的。婦女進入寺內前,必須要外著黑袍 (Abayas) 。為方便參觀者,該寺在入口處特別備有給仕女們外借的黑袍。參觀時一概不能穿鞋入內。因為當地氣溫較高,所以即使赤腳踩在大理石上,也不至於會有冷凍的感受。

 

這些馳名中東地區的建築師,採用了波斯、莫沃爾及摩爾等民族帶有濃厚伊斯蘭藝術色彩的傳統建築造型,設計了這座清真寺。阿布達比彰顯了聘請外來工的氣度,參與施工的3000名工匠及三十八個建築公司均來自世界各地,用他們優異的建築智慧,將一座清真寺建造得如同藝術宮殿。

 

清真寺的建築設計簡潔而莊嚴,主大廳的拱頂內部高度為31.3米,直徑達75米。外部高度則為86米,總面積為4117平方米。另外還有82個小型拱頂,九個拱頂作為屋頂設在高達107米的宣禮塔上,極其宏偉。

 

清真寺外廊的石柱群,是典型的摩爾藝術造型。

 

外部庭院中有1096根大理石柱子,全部用紫晶和碧玉鑲嵌,整個庭院規模為一萬七千平方米,共用了三千萬塊大理石鑲嵌而成。

 

寺內有96根柱子,都是用寶石鑲嵌而成。七座用奧地利出產的水晶製成的水晶燈,外鍍24k 純黃金,一字排開懸掛在祈禱大廳內。周圍牆上則用珍珠鑲嵌成不同的花狀,氣派非凡。祈禱大廳中的地毯,是舉世無雙的手織波斯地毯,一整塊長133米,寬43米,由伊朗地毯公司承製。這些內部的裝飾,將宗教的禮拜場所點綴得雍容華貴,莊嚴而親民。

 

  清真寺內的牆壁以珍珠鑲嵌而成,晶瑩剔透。

 

儘管阿布達比清真寺是阿聯酋的最大宗教建築,但和全球的各大清真寺相較,它只位居第二十一。沙烏地阿拉伯麥加的哈拉姆清真寺 (Masjid al-Haram) 始建於公元622年之前,居全球首位,總面積為356,000 平方米,可容納四百萬信徒同時祈禱。然而阿布達比的清真寺,有著歷史與現代融合為一的不同凡響的現實意義,展現了對其他宗教的包容,也代表著伊斯蘭和外族和諧共處的凝聚力。

 

由於創建這座清真寺的國王寬宏大量,以及繼承他的王儲潛心發展,充分使用了從黑金獲得的利益,聯手締造了阿聯酋的偉大成就,令人不由得想起拉丁美洲的一些石油產國。它們的政府貪污腐敗,加之不善理財,忽視百姓福利,導致最後幾乎瀕臨絕境,真不可同日而語!這也證實了,儘管阿聯酋的政治體系與眾不同,國家的財富操縱在王室手中,只要將建設目標投放在促進社會福利之上,就能受到百姓擁戴,致令財源滾滾,國泰民安。

 

不久前阿聯酋和以色列達成建交的和諧發展,國際上認為是阿聯酋對猶太民族態度的驟然改變。其實他們沒有注意到,阿聯酋對所有宗教採取容忍共處的政策,當他們決定建立多種信仰崇拜場所時,2019年宣布建造的第一個不同的宗教場所,就是猶太教大教堂。

 

  清真寺大廳內由伊朗地毯公司製作的手工地毯,為全球之最。 

 

阿聯酋和以色列建立外交關係,目的就是為破除因宗教而產生的誤解和衝突。可笑的是,在幕後操縱的霸權大國,只從狹隘的政治利益方面去權衡,從而將雙方的建交說成是他們在國際關係中的偉大成就!

 

伊斯蘭民族生活習慣上有諸多嚴格規定,如吸毒和販毒會受到極為嚴厲的法律制裁,色情賭博沒有生存的空間,加上伊斯蘭宗教的約束,無形中給社會增添了其他國家難以獲得的安寧。阿布達比的社會環境充滿了安詳舒適的感受,來自世界各地的旅客,對這個從沙漠中興起的國家都讚賞有加。

 

值得一提的是,阿布達比的財富來自黑金,當地人的生活也無憂無慮而逍遙自在,然而卻看不到糜爛浪費的現象。因為生活上的很多所需,要依靠進口,百姓們認識到,雖然手頭闊綽,節約的要求仍不能避免。

 

在離開阿布達比前,我夫婦佇立在海邊,遙望過往的船隻,深感不枉此行。時間雖短,卻享受了伊斯蘭宗教的啟迪,文化藝術的薰陶,以及阿拉伯民族的熱情和友好。

 

參觀結束前,筆者妻子在入口處留影,背景為用紫晶及玉石鑲嵌的石柱,巧奪天工的藝術佳作。

 

當今世界正處於 ‘民主’ 和 ‘專制’ 交相角力之際,從兩次世界大戰後獲得最多利益的 ‘民主國家’,卻一直在到處煽風點火,混水摸魚,製造混亂。其實他們的 ‘民主’ 正逐漸走向末路,在民主的旗號下,謀殺、槍擊、種族歧視幾乎無日不在上演。

 

多年來阿布達比一直是這個 ‘民主’ 強國覬覦的目標,尤其是其地理位置,更是霸權國的心頭肉。然而阿聯酋的傳統帝制和現代民主制度相混合的政治體系,似乎只知道一心一意如何為百姓謀福祉。

 

有鑑於此,素有佔領慾望的 ‘強國’ 能否在口是心非的宗教信仰引領下幡然醒悟,用虛心的姿態,和命運共同體相配合,在 ‘民主’ 和 ‘專制’ 之間相互尊重諒解,建立一個 ‘求同存異’ 的地球村?

 

(2021年5月4日完稿於溫哥華)

 

作者簡介

劉敦仁,出生於上海,幼年時隨父母遷居臺灣,在臺灣修畢大學後,負笈西班牙,專研西班牙文學及世界藝術史,後移居義大利,在梵蒂岡擔任大公會新聞辦公室中文組工作,工作結束後,入羅馬大學研習宗教考古,專題為羅馬的地下古墓。

 

1960年代曾任聯合報駐馬德里及羅馬特派員,撰寫歐洲文化藝術航訊,頗富盛名。 其後因工作需要,移居加拿大,先後在多倫多大學和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繼續西班牙文學研究,隨後在加拿大從事教學工作,並赴英國及上海等地講學逾14年。

 

1978年第一次作大陸之行,此行使他決定放棄教學工作,而轉為文化交流,進行美國、加拿大和大陸之間的教育和文化交流工作迄今。

 

2012年是中華民族建立共和百周年的一年, 他特地邀請了六十餘位辛亥先輩後裔執筆撰文, 並彙編成《民族魂》一書出版。近作外交耆宿劉師舜大使的傳記,是他費時十年的心血結晶。

加入好友
優傳媒 版權所有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著作權與轉載授權 / 合作夥伴 / 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