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丙喜打嘴鼓》政務官才情的關鍵要素 - umedia 優傳媒  

新聞 / 百家爭鳴
黃丙喜打嘴鼓》政務官才情的關鍵要素
2021-04-30 10:09:00
A+
A
A-

現在政務官的位子不少,但有當年孫運璿、李國鼎、趙耀東那般政務官精神風範的愈來愈難找了。(圖片取自網路)

 

作者/黃丙喜(國家公益發展協進會理事長)

 

「才情」是形容一個人有超凡的知識、常識、見識和膽識,能够遇事理性和感性兼具,辦事有方也有圓,能為國為民創造更大更好的生活福祉。政務官是國家級的官員,當然要有這種突破框框的才情。

 

政府官員分為政務官和事務官兩種。政務官最大的責任是要為施政的政策負責,政策是為達某一施政目的所訂的大目標、大方向和大原則。為達此一新的目標,常常要跨部會、局處,也常常沒有法律規範,這就需要政務官有才情去扛起職責,並突破這些難題。

 

政務官的典範是故經濟部長趙耀東,他雖然遠雖人間,但行事風格最令經貿系统官員稱讚。他常在重大決策的公文上批示的語句是:你去做,有事我負責。事務官,也就是一般的常任文官常常謹小慎微,緊抓著依法行政不放,這時就需要政務官來打開僵局。

 

政務官的才情不能只掛在嘴上,而要身體力行。頭腦要有專業的知識和進步的觀念;雙眼要有前瞻的遠見及寬廣的視野;雙腳要有通情的常識和達禮的勤快。心是胸襟,也要有求真、求善、求美的初心,以及求新、求變的動心。

 

一天午茶,六位退休的部長在一起談政務官才情的關鍵要素,很值得大家傾聽細想。

 

一位前經濟部長特別强調,耳朵還要有傾聽的謙讓,口則有溝通的雅量。雙手呢?要找到可行的方法,付諸務實的行動。他並且舉例,台灣在上世紀的70到90年代創造經濟奇績的政務官,如孫運璿、李國鼎大多都是學理工科學的,不講太多的大道理,反正就是務實地幹,而且都是有為有守的從政風範。

 

一位前農委會主委解釋,學習可以有知識,生活會獲得常識,工作可以有見識,執行則要有膽識,而且用歸納來掌握重點,用演繹來明察秋毫。雖然身處黨國一體的時代,但心裡想的都是國家的發展。

 

一位前國防部長說,翻閱近代中外知名的政治領導人物,發現他們共同的特質之一是,在位時念茲在茲的都是國家的安全和人民的生活福祉。全民經濟是國家發展的重要動力,它既要考量最適稅負,安排在最適結構,也要使它和產業發生最佳的關連;所以,需要每位政務官都能從總體的高度和全面的廣度來思考。

 

一位前財政部長說,政務官的作為是量出為入,先從積極興利的角度來想要做什麼,而不能像事務官一樣總認為沒人,沒錢,沒規定;不行,不准,不能辦,一切防弊推事為先。

 

現在政務官的位子不少,但就像政客愈來愈多,政治家愈來愈少一樣,有政務官精神風範的愈來愈難找了。放眼當前碳中和、能源、教育、住宅和勞健保等國家重大施政問題愈來愈多,卻都看不到解方,也就不足為奇了。

 

 

作者簡介

黃丙喜,筆耕公共政策三十年,期許為國泰民安增動力,為社會公義添喉舌。

出身新聞媒體,而後轉任台灣大型和跨國企業,赴美獲管理學博士,先後在南洋理工大學、芬蘭厄爾托大學和台灣科技大學教授IMBA和EMBA學程,並任國發會、經濟部、衛福部等政府機構專案顧問,負責政策前瞻、國會溝通和危機管理。

現在政務官的位子不少,但有當年孫運璿、李國鼎、趙耀東那般政務官精神風範的愈來愈難找了。(圖片取自網路)

 

作者/黃丙喜(國家公益發展協進會理事長)

 

「才情」是形容一個人有超凡的知識、常識、見識和膽識,能够遇事理性和感性兼具,辦事有方也有圓,能為國為民創造更大更好的生活福祉。政務官是國家級的官員,當然要有這種突破框框的才情。

 

政府官員分為政務官和事務官兩種。政務官最大的責任是要為施政的政策負責,政策是為達某一施政目的所訂的大目標、大方向和大原則。為達此一新的目標,常常要跨部會、局處,也常常沒有法律規範,這就需要政務官有才情去扛起職責,並突破這些難題。

 

政務官的典範是故經濟部長趙耀東,他雖然遠雖人間,但行事風格最令經貿系统官員稱讚。他常在重大決策的公文上批示的語句是:你去做,有事我負責。事務官,也就是一般的常任文官常常謹小慎微,緊抓著依法行政不放,這時就需要政務官來打開僵局。

 

政務官的才情不能只掛在嘴上,而要身體力行。頭腦要有專業的知識和進步的觀念;雙眼要有前瞻的遠見及寬廣的視野;雙腳要有通情的常識和達禮的勤快。心是胸襟,也要有求真、求善、求美的初心,以及求新、求變的動心。

 

一天午茶,六位退休的部長在一起談政務官才情的關鍵要素,很值得大家傾聽細想。

 

一位前經濟部長特別强調,耳朵還要有傾聽的謙讓,口則有溝通的雅量。雙手呢?要找到可行的方法,付諸務實的行動。他並且舉例,台灣在上世紀的70到90年代創造經濟奇績的政務官,如孫運璿、李國鼎大多都是學理工科學的,不講太多的大道理,反正就是務實地幹,而且都是有為有守的從政風範。

 

一位前農委會主委解釋,學習可以有知識,生活會獲得常識,工作可以有見識,執行則要有膽識,而且用歸納來掌握重點,用演繹來明察秋毫。雖然身處黨國一體的時代,但心裡想的都是國家的發展。

 

一位前國防部長說,翻閱近代中外知名的政治領導人物,發現他們共同的特質之一是,在位時念茲在茲的都是國家的安全和人民的生活福祉。全民經濟是國家發展的重要動力,它既要考量最適稅負,安排在最適結構,也要使它和產業發生最佳的關連;所以,需要每位政務官都能從總體的高度和全面的廣度來思考。

 

一位前財政部長說,政務官的作為是量出為入,先從積極興利的角度來想要做什麼,而不能像事務官一樣總認為沒人,沒錢,沒規定;不行,不准,不能辦,一切防弊推事為先。

 

現在政務官的位子不少,但就像政客愈來愈多,政治家愈來愈少一樣,有政務官精神風範的愈來愈難找了。放眼當前碳中和、能源、教育、住宅和勞健保等國家重大施政問題愈來愈多,卻都看不到解方,也就不足為奇了。

 

 

作者簡介

黃丙喜,筆耕公共政策三十年,期許為國泰民安增動力,為社會公義添喉舌。

出身新聞媒體,而後轉任台灣大型和跨國企業,赴美獲管理學博士,先後在南洋理工大學、芬蘭厄爾托大學和台灣科技大學教授IMBA和EMBA學程,並任國發會、經濟部、衛福部等政府機構專案顧問,負責政策前瞻、國會溝通和危機管理。

加入好友
優傳媒 版權所有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著作權與轉載授權 / 合作夥伴 / 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