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智論政》運氣治國不可靠,必須培育政府智能及國民智能 - umedia 優傳媒  

新聞 / 百家爭鳴
以智論政》運氣治國不可靠,必須培育政府智能及國民智能
2021-04-28 13:06:00
A+
A
A-

缺少體制外一些真正的 "讀書人" ,及 體制內的知識型官僚,又忽略了 "公民社會" 的建構,以及培育反對黨 "基於正面價值" 的批判能力,自從政黨輪替後,知識和智能一夜之間淪喪,無知、貪婪的政客藉機處處浮現,私利氾濫,整個政治生態幾乎完全浸淫在汙泥的沼澤之中。(圖片取自網路)

 

作者/楊志誠(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

 

民主體制比威權或極權體制優越之處,乃在於其政治權力的平衡及社會的多元所造就的韌性和穩定度,故而,道家一再強調 "剛則易折、柔能克剛"。

 

1980年代,蘇聯舉辦了一次大規模的閱兵及軍事演習,展現其無比的軍力,當時嚇壞了大部分的西方國家,認為民主世界完了。但是,事實證明,不到十年的時間,蘇聯在一夜之間,帝國徹底瓦解;雷根總統的睿智也得到了證明,其歷史定位得以確立。剛易脆是自然現象,柔終能克剛,非人的意志所能轉移。

 

在這種自然的規律下,歷史似乎又走上了重演的軌跡;習近平的執政逆轉了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把整個中國剛化、淬化、也脆化了。從1980年至2012年,中國的權力體制本來已經逐漸趨向韌性化,結果就在與美國直接對抗的世局變化中,反而強化了台灣在國際體系中的安全機制。我們不能不承認這是天佑台灣,給了台灣更大的生存空間。具體一點說,台灣處此時機,真是運氣奇佳;進一步說,執政的民進黨,甚至蔡英文的運氣真是出奇的好

 

但是,一個國家的治理絕不能長期依賴於運氣,而是必須靠培育政府的智能及國民的智能。

 

當年,李登輝延續蔣經國的遺願推動了台灣的民主化,深知民主政治的穩定植基於政治權力的平衡以及正常的政黨輪替。以當時台灣的政治生態來看,李登輝推動民主化的首要之務,就是培養一個具有足夠監督能力的反對黨,以及培育一個政黨體系讓執政得以輪替。他確實在國家體制內壯大了民進黨,以執行有效的監督,同時也暗助陳水扁奪取了執政權,但是讓國民黨依然掌握著立法院,以作為有效的制衡。

 

儘管如此,李登輝的民主化工程還是忽略了民主化的兩項關鍵要素,那就是 "公民社會" 的建構,以及培育反對黨 "基於正面價值" 的批判能力。

 

公民社會立基於公民意識,源自於符合民主的公民教育,才能脫離崇拜權威、順從權威的文化習性,才能發揮公民社會對整體政治應有的監督功能;而正面價值的批判能力則需要提升國民的普遍智能。由於缺乏這兩項關鍵要素,政黨的輪替就不能透過建構正面價值的競爭而造福人民,反而相互以破壞性的幸災樂禍心態奪取執政權。平心而論,當前政治生態的結構,目前勝出的執政黨只不過是站穩在人民“好死不如賴活著”的無奈選擇上。另一方面,李登輝完全沒有預料到國民黨會如此快速墮落,並且幾無反手之力,使得目前的政治權力過度地往當年脆弱的民進黨方向傾斜。

 

過去國民黨從蔣介石到李登輝的執政,雖然其威權的治理模式或許有諸多令人詬病之處,但整體而言,人民的福祉確實得到了實質的改善,造就了 "明天會比今天更好" 的願景期待,這也是事實。其治理的成功之處在於重視高知識智能,而且言路暢通,一者是體制外一些真正的 "讀書人" (不是一般認知的學者,很多有學位,沒有學習的人,根本不該稱為學者)提供了國家治理的建言 (如胡適、傅斯年、錢穆、錢思亮、余英時、蔣碩傑等人),另外則是體制內的知識型官僚 (如尹仲容、李國鼎、孫運璿、趙耀東等)的運作。沒想到,自從政黨輪替後,由於草莽政治的需求超越了國家治理的專業需求,知識和智能一夜之間淪喪,無知、貪婪的政客藉機處處浮現,私利氾濫,整個政治生態幾乎完全浸淫在汙泥的沼澤之中。

 

國民黨目前最大的困境就在於知識匱乏,但自己竟然不知道政黨政治再怎樣競爭,再怎樣相互嚴厲批判,對於國家安全的議題是沒有甚麼可爭議的;在攸關國家安全的議題上,所有政黨都只能想方設法提出會使國家安全更好的主張;看看目前美國共和黨和民主黨的政治作為,就可見一斑;因此,再怎麼意見不合利益衝突,共同對抗中共的基本立場是沒甚麼好挑戰的。

 

放眼天下,沒有任何國家的政黨會敢在國家安全受到直接威脅時,竟作出讓老百姓高度懷疑其勾結敵人、傷害國家的言行,這樣的政黨在全世界都會被唾棄,看看目前的國民黨是不是也被歐美的許多國家所唾棄呢?這樣背叛台灣人民、傷害台灣人民的路線,如果不能立即懸崖勒馬,恐會呈現出絕崖式的墮落。難道國民黨還要等2022年六都的選舉結果之後再來調整嗎?真的要如此後知後覺嗎?

 

面對如此失衡的政治發展,成熟的民主社會應該會發揮調解功能;當執政黨的執政和最大反對黨的制衡都失靈時,往往民粹主義應運而生,重組政治權力。台灣民眾黨的興起本是當前政治形勢的必然,它可以站在政策思維上左右開弓,同時批判執政黨及最大在野黨,如果運作得當,民眾黨是可能取代執政黨或成為最大在野黨的。

 

只可惜,柯文哲本人太自我中心,不懂得民粹主義的立基點是在 "全民福祉" 上,而不是依靠他個人的英雄定位或自作聰明的表現結果被公眾認定他既不是英雄又不夠聰明——本想興起於民粹,卻反而被民粹所否定。柯文哲就是不了解:小聰明與大智慧之間最大的差異在於對人民懷抱的愛心或慈悲心,這就是佛家所說的 "慈悲智慧無盡藏"——在對眾生的慈悲之中蘊藏著無窮無盡的智慧。

 

眼看國民黨的繼續沉淪和民粹主義的失靈,台灣人民為了不願淪為香港的命運,不願成為中共的奴隸或隨時生活在恐懼之中,儘管對民進黨的執政存有諸多怨懟,彷彿只能 "好死不如賴活著"。然而,人總是抱持著 "明天會比今天更好" 的期待,祈求天佑台灣,促使民進黨能夠覺醒,提升智能,以人民福祉為優先,千萬別與過去國民黨的腐化相競逐,荼毒台灣人民。

 

平心而論,民進黨出身草莽,追逐權力的慾望,無人能敵,但普遍的知識水平偏低;這跟當年對抗國民黨的共產黨一樣,其性質都接近於 "土八路"。另一個特質就是對外人不信任,不相信投靠者,對投靠者,中共甚至是終必殺之。民進黨或許成長的環境不同,但不信任圈外人的特質恐怕是一樣的,最後將會慢慢陷入無人可用的窘境。民進黨過去總是批判國民黨的政治權力和資產代代相傳,現在的民進黨似乎也已經走入了如此的老路。一般而言,出身政治世家的人生活優裕,智能不可能高,有學位也沒用,跟共產黨一樣,只能虛張聲勢、自我吹噓、謊言連篇。古人說的沒錯:要瞭解一個人的道德,給他權力;要考驗一個人的能力,給他問題。出身政治世家的人很少能夠面對問題,更經不起權力的誘惑和腐化

 

照理說,蔡英文已經是第二任,沒有選舉的壓力,可以做大幅度必要的改革。但我就是不知道,她在猶豫什麼,難道刀只能砍向門外,卻不能把門內的爛肉割除嗎?從最近幾次危機事件的處理和用人的尷尬,正顯現出其無人可用的窘境。在運氣的庇蔭下,蔡英文務必要隨時自我警惕台灣的長治久安尚未完成,基礎也還未穩固,民進黨中下層的廉能問題尚需改革,更重要的是內部存在中共第五縱隊 (包括虎視眈眈的深層政府) 的可怕威脅更未掃除;面對世局變化,外交體系的怠惰,其功能及定位的轉型都還未啟動。凡此一切,都讓她沒有傲慢的任何空間。既然幹了總統,職責所在,就必須以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心境,嚴肅的面對和處理,以不負國人的殷殷期望。

 

就以台鐵的議題為例,在時代變遷的趨勢下,台鐵的經營是絕對必要改革的。不管你是否對蔡英文的學位有懷疑,她絕對看得出來,台鐵的問體是體制和組織文化的問題,必須進行徹底的改革,不是撤換幾個人就能解決的大沉疴。但是,在實務的作為上可沒有那麼容易,體制變革還是需要人來規劃和經營,這種革命性的人才需要靠智能,不是只靠知識。蔡英文政府在政治漩渦的沖刷下,已經到了無人可用的地步。缺乏當代文明典範的管理知識,不管公營或私營都會賠死。私營上,沒有生意人願負擔賠錢;公營上,沒有人有能力改造,如果還是舊知識觀念和官僚心態,事情不但不能改善,問題會更惡化。

 

當年日本航空公司瀕臨破產,曾公開招募有意願經營的老板,以日本這樣一個高度發展的經濟體系,就沒有一個企業家敢投入。最後是由一位已經出家23年的和尚返俗承擔,這個人就是稻盛和夫。他一接手,就把龐大的組織全部解構重組,引進模組化的學習型組織,透過“學習論壇”,讓組織在航空業的環境衝擊中學習,也讓所有成員在高度彈性的組織內學習,激發了組織研發與成長的動力。第二年就轉虧為盈,每年淨營利在2000萬美元以上(這是在扣除提供給員工高薪資和紅利之後的淨利潤)。可見,未來的時代,沒有新的知識和創新能力,問題還會不斷叢生,一直逼到人們覺醒,提升智能並進行改革。

 

未來,我們都將生存和生活在一個高度變動、緊密相互依存、高度不穩定及不確定的時空領域當中。在這麼一個複雜的體系內,只有不斷的學習不僅僅是個人需要學習,凝聚個人的組織及社群更需要學習,才能對環境進行持續的調適;這是我們未來想要活在一個免除恐懼,培育快樂狀態的必要智能。

 

這當中有一個關鍵的連結,就是從個人到組織的運行網絡。我們都知道,自從21世紀邁入全球化的時代,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已經不能適用到人類的各個生活領域;未來在處理各項議題時,不能再有主客體之間的界面考量。換句話說,主體元素及客體環境元素之間將會相互流動,禍福與共。作為國家的公民與政府之間的關係不再有可能涇渭分明——各享榮耀、分承災難;作為台北市的市民,甚至活在台北生活圈的人,絕不可能與台北市政府施政的成敗割離;同樣地,台北市政府的施政也不可能在台北市市民的冷漠下得以成功。

 

平心而論,柯文哲在過去幾年中被台北市民所期待的,最大的一項價值不就是他的 "廉潔" 嗎?就像2008年的馬英九,以七百多萬張選票當選的情境如出一轍。只可惜,到目前為止,兩個人都有負選民的期待。馬英九是因為一生順暢,生活於權貴的環境中,不知人間疾苦。而柯文哲還浸淫在自我的專業榮耀及其小聰明的虛幻中,不懂得文明進化已超出了他的專業智能,不懂得如何帶領個人及組織在變動的環境中學習,不懂得如何引導台北市民的熱情 (passion),帶領他們參與市政建設,建構台北市的未來願景。另一方面,作為台北市的市民,為了生活得更好,也不能對市政只是冷漠的批判或評量,而是應該採取積極的參與態度。

 

當柯文哲市長在此時此刻面對組織領導的困境時,或許應該試著改變領導的風格。政府的效能並不會因為把人的思維固著在標準作業程序 (SOP)、工作時間的延長,或嚴格的管控,而得以提升。台北市的良善治理必須透過激發組織成員的熱情,讓他們覺得他們的人生正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他們更有機會可以改變現況、進而確認工作更有意義。當一個組織內人際關係的品質越來越高時,透過彼此的信任,凝聚力會更強,思考的品質也會提升。

 

總結來說,在一個快速變動的世界裡,控管及標準程序 SOP不再是領導或管理的答案;看來柯文哲的領導力真的需要審慎的檢討和改進。然而,不管如何,站在追求權力平衡的民主政治運作上,出身政治素人的柯文哲或許還是可以期待的。

缺少體制外一些真正的 "讀書人" ,及 體制內的知識型官僚,又忽略了 "公民社會" 的建構,以及培育反對黨 "基於正面價值" 的批判能力,自從政黨輪替後,知識和智能一夜之間淪喪,無知、貪婪的政客藉機處處浮現,私利氾濫,整個政治生態幾乎完全浸淫在汙泥的沼澤之中。(圖片取自網路)

 

作者/楊志誠(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

 

民主體制比威權或極權體制優越之處,乃在於其政治權力的平衡及社會的多元所造就的韌性和穩定度,故而,道家一再強調 "剛則易折、柔能克剛"。

 

1980年代,蘇聯舉辦了一次大規模的閱兵及軍事演習,展現其無比的軍力,當時嚇壞了大部分的西方國家,認為民主世界完了。但是,事實證明,不到十年的時間,蘇聯在一夜之間,帝國徹底瓦解;雷根總統的睿智也得到了證明,其歷史定位得以確立。剛易脆是自然現象,柔終能克剛,非人的意志所能轉移。

 

在這種自然的規律下,歷史似乎又走上了重演的軌跡;習近平的執政逆轉了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把整個中國剛化、淬化、也脆化了。從1980年至2012年,中國的權力體制本來已經逐漸趨向韌性化,結果就在與美國直接對抗的世局變化中,反而強化了台灣在國際體系中的安全機制。我們不能不承認這是天佑台灣,給了台灣更大的生存空間。具體一點說,台灣處此時機,真是運氣奇佳;進一步說,執政的民進黨,甚至蔡英文的運氣真是出奇的好

 

但是,一個國家的治理絕不能長期依賴於運氣,而是必須靠培育政府的智能及國民的智能。

 

當年,李登輝延續蔣經國的遺願推動了台灣的民主化,深知民主政治的穩定植基於政治權力的平衡以及正常的政黨輪替。以當時台灣的政治生態來看,李登輝推動民主化的首要之務,就是培養一個具有足夠監督能力的反對黨,以及培育一個政黨體系讓執政得以輪替。他確實在國家體制內壯大了民進黨,以執行有效的監督,同時也暗助陳水扁奪取了執政權,但是讓國民黨依然掌握著立法院,以作為有效的制衡。

 

儘管如此,李登輝的民主化工程還是忽略了民主化的兩項關鍵要素,那就是 "公民社會" 的建構,以及培育反對黨 "基於正面價值" 的批判能力。

 

公民社會立基於公民意識,源自於符合民主的公民教育,才能脫離崇拜權威、順從權威的文化習性,才能發揮公民社會對整體政治應有的監督功能;而正面價值的批判能力則需要提升國民的普遍智能。由於缺乏這兩項關鍵要素,政黨的輪替就不能透過建構正面價值的競爭而造福人民,反而相互以破壞性的幸災樂禍心態奪取執政權。平心而論,當前政治生態的結構,目前勝出的執政黨只不過是站穩在人民“好死不如賴活著”的無奈選擇上。另一方面,李登輝完全沒有預料到國民黨會如此快速墮落,並且幾無反手之力,使得目前的政治權力過度地往當年脆弱的民進黨方向傾斜。

 

過去國民黨從蔣介石到李登輝的執政,雖然其威權的治理模式或許有諸多令人詬病之處,但整體而言,人民的福祉確實得到了實質的改善,造就了 "明天會比今天更好" 的願景期待,這也是事實。其治理的成功之處在於重視高知識智能,而且言路暢通,一者是體制外一些真正的 "讀書人" (不是一般認知的學者,很多有學位,沒有學習的人,根本不該稱為學者)提供了國家治理的建言 (如胡適、傅斯年、錢穆、錢思亮、余英時、蔣碩傑等人),另外則是體制內的知識型官僚 (如尹仲容、李國鼎、孫運璿、趙耀東等)的運作。沒想到,自從政黨輪替後,由於草莽政治的需求超越了國家治理的專業需求,知識和智能一夜之間淪喪,無知、貪婪的政客藉機處處浮現,私利氾濫,整個政治生態幾乎完全浸淫在汙泥的沼澤之中。

 

國民黨目前最大的困境就在於知識匱乏,但自己竟然不知道政黨政治再怎樣競爭,再怎樣相互嚴厲批判,對於國家安全的議題是沒有甚麼可爭議的;在攸關國家安全的議題上,所有政黨都只能想方設法提出會使國家安全更好的主張;看看目前美國共和黨和民主黨的政治作為,就可見一斑;因此,再怎麼意見不合利益衝突,共同對抗中共的基本立場是沒甚麼好挑戰的。

 

放眼天下,沒有任何國家的政黨會敢在國家安全受到直接威脅時,竟作出讓老百姓高度懷疑其勾結敵人、傷害國家的言行,這樣的政黨在全世界都會被唾棄,看看目前的國民黨是不是也被歐美的許多國家所唾棄呢?這樣背叛台灣人民、傷害台灣人民的路線,如果不能立即懸崖勒馬,恐會呈現出絕崖式的墮落。難道國民黨還要等2022年六都的選舉結果之後再來調整嗎?真的要如此後知後覺嗎?

 

面對如此失衡的政治發展,成熟的民主社會應該會發揮調解功能;當執政黨的執政和最大反對黨的制衡都失靈時,往往民粹主義應運而生,重組政治權力。台灣民眾黨的興起本是當前政治形勢的必然,它可以站在政策思維上左右開弓,同時批判執政黨及最大在野黨,如果運作得當,民眾黨是可能取代執政黨或成為最大在野黨的。

 

只可惜,柯文哲本人太自我中心,不懂得民粹主義的立基點是在 "全民福祉" 上,而不是依靠他個人的英雄定位或自作聰明的表現結果被公眾認定他既不是英雄又不夠聰明——本想興起於民粹,卻反而被民粹所否定。柯文哲就是不了解:小聰明與大智慧之間最大的差異在於對人民懷抱的愛心或慈悲心,這就是佛家所說的 "慈悲智慧無盡藏"——在對眾生的慈悲之中蘊藏著無窮無盡的智慧。

 

眼看國民黨的繼續沉淪和民粹主義的失靈,台灣人民為了不願淪為香港的命運,不願成為中共的奴隸或隨時生活在恐懼之中,儘管對民進黨的執政存有諸多怨懟,彷彿只能 "好死不如賴活著"。然而,人總是抱持著 "明天會比今天更好" 的期待,祈求天佑台灣,促使民進黨能夠覺醒,提升智能,以人民福祉為優先,千萬別與過去國民黨的腐化相競逐,荼毒台灣人民。

 

平心而論,民進黨出身草莽,追逐權力的慾望,無人能敵,但普遍的知識水平偏低;這跟當年對抗國民黨的共產黨一樣,其性質都接近於 "土八路"。另一個特質就是對外人不信任,不相信投靠者,對投靠者,中共甚至是終必殺之。民進黨或許成長的環境不同,但不信任圈外人的特質恐怕是一樣的,最後將會慢慢陷入無人可用的窘境。民進黨過去總是批判國民黨的政治權力和資產代代相傳,現在的民進黨似乎也已經走入了如此的老路。一般而言,出身政治世家的人生活優裕,智能不可能高,有學位也沒用,跟共產黨一樣,只能虛張聲勢、自我吹噓、謊言連篇。古人說的沒錯:要瞭解一個人的道德,給他權力;要考驗一個人的能力,給他問題。出身政治世家的人很少能夠面對問題,更經不起權力的誘惑和腐化

 

照理說,蔡英文已經是第二任,沒有選舉的壓力,可以做大幅度必要的改革。但我就是不知道,她在猶豫什麼,難道刀只能砍向門外,卻不能把門內的爛肉割除嗎?從最近幾次危機事件的處理和用人的尷尬,正顯現出其無人可用的窘境。在運氣的庇蔭下,蔡英文務必要隨時自我警惕台灣的長治久安尚未完成,基礎也還未穩固,民進黨中下層的廉能問題尚需改革,更重要的是內部存在中共第五縱隊 (包括虎視眈眈的深層政府) 的可怕威脅更未掃除;面對世局變化,外交體系的怠惰,其功能及定位的轉型都還未啟動。凡此一切,都讓她沒有傲慢的任何空間。既然幹了總統,職責所在,就必須以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心境,嚴肅的面對和處理,以不負國人的殷殷期望。

 

就以台鐵的議題為例,在時代變遷的趨勢下,台鐵的經營是絕對必要改革的。不管你是否對蔡英文的學位有懷疑,她絕對看得出來,台鐵的問體是體制和組織文化的問題,必須進行徹底的改革,不是撤換幾個人就能解決的大沉疴。但是,在實務的作為上可沒有那麼容易,體制變革還是需要人來規劃和經營,這種革命性的人才需要靠智能,不是只靠知識。蔡英文政府在政治漩渦的沖刷下,已經到了無人可用的地步。缺乏當代文明典範的管理知識,不管公營或私營都會賠死。私營上,沒有生意人願負擔賠錢;公營上,沒有人有能力改造,如果還是舊知識觀念和官僚心態,事情不但不能改善,問題會更惡化。

 

當年日本航空公司瀕臨破產,曾公開招募有意願經營的老板,以日本這樣一個高度發展的經濟體系,就沒有一個企業家敢投入。最後是由一位已經出家23年的和尚返俗承擔,這個人就是稻盛和夫。他一接手,就把龐大的組織全部解構重組,引進模組化的學習型組織,透過“學習論壇”,讓組織在航空業的環境衝擊中學習,也讓所有成員在高度彈性的組織內學習,激發了組織研發與成長的動力。第二年就轉虧為盈,每年淨營利在2000萬美元以上(這是在扣除提供給員工高薪資和紅利之後的淨利潤)。可見,未來的時代,沒有新的知識和創新能力,問題還會不斷叢生,一直逼到人們覺醒,提升智能並進行改革。

 

未來,我們都將生存和生活在一個高度變動、緊密相互依存、高度不穩定及不確定的時空領域當中。在這麼一個複雜的體系內,只有不斷的學習不僅僅是個人需要學習,凝聚個人的組織及社群更需要學習,才能對環境進行持續的調適;這是我們未來想要活在一個免除恐懼,培育快樂狀態的必要智能。

 

這當中有一個關鍵的連結,就是從個人到組織的運行網絡。我們都知道,自從21世紀邁入全球化的時代,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已經不能適用到人類的各個生活領域;未來在處理各項議題時,不能再有主客體之間的界面考量。換句話說,主體元素及客體環境元素之間將會相互流動,禍福與共。作為國家的公民與政府之間的關係不再有可能涇渭分明——各享榮耀、分承災難;作為台北市的市民,甚至活在台北生活圈的人,絕不可能與台北市政府施政的成敗割離;同樣地,台北市政府的施政也不可能在台北市市民的冷漠下得以成功。

 

平心而論,柯文哲在過去幾年中被台北市民所期待的,最大的一項價值不就是他的 "廉潔" 嗎?就像2008年的馬英九,以七百多萬張選票當選的情境如出一轍。只可惜,到目前為止,兩個人都有負選民的期待。馬英九是因為一生順暢,生活於權貴的環境中,不知人間疾苦。而柯文哲還浸淫在自我的專業榮耀及其小聰明的虛幻中,不懂得文明進化已超出了他的專業智能,不懂得如何帶領個人及組織在變動的環境中學習,不懂得如何引導台北市民的熱情 (passion),帶領他們參與市政建設,建構台北市的未來願景。另一方面,作為台北市的市民,為了生活得更好,也不能對市政只是冷漠的批判或評量,而是應該採取積極的參與態度。

 

當柯文哲市長在此時此刻面對組織領導的困境時,或許應該試著改變領導的風格。政府的效能並不會因為把人的思維固著在標準作業程序 (SOP)、工作時間的延長,或嚴格的管控,而得以提升。台北市的良善治理必須透過激發組織成員的熱情,讓他們覺得他們的人生正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他們更有機會可以改變現況、進而確認工作更有意義。當一個組織內人際關係的品質越來越高時,透過彼此的信任,凝聚力會更強,思考的品質也會提升。

 

總結來說,在一個快速變動的世界裡,控管及標準程序 SOP不再是領導或管理的答案;看來柯文哲的領導力真的需要審慎的檢討和改進。然而,不管如何,站在追求權力平衡的民主政治運作上,出身政治素人的柯文哲或許還是可以期待的。

加入好友
優傳媒 版權所有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著作權與轉載授權 / 合作夥伴 / 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