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海第三次危機中,李登輝手中的王牌,並不是密使管道,而是軍情局策反了解放軍總後勤部兩位將校軍官 : 劉連昆與邵正宗,致使解放軍針對台灣的任何軍事行動,李登輝均瞭如指掌。在這場兩岸博奕中,李登輝處處掌握機先,底氣十足!
台海第三次危機始末(3)
作者/齊茂吉 (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兼任教授)
1995年7月下旬,解放軍二炮向彭佳嶼海域,前後共發射了6枚M9導彈。配合這股導彈攻勢,《人民日報》自7月24日開始,連續4天在頭版刊出點名批判李登輝的專文,重炮轟擊。文攻武嚇同時上場,一直延續到1996年3月台灣總統大選,兩岸對峙的緊張局勢驟然升高。
克林頓私函表示繼續奉行一中政策
接著,8月初在汶萊的斯里巴加灣市(Seri Begawan)舉行的第28屆東盟外長會議及隨後的東盟地區論壇,美、中作為東盟的對話國,先後與會。會前,美國務卿克里斯多福(Warren Christopher )表示,希望與中方外長錢其琛見面,並稱克林頓有一封重要的信函,要轉交給江澤民。8月1日,兩人會晤時,克卿首先轉交了克林頓的信函。錢其琛在《外交十記》中透露,克林頓在信中提到,美方繼續奉行「一個中國」政策,遵守三大公報,反對「兩個中國」和「一中一台」的主張,反對台灣獨立,反對台灣加入聯合國,但未提及今後如何處理台灣領導人訪美的問題。
不過在密函中,克林頓到底是使用了「反對」或「不支持」,則有不同的講法。密函內文,克林頓確實對江澤民做了重大的讓步,但又得防止國會議員的反彈,所以才以私人密函方式處理,並未對外公佈。直至1998年克林頓訪問中國時,7月1日才在上海公開講出密函中承諾的「新三不」,使用的則是「不支持」。
換句話說,美方無意改變對華政策。克卿同時提到兩點意見:1.美國希望與中國建立平等的夥伴關係,2.克林頓願意邀請江澤民訪問華盛頓。
要求中共改善人權美方碰一鼻子灰
必須指出的是,柯林頓就任總統後,在對華政策方面,主管中國事務的助理國務卿羅德(Winston Lord)扮演著主導的角色。他在參議院通過任命案後親自飛往北京交涉,在人權議題上大做文章,試圖迫使中方退讓,中方却沒有一位高層願意會見,他鎩羽而歸。羅德返回華府後,强勢地將人權議題與貿易最惠國待遇掛勾,對中方施壓,要求中方在一年內,根據美方提出的人權條件進行改善,此一政策並獲得國務院克里斯福及國家安全顧問雷克(Anthony Lake)的支持。
接著在1994年3月,克卿親自出馬訪問北京,會見總理李鵬時,遭到當面「粗魯」又「幾近侮慢」的羞辱,李鵬並宣稱中國已經做了被撤銷最惠國待遇的準備,弄得克卿一鼻子灰。事實上,中方已盤算過,美國無法擺脫中國生產的廉價民生消費品的依賴。更何況,商務部長布朗(Ron Brown)主張打開中國的市場,來提升經濟的發展;首任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魯賓(Robert Rubin)係克林頓的重要財經幕僚,也不贊成羅德的政策。在這場內部角力中,羅德敗下陣來,克卿不是克林頓的心腹,雷克一向非常低調,兩人無力扭轉形勢。1994年5月27日,克林頓拍板決定,人權議題與最惠國待遇脫鈎。至於中方唯一的讓步是,以保外就醫的名義,釋放兩名民運分子王軍濤及陳子明,王軍濤流亡美國。
中共不爽處理江、李訪美明顯差別
自老布希軍售台灣150架F16,到克林頓上台後又以人權議題箝制中方,於此同時,又發生了「銀河號事件」及「黃海對峙事件」,站在中方的立場,當然認為美方不懷好意,粗暴地干涉中國內政。兩國關係,早已暗潮洶湧。此時此際,克林頓在美國國會的壓力下,又批准李登輝訪美,無異是火上添油。
因此,克林頓唯有盡力修補美中關係,向中方釋出善意,願意與中國建立平等的夥伴關係。換句話說,克林頓將延續與中方的接觸政策。此外,中方一直希望美方邀請江澤民訪問華盛頓,自1985年後,中方的國家級領導人即未再訪問美國,再加上1989年「六四事件」的影響,江澤民訪美一事均無下文,現却被李登輝拔得頭籌。
「康乃爾風波」後,接著二炮試射導彈,克林頓才表示願意邀請江澤民訪問,但無法一步到位。乃在10月於江澤民出席聯合國成立50週年大會後,雙方在紐約進行了正式會晤。
之前,美方有意邀請江澤民順道到華盛頓,進行正式的工作訪問;但中方評估後,認為規格不如正式的國事訪問。兩者的差別,就是沒有白宮南草坪的歡迎儀式,沒有21響禮炮。錢其探認為,「美國政府在改善和發展對華關係問題上沒有足夠的政治意願」。
克林頓技巧不足 李登輝底氣十足
即使邀請江澤民至華府進行工作訪問一事破局,10月24日江澤民與克林頓在紐約林肯中心會晤後,仍然就加强和發展中美關係達成戰略共識。克林頓重申恪守「三大公報」,承認只有「一個中國」,不希望台灣問題成為兩國分歧的根源。克卿則承諾,日後台灣領導人訪美,「這種訪問將是私人的、非官方的,而且是很少的,並將個案處理。」
此次會晤後,陪同江澤民的李道豫大使,返任華府。中美關係趨向緩和,但台海危機並未解除。照理來說,在操作技巧上,克林頓若先邀請江澤民至美進行國事訪問,再准許李登輝私人訪問美國,問題也許不會那麼嚴重。或者,當中方發動文攻武嚇的大規模攻勢後,克林頓若正式邀請江澤民至華府進行國事訪問,只要江澤民受邀,台海危機也比較可能降溫。克林頓的危機意識不足,往往面臨危機時,才匆匆處理危機,再加上不尊重國安會及國務院專家的建議,又忽略中國人愛好面子的文化,殊為不智。
美中折衝之際,導彈發射重創台北股市,高達40億美金外逸,有些人申請移民。李登輝則老神在在,不以為意。李登輝深知:美國不可能放棄台灣,任由中共統一;以往即使斷交,美國也從未離開台灣;縱使康乃爾演講令國務院不滿,但在關鍵時期,美國一定會出手力挺台灣,維護美國的戰略利益。
至於在兩岸關係方面,李登輝手中的王牌,並不是密使管道,而是軍情局策反了解放軍總後勤部兩位將校軍官,一位是軍械部部長劉連昆少將,另一位是劉連昆麾下的軍械工厰管理局局長邵正宗大校。解放軍針對台灣的任何軍事行動,李登輝均瞭如指掌。這也是國府遷台後,情報局系統首次在解放軍三大總部,成功佈置高級內線,掌握大量一手的機密情報。在這場兩岸博奕中,李登輝處處掌握機先,底氣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