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向偉真話中國》隱私保護,必須立法與執法並舉 - umedia 優傳媒  

新聞 / 百家爭鳴
王向偉真話中國》隱私保護,必須立法與執法並舉
2021-04-14 16:35:00
A+
A
A-

作者/王向偉

文首這張圖是諜戰片《007》影迷們非常熟悉的畫面:主人公英國特工占士邦走進酒店客房後,先環顧四周,然後用手持儀器來探測隱藏的竊聽器和攝像頭。

 

其實,考慮到中國時下侵犯隱私行為的泛濫程度,保持占士邦那樣的警覺,不失為明智之舉。只要可能,你入住酒店或民宿、使用更衣室或做按摩時,自備一個探測儀,你發現隱藏攝像頭的機率可能會很高。

 

3月末,廣東一電視台曝光了一個最令人震驚的案例。一對年輕夫婦在深圳租房居住半年之後,才偶然發現卧室空調室內機竟然藏着一個針孔攝像頭。據報導,由於害怕會發生難以想像的可怕後果,他們並未報警,而是選擇迅速搬家,並在搬入新家時對房間進行了一次徹底排查。

 

不幸的是,他們的慘痛經歷並非孤案。山東一家報紙4月6日刊發調查報導,揭露了一個由不法商家組成的犯罪網絡。它們製造、改裝和安裝針孔攝像頭,然後把偷拍的視頻上傳到網上並進行銷售。一名卧底記者只花了188元(約29美元),即刻就能看到30個家庭的及時現場視頻,而且只要願意多花一點兒錢,就可以看到指定酒店客房、商店試衣間或美容院的同樣情況。報導並未說明是否已把此事報告警方。

 

其實,這只不過是靠公然侵犯隱私而發橫財的一個例子而已。這一行業之所以如此猖獗,其一是受害者的保護意識不強,其二是政府部門的保護和執法力度不夠。雖然有關部門曾定期開展打擊行動,但個人信息非法交易仍然猖獗,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國人在網購及移動支付時,對提供個人信息缺乏防備之心。

 

在中國,數據洩露現象十分嚴重。只要花幾百元,就可以買到幾十萬人的信息,包括身份證號碼、駕照、電話號碼和住址等。

 

拖延多年之後,在公眾對個人信息保護問題日益關注的形勢之下,中央終於行動了。去年10月,全國人大公布了《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公開徵求意見和建議。據報導,早在2003年,有關部門就成立了一個由律師等專業人士組成的團隊,着手研究起草個人信息保護法,但直到最近幾年,有關部門才認真考慮付諸行動。

 

《個人信息保護法》被譽為中國首部專注於個人數據權利的綜合性法律,旨在規範機構和個人對個人信息的收集、存儲、使用、處理、傳輸、提供和披露行為。該法以歐盟《通用數據保護條例》為藍本。人們普遍認為,歐盟的條例是全球最嚴格的隱私和安全保護法律。

 

據官媒報導,這部法律以及2017年已生效的《網絡安全法》和仍在公開徵求意見的《數據安全法(草案)》,將共同迎來中國數據保護制度新時代的曙光。

 

目前,公眾關注點主要是《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如何規範商業企業對個人信息的收集和使用。這的確值得關注。然而,政府部門也是該法規應該管的對象,對其該如何實施這一法律則討論甚少。

 

與各國政府一樣,中國也會以國家安全、公共安全、社會管理及其他名目,收集大量數據。廣為人知的是,為了國家安全,中國在全國各地安裝了數千萬個攝像頭,成功構建了一個監控體系。

 

國際社會對此頗為關注,但多數國人似乎並不擔心。人們普遍認為,監控攝像頭有助於減少犯罪,增強人們的安全感。從某種程度上講,這可能是對的,但它也給人這樣一種印象,即中國人根本不關心別人拿他們的個人數據做什麼。

 

2018年,科技巨頭百度公司首席執行官李彥宏關於大數據的講話,曾在社交媒體上引起軒然大波。他表示,中國人對隱私問題不敏感,願意用隱私來換取安全、方便和效率。

 

在一片抗議和譴責聲中,李彥宏收回了他的話,並開始呼籲更好地保護數據。不過,他的這番言論確實反映了中國官員和科技公司高管的普遍想法。對科技公司來說,數據收集和使用的商業化是業務發展的基礎。

但近年來,公眾對政府部門和企業過度收集、非法銷售及洩露數據的擔憂在與日俱增。

 

比如說,2019年12月以來,為控制新冠疫情,中國採取了大量的防控措施。政府運用技術手段,追查人們的行蹤和旅行史,登記人們的身份證和電話號碼,並在公共場所和公共交通工具上,使用人臉識別技術來檢測和發現體溫異常的人。更甚的是,一些居民小區也在小區入口處安裝臉部識別儀。官方對此的表態是,非常時期需要非常手段。

 

現在,全國疫情已完全受控,人們擔心這些「非常手段」會全部或部分轉變成為常規措施,永久實施下去。這將是政府侵犯私人生活的一種嚴重升級。

 

作者近日到北京慕田峪長城春遊時,不僅被要求出示手機裡的健康碼,還被要求提供旅行證件和電話號碼。

政府對數據保護漠不關心的態度,導致企業更肆無忌憚地過度收集和濫用個人數據。3月國際消費者權益保護日時,央視曝光了德國衛浴品牌科勒和豪車品牌寶馬在顧客不知情的情況下,在門店安裝人臉識別攝像頭。其實,這並非什麼秘密,很多中國和外國公司都在客戶不知情的情況下,使用了這一技術。

 

待《個人信息保護法》今年或明年生效實施時,希望它能有助於遏制一些最為普遍的侵犯隱私行為,但不要指望它來解決:隱私保護與國家安全和商業利益之間的巨大失衡問題。

 

(本文原刊於《思考HK》網媒,經作者同意授權轉載,不代表本網立場)

作者簡介

王向偉,出生於東北吉林。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士、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新聞學碩士。

有30多年媒體從業經驗。曾任《中國日報》記者,後在英國留學和工作。1994年加入香港英文報刊《東快訊》任記者、編輯。1996年加入《南華早報》,2007年晉升為副總編輯,2012年出任總編輯。

2016年起擔任《南華早報》編輯顧問,每周撰寫《中國報導》專欄,深受廣泛關注,被公認是亞洲有關中國及其國際關係的重要評論員。

 

作者/王向偉

文首這張圖是諜戰片《007》影迷們非常熟悉的畫面:主人公英國特工占士邦走進酒店客房後,先環顧四周,然後用手持儀器來探測隱藏的竊聽器和攝像頭。

 

其實,考慮到中國時下侵犯隱私行為的泛濫程度,保持占士邦那樣的警覺,不失為明智之舉。只要可能,你入住酒店或民宿、使用更衣室或做按摩時,自備一個探測儀,你發現隱藏攝像頭的機率可能會很高。

 

3月末,廣東一電視台曝光了一個最令人震驚的案例。一對年輕夫婦在深圳租房居住半年之後,才偶然發現卧室空調室內機竟然藏着一個針孔攝像頭。據報導,由於害怕會發生難以想像的可怕後果,他們並未報警,而是選擇迅速搬家,並在搬入新家時對房間進行了一次徹底排查。

 

不幸的是,他們的慘痛經歷並非孤案。山東一家報紙4月6日刊發調查報導,揭露了一個由不法商家組成的犯罪網絡。它們製造、改裝和安裝針孔攝像頭,然後把偷拍的視頻上傳到網上並進行銷售。一名卧底記者只花了188元(約29美元),即刻就能看到30個家庭的及時現場視頻,而且只要願意多花一點兒錢,就可以看到指定酒店客房、商店試衣間或美容院的同樣情況。報導並未說明是否已把此事報告警方。

 

其實,這只不過是靠公然侵犯隱私而發橫財的一個例子而已。這一行業之所以如此猖獗,其一是受害者的保護意識不強,其二是政府部門的保護和執法力度不夠。雖然有關部門曾定期開展打擊行動,但個人信息非法交易仍然猖獗,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國人在網購及移動支付時,對提供個人信息缺乏防備之心。

 

在中國,數據洩露現象十分嚴重。只要花幾百元,就可以買到幾十萬人的信息,包括身份證號碼、駕照、電話號碼和住址等。

 

拖延多年之後,在公眾對個人信息保護問題日益關注的形勢之下,中央終於行動了。去年10月,全國人大公布了《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公開徵求意見和建議。據報導,早在2003年,有關部門就成立了一個由律師等專業人士組成的團隊,着手研究起草個人信息保護法,但直到最近幾年,有關部門才認真考慮付諸行動。

 

《個人信息保護法》被譽為中國首部專注於個人數據權利的綜合性法律,旨在規範機構和個人對個人信息的收集、存儲、使用、處理、傳輸、提供和披露行為。該法以歐盟《通用數據保護條例》為藍本。人們普遍認為,歐盟的條例是全球最嚴格的隱私和安全保護法律。

 

據官媒報導,這部法律以及2017年已生效的《網絡安全法》和仍在公開徵求意見的《數據安全法(草案)》,將共同迎來中國數據保護制度新時代的曙光。

 

目前,公眾關注點主要是《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如何規範商業企業對個人信息的收集和使用。這的確值得關注。然而,政府部門也是該法規應該管的對象,對其該如何實施這一法律則討論甚少。

 

與各國政府一樣,中國也會以國家安全、公共安全、社會管理及其他名目,收集大量數據。廣為人知的是,為了國家安全,中國在全國各地安裝了數千萬個攝像頭,成功構建了一個監控體系。

 

國際社會對此頗為關注,但多數國人似乎並不擔心。人們普遍認為,監控攝像頭有助於減少犯罪,增強人們的安全感。從某種程度上講,這可能是對的,但它也給人這樣一種印象,即中國人根本不關心別人拿他們的個人數據做什麼。

 

2018年,科技巨頭百度公司首席執行官李彥宏關於大數據的講話,曾在社交媒體上引起軒然大波。他表示,中國人對隱私問題不敏感,願意用隱私來換取安全、方便和效率。

 

在一片抗議和譴責聲中,李彥宏收回了他的話,並開始呼籲更好地保護數據。不過,他的這番言論確實反映了中國官員和科技公司高管的普遍想法。對科技公司來說,數據收集和使用的商業化是業務發展的基礎。

但近年來,公眾對政府部門和企業過度收集、非法銷售及洩露數據的擔憂在與日俱增。

 

比如說,2019年12月以來,為控制新冠疫情,中國採取了大量的防控措施。政府運用技術手段,追查人們的行蹤和旅行史,登記人們的身份證和電話號碼,並在公共場所和公共交通工具上,使用人臉識別技術來檢測和發現體溫異常的人。更甚的是,一些居民小區也在小區入口處安裝臉部識別儀。官方對此的表態是,非常時期需要非常手段。

 

現在,全國疫情已完全受控,人們擔心這些「非常手段」會全部或部分轉變成為常規措施,永久實施下去。這將是政府侵犯私人生活的一種嚴重升級。

 

作者近日到北京慕田峪長城春遊時,不僅被要求出示手機裡的健康碼,還被要求提供旅行證件和電話號碼。

政府對數據保護漠不關心的態度,導致企業更肆無忌憚地過度收集和濫用個人數據。3月國際消費者權益保護日時,央視曝光了德國衛浴品牌科勒和豪車品牌寶馬在顧客不知情的情況下,在門店安裝人臉識別攝像頭。其實,這並非什麼秘密,很多中國和外國公司都在客戶不知情的情況下,使用了這一技術。

 

待《個人信息保護法》今年或明年生效實施時,希望它能有助於遏制一些最為普遍的侵犯隱私行為,但不要指望它來解決:隱私保護與國家安全和商業利益之間的巨大失衡問題。

 

(本文原刊於《思考HK》網媒,經作者同意授權轉載,不代表本網立場)

作者簡介

王向偉,出生於東北吉林。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士、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新聞學碩士。

有30多年媒體從業經驗。曾任《中國日報》記者,後在英國留學和工作。1994年加入香港英文報刊《東快訊》任記者、編輯。1996年加入《南華早報》,2007年晉升為副總編輯,2012年出任總編輯。

2016年起擔任《南華早報》編輯顧問,每周撰寫《中國報導》專欄,深受廣泛關注,被公認是亞洲有關中國及其國際關係的重要評論員。

 

加入好友
優傳媒 版權所有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著作權與轉載授權 / 合作夥伴 / 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