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的葉睦宗還保持下田工作的習慣,牆角那雙滿是塵土的拖鞋,就是他下田時的工作鞋 。終生務農的葉睦宗說,現在小面積耕種是他的健身方法之一。(陳婉真攝)
葉菊蘭的爸爸是逃兵 !
作者/陳婉真
第一次看到葉睦宗先生,是1989年鄭南榕自焚後。當時我決定無論如何要參加他的喪禮,為此從美國突破黑名單闖關回台,葉菊蘭邀我住她家,那時候她家最「安全」;死了一個鄭南榕,沒有人敢去製造事端。葉菊蘭跟我說,她不會點汽油,但如果警察敢來抓她,她會燒一鍋滾燙的熱水從樓上往下倒,看警察敢不敢來。
葉菊蘭家成天有許多志願前來保護他們母女的街頭兄弟,也有很多同陣營的關心人士穿梭、更多警察及抓耙仔,還有不少媒體記者守在附近,隨時觀察可能的變化。
葉睦宗的全家福,前排右起為葉睦宗,葉母,葉妻。後排左二為葉菊蘭,左三為鄭南榕。(以下全是高雄市關懷台籍老兵文化協會翻拍或拍攝)
在那樣既悲憤又緊張的氛圍下,偶而會看到一位高高瘦瘦但很健壯、皮膚曬得黝黑、一臉憨厚可親的歐吉桑,他就是葉菊蘭的父親葉睦宗先生。他總是默默地進來,四處看看,親切地和眾人點頭致意後,隨即默默地離開。我記得他說過,他住在國道一號公館交流道附近,歡迎我們去玩。
時隔三十多年,近日偶遇葉菊蘭,想起葉爸爸的年紀應該當過日本兵,果然,她說她爸爸到過日本,回來後又被調到岡山當兵,挖了兩天的死人,就逃回家了。
哈哈,膽敢當大日本帝國的逃兵?其實在1945年很多台灣人已經知道日本戰況不好,有不少逃兵,尤其是在校應屆畢業的中學生,很多人在學校簽下志願服役的承諾,回到家後遭受家長反對,就展開逃亡了,先父及舅舅都是逃兵。
葉睦宗受訪時的神情。
逃兵的故事讓人更感興趣,因而決定往訪。事隔三十多年,他除了髖骨部位動過手術,必須柱枴杖之外,雖然已經96高齡,行動依舊迅速。每天騎著一台四輪電動代步車外出找朋友打牌,也在自家附近自闢一個小小的開心農場,番薯、木瓜、蔬菜…什麼都種,他還展示長滿繭的手掌,並拿出剛蒸熟的小地瓜請我們吃,至於他從年輕開始努力耕種養活一家的1甲多農地,則委由他人代耕。
大正14年(1925年)出生的葉睦宗是家中獨子,他笑著說,他的父親雖然是老么,因為為人憨厚,加上早逝,家裡只剩他和寡母及一位童養媳(也就是葉菊蘭的媽媽)相依為命,在大家庭中總是被忽視,連分財產都分得最少。
他9歲才進入鶴岡公學校(今鶴岡國民小學)就讀,15歲畢業後即回家種田,並抽空步行到苗栗學漢文。因孤兒寡母在大家庭裡日子很難過,16歲時聽說日本海軍兵工廠台灣召募工人,他和同學及鄰居總共有十幾個人去報考,為此他還獨自跑到三義去申請戶籍謄本。當家的伯父問他:「你要去日本有沒有問過你母親?」他隨口說有,伯父就不再說什麼了。
葉睦宗受訪時的神情。
「我在家種那麼多田,一分錢都拿不到,去日本工廠做工,每個月工資18円,我母親也阻止不了我,就出發去日本了。」
他總共在日本做了3年,曾經分別在大阪及神戶等地的兵工廠工作,他記得分別是「森川」及「片岡」鐵工廠,主要負責炮管打磨的工作。到日本使用的名字是「葉山睦宗」,雖然因為年輕瀟灑,很多日本女性想嫁給他,但一來因為日本的生活不習慣,二來因為不捨母親和童養媳兩人每天要煮大家庭4桌的三餐,於是存了3百多円,花了110円買船票後,就搭台日定期船班「富士丸」回台灣了。那是富士丸最後一次的行程,下個航班航行中富士丸就被美軍擊沈了。
回了家,當家伯父指派他除了耕種之外,還要負責看顧4頭牛,他再度決定離家。正好日本海軍在召募工員(軍屬),他去報考,到新竹受訓4個月後,派到岡山負責修理兵器。
葉睦宗與葉菊蘭、陳菊。
那時已經是戰爭末期,岡山因為是軍事重地,經常遭到美機轟炸,軍方雖有提供住宿,但距離工廠較遠,他和另一位同袍在距工廠較近處合租了一間民宅的房間同住。一天早上同袍提早到工廠上工,想不到在路上遇到美機空襲而亡。不久又碰上大轟炸,有一處的防空洞是在水庫下方,空襲時被水庫的水淹沒,躲在防空洞裡的人無處可逃,死了很多人。軍方派他去幫忙挖屍體,挖了兩天,他覺得太慘了,不挖了,獨自搭火車回到銅鑼老家。
「回到家時,海軍徵調入伍的徵兵單也寄來了,那時長崎已經被丟下一枚原子彈(1945年8月9日),過沒幾天日本就投降了。」葉睦宗說。
戰後當家伯父分給他1.5甲農地,不久和童養媳結婚;23歲生下長女葉菊蘭,以後每兩年添一個子女,總共育有4女2男。他和妻子除了種田之外,也養蠶,結繭後工廠會來收購,是當時當地普遍的家庭副業。
葉睦宗21歲分家後分得的居住地,他自己上山砍柴砍竹子,再聘請師傅蓋的房子 ,當年的竈及瓦斯爐枱、餐桌、菜櫥都還在,只是因為蓋了新樓房,老屋任其傾頹,他捨不得拆。
雖然生長在貧困的偏鄉,葉睦宗非常重視子女的教育,長女葉菊蘭初中畢業後他希望她繼續升學,太太卻反對。那時已經比較少把女兒送人當養女,一般家庭多半是女兒國小畢業後,就去工廠或在家務農幫助家計。葉睦宗為了說服太太,特別到太太娘家請來岳母及妻舅,請他們搭乘輕便車前來幫忙勸說,葉菊蘭才得以到台北就讀景美女中,第二年弟弟也考上成功中學,姐弟都在台北唸書。葉睦宗還特別在台大附近購屋,當他們及苗栗鄉親子女的「學寮」,現在也成為價值不菲的市區房地產。
陳水扁執政時代葉菊蘭獲聘為交通部部長,葉睦宗觀禮後和陳水扁合照,左三起依次為葉菊蘭,陳水扁,葉睦宗。
對於鄭南榕的犧牲他非常不捨,但他和葉菊蘭一樣,在接下來的時日,不但葉菊蘭投入選舉,葉爸爸也沒有閒著。每次選舉他都到處巡迴助選,陳水扁總統任內,葉菊蘭擔任交通部部長,特別邀請葉睦宗到總統府觀禮。葉菊蘭擔任重要公職時獲贈的匾額,至今還高掛在葉家客廳,匾額上「光宗耀祖」那四個字彷彿向葉睦宗證明,他當年極力讓女兒升學果然是對的。
高雄市關懷台籍老兵文化協會人員送他一頂台灣兵的帽子,他開心戴上,讓我們在「光宗耀祖」的匾額下拍照。
他的其他子女也都各有成就,孫輩更是人才輩出,兒孫特地把孫輩的學歷列表裱框掛在客廳,算是兒孫對於這位偏鄉貧農獨自撫養子女有成的由衷感謝。
葉睦宗自己則謙稱,那是因為他讀漢學時,對於風水地理學稍有涉獵,他自己幫父母找了一門不錯的風水寶地所致,而他自己則和他早逝的父親一樣「憨憨」。
說憨憨太謙虛,在他身上看到永遠笑臉面對逆境,勇敢堅毅的客家硬頸精神,誠然是兒孫的最佳表率。
作者簡介
陳婉真曾擔任《中國時報》記者、美國《美麗島週刊》創辦人、立法委員、國大代表、台灣產業文化觀光推展協會理事長、綠色台灣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等職務。
她生於彰化縣,從小立志當新聞工作者,台灣師範大學畢業便後順利考進中國時報,仗義執言和使命必達、務實求真的精神,讓她在新聞界以犀利觀點聞名。
她在戒嚴時期挑戰禁忌,即投入政治改革,因此成為黑牢裡的政治犯,但是無畏無懼的堅持理想,不論藍綠執政,從不向威權低頭。
現在是自由撰稿人,想記錄主流媒體忽略的真實台灣故事,挖掘更多因為政權更迭而被埋沒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