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宮博物館全景,旁邊是廣場上的著名亞歷山大石柱。
聖彼得堡 — 強權下的藝術寶庫
作者/ 劉敦仁
在所有曾經學習的科目中,最令我心醉與畢生難忘的,就是在馬德里大學攻讀西班牙文學時的「世界藝術史」。我對這個科目的投入勝過本科的所有內容。
教授是馬德里博拉多博物館副館長,嚴肅而認真,是典型的歐洲保守派學者。他的科目是必修課,每週兩節。全班有兩百五十餘名學生,男女同學比例極不平衡,男生僅有二十來個,而我又是二十多個男生中唯一的中國學生,所以就成了物以稀為貴的目標。
話說西班牙在1936年經歷了三年的殘酷內戰,犧牲在戰場上的壯丁不計其數,戰爭結束後,共和軍的很多戰士又被安排前往蘇聯避難,導致西班牙出現嚴重陰盛陽衰的現象。多年來男女一與七的比例,造成全國社會尤其是收入低下家庭中嫁不出女兒的尷尬。
家庭環境稍好的或還有父輩的幫扶。情竇初開的少女一旦遇到了中意的對象,只要父親首肯,這位男士就如同中了彩券。女孩的父親既安排工作,還提供公寓作為嫁妝,甚至更有代步的汽車。這情節和當今在中國大陸某些地區的社會現象如出一轍。
筆者夫婦在彼得皇宮花園中留影。
由於我的種族背景,在此男女比例懸殊的環境裡,不知不覺差點成為 ‘乘龍快婿’ 的徵招對象。
何況那時候中國在西班牙人的心目中,是那麼的遙遠,還帶有幾分神秘感。於是我每到上課時,就被四個女同學前後左右夾住。由於我在語言上還有一定的困難,曾向他們提過聽課吃力的徬徨,於是每次一大早上課鈴響起前,這前後左右四位女同學就成了我的生力軍,她們紛紛自告奮勇的將教授前一堂課所講的內容,為我整理好筆記,對我複習課程起到相當大的效果。
我非常感激這四位女同學的熱心幫助,但是當她們進一步向我提出看電影或參加舞會的要求時,除了婉拒以外別無他法。作為一個不知明天如何的 ‘外國窮學生’,實在不敢有任何的非分之想。
另一個令我拒人於千里之外的原因是,在寒冷的冬天,教室裡的暖氣十足,二百多個學生集聚在一個門窗緊閉的大講堂裡,難免會有煩悶的感覺。西班牙人為適應室內十足的暖氣,一般穿著是外厚內薄。所以這四位女同學一到達教室,即先脫下大衣,就在那一瞬間,隨著空氣飄過來的體味,令人幾乎有窒息的感覺,嗅覺上的不習慣,也成為我婉謝她們盛情的理由之一。
這些都是題外話,是我青年時代在馬德里學習的記憶中,很難忘卻的一段極具趣味性的經歷。我對這四位女同學的熱心始終存感激之情,因為她們的幫助,提升了我對藝術史學習的熱情。
這個科目內容非常豐富,涵蓋了希臘、埃及、中東等地區的雕塑藝術,對我日後在這方面的欣賞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但我更熱衷於歐洲的繪畫,尤其是西班牙黃金時代幾位藝術家的不朽作品。
教授在講授繪畫藝術時,用幻燈片來幫助學生瞭解每一幅藝術作品的內涵。每當他講到西班牙黃金時代的藝術家作品時,他都會感嘆地告訴我們,這幅作品在博拉多博物館中找不到,因為原作被珍藏在俄羅斯聖彼得堡博物館裡。
從他的語氣中可以體會到他對祖國藝術作品流落海外的惋惜。這不由引發我連聯想起中國價值連城的文物被列強掠奪的悲哀。也許這位西班牙藝術教授無法知曉,在他班上有一個外國學生,因其國家遭受到文物流失而產生出和他一樣的共鳴。
教授在一個學年給學生講授世界藝術史內容多達三千張幻燈片,以西班牙藝術為教授主題。在繪畫方面,他特別側重西班牙文藝復興到巴洛克時代的六位代表人物。按照出生年順序,他們是 :
1)葛雷哥 (El Greco 1541-1614) ,原籍希臘的畫家,後來將希臘名字改為葛雷哥,該名字的意思就是 ‘希臘人’。他生逢文藝復興時代,在羅馬學習了不少義大利繪畫的特技,而塑造出他自己的風格。作品中的人物都是清一色拉長的扭曲形狀,加上豐富而帶有神秘色彩的使用,凸顯了他獨樹一幟的畫風,包含了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風格主義及威尼斯文藝復興的內涵。時至今日,他的作品深刻影響著現代的表現主義和立體主義。他晚年定居在馬德里郊區的托雷多 (Toledo) 歷史古城。其故居也改建成葛雷哥藝術博物館。
西班牙畫家葛雷哥作品 ‘聖彼得和聖保羅’。
2) 若瑟.迪.李貝拉 (Jusepe de Ribera 1591-1652) 屬於西班牙畫派藝術家,但接受了義大利繪畫的技巧,晚年作品大部分都保存在義大利。
3) 弗蘭西斯哥.迪.蘇爾巴蘭 (Francisco de Zurbaran 1598-1664),幾乎大部分作品均係宗教內容。他在色彩運用上都以黑白對比為技巧創作,所以後世將其稱為西班牙的卡拉瓦喬 (義大利巴洛克藝術代表人物米開蘭基羅.梅立希.迪.卡拉瓦喬 Michelangelo Merisi di Caravaggio 1571-1610) 。但這個比喻頗值得爭議,蘇爾巴蘭是一位虔誠的宗教藝術家,而義大利的卡拉瓦喬雖然名震藝壇,卻是一個脾性暴躁,曾因與人爭執不休導致殺人案數起,只得流亡他鄉避難。
西班牙宗教藝術家蘇爾巴蘭的油畫作品 ‘聖勞倫斯’。
4) 狄埃果 .維拉茲蓋斯 (Diego Velazquez 1599-1660), 在這六位西班牙藝壇國寶中是最富盛名的一位。他的雕塑坐像設置在馬德里博拉多博物館正門首,即可瞭解到他在西班牙藝壇的地位。那時正是國王菲利浦四世 (Felipe IV) 執政時期,他受邀成為宮廷畫匠,因此在博拉多博物館中,留下幾乎涵蓋宮廷中每個人物或是國王家庭的作品。
西班牙藝術家維拉茲蓋斯的作品‘亨利四世’。
5) 巴托羅美.艾斯特班. 慕里岳 (Bartolome Esteban Murillo 1617-1682) 也是一位宗教藝術家,屬於西班牙巴洛克時代的代表性人物。除了宗教題材外,他還創作了不少婦女及孩童的作品,並且從社會貧窮階層中尋找題材,如靠乞討為生的兒童極為動人。
西班牙藝術家慕裡岳的名作品 ‘孩童與小狗’。
6) 弗蘭西斯哥.哥雅 (Francisco Goya 1746-1828) 是六位國寶級藝術家中,生活在政治極為動盪的朝代中的畫家。他的作品題材廣泛,其中尤以西班牙農村生活為主題的作品獲得世人讚揚。馬德里的皇宮中,迄今仍保留著以他的農村生活為題材的藝術作品製成的掛毯,從主題中透露出農村安詳寧靜的生活氣息。於此同時,他又以戰爭題材,給西班牙留下了令人震驚而殘酷的畫面。
西班牙藝術家哥雅油畫 ‘女演員安東尼雅薩拉特’ 畫像。
這六位藝術家在博拉多博物館中都有專室展出,所以教授每週上午在課堂講解藝術作品後,學生們下午必須到博物館,在博物館工作人員的細心安排下取得專為學生們準備的小矮凳。教授一到即領著我們去需要學習的藝術家作品專室,專心一致地聽教授講解每一幅真跡的細節。雖然時光已經逝去五十多年,每思及那一幅幅作品,所有的細節連同上課的情景立即湧現在眼前,重溫那一段求學時代的美好時光。
至於那些保留在俄羅斯聖彼得堡博物館的作品,我始終記得老教授不知重複了多少遍的 Hermitage,在學生時代,這個名詞只能在腦海中代表著一個極為遙遠而根本無法觸及的地方。
一直到2019年,這個珍藏在心底的名詞最終出現在我眼前,當第一眼看到整棟藍色的偉大建築時,我終於將這個名詞和中文翻譯 ‘冬宮’ 對號入座了。
因為正直旅遊旺季,冬宮的入口處排起了見首不見尾的隊伍,幸運的是我們加入了一個付費較高的參觀團,一抵達博物館門首,即被優先安排進入了這座連 ‘奢華’ 都無法完整地形容的宮殿。我們的導遊在介紹每一幅藝術作品所作的解釋,反映出她不凡的水平。
目不暇接的藝術品,足以令參觀者眼花撩亂。如沒有任何的藝術訓練背景,在這座藝術寶殿裡真的是名副其實的 ‘劉姥姥進大觀園’。因為人潮的湧動,我們只能在摩肩接踵的人群中,儘量從縫隙裡去欣賞心儀已久的藝術作品。
當每一幅藝術作品呈現在眼簾時。那股喜悅之情就如同孩子獲得糖果般幾乎要雀躍驚呼。雖然幾位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藝術家的作品,於六十年代在義大利求學工作時,已接觸過不少。但收藏在這座冬宮里的作品卻又是另一番情調。雕刻家米開蘭基羅 (Michelangelo Ludovico di Buonarroti Simoni 1475-1564),早在六十年代,如梵蒂岡聖彼得大堂裡的壁畫 ‘最後的審判’,曾經是我在馬德里大學求學時考試的題目,而在翡冷翠近郊米開蘭基羅露天雕塑博物館的觀賞,都是令人難以忘懷的記憶。
聖彼得堡冬宮裡收藏了米開蘭基羅一座非常特殊的雕塑,雖然它體積並不大,在展出場地中也很容易被參觀者疏忽。它取名為 ‘蜷縮的男孩’,無論是肌肉的佈局,面部表情的展露,以及整座雕塑給人以活力的感受,都融入了藝術家的精湛才華。
筆者在冬宮博物館中欣賞米開蘭基羅的著名雕塑 ‘捲縮的孩童’。
蒂齊阿諾.維切里奧 (Tiziano Vecelio 1490-1526) ‘女子’ 的優雅畫像 ,拉斐爾 (Raffaello Sanzio da Urbino 1483-1520) 的 ‘聖母和無鬚聖約瑟’ 都在他們的專室裡展出,看得我留戀忘返。
義大利藝術家拉斐爾的作品 ‘聖母聖嬰和無鬚聖若瑟。
達.芬奇 (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 舉世聞名的宗教藝術 ‘最後的晚餐’,繪製在米蘭的 ‘聖母瑪利亞感恩修道院’ 的一座小教堂牆上。因為時代久遠,作品已經嚴重風化。我在六十年代曾進入到該教堂,當佇立在這幅深入人心的作品前時,不由聯想起曾經到訪過的中國敦煌莫高窟。也是因為歷史的久遠,為保護倖存的藝術作品,大部分窯洞均已關閉,筆者有幸因為有捷足先登的靈感而獲得一睹為快的機會。現在 ‘最後的晚餐’ 所在地也是在曾經有限度的開放後再度關閉。
在冬宮中,欣賞了他的 ‘聖母與聖嬰’,再度感受到達芬奇筆下細膩入微所創作出的生動畫面。
在荷蘭阿姆斯特丹的大博物館中,以及首都海牙 (The Hague) 的毛里修斯博物館 (Maulitshuis Museum) 中畫家倫勃朗 (Rembrandt Harmens Van Rijn 1606-1669) 專室中,欣賞了這位十七世紀享譽全球藝術家的傑作。卻未料到在聖彼得堡的冬宮中,也擁有屬於他的專室。
荷蘭名畫家倫布朗的油畫 ‘聖母之家’。
他們的偉大創作不僅代表著歐洲的藝術,還對世界藝術發展留下了深刻的影響。在一間間的展室裡盡情觀賞藝術家的絕代名作時發現,當年在馬德里大學教授講授的六位國寶級藝術家流落海外的作品,居然一一呈現在我眼前,一時間將我的記憶帶回到馬德里的學生時代,那位嚴肅而飽學的教授神情也在我的腦際中閃爍。我默默地望著窗外的蔚藍天空,內心呼喚著教授的名字,向他傳遞著他始終懷念的國家級作品都完好無損地保存在聖彼得堡冬宮中。
這裡不僅是一座金碧輝煌的藝術寶殿,更欣慰的是,它座落的城市就是一個世上絕無僅有的藝術珍寶。而這座藝術之都居然是被一位個性急躁,胸懷大志的沙皇彼得一世引領下逐步形成,令人不由自主地地試圖尋找他的祖先,一探是否早就已經擁有藝術細胞的基因。
歷史學家公認俄羅斯是斯拉夫民族的根源,這個學說是否準確值得商榷。因為整個北方的發展不僅僅是斯拉夫民族,它裡面還注入非常重要的斯堪地那維亞維京民族的血統,其中以瑞典民族尤為重要,是歷史學上極為複雜的研究內容,因此筆者不予作太多的探討。
要追溯彼得大帝的祖先淵源。就要從公元九世紀崛起的魯力克 (Rulik) 說起,歷史學家認為他是來自斯堪地那維亞地區的維京人,也有一說其來自今天的丹麥地區。從後來俄羅斯和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的不斷糾紛中可以找出其矛盾的端倪。
魯力克與他的兩個兄弟及大批隨扈,來到拉多嘎湖 (Lake Ladoga) 畔佔領了拉多嘎 (Ladoga)地區建立定居點,進而開墾發展為羅夫果諾德 (Novogorod)商業重鎮。他在公元862年在該地建立了第一代皇朝,開啟了俄羅斯後來一千餘年的皇朝勢力。
經過魯力克後裔歷代的經營,直到十七世紀中葉,最後一位國王麥克一世 (Michael I 1596-1645),開啟了諾曼若夫(Nomanov) 皇朝時代。他的兒子艾利克斯一世 (Alexei I 1629-1676)繼承後與波蘭及瑞典戰事不息,又有東正教的分裂,以及哥薩克的叛亂等戰禍,卻將沙皇的政治版圖擴大了八百一十萬平方公里,奠下沙皇俄羅斯的對外影響力。
俄羅斯諾曼若夫第一位沙皇麥克一世的油畫像。
艾利克斯一世的第一位皇后生了十多個兒女後不幸去世,1671年再婚,於1672年生了彼得一世 (Peter I 1672-1725)。沙皇在1676年去世後,其正室所生的兒子伊凡五世 (Ivan V 1666-1696) 與同父異母兄弟彼得一世共同登基,但是伊凡五世年僅十歲,而彼得一世也只有四歲,所以他們在加冕之後,實際上是由母后垂簾聽政。
伊凡五世在1696年病故,享年僅三十。彼得一世正式登基加冕,有了父皇打下的堅實基礎,彼得一世有了開發俄羅斯西部地區的構想,這就需要具備洞察先機的膽識。就在此時,彼得一世剛從和瑞典發生的 ‘北方大戰’ 中獲得勝利,打開了進入波羅的海的大門。
為鞏固面向歐洲的地位,彼得一世決定一展開發西部荒蕪人烟的沼澤地帶的雄略宏圖。1703年即開始徵用近54萬農奴參加建都的勞役,在18年的經略開發中,有約三萬至十萬不等的農奴死亡。這不由令人想起埃及的金字塔,以及中國秦始皇的長城和兵馬俑,都是因強徵農奴從事勞役而留下的歷史遺跡。
彼得一世的勃勃雄心,計劃將從內瓦河流 (Neva River) 直接流入芬蘭灣 (Gulf of Finland) 的有利地理條件,建造一座城市,河流即可橫穿城市,再從內瓦河周邊開挖運河連結成一個縱橫水上運輸網。最重要的是,要將這座新城市成為 ‘歐洲窗戶’。他羨慕歐洲的燦爛文化藝術,也因此他決心要將這座新興城市作為壓倒歐洲群芳的俄羅斯光輝。
1712年彼得一世將俄羅斯首都遷往西部的新城市,取名為聖彼得堡 (St. Petersburg),從此俄羅斯和歐洲之間本來相距甚遠的距離縮短成近在咫尺的鄰居了。彼得大帝此時潛心經營,目的是要將聖彼得堡發展為超越歐洲文化、藝術、建築及教育的中心。他廣邀歐洲著名藝術家、建築師,到這座新興城市參與建造偉大建築,並為他的皇宮設計花園等。
珍藏在冬宮的彼得大帝油畫,係法國藝術家的傑作。
在潛心發展聖彼得堡城市計劃時,1704年,彼得一世經常到芬蘭灣的柯特林 (Kotlin) 小島上,目的是親自為建造的克隆斯塔特堡壘 (Kronshtadt Fortress) 監工,成為開發西部的第一座皇家堡壘,隨時防衛並監視來自海上的侵略。由於要親自指揮與北方的戰爭,無暇顧及建造正式的皇宮,直到1714年才得以考慮在芬蘭灣南邊沿海地帶的彼得柯夫 (Petergof) 開始興建彼得皇宮 (Peterhof)。
位在下花園中的噴泉群,其規模之雄偉,設計的精緻,都是歐洲之最,完成彼得大帝要超越法國路易十四的凡爾賽宮的夙願。整個聖彼得堡城市包括冬宮的建造完善,是經歷了數代皇朝的經營,直至伊莉莎白女皇 (Empress Elizabeth 1709-1762) 始得以完成。形成了一座精美絕倫的藝術之都。
自彼得大帝在1703開始著手興建這座城市,迄今已有三百年的歷史,卻在美輪美奐的藝術境界中數度出現過令人難以想像的悲劇。直接和沙皇王朝有關聯的有:亞歷山大二世 (Alezander II 1818-1881) 的被暗殺。那是他乘坐在御馬車裡,途中遭到暗殺者投擲炸彈而受重傷,經搶救無效去世。
為紀念他的被害,他的繼承人亞歷山大三世 (Alexander III 1845-1894),特地在他遇害的地點,於1883年開始興建了一座至今成為聖彼得堡的東正教大教堂 ‘血濺大教堂’ (Church on Blood) 也稱為 ‘復活大教堂’ (Church of Resurrection) ,特別是在亞歷山大二世遇難的那一個位置點上,所建造的聖堂牆上沒有任何油畫,只有馬賽克鑲嵌的藝術拼圖點作為藝術佈局。
筆者妻子在彼得皇宮中留影,背景是皇宮和花園中的瀑布式噴泉。
另一個慘絕人寰的悲劇就是1917年蘇聯發生十月革命,最後一任沙皇尼古拉二世 (Nichola II 1868-1918) 因為執政無能,引起了社會動盪。列寧主持的無產階級專政革命爆發,尼古拉二世和皇后及五個子女悉數被捕,被關押數月後遭到滿門抄斬的厄運,隨侍在側的四位隨從也未能倖免,屍體還被硫酸液腐蝕。這是俄羅斯歷代王朝史上最為悲慘令人髮指的羞恥悲劇,經歷了一千二百年左右的俄羅斯皇朝從此走入歷史。
他們的屍骨殘骸經歷了近百年後,始被發現,經過基因組織的比對,最後確定是尼古拉二世一家的殘骸無誤。據說英國女皇伊莉莎白二世的夫君菲利普親王提供了血液作為基因的化驗,因為菲利普親王和俄羅斯沙皇王朝有著近親的血緣關係,才令尼古拉二世一家最終能在聖彼得堡的聖彼得及聖保羅主保堂 (The St. Peter and Paul Cathedral) 中的聖凱瑟琳小聖堂 (St. Catherine Chaple) 裡安息。
這座藝術寶殿的都市,還經歷過被圍900天的艱辛奮戰。1941年和德國納粹戰爭時,被德軍緊緊包圍,勇敢的俄羅斯民兵及居民拒不投誠,堅忍著缺糧缺物質供應的痛苦,保衛城市的民兵也是在缺乏武器裝備的惡劣條件下堅守著國土。從1941年9月到1944年1月,終於贏來了最後的勝利。但也付出沈重的代價,包括45萬城市居民失蹤,逾一百萬民兵及市民死亡,另外還有兩萬市民在空襲中身亡。為紀念這場雄壯慘烈的衛國戰爭,俄羅斯每年都要舉行閱兵儀式,來紀念殉難的士兵和同胞。
即使聖彼得堡在三百年建都的歷史潮流中,經歷了暗殺、革命及戰爭的不幸悲劇。但在俄羅斯人或是全球各地的訪客心目中,它仍然是一座無與倫比的藝術城市,他的創始人彼得大帝也當之無愧地在青史上留名。
冬宮博物館前留影。
聖彼得堡是一座匯聚了歐洲各地的特色於一堂的都市,有如同威尼斯的縱橫運河穿越在城市中,有超越了法國路易十四凡爾賽宮花園的彼得皇宮,有別緻而莊嚴的大教堂遍佈全城,有豐富多彩的博物館如冬宮,珍藏著數逾三百萬件令人目不暇接的稀世珍品。
彼得大帝在位期間,特地下令不准在內瓦河及諸多運河上建造橋樑,目的是鼓勵市民利用水上交通工具為城市增添情趣,為此他親自率領宮中隨從,經常在河中暢遊垂釣,形成一幅水上風景。他去世後,接任的沙皇曾經在河上架起過三座浮橋,為了方便市民,最終建造了堅固而別具一格的橋樑,既方便了市民,也給聖彼得堡增添別緻的藝術作品。
徘徊在聖彼得堡的廣場和內瓦河畔,心中因複雜的俄羅斯歷史以及歷代皇朝對文化藝術建築的苦心經營而起伏。兩者之間並沒有任何矛盾和衝突,它代表的是政治的殘酷和現實,也反映出具有人性的文化藝術閃亮光輝。
仰視著彼得大帝的雕塑,是我想起埃及古法老的盛世,也憶及中國秦漢拓疆的偉業及唐代貞觀之治的昌盛。但是在權利與文化的交織中,政治始終是曇花一現,而文化藝術卻永遠是人類的追求。
遠眺著一座座在蔚藍天空的陽光下,閃爍著閃閃金光的宏偉建築,它象徵著政治的崛起、興盛和衰亡,隱藏在其中的卻是燦爛永恆的藝術瑰寶!
(2021年3月2日完稿於溫哥華)
作者簡介
劉敦仁,出生於上海,幼年時隨父母遷居臺灣,在臺灣修畢大學後,負笈西班牙,專研西班牙文學及世界藝術史,後移居義大利,在梵蒂岡擔任大公會新聞辦公室中文組工作,工作結束後,入羅馬大學研習宗教考古,專題為羅馬的地下古墓。
1960年代曾任聯合報駐馬德里及羅馬特派員,撰寫歐洲文化藝術航訊,頗富盛名。 其後因工作需要,移居加拿大,先後在多倫多大學和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繼續西班牙文學研究,隨後在加拿大從事教學工作,並赴英國及上海等地講學逾14年。
1978年第一次作大陸之行,此行使他決定放棄教學工作,而轉為文化交流,進行美國、加拿大和大陸之間的教育和文化交流工作迄今。
2012年是中華民族建立共和百周年的一年, 他特地邀請了六十餘位辛亥先輩後裔執筆撰文, 並彙編成《民族魂》一書出版。近作外交耆宿劉師舜大使的傳記,是他費時十年的心血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