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克拉治會談後,「戰略性交往」(strategic engagement ) 已經不再是中美雙方關係的主旋律了,雙方可能自此就步入以對抗為主的新時代了。(圖片取自網路)
初步看楊潔篪和布林肯在阿拉斯加的對壘 : 「戰略性對抗」可能成為主旋律了
作者/戴萬欽(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博士,曾任淡江大學國際學院院長)
前言》
積慍多時,恁般斯文,卻仍教人按壓難耐。如今酣暢淋漓,總將是船過水無痕?
美國和中共外交事務高層提前在阿拉斯加對陣互責了,唇戰突兀且激昂空前,真是讓大多數國際觀察家感到意外。
國際間可能原先多預測雙方在會談中,都會想儘量縮減分歧;即使有唇槍舌劍交鋒,大抵會抱持「點到為止」的原則。
香港《南華早報》21日的社論評論説,安克拉治的會談,欠缺「外交」通常會表現出來的細膩特質。
「安克拉治的敬訓」,究竟會如何餘波盪漾,究竟會如何對雙方關係有長遠的影響,都是觀察者會持續密切注意的。
中共政治局委員楊潔篪的措辭,是否事先已有完整劇本,是否有細緻綿密的算計(calculations),此刻也可以試著探討。而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的發言,語調雖不嚴厲,但內容也不似平日鏡頭前的四平八穩。
會談是何方主動提出的?》
楊潔篪強調中共代表團,係應美國邀請方赴阿拉斯加,而批評拜登政府未能做好「待客之道」。美國可能即使在飲食和禮遇方面,確實有欠周到之處。尤其和半個世紀以來的接待情況相比,此次可能是美國安排最為簡慢的。楊潔篪是以泡麺充飢便匆匆赴會的。
尼克森1972年到北京訪問時,中共在北京是動員群眾在街頭夾道揮舞美國國旗,歡迎他的。
當然,拜登政府是此次會談發出邀請的東道主。但是,北京和華府磋商過程的內情真相,究竟是如何,外界迄今尚未能見到輪廓。
拜登政府的國務卿布林肯,既然都飛到了和中國大陸近在咫尺的東京和首爾,就是不肯進入大陸任何一地,坐下來大致會商對兩國及世界都關係重大的議題,自有盤算,或是玄機。
此刻大抵可以猜測,這次會談是中共比較急切希望的。所以,楊潔篪的期待和心理負擔比較大。楊潔篪在會談得失方面,應該是比王毅更須向中共領導人負責的。
雙方是否備有詳細劇本?》
中美兩方對會談第一輪在媒體前出現前所未有的辛辣責駡,應該都是始料未及的。過去即使美中雙方在朝鮮半島兵戎纏戰,也未出現雙方最高級別的外交主管當面爭駡的影片。
當然,雙方事先都已經研判這次的會談,會是艱難的。中共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在會談前夕,便強硬指控美日兩國在東京的2+2會議,是「狼狽為奸」。
另外,中共會前聲稱安克拉治會談是「戰略性會談」,便立刻被美國國務院否認。拜登政府並未期待安克拉治會談是「解決問題導向的」。
楊潔篪和王毅兩人,原先確實可能沒料到美國會在會談前,便先公佈因中共之香港政策而對陸港採取進一步制裁措施。
其實,布林肯和美國總統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兩人,在第一輪會談開場時的講話,都只是超過排定時間不到一分鐘。而所說關心新疆、香港和台灣及網路攻擊問題的內容,都是拜登政府早就公開談及的內容。尤其,布林肯先前就已經公開批評過,中共是21世紀地緣政治最大的考驗。
此次可能主要是因為在媒體鏡頭前面,方引起楊潔篪勃然色變。
楊潔篪和王毅兩人在會議開始前,應當已經及時向中共領導人請示應對的最新方針。所以,兩人對此次會談必然有大致的情境應變規畫,甚至已經有不歡而散的心理準備。
只是楊潔篪和王毅兩人對於這回的言辭交鋒,倒未必有詳細的劇本。臨場所選擇的詞彙和內容,應該有不少是即席應變,而非事先就字字斟酌的。
毛澤東嚴厲批判美國的用辭》
回顧毛澤東在1949年自傅作義手中取得北京之後,在批評美國時的用辭,是相當嚴厲的。
《毛澤東選集》收録有毛澤東蔑視美國司徒雷登大使的文章。毛澤東責駡「司徒雷登滾蛋大使」,嘲諷一度留在南京不走,而期待美國和中共建交的司徒大使。
毛澤東在1950年1月19日也寫出「駁斥艾其遜的無恥造謠」的文章。當時,毛澤東仍停留在蘇聯訪問,催生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毛澤東先草擬好文章,而以中央人民新聞署署長胡喬木名義發表。而艾其遜國務卿,倒是打從心底就不喜歡蔣中正的。
中美關係現況和美蘇冷戰不同》
新現實主義的理論家曾經強調一項通則,即兩個國家之間,如果經濟關係密切,是比較不容易爆發戰爭的。
在冷戰時代,美國是經由立法行動,嚴格禁止國內企業和蘇聯進行商業交易的。
美國1974年貿易法案賈克遜·范尼克修正案(Jackson-Vanik Amendment),便是美國政府對付蘇聯等國家的經濟工具。當時,共和黨的福特是總統,而賈克遜是民主黨籍的參議員,范尼克是民主黨籍的眾議員。
而今天,美國和中共彼此的投資及貿易額都甚高。兩者爆發軍事大摩擦或是衝突,便會立即大幅影響彼此人民的經濟生活。
美國國內的評論》
美國國內有人批評布林肯在楊潔篪嚴厲責駡後,態度過於溫和。
但是,美國國內幾乎從來不是一言堂。紐約時報在3月22日刊出資深新聞工作者強森(Ian Johnson) 的專文。強森認為美中雙方在安克拉治的激越詈駡,只會造成關係緊張惡化。他呼籲拜登政府抬舉高度,改變川普政府針對中共「焚橋斷退路」的政策。他主張雙方採取有意義的「信心建立」措施,溫和手段才是比較務實。
紐約時報23日也刊出專欄作家弗瑞德曼(Thomas L. Friedman) 的專欄。他認為固然中共的高級別外交官在安克拉治展露傲慢態度,美國不宜杯葛中共2022年主辦的冬季奧運會。他敦促美國要把目光放在爭得主辦2025年奧運會,並強化美國的內政和經濟建設。
而另一方面,川普和龐培歐兩人應該不會對「安克拉治交鋒」視若無睹的。兩人未來都可能會有所評論的。
拜登政府確實如各方原先預料,比川普政府更強烈關切大陸的人權政策。中共其實也早有心理準備,所以先前並不急著向拜登祝賀當選。
拜登政府確實比川普更細膩地爭取盟邦支持美國對中共政策。
美國小羅斯福政府在德、日、義三國肆虐時,因為內部孤立主義當道,一直避免對兩國宣戰,而拖到遭逢珍珠港事變。
美國有三名參議員最近提出法律草案,希望撤消給予中共的互惠性「永久性正常貿易地位」。
大抵上,美國兩大黨主流派對中共政策的分歧,在「安克拉治交鋒」後,可能會略見縮小。
此次會談較勁的可能影響》
「安克拉治的交鋒」,到底能否只算是意外的小火花,不會有大影響,現在尚難斷言。
目前美國和中共的確仍然算是「鬥而未破」。但是,倫敦的金融時報研判,「安克拉治交鋒」會導致兩國愈鬥愈兇,關係更加惡化。
澳洲前總理陸克文,不久前方在「外交事務雙月刊」3月號中,撰文討論如何方能使美中兩方的戰略性對抗,避免引發災難。陸克文認為:中共的「東升西降論」,尚有待檢驗。而美中兩者關係進入「戰略性競爭」狀態,已屬不可避免,但是實宜加以「節制」。
現在,美國的盟友有可能會因為見到楊潔篪厲聲一怒,而更加願意在圍堵中共上出一分力氣。
德國、法國和英國增加派軍艦到南海及東亞巡弋,是不久前就已經作出的決定。英國的「國家安全檢討報告」,最近則批評中共是有系統地挑戰英國的價值和繁榮環境。
和美國曾經長期保持距離的印度,以及和美國曾經廝殺交戰的越南,今後都可能更加速和美國在安全事務上的協調和溝通。
除了氣候變遷的共同問題之外,北韓的核武政策,其實也仍然是美國和中共都關切,而且需要彼此繼續協調面對的問題。連阿富汗問題的解決,兩國也都需要商量或是照會。
此刻,台灣安全是相對較危險的。而國際上對台灣伸出的友善交往雙手,則可能會增加。
維持安全是台灣的生存利益,而台灣安全也關係到世界既有和平秩序的維持。台灣目前仍然至多只是美國的重要利益,尚非美國的核心利益。
俄外長拉夫羅夫訪問中共》
王毅在甫自安克拉治返回北京之後,即在3月22日接待俄羅斯第8次訪問中共的外交部長拉夫羅夫。拉夫羅夫此次係應王毅邀請而專程前訪的。
拉夫羅夫訪問的時機,並非偶然。據媒體目前報導,雙方所商議的事情,大抵如安克拉治會談前的規畫。
而在安克拉治會談前,拜登才公開對媒體責怪普丁是「劊子手」,激怒了俄羅斯政府。
兩人23日在桂林舉行了大約半小時的聯合記者會。兩人道及今年是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簽訂的20周年。兩人都談及對美國的不滿。兩人固然表明雙方將加深各種合作關係,但是仍稱並未要進入軍事同盟關係。
普丁總統在拉夫羅夫啟程之前,一定曾和他討論到中美雙方在安克拉治的火爆互責。普丁總統的具體指示為何,尚待各方慢慢猜測。
王毅在桂林的聯合記者會上,是以「大國」兩字替代「美國」,用不點名的方式逐項譴責美國的不是和偏差。然而,王毅並未選用很情緒性的字眼和高亢的語調。
日本大報社論的見解不同》
在安克拉治會談前夕,布林肯和國防部長奧斯丁在日本的訪問,是高度令中共不滿的。
據說是日本防衛大臣岸信夫,在3月16日主動提出討論,一旦美軍為台灣安危問題而參加戰鬥時的情境。岸信夫要求美國說明,希望日本如何配合協助美軍的問題。
國際間很少國家會有數家大報,同時立即以社論表達他們對安克拉治會談的見解。所以,固然日本大報的立場頗為多元,但是他們紛紛迅速發表社論提出評論,便反映出日本這個國家的政策精英份子,普遍對安克拉治的會談,是高度關切的。
《朝日新聞》21日的社論,呼籲中共和美國宜有「健全共存的對話」。其認為楊潔篪責怪美國和西歐諸國不能代表國際輿論,算是中共首度強調威權主義統治的優越性。
該篇社論認為:美國和中共之間彼此的相互依存關係,是一時無法斬斷的。大家都不希望他們兩國爆發衝突。其提及,日本是率先倡議要維持「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的國家。其也呼籲日本自己應當和中共進行對話。
而日本《經濟新聞》21日的社論,注意到拜登政府重視和盟國一起協調對中共的政策。其認為:美國和中共分居世界第1大和第2大經濟大國。如果雙方的對立持續,會大大影響到已經飽受新冠疫情傷害而疲憊不堪的世界經濟。
日本《產經新聞》21日的社論,則以「強而有力方式提出『世界的憂慮』」作為標題。其提及菅義偉首相下個月便將訪問美國,首度和拜登進行面對面的高峯會談。
該篇社論主張:日本應當作為美國對中共政策的夥伴,而有所作為。特別在人權問題上,日本應該更加明確批評中共。
日本看待中共的輿論,仍然是很多元的。但是,自民黨政府對中共的擔憂,在持續升高。
日本現在已經有了兩艘可搭載F-35戰機的準航空母艦加賀級號及出雲號。日本2013年曾經規劃建造8艘神盾驅逐艦,其第8艘神盾艦羽黑號本月中旬已經就位服役。大陸環球時報猜測,日本不久將會打造大型的航空母艦。
結語》
中共和拜登政府的安克拉治會談,讓雙方關係連蜜月期都告缺。
如果說雙方都曾經一度有意藉安克拉治會談「重啟」(reset ) 友好,那麼安克拉治會談,是個明顯的「失敗」。
「戰略性交往」(strategic engagement) 已經不再是中美雙方關係的主旋律了。安克拉治會談,有可能成為美國和中共關係發展的「分水嶺」。
雙方可能自此就步入以對抗為主的新時代了。彼此都有可能對當前關係的矛盾有更深刻,或者是更加正確的認知。
老子說:「治人事天,莫若嗇。」兩個大國都可以酙酌一下尊奉「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的道理,是否在現階段是更符合各自的利益。
尤其,美國和中共兩者在相互指責民主不足之際,是否也有需要觀照自己擁有「以邦觀邦」的氣度和智慧?
民主,是大多數台灣人不願放棄的價值。而新興霸權和老霸權之間和平競爭、不戰爭的環境,則應該是大多數台灣人所企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