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資企業遭縱火,不管是軍政府或示威群眾所為,基本上都是由於廣大的緬甸人民,對中國在緬甸採取的態度極度不滿所致,差別只是在於前者利用此種情緒,後者則是發洩情緒。(圖片取自網路)
緬甸鎮壓死亡人數又創單日新高,中資、台資工廠遭焚
作者/梁東屏
前個星期天(三月十四日),一天之內有至少七十三人被緬甸鎮暴軍警槍殺。自二月六日起緬甸民眾上街示威、抗議軍方發動政變推翻民選政府,這一天是最新的「最血腥的一天」。先前的「最血腥的一天」分別是,二月二十八日,十八人死亡;三月三日,三十八人死亡。到十六日晚間為止,持續了四十三天的緬甸公民不服從運動(CDM)累積死亡人數已超過兩百人,另外有兩千一百多人被捕。
針對緬甸的情勢,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於十六日發表聲明,呼籲國際社會採取集體行動,制止緬甸軍政府繼續血腥鎮壓反政變的示威群眾。古特雷斯也敦促緬甸軍政府允許聯合國特使前往緬甸,協助穩定局勢,並且搭建對話及回復民主的舞台。
古特雷斯在聲明中指出,殘殺示威人士,任意逮捕及對受羈押者施以酷刑,都違反了基本人權。
死難人數未達高點,軍政府繼續暴力壓制
不過,緬甸軍政府顯然完全不為所動,依然按照自己的步調進行鎮壓。十五日起在仰光市的六個鄉鎮實施戒嚴,任何在這六個鄉鎮裡被逮捕的人,都必須接受軍法審判,刑期最低三年,最高可判死刑。
事實上,緬甸軍政府過去因鎮壓造成的死亡人數都以千計,例如一九八八年人民起義時共有三千多人遭殺害,二零零七年袈裟革命時則有一千多人死於非命。相較之下這次運動至今的死亡人數少得多,因此目前的狀況還沒有達到緬甸軍方的承壓臨界點,自然更談不上要逼迫他們作出妥協了。
華盛頓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東南亞項目資深研究員莫瑞・希伯特(Murray Hiebert)就告訴《美國之音》:「他們(軍事政變領導人)計算了政變的影響,他們知道國際社會一定會對他們實施有限制裁和壓力,並且他們認為中國、俄羅斯,甚至東協都有可能站在他們的一邊,於是他們發動了政變。」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專注東南亞研究的亨特・馬斯頓(Hunter Marston)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他認為緬甸軍方根本不會在意外界的制裁,「他們想藉此恐嚇抗議者,告訴他們,他們必須停止抗議。我想,軍方會以他們一貫以來的方式應對目前的局勢,那就是繼續用暴力壓制抗議者和示威者。我不認為他們會在意國際社會做什麼。我想,他們是意識到總是會有一些國家是不會譴責的他們的,中國也好、俄羅斯也好,即便是中國對政變不滿,但他們(緬甸軍方)相信,只要他們能繼續掌控權力,總是有人會願意與他們打交道。」
中資工廠頻遭破壞,中方籲防排華保安全
三月十五日有一個新的發展倒是頗引人注目,那就是緬甸多家中資工廠遭到暴徒打砸、縱火,讓許多緬甸華人擔心是否會演變成大規模的反華、排華。
《路透社》引述中國《環球時報》的報導指稱,截至十五日中午,緬甸第一大城仰光有三十二家中資工廠在針對中國企業的「惡意」襲擊中被打砸破壞。《環球時報》在推特發文引述中國駐緬大使館發出的消息指稱,事件中有兩名中國員工受傷,總計財產損失達到2.4億元人民幣(3,690萬美元),沒有人死亡。
根據了解,二零一四年在緬甸註冊的台資製鞋大廠昌億也受到波及。昌億共有九千名員工,是在緬甸最具規模的鞋廠之一。目前,台灣方面已經呼籲在緬甸的台資企業掛出國旗,以免被誤認為中資而遭受池魚之殃。
根據現場目擊者指出,多數遭到縱火、破壞的工廠為中資或中緬合資企業,主要是服裝加工廠、服裝輔料廠和配套設備廠。縱火者大多騎著電單車,帶著鐵棍、斧頭和汽油桶,衝進工廠後先是打砸和恐嚇工廠值班人員,之後便開始縱火。多名工廠值班人員被打傷。目前,尚無法確認縱火者身份,不過中國駐緬甸大使館表示,有跡象顯示整個行動是經過縝密計畫,並不單純。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則表示,緬甸中資企業遭打砸搶事件「性質十分惡劣」,中方已公開要求緬甸查處相關肇事者。至於緬甸局勢動盪,中方是否撤僑,趙立堅並未正面說明,只說希望緬方確實保護中國公民安全。中國駐緬甸使館已與緬甸中國企業商會和相關企業取得聯繫,要求當地警方採取有力措施,保障中資企業的安全。
軍方被疑縱火嫁禍,中國人遭指縱容政變
不過一位在緬甸居住多年的西方非政府組織負責人向《法國廣播公司》表示,有足夠的證據、大量的照片以及目擊者證明,絕大多數縱火事件其實是軍隊所為。他認為軍方此舉是一石三鳥:轉移外界的注意力,因為剛剛過去的星期天是緬甸最血腥的一天;其二是為了嫁禍於人,為鎮壓示威民眾提供藉口;其三也是出於金錢考量,中資以及別的外國企業因此將尋求緬甸軍隊的保護,軍方因此可以獲得金錢收入。他還指出,緬甸軍隊已經沒有任何底線,他們毫無顧忌的射殺示威民眾。
另外,密切追蹤緬甸局勢的緬甸果敢民兵也發推文,表示懷疑軍隊是縱火責任者。 果敢位於緬甸北方與中國接壤處,居民幾乎全為華人。
雖然直至目前為止,尚無法確認究竟什麼人是這一波縱火事件的真正發動者,但整個行動大致上是針對中資(另有兩個日本的大型零售廠商也受到波及),則已是不爭的事實。事實上,不管是軍政府或是示威群眾所為,基本上都是由於廣大的緬甸人民,對中國在緬甸採取的態度極度不滿所致,差別只是在於前者利用此種情緒,後者則是發洩情緒。
事件發生之後,緬甸有上百萬網民分享了下述貼文:「我們強烈譴責中國駐緬甸使館所發出的聲明,他們只關心本身的利益,儘管已經有數以百計的緬甸人民在和平示威中喪失了生命,中國對軍政府的所作所為還是默不作聲,更遑論譴責了。」
另一則貼文則寫道,「可恥的中國!你們完全漠視緬甸人民被非法殺害,只為你們自己的利益發聲。中國對緬甸發生的政變和鎮壓行動完全不予以譴責,現在卻還敦促軍方制裁為他們保護資產的緬甸人民,緬甸人不會忘記的。」
緬甸的互聯網上已經瘋傳,工業區縱火是軍方所為,結果緬甸人民幫忙救火時卻遭到軍警當作暴民槍殺。當天,在仰光近郊萊塔亞工業區遭擊斃者即有四十人。
中國是緬甸最大的貿易夥伴,對緬甸局勢應該擁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力, 但緬甸軍事政變以來,中國在公開聲明中盡量避開任何批評意味的詞語,官方的《新華社》最初將這次政變視為,軍方「對緬甸現政府進行大規模改組」;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彬則將緬甸軍方發動的政變稱作「緬甸正在發生的事情」,表示希望「緬甸各方在憲法和法律框架下妥善處理分歧,維護政治和社會穩定」。
中國與俄羅斯在 2月3日還聯手阻擋了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發表譴責緬甸軍方的聲明。在2月12日召開的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特別會議上,中國與俄羅斯都表示反對召開該次會議。
2月28日緬甸軍政府對示威者進行血腥鎮壓而成為第一次「最血腥的一天」之後,中國外交部稱推動緬甸局勢降溫是當務之急,既沒有譴責鎮壓也沒有敦促恢復民選政府執政。相反地,中國呼籲國際社會尊重緬甸主權、政治獨立、領土完整和國家統一。
在這種氛圍之下,有關中國默許政變發生,並在政變後協助緬甸軍方進行網絡管制的報導,在網上瘋傳,引發緬甸民眾到中國駐緬甸使館請願,有的甚至到中國駐美國使館外抗議。仰光的政治評論家欽兆溫(Khin Zaw Win)就告訴《美國之音》,緬甸人對中國的不信任本來就已經很深,目前的這場危機更加劇了這種不信任。
緬甸是最早響應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國家之一,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20年曾對緬甸進行國是訪問並簽署了一系列協議,包括鐵路和港口項目;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2021年第一個出訪國家也是選擇緬甸,當時他表示,這是要體現中方對中緬關係的重視和對緬政府的支持。
看起來,不管當前的緬甸局勢將會如何落幕,緬甸人民對中國的心結恐怕很難 再解開。
作者簡介
梁東屏,曾任中國時報紐約新聞中心記者、主任,中國時報駐東南亞特派員。現為香港亞洲周刊、新加坡新明日報、新加坡品雜誌、台灣人間福報…專欄作家。
2002年隻身前往阿富汗採訪,獲第十七屆吳舜文新聞獎採訪報導最優獎。著有「一個人@東南亞」、「閒走@東南亞」、「說三到四@東南亞」、「閒嗑牙@東南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