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是個民族大熔爐(圖片取自網路)。
重慶走一趟 歷史滿行囊 (3)
作者/王惠珀
《前言》
一則三峽大壩的影視報導,重慶因配合大壩工程,市地重劃,1997年改制為直轄市,掌重慶、萬縣、涪陵和黔江地區,人口也從城市的八百多萬變成城鄉的三千萬。看來重慶不僅是個火爐城市,還是個民族大熔爐,這人文層面的變遷頗令我好奇。首圖
歷史總是會給答案。早在三國時,川人就給了劉備入蜀、治蜀、稱霸一方的機會,巴蜀老早就是個民族大熔爐。晚唐詩人李商隱仕途不順,避居蜀境,寫下《夜雨寄北》: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這巴蜀的外省人隱晦的道出了政風衰敗下民心的無奈。
1400年後,巴蜀又給了國民政府機會,重慶成為戰時首都,擠滿了避戰避難的外省人。只是二十世紀有了空戰,天險已無足輕重,重慶遭受了日本足足六年的轟炸(1938~1945)。抗戰勝利後,國、共1945年的「重慶和談」未竟全功,1949年10月15日國民政府由廣州遷重慶,兩周後解放軍攻占重慶,國民政府出走成都,中共正式接管重慶。
歷史可歌可泣,卻總隔著一層面紗。近代中國的交通建設一上來,蜀地不再遙遠,秘境跟著曝光。2017年我與喜好健行的夥伴們到了蜀地,體驗迷人的歷史故事的實境秀。圖二
巴蜀地區武陵山脈的生態景觀之旅。
《重慶市的變遷》
重慶簡稱巴、渝,位在嘉陵江(渝水)注入長江處。1102年北宋改渝州為恭州,1189年南宋恭王趙惇即帝位(光宗皇帝),升恭州為重慶府,取「雙重喜慶」之意。
如今的重慶位處青藏高原和長江平原的過渡地帶,總面積8.2萬平方公里(約台灣的2.3倍),主城區面積877平方公里(約台北市的3.2倍),已是長江經濟帶的聯結點,以及繼上海浦東及天津濱海之後的第三個國家級新區,也是大西部的國際交通樞紐。2013年「一帶一路」開通後,是渝新歐班列的起點。
1997年大壩工程淹沒大片地區,造成150萬人口外移。為保存被淹沒地區的文物,重慶建造了三峽博物館。館藏17萬件文物中,有反映三峽歷史的壯麗三峽廳、反映地方源流的遠古巴渝廳、反映重慶變遷的城市之路廳、以及反映抗戰文化的抗戰歲月廳,極有看頭。
輕軌穿行於擁擠的高樓大廈中,是山城重慶的奇觀。我們到商城「洪崖洞」,從底層下車,搭電梯上十一層頂樓,出來還是街道,車水馬龍,煞是有趣。洪崖洞依山就勢,建在長江邊,這棟明初所蓋的防洪建築原有十七道門,九開八閉,底層出長江有個洞,故稱洪崖洞,太平天國張獻忠就從此洞攻入重慶。在洪崖洞觀賞嘉陵江注入長江,清濁分明。我腦中卻閃過一念,政治可不是長這樣,清水入濁流,不汙濁者幾稀矣。
重慶山城的風貌。
《巴蜀山中傳奇》
重慶東南方130公里烏江支流處,有個被列名聯合國世界自然遺產的「武隆天生三橋」。該地區與湖南張家界同屬武陵山脈,其喀斯特地形產生的溶岩地貌,造成橋中有洞、洞中有橋、天坑、地縫,鬼斧神工,非常奇特,是知名電影的拍攝地。
千年永福官驛是「滿城盡帶黃金甲」場景,與院前的變形金剛真是絕配。
《古鎮風情》
武陵山脈跨界重慶、湖北、湖南及貴州,隧道特多,可想像這是個交通不便,「川江號子」走懸崖拉縴,「天上九頭鳥,地上湖北佬」討生活的貧瘠之地。隨著交通建設起來,秘境一一被發掘,反而成了現代版的自然及文化遺產保護地。
這巴蜀地區不乏千年古城。黔江的濯水古鎮是古代驛、商、鹽道的交集地,「酉陽三大古名鎮」之一。鎮上的「滄浪風雨廊橋」美極了,橫樑上掛著「堯轍、舜炫、周道、唐音、宋韻、巴風、楚雨」牌匾,道盡古鎮1300年的滄桑史。
過了重慶市界,進入湖北省恩施,則是土家族(600萬人)聚居地,「土家第一城」保存的特色建築及文物,反應古代地方自治(據地為王)的實景,令人印象深刻。
黔江濯水古鎮滄浪風雨廊橋,及恩施土家第一城的風貌。
《恩施大峽谷》
恩施有個喀斯特地形的大峽谷,其大斷崖造成了絕壁及懸谷,長年的溶岩造成了天坑、地縫、峰柱、石林等地貌。搭纜車至山腰後,循健行路線上山3000階,下山1800階,4小時的腳程裡,觀賞著奇岩怪石,好生快活。這奇石怪階應證了古籍所載蜀地易守難攻的天險,可惜今天濃霧,沒能看到峽谷奇觀。
恩施大峽谷景區的石筒長卷林立,蔚為奇觀。
恩施大峽谷的奇峰怪石及絕壁棧道(圖片取自恩施大峽谷官網)。
《天下第一缸》
離恩施不遠的利川市北方,有個「重慶龍缸國家地質公園」,也是個地貌奇特的大觀園以及地質科學博物館。環著玻璃廊橋走上絕壁棧道,觀賞深335米的天坑,溶洞、奇峰、怪石,真是難得的體驗。
龍缸地質公園的絕壁棧道走來格外刺激,四位八十高齡前輩走來面不改色。
《騰龍洞》
利川市有個超大的「騰龍洞國家地質公園」,1988年25名中外洞穴專家考證,其長度在世界排名第七,但是世界最大的單體溶洞。這個洞穴群共有上下五層,三百餘個大小支洞,形成洞中有山,山中有洞的地貌。清江幹流從洞中流過,水流衝擊形成洞中有水,水洞相連的景觀。
騰龍洞的外圍被山包覆,極為隱蔽。洞外滾滾大河喧洩而下,氣勢磅礴。如此的地勢不易被雷達偵測到。洞內空氣流暢,四季恒溫,利於軍火藏身。洞高235米,而洞口似八線車道(高74米,寬64米),利於軍火運輸,是二戰時躲避日本軍機轟炸的戰略要地。如今景區開放,其雄、奇、幽、俊已馳名中外。
騰龍洞奇景。
《結論》
歷史的故事性總是令人著迷,透過情境學習去瞭解我熟悉的歷史,更是機緣,也是福氣。
公共治理是一個必須經得起檢驗的過程與景象,民主的傲慢與偏見真的無法蒙蔽人們的眼睛。帶著苦難中國的印象來到川蜀,眼前所見卻與記憶不一樣,這個有組織有魄力的政權帶出來有生命的社會力,顛覆了我對中國失真的印象。反之,少了謙虛自省的民主,有著令人討厭又揮之不去的壓迫感,不吃辣的我,倒像是被逼著不情願地喝下嗆辣的川式酸辣湯 !
作者簡介
王惠珀,台灣桃園人,台大藥學院學士、美國密西根大學藥學博士。曾任台大醫學院藥學院(系)教授及系主任、長庚大學醫學院天然藥物研究所創所所長、台北醫學大學藥學院長、行政院衛生署藥政處處長等職。專長涵蓋新藥設計開發及藥事管理。
其新藥研究曾獲十五國四十一項發明專利,及獲頒經濟部「國家發明獎」等多項發明與研究貢獻獎,並列名當代名人錄及國際年度專業人士。
王惠珀在藥政管理上致力於以智財權管理藥品之學名藥立法、推動優良藥品製造規範等,以及促成健保藥價「三同政策」。此外並曾開啟專業橋接庶民的「全民用藥教育」計畫、「人民的眼睛」計畫,蓄積藥師參與社區公共衛生及長期照護的能量,獲得行政院「參與及建立制度獎」、藥師典範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