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茂吉細說台海危機史》台海第三次危機前夕美中關係之變化 - umedia 優傳媒  

新聞 / 談古論今
齊茂吉細說台海危機史》台海第三次危機前夕美中關係之變化
2021-03-09 09:51:00
A+
A
A-

 

克林頓捨兩岸關係別有關注,在他任內爆發了台海第三次危機。(圖片取自網路)

 

台海第三次危機前夕美中關係之變化

 

作者/齊茂吉(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兼任教授)

 

1979年1月1日,美中兩國正式建交後,基於對抗蘇聯的共同利益,兩國進行戰略合作。中方甚至准許CIA在新疆設立兩座情報偵測站,偵蒐蘇聯在中亞地區的軍事行動,包括兩彈的試驗活動。此外,為了增强解放軍空軍的戰力,美方還同意輸出先進的電戰設備,提升殲8的作戰性能。

 

然而1989年爆發了「六四事件」,對美中關係形成空前未有的挑戰。美國總統老布希(George Bush)面對國會的壓力,要求對中方採取更加嚴厲的制裁措施。6月5日上午,尼克森(Richard Nixon)打電話給老布希建議:「不要斷交,事情沒有處理好固然令人遺憾,但要看長遠一點。」

 

無視美國壓力,鄧小平立場強硬

 

老布希特地派遣國家安全顧問Brent Scoweroft 及副國務卿Larry Eagleburger搭乘C-141專機秘密飛至北京,7月2日會見鄧小平,傳話說老布希需要中方稍做讓步,才能緩和國會的壓力。會見前,鄧小平對總理李鵬、外長錢其琛談話說:「今天衹談原則,不談具體問題,制裁措施我們不在意,嚇不倒我們。」

 

當天鄧小平立場强硬,對美國特使說:「中國沒有觸犯美國,任何一個小問題都沒有觸犯。……我要明確告訴閣下,中國內政決不允許任何人加以干涉,不管後果如何,中國都不會讓步。中國的內政要由中國來管,什麼災難到來,中國都可以承受,決不會讓步。……但在捍衛中國的獨立、主權和國家尊嚴方面決不含糊。」

鄧小平進一步指出:「中國沒有觸犯美國,而美國在很大範圍內,直接觸犯了中國的利益和尊嚴。」同時向老布希釋出信息,希望解鈴還需繫鈴人,美方應主動解除制裁。

 

同一年秋天,尼克森及前國務卿季辛吉(Henry Kissinger)均分別前往北京,試圖協助修補美中關係。尼克森私下對鄧小平表示,情勢並不樂觀。迫於壓力,老布希不得不對中方採取全面制裁的政策,但實際上却是有條件制裁,包括軍事合作項目停擺,終止軍售,殲8首當其衝。

 

面對嚴峻的挑戰,6月23、24日在十三屆三中全會上,江澤民繼趙紫陽出任總書記,再度肯定鄧小平的路線,並確定十三大通過「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的方針。1992年鄧小平南巡時一系列講話,又加大改革開放的力度,迄今這條路線仍被中共歷屆領導集體奉爲圭臬。,

 

在美國的戰略壓力下,鄧小平曾當面交代江澤民、李鵬:「中國永遠不稱霸,中國也永遠不當頭。」鄧小平也再三强調,一定要搞好中美關係。同時,中共擬訂了「不搞對抗,減少麻煩,加强了解,增進合作」的方針,無意挑戰美方。

 

1989年12月10日,鄧小平會見老布希特使國家安全顧問Brent Scoweroft,這也是「六四事件」後,美國高層官員首次公開訪華,打破了美國不與中方高層官員互訪的禁令。利用此次會面,鄧小平說;「中國威脅不了美國,美國不應該把中國當作威脅自己的對手。」希望雙方共同努力,盡速恢復中美關係。不過,僵局並未打開。

 

波灣危機爆發,美尋求中國支持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並正式宣佈對其併吞。第一次波斯灣危機的爆發,如同外長錢其琛所說:「美國馬上意識到,它非但不是不需要與中國打交道,而是更需要同中國合作了。」

 

由於美國準備提案由聯合國安理會授權對伊拉克動武,因此5個常任理事國之一的中國,「這一票至關重要」。美方為了爭取中國投下贊成票,促成了國務卿貝克(James Baker III)與外長錢其琛在不同的國際場合的數次會晤。中方審時度勢後,決定投棄權票,原因有二,1.當年美國以聯合國軍的名義介入韓戰,中美兩國大打出手,中方記憶猶新。2.美國仍對中國進行制裁,中美關係尚未恢復正常。即使老布希及貝克使盡渾身解數,11月29日錢其琛奉令投下棄權票。不過由於中方未以否決權抵制美方提案,乃為中美關係恢復正常,創造了有利條件。

 

1991年1月17至2月28日,在聯合國安理會授權下美國發動第一次波斯灣戰爭,重創伊拉克,海珊(Saddam Husayn)不得不遵守聯合國決議,自科威特撤軍。此後,伊拉克一蹶不振。

 

1991年11月15日,老布希派貝克飛抵北京,這是「六四事件」後,美方國務卿首次訪華。錢其琛與貝克進行了多輪會談,雙方較量激烈,最後取得了進展。至此,一一打破了美國和歐洲各國對中方的制裁。

 

蘇聯解體成形,克林頓疏遠中國

 

接著在1991年底,蘇聯解體,美中兩國共同抗蘇的戰略利益已不存在,中方自然而然就升級為美方頭號「假想敵」。事實上,當時中方的綜合國力仍然遠遠落後於美方,但美方不找個假想敵,就沒有安全感。1992年7月16日在紐約,克林頓(Bill Clinton)出馬競選總統,在民主黨全國代表會上,提出新誓約(New Convenant)稱“An American that never coddle tyrants, from Baghd to Beijing.”劍指中國與伊拉克,也就是這種心態的反映。當然,這也是柯林頓陣營用來打擊擅長外交運作的老布希的一種策略,用來凸顯老布希對中國與伊拉克的軟弱無能。

 

1993年1月,克林頓就任總統前,從未到中國大陸參訪過,反而在阿肯色州長任內,曾4度率領阿州貿易代表團到台灣,訪台期間備受禮遇,對台灣的印象甚佳。迄至他就任總統後,施政的重點不在外交政策,對於與中共高層領導展開對話,他沒有什麼興趣;更何況,對所謂的「北京屠夫」,他也沒有好感。所以「兩岸關係」,不是他關注的重點,眾所皆知,他的癖好是搞「兩性關係」!

 

正由於柯林頓的輕忽,在他任內爆發了台海第三次危機。

 

 

 

克林頓捨兩岸關係別有關注,在他任內爆發了台海第三次危機。(圖片取自網路)

 

台海第三次危機前夕美中關係之變化

 

作者/齊茂吉(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兼任教授)

 

1979年1月1日,美中兩國正式建交後,基於對抗蘇聯的共同利益,兩國進行戰略合作。中方甚至准許CIA在新疆設立兩座情報偵測站,偵蒐蘇聯在中亞地區的軍事行動,包括兩彈的試驗活動。此外,為了增强解放軍空軍的戰力,美方還同意輸出先進的電戰設備,提升殲8的作戰性能。

 

然而1989年爆發了「六四事件」,對美中關係形成空前未有的挑戰。美國總統老布希(George Bush)面對國會的壓力,要求對中方採取更加嚴厲的制裁措施。6月5日上午,尼克森(Richard Nixon)打電話給老布希建議:「不要斷交,事情沒有處理好固然令人遺憾,但要看長遠一點。」

 

無視美國壓力,鄧小平立場強硬

 

老布希特地派遣國家安全顧問Brent Scoweroft 及副國務卿Larry Eagleburger搭乘C-141專機秘密飛至北京,7月2日會見鄧小平,傳話說老布希需要中方稍做讓步,才能緩和國會的壓力。會見前,鄧小平對總理李鵬、外長錢其琛談話說:「今天衹談原則,不談具體問題,制裁措施我們不在意,嚇不倒我們。」

 

當天鄧小平立場强硬,對美國特使說:「中國沒有觸犯美國,任何一個小問題都沒有觸犯。……我要明確告訴閣下,中國內政決不允許任何人加以干涉,不管後果如何,中國都不會讓步。中國的內政要由中國來管,什麼災難到來,中國都可以承受,決不會讓步。……但在捍衛中國的獨立、主權和國家尊嚴方面決不含糊。」

鄧小平進一步指出:「中國沒有觸犯美國,而美國在很大範圍內,直接觸犯了中國的利益和尊嚴。」同時向老布希釋出信息,希望解鈴還需繫鈴人,美方應主動解除制裁。

 

同一年秋天,尼克森及前國務卿季辛吉(Henry Kissinger)均分別前往北京,試圖協助修補美中關係。尼克森私下對鄧小平表示,情勢並不樂觀。迫於壓力,老布希不得不對中方採取全面制裁的政策,但實際上却是有條件制裁,包括軍事合作項目停擺,終止軍售,殲8首當其衝。

 

面對嚴峻的挑戰,6月23、24日在十三屆三中全會上,江澤民繼趙紫陽出任總書記,再度肯定鄧小平的路線,並確定十三大通過「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的方針。1992年鄧小平南巡時一系列講話,又加大改革開放的力度,迄今這條路線仍被中共歷屆領導集體奉爲圭臬。,

 

在美國的戰略壓力下,鄧小平曾當面交代江澤民、李鵬:「中國永遠不稱霸,中國也永遠不當頭。」鄧小平也再三强調,一定要搞好中美關係。同時,中共擬訂了「不搞對抗,減少麻煩,加强了解,增進合作」的方針,無意挑戰美方。

 

1989年12月10日,鄧小平會見老布希特使國家安全顧問Brent Scoweroft,這也是「六四事件」後,美國高層官員首次公開訪華,打破了美國不與中方高層官員互訪的禁令。利用此次會面,鄧小平說;「中國威脅不了美國,美國不應該把中國當作威脅自己的對手。」希望雙方共同努力,盡速恢復中美關係。不過,僵局並未打開。

 

波灣危機爆發,美尋求中國支持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並正式宣佈對其併吞。第一次波斯灣危機的爆發,如同外長錢其琛所說:「美國馬上意識到,它非但不是不需要與中國打交道,而是更需要同中國合作了。」

 

由於美國準備提案由聯合國安理會授權對伊拉克動武,因此5個常任理事國之一的中國,「這一票至關重要」。美方為了爭取中國投下贊成票,促成了國務卿貝克(James Baker III)與外長錢其琛在不同的國際場合的數次會晤。中方審時度勢後,決定投棄權票,原因有二,1.當年美國以聯合國軍的名義介入韓戰,中美兩國大打出手,中方記憶猶新。2.美國仍對中國進行制裁,中美關係尚未恢復正常。即使老布希及貝克使盡渾身解數,11月29日錢其琛奉令投下棄權票。不過由於中方未以否決權抵制美方提案,乃為中美關係恢復正常,創造了有利條件。

 

1991年1月17至2月28日,在聯合國安理會授權下美國發動第一次波斯灣戰爭,重創伊拉克,海珊(Saddam Husayn)不得不遵守聯合國決議,自科威特撤軍。此後,伊拉克一蹶不振。

 

1991年11月15日,老布希派貝克飛抵北京,這是「六四事件」後,美方國務卿首次訪華。錢其琛與貝克進行了多輪會談,雙方較量激烈,最後取得了進展。至此,一一打破了美國和歐洲各國對中方的制裁。

 

蘇聯解體成形,克林頓疏遠中國

 

接著在1991年底,蘇聯解體,美中兩國共同抗蘇的戰略利益已不存在,中方自然而然就升級為美方頭號「假想敵」。事實上,當時中方的綜合國力仍然遠遠落後於美方,但美方不找個假想敵,就沒有安全感。1992年7月16日在紐約,克林頓(Bill Clinton)出馬競選總統,在民主黨全國代表會上,提出新誓約(New Convenant)稱“An American that never coddle tyrants, from Baghd to Beijing.”劍指中國與伊拉克,也就是這種心態的反映。當然,這也是柯林頓陣營用來打擊擅長外交運作的老布希的一種策略,用來凸顯老布希對中國與伊拉克的軟弱無能。

 

1993年1月,克林頓就任總統前,從未到中國大陸參訪過,反而在阿肯色州長任內,曾4度率領阿州貿易代表團到台灣,訪台期間備受禮遇,對台灣的印象甚佳。迄至他就任總統後,施政的重點不在外交政策,對於與中共高層領導展開對話,他沒有什麼興趣;更何況,對所謂的「北京屠夫」,他也沒有好感。所以「兩岸關係」,不是他關注的重點,眾所皆知,他的癖好是搞「兩性關係」!

 

正由於柯林頓的輕忽,在他任內爆發了台海第三次危機。

 

 

加入好友
優傳媒 版權所有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著作權與轉載授權 / 合作夥伴 / 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