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面對人口紅利的最後時刻
預計台灣在2025年就會脫離人口紅利時期,政府和民間加速推行經濟國際化和產業轉型升級策略,揚棄鎖國心態,是當務之急。(圖片取自網路)
作者/黃丙喜 (國家公益發展協進會理事長)
開年報喜是人民對新年的傳統期待,奈何一開春,台灣人口結構上「生不如死」的裂縫卻再次擴大。一月份的新生兒人數跌破一萬,比死亡人數足足少了六千七百多人。低生育率從2000年開始即是國安問題,台灣今後何去何從?
少子化和高齡化同時發生,是先進國在20世紀末遭遇的難題。而台灣在人口結構上出現的一大問題是老化的速度太快。先進國家邁進高齡化社會花了約50年時間,我們卻短短15年就完成。頭痛的是,隨著死亡人數又超過出生人口,生育率更跌到超低門檻的1.3人以下,自然負成長的困境如影相隨。
怎麼辦?面對2025年,台灣65歲以上人口將達470萬人,0到14歲兒童降到289萬人,15到64歲工作人口的扶養比快速上升到47.5的巨大壓力,政府當然不能等閒視之。
台灣人口結構的問題必須用系统性的方法來解決。首先,當然是要提早適婚族群的結婚時間,提昇他們結婚的比率,以及增強他們願意生育的機率。住房、養兒、養老和生活成本高漲,實質薪資卻相對停滯不前已經存在了近廿年,豈能再继續空等?
實質薪資為何停滯?一是我們的產業比重太依賴資訊電子,代工生產又註定它毛三到四的低利潤宿命,而佔國家GDP近七成的服務業,卻因醫療生技、電影音樂、數位行銷、設計創意、觀光旅遊等無法適量吸引國際人潮,反而造成高端人才嚴重外流的現象。
其次,人口紅利是台灣必須趕緊抓住的稍縱即逝的優勢。它是指扶養比低於0.5和工作人口占到總人口的三分之二。以近年的相關數據推估,預計台灣在2025年就會脫離人口紅利時期,政府和民間加速推行經濟國際化和產業轉型升級策略,也加大吸收世界人才,開放技術移民,揚棄鎖國心態,都是當務之急。
新冠疫情意外讓台灣的資訊電子大放異彩,外銷連續七月成長,反觀內需產業卻深受其害。股市、房市和匯市的三漲正在更加扭曲薪資結構和擴大貧富差距,政府不能不查。
解決不婚、不生、不養和不育的對策,政治人物在選舉時都講得頭頭是道。一切的「不」,都和薪資相對的低和物價相對的貴有關,不能上了台就忘了自己開的這些支票,別再一路變成施政空頭了!
作者簡介
黃丙喜,筆耕公共政策三十年,期許為國泰民安增動力,為社會公義添喉舌。
出身新聞媒體,而後轉任台灣大型和跨國企業,赴美獲管理學博士,先後在南洋理工大學、芬蘭厄爾托大學和台灣科技大學教授IMBA和EMBA學程,並任國發會、經濟部、衛福部等政府機構專案顧問,負責政策前瞻、國會溝通和危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