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是母親河,孕育了5000年中華文化 (王惠珀製作)。
河洛走一趟 歷史滿行囊 (1)
作者/王惠珀
《前言》
亞里斯多德論靈魂 :「記憶為靈魂忠實記錄人生。」米蘭.昆德拉的《笑忘書》也說 :「記憶是保存價值認同感的一種工具……,文化是記憶抵抗遺忘的一種方式。」
五胡亂華,衣冠南渡,一部分人渡海來台,這是河洛人的生命軌跡。有些人甘願切斷臍帶,將河洛文化瑰寶讓共產黨整碗捧去,還真令人心酸。有人乾脆失憶,放棄歷史,我不會。退休那年秋天,我跟著健行前輩到河洛地區走一圈,帶回來歷史滿行囊,是以為記。
黃河的呼喚,橢圓處為八天800公里的行程,等於台灣環島走一圈。
黃河發源於巴顏喀拉山,呈「几」字形,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山西、陝西、河南及山東,流入渤海,是世界第五長河 (5,464公里) ,流域面積約20個台灣大,孕育出華夏文化。歷史超過4000年的古都開封、鄭州、洛陽等,都跟黃河有關。
《七朝古都開封》
開封昔稱東京。從《清明上河圖》可知東京在北宋時最為繁榮富庶,從千年古蹟「山陝甘會館」的建築及雕樑畫棟,可想像北宋的藝術水平。從供奉釋迦牟尼佛舍利子的千年琉璃磚塔,以及從紀念包拯斷案鐵面無私的包公祠,也可體驗千年古都的民情與信仰。
北宋東京之繁華富庶,呈現於清明上河圖及山陝甘會館的雕樑畫棟。
《鄭州》
河南省會鄭州位居華北的中心,自古被稱為「商都」。如今東西及南北向鐵、公路在此交會,「一帶一路」也以此為樞紐,鄭州享有「九州之中十省通衢」的美名,人口已超過千萬。
鄭州已有3600多年的建城史,在北郊西山發現的仰韶文化遺址也有5300年歷史,因此鄭州被認為是中國城市文明的源頭而列名「中國八大古都」。皇帝軒轅氏出生於鄭州轄下的新鄭,戰國思想家列子、集法家大成之韓非子、唐代藝文大師鄭虔、詩聖杜甫、白居易等,都出自鄭州。
大禹治水在鄭州。劉邦和項羽在鄭州協議,以鴻溝中分「楚河漢界」。後來劉邦毀約,追殺項羽,有了「四面楚歌」和「霸王別姬」的故事。戰略雄才曹操以弱勝強大敗袁紹,寫下的「官渡之戰」,也在鄭州。
炎黃二帝巨石矗立於黃河邊,吸引遊客腳踩黃河沙,好運帶回家。黃河公路大橋西側曾是楚河漢界。
《登封少林寺》
中嶽嵩山屬伏牛山系,是漢傳佛教的發祥地,也是儒、釋、道共處的聖地。嵩山特殊的地貌在200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為「世界地質公園」。
北魏時期,印度人達摩雲遊至嵩山,面壁修行,建寺於少室山的林中,故稱少林寺。此後達摩被尊為中國禪宗初祖,少林寺也被立為禪宗祖庭。武則天建武周皇朝後,登峰造極,赴少林寺封禪禮 (696年),改年號「萬歲登封元年」。登封也以「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名揚於世。
秋杏爭豔,登封少林寺的風采更勝日本京都,塔林保存著自791年以降之唐、宋、元、明、清朝石墓248座。
《十三朝古都洛陽》
洛陽東臨嵩山,西依秦嶺,南望伏牛,北靠太行。黃河及洛水是中華文化的源泉,歷史輝煌,被稱為「牡丹花城千年帝都」。2011年聯合國授予洛陽「世界文化名城」。龍門石窟列名「世界文化遺產」,中國第一古剎白馬寺曾譯出192部佛經,也被佛教界尊稱為「祖庭」和「釋源」。
河洛文風極盛,從《詩經·關雎》,到三國「建安七子」,到唐朝李白、杜甫、白居易、韓愈、杜牧、元稹…,再到北宋歐陽修、司馬光…等,都是文學巨擘。「河洛自古富才強,漢魏文章半洛陽」道盡王都大邑在華夏文明上的地位。
洛陽關林是很多台灣人會去朝拜的地方,因為「義薄雲天」符合河洛人的核心價值,關羽已被神格化為「武聖關公」。三國孫權命呂蒙(吳下阿蒙)奪荊州,呂蒙取關羽頭,由孫權獻予曹操。曹操厚葬關羽,追嗣為漢壽廷侯。關羽頭就葬在關林,而身葬湖北當陽,衣冠塚落土四川成都。
關羽頭葬洛陽關林。白居易墓園則在依水邊的香山寺旁,與龍門石窟相對望。
《龍門石窟》
洛陽南郊12公里處伊水兩岸的龍門山及香山崖壁上,從北魏到北宋的四百年間,開鑿了龍門石窟,內有2100多個窟龕、10萬餘尊石像以及3600餘件碑刻,其中「龍門二十品」書法魏碑,「伊闕佛龕之碑」則是唐太宗時期的楷書典範。
龍門遠承印度石窟藝術,但融入了漢文化的入世及審美觀,是佛教藝術的一大變革,也是佛教得以在中國弘揚且傳承1500年的緣由。龍門石窟與甘肅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雲崗石窟及重慶大足石刻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四座石窟。
世界文化遺產龍門石窟已有1500年歷史,大佛則以武則天為偶像刻成。
《黃土高原風貌》
焦作市東鄰洛陽,西望長安(陝西),北隔黃河與三晉(河北)相呼應。黃河在這裡沖刷出來黃土高原文化。境內三門峽市挖掘出西元前600年的西周虢國車馬坑遺址,其文物存於虢國博物館。
這裡讓我想起三十六計「假途伐虢」唇亡齒寒的故事。這故事曾給我靈感(人多的地方不要去,5路公車客滿,改搭18路公車),設計出可增加口服吸收的新藥劑型,還得過好幾個發明專利呢!來此邂逅2600年前的虢國,別有一番共鳴在心頭。
三門峽虢國博物館及陝縣黃土高原上的地坑院。
《太行山風貌:雲台盆景峽谷》
看過《三國志》或《三國演義》的人,對秦嶺及太行山應不會太陌生。
太行山東臨華北平原,西接山西高原,北起北京西山,南達黃河北岸,是華北平原進入山西高原的要道。其山形很像台灣,東北往西南走向,綿延400公里。其山勢險峻,東陡西緩,易守難攻,歷來為兵家戰略要地。
雲臺山位於焦作市修武縣,群峽、峰谷及斷層交錯出來長牆式懸崖和梯疊式崖台,鬼斧神工,難得一見。張良刺秦王失敗後隱居雲臺,漢朝得天下後復出,晚年又退隱雲臺,人間仙境啊!
上帝的傑作,五彩繽紛的雲台山紅石峽被稱為「盆景峽谷」。
《太行山風貌:郭亮村》
在新鄉市輝縣的太行深山裡有一個郭亮村,立在1700公尺高的斷崖山巔,遺世獨立。山形山勢雄、險、秀、奇,蔚為奇觀。
這裡的斷崖聳直得像被快斧劈過,村民只能靠著天梯,攀爬陡峭的斷崖與外界連絡。1971年村民徒手開挖出一條1.3公里長的絕壁長廊。這壁掛公路遠看像條遊走於峭壁上的巨龍,成為攝影家的最愛。
怎麼會有人住在這樣的地方?想也知道,幾千年來苦難的中國人活在改朝換代的戰亂中,逃到誰也找不到的地方,然後「上屋抽梯」讓外侮進不去,是避難圖存之道。拜近代中國基礎建設之賜,郭亮村靠絕壁長廊,跟江西婺源靠纜車、雲南坝美(陶淵明《桃花源記》)以及安徽宏村靠高速公路一樣,世外桃源一一被揭露,成了現代版的文化遺產。
八十高齡張寶鳳前輩的耐力及毅力,堪比徒手挖絕壁的郭亮村民。
《結語》
河洛之行,李雙澤的歌《少年中國》不斷的在腦海裡迴響,帶給我與祖先連結的親切與歡暢。歷史擺在眼前,是如此的真實,也讓我對中國的崛起,以及它在保存歷史文化的用心上,多了敬之畏之的觀感。自由主義大師Edward Said曾說:「要用敵人的語言去認識你的敵人」。你可以討厭中國,討厭共產黨,但是你應該先認識他、了解他,這是我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