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凡看西潮》賴瑞金的死亡話題 雜憶《賴瑞金現場》 - umedia 優傳媒  

新聞 / 談古論今
王凡看西潮》賴瑞金的死亡話題 雜憶《賴瑞金現場》
2021-03-03 07:00:00
A+
A
A-

賴瑞金是超級巨星,但一生怕死,在媒體圈也出了名,死亡的主題常在節目中出現。(圖片取自網路)

 

賴瑞金的死亡話題  雜憶《賴瑞金現場》

 

作者/王凡 (資深媒體人)

 

廣播電視新聞主持圈中,賴瑞金(Larry King)所達致的成就與享有的殊榮,當世幾乎無可匹敵。二〇二一年一月二十三日,老病纏身的他,因為感染新冠肺炎住院,死於敗血症,享壽八十七歲。

 

在他於二〇一〇年從CNN退休前,我在溫哥華大約看了十五年他主持的《賴瑞金現場》(Larry King Live) 那時我擔任中廣公司駐溫哥華記者,有些較特殊的節目我會邊看邊做筆記,因為在他的時人訪問中,常有突發性、爆炸性内容。後來他每一集的節目訪問内容,開始有専人完整抄錄成文,在CNN專屬網頁即時公布,方便媒體採用,也開了先河。

 

賴瑞金是超級巨星,在CNN集榮寵於一身。二〇一〇年十二月十六日,在他主持的最後一集節目中,多位美國名人,包括當時的總統歐巴馬、前總統柯林頓、影星喬治克隆尼、阿諾史瓦辛格、芭芭拉史翠珊等,都與他連線,給予祝福,真不知羨煞多少媒體人。但他後來又回到原時段節目主持了大半個月,可能接棒的人選出了點問題。之後就由來自英國的皮爾斯‧摩根(Piers Morgan)主持,改名《皮爾斯摩根現場》,但節目做到二〇一四年三月就結束了。

 

奧巴馬柯林頓阿諾史瓦辛格 (自左至右) 在賴瑞金現場最後一集分別向他祝福。

 

怕死的賴瑞金

 

賴瑞金一生為心臟病所苦,他在一九八七年做過五次心導管繞道手術,這啟發他立了「賴瑞金心臟基金會」,幫助有心臟疾病卻沒有醫療保險的人。他瀟灑多情,一生娶過七個妻子,結過八次婚,與最後一任妻子蘇絲薇克(Shawn Southwick)結婚,是在一九九七年一場心臟手術前,於醫院中進行的。

 

賴瑞金怕死,在媒體圈出了名,死亡的主題常在節目中出現,他邀請天主教、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的名人,以及著名靈媒,到節目中談死後生命(after life)這個話題。二〇二〇年,他去世前一年,接受洛杉磯電視台KLTA的節目訪問時說:「我不信死後有生命,那種信仰的跳躍(leap of faith)從未在我身上發生過。當你死了,那就是bye-bye了,寶貝」多年前他在節目中受訪時說,他不想死,害怕走到人生的終點,他想永遠活著。如果死了,唯一的希望,是被冷凍起來,也許一百年後,有那麼一天,不管你是怎麼死的,你會被救活,疾病也被醫好了。

 

在另個節目中,他被問到為什麼怕死?他說,因為「我不認為我死後會到哪裡去」。

 

二〇二〇年五月,在又一次裝上心臟支架手術後没幾星期,賴瑞金腦中風,重度昏迷,醫生判了他死刑;他後來醒了,左腳卻癱了。

 

這場大病讓他開始認眞思考人終將一死的問題 ; 他說 :「我已經不怎麼畏懼死亡了。」這句稀鬆平常的話,竟也成為媒體報導的重點。

 

我印象最深刻的幾個《賴瑞金現場》訪問,都涉及死亡話題。賴瑞金曾自稱是「未知論的無神論」(agnostic atheism)者,這句話十分奇怪,因爲「未知論」(或稱「不可知論」)意指不能確定有無上帝,實際上並未否定上帝存在的可能性;無神論則是否認一個最高的存在。所以他那句自況的話是不合邏輯的。

 

賴瑞金是猶太裔美國人,父母親信奉猶太教,所以他的喪禮依照家族傳統的猶太教信仰進行。他分居多年的妻子蘇絲薇克對媒體說,依照猶太教信仰,家族為他做了「service」,亦即,為他做了追思禮拜。這不知是否違逆了他的本意。

 

十幾年觀看《賴瑞金現場》,有幾個名人訪談讓我印象深刻,恰巧他們都論到死亡。限於篇幅,我選出三人。

 

葛理翰 (Billy Graham)

 

賴瑞金與葛理翰(或譯葛培理)牧師是數十年老友,葛理翰常上他的節目。我發現賴瑞金常常做球給這位牧者好友發揮,讓他在節目中一次次清晰闡揚基督信仰、宗教信念。

 

葛理翰的《如何面對死亡》(Facing Death : and the Life After)出版後,賴瑞金立即邀他上節目。賴瑞金說,那書名就是他訪談葛理翰時提出的題目。賴瑞金在節目中回憶,有一回他生病住院,發了個電報給葛理翰,葛理翰立即回訊說要爲他禱告。賴瑞金拿這件事問葛理翰 :「你眞相信,某個地方有個人在聽你說話嗎?」

 

話音甫落,葛理翰不假思索回答 :「我信!我信那就是上帝。」賴瑞金問 :「你感覺到上帝嗎?」葛理翰說 :「我没聽過上帝的聲音,我看過有人在你的節目裡說,曾感覺某個聲音對他說話,我没有那樣的經驗,但我確實感覺到祂的存在。」葛理翰強調 :「我没聽過上帝的聲音,没有那樣的美好經驗,但我確實感覺上帝的存在,祂就跟我一起。當我死亡的那一刻,我相信必然會有天使牽我的手,引領我去到天堂,實際看到上帝,我會與祂同在,那將是我從未經歷過的,最平安、美好、喜悅的時刻。」賴瑞金進一步問 :「你從來沒有懷疑過嗎?」葛理翰答 :「從未!」他說 :「面對死亡,我毫不畏懼。」

 

一九九八年,葛理翰得了帕金森氏症,賴瑞金請他到節目現場,問他病情,葛理翰說,他隨時在痛,血流不通,手抖腳麻,無法開車,講道講到一半,常常講不下去。賴瑞金問他 :「你没因這些病痛生過上帝的氣?」

 

葛理翰回答 :「從没。我認為這是上帝賜我的;祂在幫助我,當我生病、痛苦,陷入困難時,我相信上帝是在讓我成長,讓我獲得知識,因為病痛是人生的一部分。上帝在聖經中教導我們要相信祂,痛苦會過去,信心會成長。」

 

幾年後,葛理翰年歲已高,病痛不斷,他再次上《賴瑞金現場》,賴瑞金又談死亡話題,葛理翰用聽來吃力的老邁聲音對賴瑞金說 :「我期待死亡。」賴瑞金很訝異,說 :「如果今晚你就死了,這會是你快樂的一夜?」葛理翰說 :「對,我知道我前面是什麼,是樂園,我將與上帝同在,那是全然的樂園。我相信聖經,相信耶穌基督,相信祂遮蓋了我一切的罪,我請求上帝接受我與祂同在。我過去所犯的一切過錯、失敗,我請求祂原諒,用耶穌基督的血,潔淨我。」他說 :「將有巨大的平安籠罩我,那平安會讓我知道,我的罪已經消除了,我確信上帝會接納我,並不是因為我所做的一切有多了不起,而是我知道,上帝饒恕了我。」賴瑞金問他 :「你認爲上帝會接受、原諒、救贖像我這樣的人嗎?」葛理翰回答 :「會,上帝若要救一個人,從不嫌晚。」

 

觀賞賴瑞金與葛理翰的對談,永遠讓人心靈充實,耳目清新。

 

賴瑞金訪問葛理翰牧師、貝當古、梅斯納 (自左至右)

 

唐美・費・梅斯納 (Tammy Faye Messner)

 

梅斯納是美國基督教佈道界一位具有高知名度的傳奇女人,她一生的際遇充滿戲劇性,即便告別人世的時刻,也是如此。

 

梅斯納與前夫金貝克(Jim Bakker)是一九七〇、八〇年代紅透半邊天的電視傳道家,出身自神召會背景,他們共同主持的節目極力宣揚「豐盛福音」(prosperity gospel),強調捐獻得愈多,上帝的祝福愈多。這讓他們日進斗金,宣教總部每個星期收到的觀眾奉獻,超過百萬美金,他們因此錦衣玉食,住豪宅,開名車,過著極為奢華的生活。

 

一九八七年,連續發生在金貝克身上的兩個醜聞,擊碎了他們全部的福音事工。他被一名教會的秘書控告性侵,雖然他辯說那是兩情相悅的婚外性行為,但因為他給了對方一筆為數二十六萬五千美元的封口費,錢卻被發現是來自信眾的奉獻,這就引來司法犯罪調查。進一步的追查又發現,他在自己的宣教組織投資開發的「美國遺產」 (Heritage USA)基督教主題公園的建案上,挪用工程款,用於私人開銷。金貝克最終被判刑八年,所有宣教事業一夕瓦解。

 

金貝克坐牢未久,與他結褵三十一年的妻子唐美與他離婚,嫁給了金貝克最信任的工程開發商好友羅伊・梅斯納(Roe Messner),他正是幫金貝克處理封口費轉給教會秘書的那人。

 

但這位梅斯納先生自己於一九九六年又因一樁破產詐欺官司,入獄二十七個月。唐美‧梅斯納本人於第二任丈夫坐牢期間,努力著述,出版自傳,也與人合開新節目。

 

她曾罹患直腸癌,康復後不久又得了肺癌,治癒後幾年又復發,前後總共抗癌十一年。由於過去的盛名未衰,梅斯納幾乎年年上賴瑞金的節目,美國多家媒體也先後跟風,製作專題,報導她的抗癌歷程。

 

二〇〇七年七月十九日晚上,賴瑞金應梅斯納的要求,在節目中訪問她。她說自己已經無法呑嚥,體重只剩六十五磅 (約29.5公斤),快要死了,要藉著這個機會,向粉絲們訣別。

 

訪談中,她一貫濃妝的豐腴臉龐已不復見,只剩瘦削的枯容,聲音沙啞而尖銳,不是氣若游絲,而是像從喉嚨硬擠出來的聲音。一位觀眾發文字訊息到現場問她,當她尋求平安以度過生命中的艱困時刻時,最喜歡的聖經經文是什麼?梅斯納說,是羅馬書八章28節 :「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賴瑞金問她 :「你確信自己會上天堂嗎?」她說 :「我知道,我很肯定,我一定會。」

 

訪問後第二天早上,她去世了,享年六十五歲。這個訪問是《賴瑞金現場》開播以來被公認最特別的節目之一。

 

英格麗德・貝當古 (Ingrid Betancourt)

 

發生在英格麗德‧貝當古身上的恐怖悲劇,可以拍成劇情跌宕驚悚的電影。二〇〇二年二月二十三日,她以哥倫比亞共和國反對黨總統候選人的身分,進行競選活動,在進入從事恐怖活動的左派反政府革命軍 (FARC) 武力占領的地區時,她被FARC游撃隊綁架,於叢林中度過六年半非常人所能想像的悲慘生活。她於二〇〇八年七月二日獲救,被送往巴黎,由於身分特殊,貝當古的獲救舉世矚目,她一下救援飛機,在胸前劃十字的動作,令人心疼動容。《賴瑞金現場》很快連絡上她,七月九日,她就在巴黎下榻處,以視訊連線方式,接受賴瑞金的訪問。

 

「死亡每天陪著我」,她說,叛軍領袖發出命令,只要有人營救她,就將她格殺。

 

她對賴瑞金說,「叢林俘虜營中只有我一個女人,那是地獄,對肉體、靈魂、心理來說,都是監獄。每件事都極其恐怖,我們經受著各種痛苦。」

 

貝當古三次企圖逃跑都失敗,其中有一次被捕回後,她受到非人類所能忍受的極刑,這是她從未料到的。她拒絕說明細節,她說 :「我不想身體裡裝著這些回憶。這些事就讓它留在叢林中。」她說,發生在她身上最糟的事情是,她了解到,原來一個人可以對另一個人做出那樣極端可怕的事。

 

「我不想忘記,但我要饒恕。」

 

貝當古是一位美麗優雅的政治人物,賴瑞金問她,在監禁中她是否曾遭性虐待?她拒絕回答。這問題問得有點突兀,讓人聽來尷尬。與貝當古一起被綁架的競選女搭檔副總統候選人克拉拉‧羅哈斯 (Clara Rojas),在被監禁的叢林中,懷孕生子,生下的男孩在幾個月後,被游擊隊送給一個農夫撫養。這些話題,貝當古都拒絕談論,但她鉅細靡遺地回答了賴瑞金其他所有問題。我想,只有新聞敏感度絕佳的賴瑞金有此能耐,能立即訪問到遠在巴黎,甫獲救的貝當古。

 

死後,也許真有上帝

 

賴瑞金名利雙收,他自承人生是蒙福的,在聽過那麼多名人談論死亡、面對死亡,以及進入死亡後,聰明如他,似乎並没有參透生死。他的怕死眾所周知,直到最後一場大病後,他終於說已經「不怎麼畏懼」死亡了。「面對死亡」誠然是個人生大課題,他在節目中訪談各大宗教的菁英,讓他們提供各種不同的答案,其實也是在為自己解惑。世界幾個大宗教談論生死,都有「死後生命」的解答。

 

他曾對一位猶太裔美國女作家波格麗彬 (Abigail Pogrebin) 說過這樣一段話 :「我不知道有没有上帝,我是個傳統的未知論者,不過我是猶太傳統的未知論者;這意思是,也許真有上帝,千萬別摒除這種可能性。」照文字内容看起來,他一生做過那麼多有關生死議題的訪談,儘管硬著頸項,在他内心深處,也許還有一個靈明的角落吧。

 

(本文經校園雜誌授權刊載)

 

作者簡介

王凡,資深媒體人,專欄作家,北京大學哲學博士。曾任中廣記者、節目製作人、主持人,以及駐溫哥華特派記者,擅長探討西方文化現象。

                                                        

賴瑞金是超級巨星,但一生怕死,在媒體圈也出了名,死亡的主題常在節目中出現。(圖片取自網路)

 

賴瑞金的死亡話題  雜憶《賴瑞金現場》

 

作者/王凡 (資深媒體人)

 

廣播電視新聞主持圈中,賴瑞金(Larry King)所達致的成就與享有的殊榮,當世幾乎無可匹敵。二〇二一年一月二十三日,老病纏身的他,因為感染新冠肺炎住院,死於敗血症,享壽八十七歲。

 

在他於二〇一〇年從CNN退休前,我在溫哥華大約看了十五年他主持的《賴瑞金現場》(Larry King Live) 那時我擔任中廣公司駐溫哥華記者,有些較特殊的節目我會邊看邊做筆記,因為在他的時人訪問中,常有突發性、爆炸性内容。後來他每一集的節目訪問内容,開始有専人完整抄錄成文,在CNN專屬網頁即時公布,方便媒體採用,也開了先河。

 

賴瑞金是超級巨星,在CNN集榮寵於一身。二〇一〇年十二月十六日,在他主持的最後一集節目中,多位美國名人,包括當時的總統歐巴馬、前總統柯林頓、影星喬治克隆尼、阿諾史瓦辛格、芭芭拉史翠珊等,都與他連線,給予祝福,真不知羨煞多少媒體人。但他後來又回到原時段節目主持了大半個月,可能接棒的人選出了點問題。之後就由來自英國的皮爾斯‧摩根(Piers Morgan)主持,改名《皮爾斯摩根現場》,但節目做到二〇一四年三月就結束了。

 

奧巴馬柯林頓阿諾史瓦辛格 (自左至右) 在賴瑞金現場最後一集分別向他祝福。

 

怕死的賴瑞金

 

賴瑞金一生為心臟病所苦,他在一九八七年做過五次心導管繞道手術,這啟發他立了「賴瑞金心臟基金會」,幫助有心臟疾病卻沒有醫療保險的人。他瀟灑多情,一生娶過七個妻子,結過八次婚,與最後一任妻子蘇絲薇克(Shawn Southwick)結婚,是在一九九七年一場心臟手術前,於醫院中進行的。

 

賴瑞金怕死,在媒體圈出了名,死亡的主題常在節目中出現,他邀請天主教、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的名人,以及著名靈媒,到節目中談死後生命(after life)這個話題。二〇二〇年,他去世前一年,接受洛杉磯電視台KLTA的節目訪問時說:「我不信死後有生命,那種信仰的跳躍(leap of faith)從未在我身上發生過。當你死了,那就是bye-bye了,寶貝」多年前他在節目中受訪時說,他不想死,害怕走到人生的終點,他想永遠活著。如果死了,唯一的希望,是被冷凍起來,也許一百年後,有那麼一天,不管你是怎麼死的,你會被救活,疾病也被醫好了。

 

在另個節目中,他被問到為什麼怕死?他說,因為「我不認為我死後會到哪裡去」。

 

二〇二〇年五月,在又一次裝上心臟支架手術後没幾星期,賴瑞金腦中風,重度昏迷,醫生判了他死刑;他後來醒了,左腳卻癱了。

 

這場大病讓他開始認眞思考人終將一死的問題 ; 他說 :「我已經不怎麼畏懼死亡了。」這句稀鬆平常的話,竟也成為媒體報導的重點。

 

我印象最深刻的幾個《賴瑞金現場》訪問,都涉及死亡話題。賴瑞金曾自稱是「未知論的無神論」(agnostic atheism)者,這句話十分奇怪,因爲「未知論」(或稱「不可知論」)意指不能確定有無上帝,實際上並未否定上帝存在的可能性;無神論則是否認一個最高的存在。所以他那句自況的話是不合邏輯的。

 

賴瑞金是猶太裔美國人,父母親信奉猶太教,所以他的喪禮依照家族傳統的猶太教信仰進行。他分居多年的妻子蘇絲薇克對媒體說,依照猶太教信仰,家族為他做了「service」,亦即,為他做了追思禮拜。這不知是否違逆了他的本意。

 

十幾年觀看《賴瑞金現場》,有幾個名人訪談讓我印象深刻,恰巧他們都論到死亡。限於篇幅,我選出三人。

 

葛理翰 (Billy Graham)

 

賴瑞金與葛理翰(或譯葛培理)牧師是數十年老友,葛理翰常上他的節目。我發現賴瑞金常常做球給這位牧者好友發揮,讓他在節目中一次次清晰闡揚基督信仰、宗教信念。

 

葛理翰的《如何面對死亡》(Facing Death : and the Life After)出版後,賴瑞金立即邀他上節目。賴瑞金說,那書名就是他訪談葛理翰時提出的題目。賴瑞金在節目中回憶,有一回他生病住院,發了個電報給葛理翰,葛理翰立即回訊說要爲他禱告。賴瑞金拿這件事問葛理翰 :「你眞相信,某個地方有個人在聽你說話嗎?」

 

話音甫落,葛理翰不假思索回答 :「我信!我信那就是上帝。」賴瑞金問 :「你感覺到上帝嗎?」葛理翰說 :「我没聽過上帝的聲音,我看過有人在你的節目裡說,曾感覺某個聲音對他說話,我没有那樣的經驗,但我確實感覺到祂的存在。」葛理翰強調 :「我没聽過上帝的聲音,没有那樣的美好經驗,但我確實感覺上帝的存在,祂就跟我一起。當我死亡的那一刻,我相信必然會有天使牽我的手,引領我去到天堂,實際看到上帝,我會與祂同在,那將是我從未經歷過的,最平安、美好、喜悅的時刻。」賴瑞金進一步問 :「你從來沒有懷疑過嗎?」葛理翰答 :「從未!」他說 :「面對死亡,我毫不畏懼。」

 

一九九八年,葛理翰得了帕金森氏症,賴瑞金請他到節目現場,問他病情,葛理翰說,他隨時在痛,血流不通,手抖腳麻,無法開車,講道講到一半,常常講不下去。賴瑞金問他 :「你没因這些病痛生過上帝的氣?」

 

葛理翰回答 :「從没。我認為這是上帝賜我的;祂在幫助我,當我生病、痛苦,陷入困難時,我相信上帝是在讓我成長,讓我獲得知識,因為病痛是人生的一部分。上帝在聖經中教導我們要相信祂,痛苦會過去,信心會成長。」

 

幾年後,葛理翰年歲已高,病痛不斷,他再次上《賴瑞金現場》,賴瑞金又談死亡話題,葛理翰用聽來吃力的老邁聲音對賴瑞金說 :「我期待死亡。」賴瑞金很訝異,說 :「如果今晚你就死了,這會是你快樂的一夜?」葛理翰說 :「對,我知道我前面是什麼,是樂園,我將與上帝同在,那是全然的樂園。我相信聖經,相信耶穌基督,相信祂遮蓋了我一切的罪,我請求上帝接受我與祂同在。我過去所犯的一切過錯、失敗,我請求祂原諒,用耶穌基督的血,潔淨我。」他說 :「將有巨大的平安籠罩我,那平安會讓我知道,我的罪已經消除了,我確信上帝會接納我,並不是因為我所做的一切有多了不起,而是我知道,上帝饒恕了我。」賴瑞金問他 :「你認爲上帝會接受、原諒、救贖像我這樣的人嗎?」葛理翰回答 :「會,上帝若要救一個人,從不嫌晚。」

 

觀賞賴瑞金與葛理翰的對談,永遠讓人心靈充實,耳目清新。

 

賴瑞金訪問葛理翰牧師、貝當古、梅斯納 (自左至右)

 

唐美・費・梅斯納 (Tammy Faye Messner)

 

梅斯納是美國基督教佈道界一位具有高知名度的傳奇女人,她一生的際遇充滿戲劇性,即便告別人世的時刻,也是如此。

 

梅斯納與前夫金貝克(Jim Bakker)是一九七〇、八〇年代紅透半邊天的電視傳道家,出身自神召會背景,他們共同主持的節目極力宣揚「豐盛福音」(prosperity gospel),強調捐獻得愈多,上帝的祝福愈多。這讓他們日進斗金,宣教總部每個星期收到的觀眾奉獻,超過百萬美金,他們因此錦衣玉食,住豪宅,開名車,過著極為奢華的生活。

 

一九八七年,連續發生在金貝克身上的兩個醜聞,擊碎了他們全部的福音事工。他被一名教會的秘書控告性侵,雖然他辯說那是兩情相悅的婚外性行為,但因為他給了對方一筆為數二十六萬五千美元的封口費,錢卻被發現是來自信眾的奉獻,這就引來司法犯罪調查。進一步的追查又發現,他在自己的宣教組織投資開發的「美國遺產」 (Heritage USA)基督教主題公園的建案上,挪用工程款,用於私人開銷。金貝克最終被判刑八年,所有宣教事業一夕瓦解。

 

金貝克坐牢未久,與他結褵三十一年的妻子唐美與他離婚,嫁給了金貝克最信任的工程開發商好友羅伊・梅斯納(Roe Messner),他正是幫金貝克處理封口費轉給教會秘書的那人。

 

但這位梅斯納先生自己於一九九六年又因一樁破產詐欺官司,入獄二十七個月。唐美‧梅斯納本人於第二任丈夫坐牢期間,努力著述,出版自傳,也與人合開新節目。

 

她曾罹患直腸癌,康復後不久又得了肺癌,治癒後幾年又復發,前後總共抗癌十一年。由於過去的盛名未衰,梅斯納幾乎年年上賴瑞金的節目,美國多家媒體也先後跟風,製作專題,報導她的抗癌歷程。

 

二〇〇七年七月十九日晚上,賴瑞金應梅斯納的要求,在節目中訪問她。她說自己已經無法呑嚥,體重只剩六十五磅 (約29.5公斤),快要死了,要藉著這個機會,向粉絲們訣別。

 

訪談中,她一貫濃妝的豐腴臉龐已不復見,只剩瘦削的枯容,聲音沙啞而尖銳,不是氣若游絲,而是像從喉嚨硬擠出來的聲音。一位觀眾發文字訊息到現場問她,當她尋求平安以度過生命中的艱困時刻時,最喜歡的聖經經文是什麼?梅斯納說,是羅馬書八章28節 :「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賴瑞金問她 :「你確信自己會上天堂嗎?」她說 :「我知道,我很肯定,我一定會。」

 

訪問後第二天早上,她去世了,享年六十五歲。這個訪問是《賴瑞金現場》開播以來被公認最特別的節目之一。

 

英格麗德・貝當古 (Ingrid Betancourt)

 

發生在英格麗德‧貝當古身上的恐怖悲劇,可以拍成劇情跌宕驚悚的電影。二〇〇二年二月二十三日,她以哥倫比亞共和國反對黨總統候選人的身分,進行競選活動,在進入從事恐怖活動的左派反政府革命軍 (FARC) 武力占領的地區時,她被FARC游撃隊綁架,於叢林中度過六年半非常人所能想像的悲慘生活。她於二〇〇八年七月二日獲救,被送往巴黎,由於身分特殊,貝當古的獲救舉世矚目,她一下救援飛機,在胸前劃十字的動作,令人心疼動容。《賴瑞金現場》很快連絡上她,七月九日,她就在巴黎下榻處,以視訊連線方式,接受賴瑞金的訪問。

 

「死亡每天陪著我」,她說,叛軍領袖發出命令,只要有人營救她,就將她格殺。

 

她對賴瑞金說,「叢林俘虜營中只有我一個女人,那是地獄,對肉體、靈魂、心理來說,都是監獄。每件事都極其恐怖,我們經受著各種痛苦。」

 

貝當古三次企圖逃跑都失敗,其中有一次被捕回後,她受到非人類所能忍受的極刑,這是她從未料到的。她拒絕說明細節,她說 :「我不想身體裡裝著這些回憶。這些事就讓它留在叢林中。」她說,發生在她身上最糟的事情是,她了解到,原來一個人可以對另一個人做出那樣極端可怕的事。

 

「我不想忘記,但我要饒恕。」

 

貝當古是一位美麗優雅的政治人物,賴瑞金問她,在監禁中她是否曾遭性虐待?她拒絕回答。這問題問得有點突兀,讓人聽來尷尬。與貝當古一起被綁架的競選女搭檔副總統候選人克拉拉‧羅哈斯 (Clara Rojas),在被監禁的叢林中,懷孕生子,生下的男孩在幾個月後,被游擊隊送給一個農夫撫養。這些話題,貝當古都拒絕談論,但她鉅細靡遺地回答了賴瑞金其他所有問題。我想,只有新聞敏感度絕佳的賴瑞金有此能耐,能立即訪問到遠在巴黎,甫獲救的貝當古。

 

死後,也許真有上帝

 

賴瑞金名利雙收,他自承人生是蒙福的,在聽過那麼多名人談論死亡、面對死亡,以及進入死亡後,聰明如他,似乎並没有參透生死。他的怕死眾所周知,直到最後一場大病後,他終於說已經「不怎麼畏懼」死亡了。「面對死亡」誠然是個人生大課題,他在節目中訪談各大宗教的菁英,讓他們提供各種不同的答案,其實也是在為自己解惑。世界幾個大宗教談論生死,都有「死後生命」的解答。

 

他曾對一位猶太裔美國女作家波格麗彬 (Abigail Pogrebin) 說過這樣一段話 :「我不知道有没有上帝,我是個傳統的未知論者,不過我是猶太傳統的未知論者;這意思是,也許真有上帝,千萬別摒除這種可能性。」照文字内容看起來,他一生做過那麼多有關生死議題的訪談,儘管硬著頸項,在他内心深處,也許還有一個靈明的角落吧。

 

(本文經校園雜誌授權刊載)

 

作者簡介

王凡,資深媒體人,專欄作家,北京大學哲學博士。曾任中廣記者、節目製作人、主持人,以及駐溫哥華特派記者,擅長探討西方文化現象。

                                                        

加入好友
優傳媒 版權所有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著作權與轉載授權 / 合作夥伴 / 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