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回的居住空間變小了,是當前都更成功比率過低的主因,政府要從系统動態思想,抓到結構的重心,進而懂得運用政策奬勵去撬動突破困境的槓桿點。(圖片取自網路)
柯P開春送了大紅包?
作者/黃丙喜(國家公益發展協進會理事長)
房子,對在都會工作的人、對年輕人是很痛苦的想像;改建,對居住在老舊社區的平民百姓則是不可能的任務。台北市長柯文哲最近提高了容積2倍的獎勵,又降低了回饋的比重,算是給市民開春大紅包。
「都市更新再生」和「危老房屋改造」,政府叫了五、六年,你知道成功的比率只是個位數嗎?為甚麼?一是建商太貪,投資報酬率沒超過40%,不做;二是住戶也太貪,產權坪換不回室內坪,不蓋;三是政府不願給獎勵,一些官員就是死守容積的框框。
這三個問題的核心是住戶的產權坪換室內坪的期待。這有道理嗎?不一定,但合乎人性嗎?想一想如果是你,這種一坪換一坪的以舊換新的期待,大概都人同此心。政治人物手握公權力,更要了解人性的合理期待,才能替衝突的各方找到競爭又合作的交集。
台北市中正區水源二、三期整宅,住戶有460戶,都更延宕了十年多。產權複雜固然是原因,改建了,自己換回的居住空間卻變小了,才是關鍵。我們一群學者自告奮勇参加一些都更社會溝通,發現這也是當前都更成功比率過低的主因,建議柯市長解決問題要從系统動態思想,抓到結構的重心,進而懂得運用政策奬勵去撬動突破困境的槓桿點。容積是當前都市更新的槓桿點,獎勵是撬開的動力。柯市長很精巧地打開了台北市都更不行的一條新路。
「都更不可能,別作白日夢。」水源整宅更新理事長范秀華曾說:「推得動都更,就把頭當椅子坐。」如今感謝柯文哲就是不放棄,終於把不可能的任務變可能,希望在柯卸任前能够拆屋重建,圓了住戶十幾年來想住新屋的夢。
居住正義的精義不是打擊富人的豪宅,而是落實平民買房和租屋的價格可合理負擔。內政部最近也將修法,降低房屋的公設比,減免社會住宅的地價稅和房屋稅,提高房東的租金所得免稅率,也都摸到健全房市供需的癢處。
房地產是個產業,也是市場。市場裡有不同的人,不同的需求;所以,供給方也要針對不同的需求,給他們不同的商品。經濟學近年最大的成就是心理學加入了行列。市場有隻看不見的手在運作,但要由政府這隻看得見的手去糾正它的失靈。房子可以愈蓋愈高,但我們的生活、工作和幸福都不能離天堂愈來愈遠。
作者簡介
黃丙喜,筆耕公共政策三十年,期許為國泰民安增動力,為社會公義添喉舌。
出身新聞媒體,而後轉任台灣大型和跨國企業,赴美獲管理學博士,先後在南洋理工大學、芬蘭厄爾托大學和台灣科技大學教授IMBA和EMBA學程,並任國發會、經濟部、衛福部等政府機構專案顧問,負責政策前瞻、國會溝通和危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