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茂吉細說台海危機史》《國統綱領》是虛有其「統」的具文! - umedia 優傳媒  

新聞 / 談古論今
齊茂吉細說台海危機史》《國統綱領》是虛有其「統」的具文!
2021-02-23 07:00:00
A+
A
A-

2015年李登輝終於說出實情:「我爲了說服國民黨大老,才制定國家統一綱領,以三個明確的條件,牽制、遏阻“統一”的動向。」(圖片取自網路)

 

 

《國統綱領》是虛有其「統」的具文!

 

作者/齊茂吉(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兼任教授)

 

1988年1月13日李登輝繼任蔣經國為中華民國總統後,面對國內外的複雜形勢,其中也包括兩岸關係,勢必要做出適度的回應。由於蔣氏父子執政期間,大陸籍的菁英始終視中國的統一為歷史必然,並懷有強烈的使命感,在這種氛圍中,李登輝入繼大統,難免受到國民黨大老的制約。

 

對於李登輝而言,唯有先行穩住陣腳,才能進而施展抱負。這種背景下,1990年10月7日,李登輝成立了國家統一委員會,並於1991年2月23日通過了《國家統一綱領》,成為指導大陸政策的最高方針。

 

宋心濂助成國統綱領》以應統派

 

《國統綱領》出自時任國安局長宋心濂的企畫,研擬作業由該局掌管大陸及國際情報研判的四處負責。在1990年2月主流及非主流之爭時,宋心濂操控情治大權,李登輝處處掌握機先而立於不敗之地,宋心濂功不可沒。與此同時,宋心濂秉承李登輝旨意,搞出了《國統綱領》,立下汗馬功勞,成為李登輝上台執政後的重要功臣。由於掛出了統一的招牌,一來緩和了黨內之爭,二來也可化解中共統戰的壓力。

 

在兩岸關係中,當時台灣具有的優勢主要有三:1、歷經「六四事件」後,歐美西方陣營對中共的制裁,中共處境艱困;2、台灣經濟遙遙領先大陸,台灣的GDP達到大陸的GDP約45%;3、台灣正逐步地由威權體制轉型為民主體制。

 

時任總統府秘書長蔣彥士生前透露,李登輝當年有意恊助海南島的農業發展,透過種植甘蔗技術的改良,增加蔗糖的產量,要蔣彥士向對岸釋出善意。李登輝具農業經濟的專長,又有豐富的實務經驗,以台灣的農業技術,再加上充裕的資金,應有一番作為,也有利於兩岸的良性互動。所以,《國統綱領》出爐後,當時中共內部確實有人看好李登輝,並寄希望於李登輝。

 

李登輝一意操作兩岸關係為兩國關係

 

表面上,李登輝擺出的姿態,不僅要繼續推動中國統一的大業,而且還要以台灣經驗為基礎,主導統一的進程;事實上,更重要的是,1991年4月30日李登輝宣告「終止動員戡亂時期」,不再視中共為「叛亂團體」,這却是李登輝操作兩岸關係走向兩國關係的第一步。

 

檢視《國統綱領》的內文,可以發現,李登輝的首要任務是維持台灣現狀,而非兩岸的統一。原則的第4點規定:「中國的統一,其時機與方式,首應尊重台灣地區人民的權益並維護其安全與福祉,……」言外之意,統一的前提就是台灣人民的同意。1994年5月,李登輝與司馬遼太郎的對談中,李登輝就說:「只要澈底地推行民主化,便不可能僅僅靠國共兩黨領導者的會談,來決定國家前途,也不容許未經雙方人民同意而擅作決定。」所謂的「公民自決」乃成為台灣人民的基本權益,這道防火牆,築的相當高。這種「高築牆,防統一」的設計,是《國統綱領》最重要的特色。

 

在進程方面,區分近程、中程及遠程。近程設定為「交流互惠階段」,在第1點中設立的防火牆如下:「大陸地區應積極推動經濟改革,逐步開放輿論,實行民主法治」。如依這項標準,2008年馬英文就任總統時,就無法進入中程階段,開放兩岸通航。所幸2006年2月27日總統陳水扁批示,國統會終止運作(cease to function),《國統綱領》終止適用(cease to apply),馬英九在無緊箍咒的束縛下,開創了兩岸關係新局,起碼在他任內沒有發生台海危機;但馬英九並未促成兩岸和談,走向統一。當時,馬英九再三强調在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下,他的大陸政策是「不統、不獨、不武」。

 

政治實體之謂模糊不清且暗藏玄機

 

此外,又在第1點中提出「在互惠中不否定對方為政治實體」,但未對政治實體(poitical entity)的涵義進行界定。在國際法中,構成國家實體的條件有4點:主權、政府、人民、領土。政治實體到底指涉什麼?顯然是模糊不清的。《台灣關係法》中也使用了「實體」這個概念,將台灣視同為外國及外國政府的實體。不難想像,李登輝要的就是這種「定位」。

 

1994年7月,陸委會編印「台海兩岸關係說明書」指出:「所謂政治實體一詞其含義相當廣泛,可以指一個國家、一個政府或一個政治組織。」換句話說,若界定為國家,兩岸就是兩個國家;若界定為政府,兩岸就是一國兩府;若界定為政治組織,各種政團多如牛毛,兩岸形同春秋時期。難怪,中共始終不接受「政治實體」的概念,更不可能承認「一個中國、兩個對等的政治實體」。

 

值得注意的是,「台海兩岸關係說明書」中又指出:「在兩岸關係的處理上,雙方既不屬於國與國間的關係;也有別於一般單純的國內事務。」這種解釋又與政治實體界定為國家的說法,相互矛盾。此外,若政治實體界定為國家,《國統綱領》豈不是異化為「獨立綱領」?

 

1993年8月31日,中共發表「台灣問題與中國的統一」白皮書,隻字未提《國統綱領》,再度重申「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問題是,不論中共提出什麽統一方案,李登輝都不會接受。

 

李登輝自承《國統綱領》為牽制遏阻統一

 

當初,李登輝曾「授權」美駐北京大使李潔明(James Lilley)傳話,當面向「六四事件」後出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保証「台灣不會宣佈獨立」。李潔明出身CIA特工,1973年美中互設聯絡辦事處時,季辛吉親手安插李潔明派駐北京聯絡辦事處,這條管道由季辛吉親自掌控。基於對等原則,中方也指派1名情報幹部進駐華盛頓。在未正式建交前,這種安排相當特殊。由此可見,李潔明的份量不容小覷。

 

蔣經國病歿後,李登輝權位不穩之際,利用李潔明傳話,一來取信美國,二來拉美國背書,的確也是高招。不過,李登輝找了專門搞顛覆滲透的李潔明傳話,江澤民內心怎麽想,就不得而知了。

 

但李登輝的實際作為,往往却是言行不一,反覆無常,再加上執政後,島內台獨聲勢不斷看漲,這份白皮書坦言:「近年來,台灣島內“台獨”活動日形囂張,給兩岸關係的發展和國家和平統一投下了陰影。」

 

2015年李登輝出版的《新.台灣的主張》,終於說出實情:「我爲了說服國民黨大老,才制定這項國家統一綱領。目的在於制定三個明確條件,以牽制、遏阻“統一”的動向。然而表面上又不能明講。」這才是李登輝內心的真實告白。

 

內外皆知《國統綱領》實為「不統一綱領」

 

邰培德(Patrick Tyler)即一針見血的指出李登輝的招式:「相反的,他把焦點放在分離主義的政治運作。……不論與大陸進行何種談判,他都帶著恨意進行,……他對統一問題保持距離,……」

 

一位總統府副秘書長級的高官,在某大學的一場演講中透露,當時府內的大員非常清楚李登輝想要什麼,事實上《國統綱領》就是「不統一綱領」!

 

1999年5月7日,美機B2用5枚精確制導炸彈(JDAM)轟炸中方駐南斯拉夫大使館,3名記者遇難,大陸爆發自發性反美風潮,中方外交部緊急約見了美駐北京大使,提出最强烈抗議,中美關係惡化。李登輝一看機不可失,於7月9日接受「德國之聲」記者訪問時,正式抛出兩岸是「特殊的國與國關係」,也就是所謂的「兩國論」,當時李登輝宣稱是為了對抗北京即將宣佈「台灣是中國叛離的一省」而來。

 

在歷經台海三次危機,兩岸關係逐漸解凍之際,海恊會會長汪道涵行將來台訪問,中共怎麼可能抛出這種論述?筆者存疑。更何況,「叛離」也不是中共的政治語言。

 

這一系列發展顯示,《國統綱領》根本就是虛有其「統」的具文!

 

 

2015年李登輝終於說出實情:「我爲了說服國民黨大老,才制定國家統一綱領,以三個明確的條件,牽制、遏阻“統一”的動向。」(圖片取自網路)

 

 

《國統綱領》是虛有其「統」的具文!

 

作者/齊茂吉(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兼任教授)

 

1988年1月13日李登輝繼任蔣經國為中華民國總統後,面對國內外的複雜形勢,其中也包括兩岸關係,勢必要做出適度的回應。由於蔣氏父子執政期間,大陸籍的菁英始終視中國的統一為歷史必然,並懷有強烈的使命感,在這種氛圍中,李登輝入繼大統,難免受到國民黨大老的制約。

 

對於李登輝而言,唯有先行穩住陣腳,才能進而施展抱負。這種背景下,1990年10月7日,李登輝成立了國家統一委員會,並於1991年2月23日通過了《國家統一綱領》,成為指導大陸政策的最高方針。

 

宋心濂助成國統綱領》以應統派

 

《國統綱領》出自時任國安局長宋心濂的企畫,研擬作業由該局掌管大陸及國際情報研判的四處負責。在1990年2月主流及非主流之爭時,宋心濂操控情治大權,李登輝處處掌握機先而立於不敗之地,宋心濂功不可沒。與此同時,宋心濂秉承李登輝旨意,搞出了《國統綱領》,立下汗馬功勞,成為李登輝上台執政後的重要功臣。由於掛出了統一的招牌,一來緩和了黨內之爭,二來也可化解中共統戰的壓力。

 

在兩岸關係中,當時台灣具有的優勢主要有三:1、歷經「六四事件」後,歐美西方陣營對中共的制裁,中共處境艱困;2、台灣經濟遙遙領先大陸,台灣的GDP達到大陸的GDP約45%;3、台灣正逐步地由威權體制轉型為民主體制。

 

時任總統府秘書長蔣彥士生前透露,李登輝當年有意恊助海南島的農業發展,透過種植甘蔗技術的改良,增加蔗糖的產量,要蔣彥士向對岸釋出善意。李登輝具農業經濟的專長,又有豐富的實務經驗,以台灣的農業技術,再加上充裕的資金,應有一番作為,也有利於兩岸的良性互動。所以,《國統綱領》出爐後,當時中共內部確實有人看好李登輝,並寄希望於李登輝。

 

李登輝一意操作兩岸關係為兩國關係

 

表面上,李登輝擺出的姿態,不僅要繼續推動中國統一的大業,而且還要以台灣經驗為基礎,主導統一的進程;事實上,更重要的是,1991年4月30日李登輝宣告「終止動員戡亂時期」,不再視中共為「叛亂團體」,這却是李登輝操作兩岸關係走向兩國關係的第一步。

 

檢視《國統綱領》的內文,可以發現,李登輝的首要任務是維持台灣現狀,而非兩岸的統一。原則的第4點規定:「中國的統一,其時機與方式,首應尊重台灣地區人民的權益並維護其安全與福祉,……」言外之意,統一的前提就是台灣人民的同意。1994年5月,李登輝與司馬遼太郎的對談中,李登輝就說:「只要澈底地推行民主化,便不可能僅僅靠國共兩黨領導者的會談,來決定國家前途,也不容許未經雙方人民同意而擅作決定。」所謂的「公民自決」乃成為台灣人民的基本權益,這道防火牆,築的相當高。這種「高築牆,防統一」的設計,是《國統綱領》最重要的特色。

 

在進程方面,區分近程、中程及遠程。近程設定為「交流互惠階段」,在第1點中設立的防火牆如下:「大陸地區應積極推動經濟改革,逐步開放輿論,實行民主法治」。如依這項標準,2008年馬英文就任總統時,就無法進入中程階段,開放兩岸通航。所幸2006年2月27日總統陳水扁批示,國統會終止運作(cease to function),《國統綱領》終止適用(cease to apply),馬英九在無緊箍咒的束縛下,開創了兩岸關係新局,起碼在他任內沒有發生台海危機;但馬英九並未促成兩岸和談,走向統一。當時,馬英九再三强調在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下,他的大陸政策是「不統、不獨、不武」。

 

政治實體之謂模糊不清且暗藏玄機

 

此外,又在第1點中提出「在互惠中不否定對方為政治實體」,但未對政治實體(poitical entity)的涵義進行界定。在國際法中,構成國家實體的條件有4點:主權、政府、人民、領土。政治實體到底指涉什麼?顯然是模糊不清的。《台灣關係法》中也使用了「實體」這個概念,將台灣視同為外國及外國政府的實體。不難想像,李登輝要的就是這種「定位」。

 

1994年7月,陸委會編印「台海兩岸關係說明書」指出:「所謂政治實體一詞其含義相當廣泛,可以指一個國家、一個政府或一個政治組織。」換句話說,若界定為國家,兩岸就是兩個國家;若界定為政府,兩岸就是一國兩府;若界定為政治組織,各種政團多如牛毛,兩岸形同春秋時期。難怪,中共始終不接受「政治實體」的概念,更不可能承認「一個中國、兩個對等的政治實體」。

 

值得注意的是,「台海兩岸關係說明書」中又指出:「在兩岸關係的處理上,雙方既不屬於國與國間的關係;也有別於一般單純的國內事務。」這種解釋又與政治實體界定為國家的說法,相互矛盾。此外,若政治實體界定為國家,《國統綱領》豈不是異化為「獨立綱領」?

 

1993年8月31日,中共發表「台灣問題與中國的統一」白皮書,隻字未提《國統綱領》,再度重申「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問題是,不論中共提出什麽統一方案,李登輝都不會接受。

 

李登輝自承《國統綱領》為牽制遏阻統一

 

當初,李登輝曾「授權」美駐北京大使李潔明(James Lilley)傳話,當面向「六四事件」後出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保証「台灣不會宣佈獨立」。李潔明出身CIA特工,1973年美中互設聯絡辦事處時,季辛吉親手安插李潔明派駐北京聯絡辦事處,這條管道由季辛吉親自掌控。基於對等原則,中方也指派1名情報幹部進駐華盛頓。在未正式建交前,這種安排相當特殊。由此可見,李潔明的份量不容小覷。

 

蔣經國病歿後,李登輝權位不穩之際,利用李潔明傳話,一來取信美國,二來拉美國背書,的確也是高招。不過,李登輝找了專門搞顛覆滲透的李潔明傳話,江澤民內心怎麽想,就不得而知了。

 

但李登輝的實際作為,往往却是言行不一,反覆無常,再加上執政後,島內台獨聲勢不斷看漲,這份白皮書坦言:「近年來,台灣島內“台獨”活動日形囂張,給兩岸關係的發展和國家和平統一投下了陰影。」

 

2015年李登輝出版的《新.台灣的主張》,終於說出實情:「我爲了說服國民黨大老,才制定這項國家統一綱領。目的在於制定三個明確條件,以牽制、遏阻“統一”的動向。然而表面上又不能明講。」這才是李登輝內心的真實告白。

 

內外皆知《國統綱領》實為「不統一綱領」

 

邰培德(Patrick Tyler)即一針見血的指出李登輝的招式:「相反的,他把焦點放在分離主義的政治運作。……不論與大陸進行何種談判,他都帶著恨意進行,……他對統一問題保持距離,……」

 

一位總統府副秘書長級的高官,在某大學的一場演講中透露,當時府內的大員非常清楚李登輝想要什麼,事實上《國統綱領》就是「不統一綱領」!

 

1999年5月7日,美機B2用5枚精確制導炸彈(JDAM)轟炸中方駐南斯拉夫大使館,3名記者遇難,大陸爆發自發性反美風潮,中方外交部緊急約見了美駐北京大使,提出最强烈抗議,中美關係惡化。李登輝一看機不可失,於7月9日接受「德國之聲」記者訪問時,正式抛出兩岸是「特殊的國與國關係」,也就是所謂的「兩國論」,當時李登輝宣稱是為了對抗北京即將宣佈「台灣是中國叛離的一省」而來。

 

在歷經台海三次危機,兩岸關係逐漸解凍之際,海恊會會長汪道涵行將來台訪問,中共怎麼可能抛出這種論述?筆者存疑。更何況,「叛離」也不是中共的政治語言。

 

這一系列發展顯示,《國統綱領》根本就是虛有其「統」的具文!

 

 

加入好友
優傳媒 版權所有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著作權與轉載授權 / 合作夥伴 / 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