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宇涉獵》哪一座瀑布是世上之最? - umedia 優傳媒  

新聞 / 百家爭鳴
穹宇涉獵》哪一座瀑布是世上之最?
2021-02-22 07:00:00
A+
A
A-

  北美洲尼加拉瀑布流向圖。

 

哪一座瀑布是世上之最?

 

作者/劉敦仁

 

每次談到世界上的著名瀑布時,經常會被問起,筆者最喜歡的瀑布是那一座?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因為世界上最著名的三大瀑布各有特色,參觀者對其的愛好也有所不同。就好似社會人群中對酒的嗜好是一樣。台灣居民喜愛金門高粱,大陸卻偏愛茅台或五糧液,筆者的最愛卻是阿根廷的Malbac 紅葡萄酒。

 

這三大瀑布分佈在北美洲、南美洲和非洲。它們是尼加拉瀑布 (Niagara Falls),伊瓜蘇瀑布 (Iguazu Falls) 及維多利亞瀑布 (Victoria Falls)。有趣的是三座瀑布都是位在兩個國家邊界上。

 

尼加拉瀑布介於加拿大和美國之間。伊瓜蘇瀑布的位置在阿根廷、巴西及巴拉圭三國分界線上,瀑布的實際交會點就在阿根廷及巴西之間。而非洲的維多利亞瀑布位在非洲南邊由津巴布韋 (Zimbabwei) 和贊比亞 (Zambia) 共享。因此許多人會提出一個問題,兩個國家共享一座瀑布,難道就真沒有任何爭執嗎?

 

的確,美國和加拿大和平相處,共同維護瀑布的尊榮,共享開發的水力發電。兩國之間有彩虹橋相連,方便雙方旅客直接來往。美國方面與紐約州銜接,距瀑布最近的城市 ‘水牛城’ (Buffalo) 只有二十公里,車行 24分鐘即可抵達。加拿大這邊距離多倫多130公里,雖然有420高速公路相通,但在抵達瀑布前是一段普通公路,所以駕車時間需要一小時三十分鐘。

 

尼加拉瀑布是由三座瀑布組成,在美國這一邊有兩座,較大的一座名為 ‘美國瀑布’,旁邊有座小瀑布,形狀如同新娘面紗,名之為 ‘新娘面紗瀑布’ (Bridal Veil Falls),這個極為浪漫的名稱不知出自於誰。

 

 尼加拉瀑布全貌,左邊是美國的 ‘美國瀑布’ 及 ‘新娘面紗瀑布’,右邊則是加拿大方面的 ‘馬蹄瀑布’。

 

加拿大這邊稱為 ‘馬蹄瀑布’ (Horseshoe Falls),也是整座尼加拉瀑布的精華所在,許多美國人都會駕車到加拿大一睹瀑布的真容。由於 ‘馬蹄瀑布’ 的氣勢雄偉,億萬立方米的河水形成水柱如同千軍萬馬順著岩石向下奔騰,發出巨雷般的咆哮聲而震撼人心。

 

 加拿大一邊的瀑布夜景,有燈光及音響效果。

 

‘馬蹄瀑布’ 的吸引力,為當地旅遊帶動了蓬勃的商業發展,除了商店餐館外,還有旋轉餐廳的設置。遊客居高臨下,在享受佳餚美酒的同時,瀑布的美景也一覽無遺。尤其是晚上隨著燈光的變幻,遊客如入仙境。

 

到加拿大的遊人,幾乎全都專注在雄偉壯觀的自然景觀,至於瀑布邊石牆上為紀念原籍古巴著名詩人霍塞.瑪俐亞.艾瑞迪亞 (Jose Maria Herediay Heredia 1803-1839) 所鑲嵌的紀念銅匾,似乎沒有引起任何遊客的注意。

 

 尼加拉瀑布邊上鑲嵌著紀念古巴詩人的銅匾。

 

美洲文學界曾有如此的讚譽,既然北美洲出現了艾德加.艾倫坡 (Edgar Allen Poe 1809-1849) 和沃爾特.惠特曼 (Walt Whitman 1819-1892) 兩位大詩人,那麼霍塞.瑪俐亞.艾瑞迪亞就是當之無愧的拉丁美洲大詩人。

 

艾瑞迪亞在短暫的生命中,年僅十九歲時即因為在故國古巴抗爭西班牙的殖民,被迫流亡到墨西哥和美國。流亡的生活激發了他借詩歌為自由呼喊。他在到達尼加拉瀑布後,受到大自然的美景感召,賦予了他靈感而創作著名詩集 ‘尼加拉的讚頌’ (El Cantor del Niagsra),成為拉丁美洲爭取自由獨立的文學名作。

 

1955年世界童子軍在尼加拉舉行露營大會時,古巴童子軍代表隊為艾瑞迪亞豎立了這塊銅匾,到1989年移到現在的位置。為這個世界聞名的風景區增添幾分文學的氣氛。

 

多年來,這座氣勢磅礴的大瀑布一直是冒險玩命者的樂園,其中居然不乏女性的參與,而第一個跳進瀑布的居然是一位女教師安妮.泰勒 (Annie Taylor 1838-1921)。她在1901年突發奇想,要縱身跳下尼加拉瀑布,目的是藉此引起社會轟動效應,以賺取養老的財務支持。於是製作了一個橡木桶,裡面放置了床疊及枕頭。

 

 

 1901年第一位用橡木桶隨瀑布沖入大河中的63歲女教師。

 

為安全起見,她先用一隻小貓作實驗,讓它隨木桶沖下瀑布,看是否能存活。這隻小貓乘坐的木桶在下游撈起後,安然無恙。於是泰勒女士在10月24日成為尼加拉瀑布中有史以來第一位女士完成了這項 ‘壯舉’。她回來之後夢想能通過演講及拍攝電影謀取利益,但最終仍然是在養老院中安息。

 

歷史上有記載,自1850年以來的150年中,尼加拉瀑布中曾發現高達五千具的遺體。平均每年有20-30人因為意外而喪生,其中大部分是 ‘自殺’。但政府從不公布死亡者的名字及因由。

 

維多利亞瀑布介於津巴布韋和贊比亞之間,風景中仍然保有幾分原始的風貌。遊人在參觀時,有可能在瀑布頂上 ‘魔鬼池’ (Devel’s Pool) 遇到來訪的不速之客 — 鱷魚。觀光途中也有和犀牛相遇的機會,沼澤中還會看到河馬的芳蹤。

 

 非洲 ‘維多利亞瀑布’ 全貌,上面是著名的 ‘魔鬼池’,前面的鐵橋連結辛巴威及尚比亞。

 

這兩個國家是由英國殖民的羅德西亞 (Rhodesia) 演變而來。北羅德西亞於1964年獨立為贊比亞,而南羅德西亞到1980年才獨立為津巴布韋,結束了自十九世紀被英國奴役的黑暗時代。

 

但是英國人在這裡仍然留下不少痕跡。如1905年修建連結津巴布韋和贊比亞的李文斯頓大橋,就是以英國傳教士大衛.李文斯頓 (David Livingstone 1813-1873)的名字為名。李文斯頓在1855年11月16日首次發現這個大瀑布,用英國女王維多利亞的名字為這座瀑布命名。

 

實際上歷史上早有記載,十六世紀時期,葡萄牙天主教耶穌會神父岡薩羅.達.希爾威伊拉 (Goncalo da Silveira 1526-1561) 被派往非洲建立宗教基地,去世前曾到達贊貝西河 (Zambezi River) 流域一帶,也就是瀑布的發源地。

 

因為英國人後來的殖民政策,勢力強大,有可能葡萄牙傳教士的歷史因此被淹沒。今天旅客如要順瀑布逆流而上到達 ‘魔鬼池’ 遊覽,就必須到河中間的 ‘李文斯頓島’ 出發才能抵達。就這樣李文斯頓的名字在當地隨處可見。

 

‘維多利亞瀑布是由四座瀑布所組成,它們是 ‘魔鬼瀑布’ (Devil’s Cataract)、 ‘主瀑布’ (Main Falls)、 ‘彩虹瀑布’ (Rainbow Falls),及 ‘東方瀑布’ (Eastern Falls)。其中百分之八十的瀑布景區位在津巴布韋這邊,四組瀑布相互連接,形成一片寬闊而壯觀的水幕。巨大的轟隆聲響遠達40公里以外;其濺出的水花形成迷濛的霧氣,高達四百公尺,五十公里外也能得見。兩者結合,當地原住民為其取名為 Mosi-o-tunya ,意思是 ‘能發出雷聲的煙霧’。也因此該瀑布被榮冠世界七大自然奇蹟之一。

 

 維多利亞瀑布在水位上漲時發出雷聲轟鳴的迷霧,是一奇景。

 

 

與 ‘尼加拉瀑布’ 相比,’維多利亞瀑布’ 很少發生事故,但在1910年曾發生一起悲劇。兩位白人摩絲夫人 (Mrs. Moss) 及奧查德先生 (Mr. Orchard) 在瀑布上方的長島附近划獨木舟,被河馬撞翻而掉入水中,不幸被鱷魚咬得支離破碎。

 

至於 ‘魔鬼池’ 因為位在瀑布上方的斷崖處,即使再大膽的旅客,見到那巨浪般的水流也不由得膽戰心驚。所以當地嚴格規定,需要前往魔鬼池的觀光客,必須要參加李文斯頓單位組織的團隊。到了魔鬼池,旅客如有意在池中戲水,導遊會在水裡給客人加上適當的保護。但也不乏有吃了豹子膽的獨行旅客,難免行險生事。

 

為了發展旅遊,當地商業機構在李文斯頓橋附近裝設了 ‘蹦極’ 。2011年一位澳大利亞女子在該地旅遊時,冒險去玩蹦極,不料彈力繩被卡住,導致該女子從24米高處掉入贊貝西河中。

 

因為有英國殖民的歷史背景,迄今在 ‘維多利亞瀑布’ 旅遊區仍然可以感受到濃郁的英國殖民氣息,除了各景點的名稱外,當地的星級酒店皆以英國經營為主,所以內部的陳設及佈局就不免令人產生如同在英國的感覺,將筆者的遊興降到了最低。

 

 拉丁美洲瀑布分佈圖。

 

‘伊瓜蘇瀑布’ 在原住民心目中的名字是 ‘塞翁果’ (Seongo) 或是 ‘穹威’ (Chongwe),迄今這個原始名稱在當地仍普遍使用。它的意思是 ‘彩虹之地’,代表著瀑布在原住民心目中極其崇高的地位。

 

拉丁美洲的 ‘伊瓜蘇瀑布’ 景觀和前兩者截然不同,它在阿根廷、巴西及巴拉圭三國之間相接壤,形成三角鼎力的氣勢。但是瀑布的位置就介於阿根廷和巴西之間。旅客可以從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 (Buenos Aires) 乘坐航機直達伊瓜蘇機場。’伊瓜蘇瀑布’ 位在阿根廷密西翁奈斯省 (Miosiones) ,航程距離約為1064公里。從巴西的里約熱內盧直飛阿根廷的伊瓜蘇瀑布機場,航程為1495公里。瀑布約百分之七十五的美景在阿根廷這一邊,觀光客人多半從阿根廷入境就不言而喻了。

 

 ‘伊瓜蘇瀑布‘ 全貌。

 

‘伊瓜蘇瀑布’ 的整體環境層次分明,周圍都是參天大樹,將瀑布圍繞在其中。呈現在旅客面前的是藍天、綠樹青山和白茫茫的瀑布,沒有 ‘尼加拉瀑布’ 濃郁的商業氣息,也找不到 ‘維多利亞瀑布’ 的原始氛圍。它分成上伊瓜蘇,下伊瓜蘇及 ‘魔鬼喉頭’ (Gardanta del Diablo),後者是瀑布整體中的精華所在。

 

在這優美的自然環境裡,也曾有西班牙征服者的腳印。歷史記載著第一個到達 ‘伊瓜蘇瀑布’ 的西班牙探險者是阿爾瓦爾.魯聶茲.卡貝薩.迪.瓦卡 (Alvar Nunez Cabeza de Vaca 1490-1559) 。相傳這位歐洲征服者,在侵略美洲歷史中,不同於其他的殖民者,他是唯一一位不僅對當地原住民的生活風俗習慣有著深入瞭解,更對原住民深具同情心的人。

 

他在1527年加入西班牙另一位征服者班非羅.德.納爾瓦艾茲 (Panfilo de Narvaez 1490-1528) 一同出征。征途中雙方因意見分歧分道揚鑣,瓦卡率領著他的隊伍在美國的西南部(即今天的佛羅里達地區) 、墨西哥等地繼續他的征程,因為地形的不熟悉,而且受到接二連三強風襲擊,船隻嚴重損壞,人員大量傷亡,最後連他自己,只剩下四人倖存。一路跋涉,通過不同的原住民部落,用他的謙卑言行,甘願為原住民從事勞役工作,並用他的醫學常識治癒了不少原住民的疾病,獲得他們的信任。這些原住民還慷慨地為他提供協助和保護。

 

 美國佛羅里達州為紀念第一位登陸的白人紀念碑。

 

經歷了八年的艱辛探險,瓦卡終於在1537年回到西班牙,根據他的記憶寫下了 ‘友好關係’ (La Relacion) 一書,於1542年出版,寫出他在美國西南角及墨西哥等地的艱辛歷程中,如何觀察一個接一個原住民時,對他們的生活起居習慣有了深入的瞭解。後來的歷史學家公認,他對原住民表達了公平且是最準確的描述,反映出他對原住民的真實同情心。

 

他在1540年重返美洲,這次的行程得到西班牙朝廷對他的委任,成為巴拉圭的總督,並榮獲貴族才能得到的殖民地最高軍事頭銜 (Adelantado)。遺憾的是,在他任期內因為行政效率的低落,於1544年被撤職後押返西班牙受審,雖然後來免於刑事,卻從此沒有再回到美洲。

 

 ’伊瓜蘇瀑布‘ 中國家公園裡的觀光火車。

 

他在這最後一次的拉丁美洲行程中,曾經經過阿根廷及巴拉圭的邊界河流地段,從而成為發現 ‘伊瓜蘇瀑布’ 的第一人。

 

‘伊瓜蘇瀑布’ 原意來自於圖必 (Tupi) 部落民族的語言,意思是 ‘大水’。這個民族早在2900年之前就已經定居在巴西亞馬遜雨林中,後來逐漸向南方遷移。相傳在古老時代,有一個神祗愛上一個名叫乃依琵 (Naipi) 的美貌姑娘,但這個姑娘卻跟隨她心儀的凡俗青年塔羅巴 (Taroba) ,相偕划獨木舟逃走。神祗一怒之下將河道劈為數段,成為錯落的瀑布,他並詛咒這對男女永遠隨著瀑布墜落。

 

這則傳說與當今的伊瓜蘇瀑布分佈情況頗有相似之處。瀑布因為河床中遍佈小島,將水流分成不同方向,而且錯落有致,形成上伊瓜蘇和下伊瓜蘇兩大部分,中間是一個分佈有250個到300個大小不同的瀑布,然後經過一個斷崖,匯聚成萬馬奔騰般的巨浪,湧入時發出轟隆巨響。由於地勢險要,如同巨獸的咽喉,不斷吞下巨浪,所以給它取名為 ‘魔鬼咽喉’ (Garganta del Diablo) ,形成整座瀑布之間的精華所在。當地旅遊部門在咽喉上架設有鐵橋,遊客通過腳下如鐵網般的踏板空隙,可以看到奔騰不息的水流,的確膽戰心驚,但也是整個旅程中最值得回味的一幕

 

 筆者夫婦在 ’伊瓜蘇瀑布‘ 的 ’魔鬼咽喉‘ 前留影。

 

也因此筆者夫婦對這座瀑布有著特殊的情懷,除了上下錯落的瀑布所賦予的自然景色之外,就是瀑布邊上的國家公園所提供的便利,是其他兩座瀑布無法比擬的。伊瓜蘇國家公園裡的喜來登酒店,為觀光旅客提供了不少的便捷。筆者夫婦在前往觀光前,就預訂了客房。搭機抵達後,從機場搭乘出租車到國家公園,支付入園費後,即可直接駛入公園中的酒店。

 

下榻在該酒店,省卻了入園諸多繁瑣手續,也因為設備完善,入住的旅客不必擔心一天的三餐供應。而且在休閒時間裡,可以隨時漫步在濃蔭蔽日的公園裡,欣賞不知名且發出陣陣清香的珍奇花草。徒步前往 ‘伊瓜蘇瀑布’ 也只需幾分鐘即可到達。

 

酒店周遭有一群不請自來,隨時光顧的不速之客:成群的猴子。它們對旅客不僅沒有絲毫畏懼,有甚者還經常與旅客擺出針鋒相對的姿態。他們的神態豪邁,動作利索,不費吹灰之力即可從一層樓翻越到另一層樓。所以酒店立有告示,警告旅客隨時隨地要將陽台通往室內的玻璃門窗關好,稍有不慎,這些不速之客就會登堂入室, 展示它們喧賓奪主的威力了。

 

 伊瓜蘇國家公園裡喜來登度假酒店裡的猴子群

 

毋庸置疑的是,這三座瀑布被公認為世上最具震撼力的大瀑布,而且千姿百態各有千秋,它們的雄姿每年吸引大量遊人遠涉重洋,親臨其境一睹為快。至於究竟哪座瀑布最雄偉,或是哪座瀑布水量最大,只要從他們的高度及寬度分析,即可一窺究竟。

 

‘尼加拉瀑布’ 高51米,寬120米,’維多利亞瀑布’ 高108米 (是 ‘尼加拉瀑布’ 高度的兩倍),寬1708米。而 ‘伊瓜蘇瀑布’ 高64-82米之間,寬2700米 (較 ‘維多利亞瀑布’ 寬度多三分之一)。三座瀑布年均水流量分別是 ‘尼加拉瀑布’ 2407立方米每秒 (較 ‘伊瓜蘇瀑布’ 多百分之三十左右),’維多利亞瀑布’ 是1708立方米每秒,’伊瓜蘇瀑布’ 則是1746立方米每秒。所以三者在各方面幾乎是不相伯仲。但是 ‘維多利亞瀑布’ 被公認為世上最大的水簾幕,‘尼加拉瀑布’ 則因為加拿大及美國的界限,形成兩個不同的瀑布,而 ‘伊瓜蘇瀑布’ 雖然面積最大,卻因為不同的間隔,成為275座大小高低截然不同的瀑布。

 

事實上,三座瀑布均不具備稱為陸地上最高的瀑布,這項榮譽只能歸之於委內瑞拉 (Venezuela) 的 ‘克內帕庫帕爾瀑布’ (Kerepakupal Meri) ,它高達979米,’維多利亞瀑布’ 108米的高度幾無法與之相抗衡。

 

 地球上的最高瀑布在委內瑞拉

 

然而地球上最大的瀑布並不在陸地上,卻是隱藏在深海處,它是迄今為止一座仍然保有諸多神秘莫測的水下瀑布,名叫 ‘丹麥海峽瀑布’ (Denmark Strait Cataract) ,位在丹麥海峽、界於冰島和格林蘭島之間的海底。它自格林蘭島南邊海底平面600米處,開始下墜直到海底約3000米處,形成一條高達3505米頗為壯觀的海底瀑布,它是因丹麥海峽兩邊密度不同的水量而形成。海峽東邊的水溫較西邊的水溫低,因此當兩種不同水系在海峽的頂脊相遇時,低溫較大水量從上向下流動時,較溫的水量處於下方。

 

 地球上最大的水下瀑布:丹麥海峽瀑布。

 

歷史上在巴拉圭和巴西之間曾有一座瀑布名叫 ‘瓜伊拉瀑布’ (Guaira Falls),它的水流量是 ‘維多利亞瀑布’ 的十二倍。這座瀑布已經從地球上消失了。而 ‘丹麥海峽瀑布’ 的水流量是五百萬立方米每秒,為 ‘瓜伊拉瀑布’ 的三百五十倍。可見這座水下瀑布的威力。

 

這個瀑布迄今為止還沒有任何旅客曾經觀光,所以如用 ‘處女瀑布’ 一詞來形容它絕不為過。也許在地球上觀光遊客對當前存在的景點開始產生厭倦時,會觸發對水下瀑布開發的動機。何況有人分析,三座著名瀑布因為氣候的變化,遲早有乾枯或起變化的一天。

 

那麼在尋求刺激的驅動下,人類的智慧既然已經有太空人的出現,那麼 ‘水底瀑布觀光潛艇’ 等稀奇古怪的運輸工具也許就有問世的一天,來滿足人類的好奇心。只是如同第一位藏在橡木桶裡,隨著 ‘尼加拉瀑布’ 衝向河道的女士,地球上何時會出現有足夠勇氣跳入 ‘丹麥海峽瀑布’ 的第一位奇人呢?

 

(2021年1月30日完稿於溫哥華)

 

作者簡介

劉敦仁,出生於上海,幼年時隨父母遷居臺灣,在臺灣修畢大學後,負笈西班牙,專研西班牙文學及世界藝術史,後移居義大利,在梵蒂岡擔任大公會新聞辦公室中文組工作,工作結束後,入羅馬大學研習宗教考古,專題為羅馬的地下古墓。

 

1960年代曾任聯合報駐馬德里及羅馬特派員,撰寫歐洲文化藝術航訊,頗富盛名。 其後因工作需要,移居加拿大,先後在多倫多大學和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繼續西班牙文學研究,隨後在加拿大從事教學工作,並赴英國及上海等地講學逾14年。

 

1978年第一次作大陸之行,此行使他決定放棄教學工作,而轉為文化交流,進行美國、加拿大和大陸之間的教育和文化交流工作迄今。

 

2012年是中華民族建立共和百周年的一年, 他特地邀請了六十餘位辛亥先輩後裔執筆撰文, 並彙編成《民族魂》一書出版。近作外交耆宿劉師舜大使的傳記,是他費時十年的心血結晶。

 

  北美洲尼加拉瀑布流向圖。

 

哪一座瀑布是世上之最?

 

作者/劉敦仁

 

每次談到世界上的著名瀑布時,經常會被問起,筆者最喜歡的瀑布是那一座?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因為世界上最著名的三大瀑布各有特色,參觀者對其的愛好也有所不同。就好似社會人群中對酒的嗜好是一樣。台灣居民喜愛金門高粱,大陸卻偏愛茅台或五糧液,筆者的最愛卻是阿根廷的Malbac 紅葡萄酒。

 

這三大瀑布分佈在北美洲、南美洲和非洲。它們是尼加拉瀑布 (Niagara Falls),伊瓜蘇瀑布 (Iguazu Falls) 及維多利亞瀑布 (Victoria Falls)。有趣的是三座瀑布都是位在兩個國家邊界上。

 

尼加拉瀑布介於加拿大和美國之間。伊瓜蘇瀑布的位置在阿根廷、巴西及巴拉圭三國分界線上,瀑布的實際交會點就在阿根廷及巴西之間。而非洲的維多利亞瀑布位在非洲南邊由津巴布韋 (Zimbabwei) 和贊比亞 (Zambia) 共享。因此許多人會提出一個問題,兩個國家共享一座瀑布,難道就真沒有任何爭執嗎?

 

的確,美國和加拿大和平相處,共同維護瀑布的尊榮,共享開發的水力發電。兩國之間有彩虹橋相連,方便雙方旅客直接來往。美國方面與紐約州銜接,距瀑布最近的城市 ‘水牛城’ (Buffalo) 只有二十公里,車行 24分鐘即可抵達。加拿大這邊距離多倫多130公里,雖然有420高速公路相通,但在抵達瀑布前是一段普通公路,所以駕車時間需要一小時三十分鐘。

 

尼加拉瀑布是由三座瀑布組成,在美國這一邊有兩座,較大的一座名為 ‘美國瀑布’,旁邊有座小瀑布,形狀如同新娘面紗,名之為 ‘新娘面紗瀑布’ (Bridal Veil Falls),這個極為浪漫的名稱不知出自於誰。

 

 尼加拉瀑布全貌,左邊是美國的 ‘美國瀑布’ 及 ‘新娘面紗瀑布’,右邊則是加拿大方面的 ‘馬蹄瀑布’。

 

加拿大這邊稱為 ‘馬蹄瀑布’ (Horseshoe Falls),也是整座尼加拉瀑布的精華所在,許多美國人都會駕車到加拿大一睹瀑布的真容。由於 ‘馬蹄瀑布’ 的氣勢雄偉,億萬立方米的河水形成水柱如同千軍萬馬順著岩石向下奔騰,發出巨雷般的咆哮聲而震撼人心。

 

 加拿大一邊的瀑布夜景,有燈光及音響效果。

 

‘馬蹄瀑布’ 的吸引力,為當地旅遊帶動了蓬勃的商業發展,除了商店餐館外,還有旋轉餐廳的設置。遊客居高臨下,在享受佳餚美酒的同時,瀑布的美景也一覽無遺。尤其是晚上隨著燈光的變幻,遊客如入仙境。

 

到加拿大的遊人,幾乎全都專注在雄偉壯觀的自然景觀,至於瀑布邊石牆上為紀念原籍古巴著名詩人霍塞.瑪俐亞.艾瑞迪亞 (Jose Maria Herediay Heredia 1803-1839) 所鑲嵌的紀念銅匾,似乎沒有引起任何遊客的注意。

 

 尼加拉瀑布邊上鑲嵌著紀念古巴詩人的銅匾。

 

美洲文學界曾有如此的讚譽,既然北美洲出現了艾德加.艾倫坡 (Edgar Allen Poe 1809-1849) 和沃爾特.惠特曼 (Walt Whitman 1819-1892) 兩位大詩人,那麼霍塞.瑪俐亞.艾瑞迪亞就是當之無愧的拉丁美洲大詩人。

 

艾瑞迪亞在短暫的生命中,年僅十九歲時即因為在故國古巴抗爭西班牙的殖民,被迫流亡到墨西哥和美國。流亡的生活激發了他借詩歌為自由呼喊。他在到達尼加拉瀑布後,受到大自然的美景感召,賦予了他靈感而創作著名詩集 ‘尼加拉的讚頌’ (El Cantor del Niagsra),成為拉丁美洲爭取自由獨立的文學名作。

 

1955年世界童子軍在尼加拉舉行露營大會時,古巴童子軍代表隊為艾瑞迪亞豎立了這塊銅匾,到1989年移到現在的位置。為這個世界聞名的風景區增添幾分文學的氣氛。

 

多年來,這座氣勢磅礴的大瀑布一直是冒險玩命者的樂園,其中居然不乏女性的參與,而第一個跳進瀑布的居然是一位女教師安妮.泰勒 (Annie Taylor 1838-1921)。她在1901年突發奇想,要縱身跳下尼加拉瀑布,目的是藉此引起社會轟動效應,以賺取養老的財務支持。於是製作了一個橡木桶,裡面放置了床疊及枕頭。

 

 

 1901年第一位用橡木桶隨瀑布沖入大河中的63歲女教師。

 

為安全起見,她先用一隻小貓作實驗,讓它隨木桶沖下瀑布,看是否能存活。這隻小貓乘坐的木桶在下游撈起後,安然無恙。於是泰勒女士在10月24日成為尼加拉瀑布中有史以來第一位女士完成了這項 ‘壯舉’。她回來之後夢想能通過演講及拍攝電影謀取利益,但最終仍然是在養老院中安息。

 

歷史上有記載,自1850年以來的150年中,尼加拉瀑布中曾發現高達五千具的遺體。平均每年有20-30人因為意外而喪生,其中大部分是 ‘自殺’。但政府從不公布死亡者的名字及因由。

 

維多利亞瀑布介於津巴布韋和贊比亞之間,風景中仍然保有幾分原始的風貌。遊人在參觀時,有可能在瀑布頂上 ‘魔鬼池’ (Devel’s Pool) 遇到來訪的不速之客 — 鱷魚。觀光途中也有和犀牛相遇的機會,沼澤中還會看到河馬的芳蹤。

 

 非洲 ‘維多利亞瀑布’ 全貌,上面是著名的 ‘魔鬼池’,前面的鐵橋連結辛巴威及尚比亞。

 

這兩個國家是由英國殖民的羅德西亞 (Rhodesia) 演變而來。北羅德西亞於1964年獨立為贊比亞,而南羅德西亞到1980年才獨立為津巴布韋,結束了自十九世紀被英國奴役的黑暗時代。

 

但是英國人在這裡仍然留下不少痕跡。如1905年修建連結津巴布韋和贊比亞的李文斯頓大橋,就是以英國傳教士大衛.李文斯頓 (David Livingstone 1813-1873)的名字為名。李文斯頓在1855年11月16日首次發現這個大瀑布,用英國女王維多利亞的名字為這座瀑布命名。

 

實際上歷史上早有記載,十六世紀時期,葡萄牙天主教耶穌會神父岡薩羅.達.希爾威伊拉 (Goncalo da Silveira 1526-1561) 被派往非洲建立宗教基地,去世前曾到達贊貝西河 (Zambezi River) 流域一帶,也就是瀑布的發源地。

 

因為英國人後來的殖民政策,勢力強大,有可能葡萄牙傳教士的歷史因此被淹沒。今天旅客如要順瀑布逆流而上到達 ‘魔鬼池’ 遊覽,就必須到河中間的 ‘李文斯頓島’ 出發才能抵達。就這樣李文斯頓的名字在當地隨處可見。

 

‘維多利亞瀑布是由四座瀑布所組成,它們是 ‘魔鬼瀑布’ (Devil’s Cataract)、 ‘主瀑布’ (Main Falls)、 ‘彩虹瀑布’ (Rainbow Falls),及 ‘東方瀑布’ (Eastern Falls)。其中百分之八十的瀑布景區位在津巴布韋這邊,四組瀑布相互連接,形成一片寬闊而壯觀的水幕。巨大的轟隆聲響遠達40公里以外;其濺出的水花形成迷濛的霧氣,高達四百公尺,五十公里外也能得見。兩者結合,當地原住民為其取名為 Mosi-o-tunya ,意思是 ‘能發出雷聲的煙霧’。也因此該瀑布被榮冠世界七大自然奇蹟之一。

 

 維多利亞瀑布在水位上漲時發出雷聲轟鳴的迷霧,是一奇景。

 

 

與 ‘尼加拉瀑布’ 相比,’維多利亞瀑布’ 很少發生事故,但在1910年曾發生一起悲劇。兩位白人摩絲夫人 (Mrs. Moss) 及奧查德先生 (Mr. Orchard) 在瀑布上方的長島附近划獨木舟,被河馬撞翻而掉入水中,不幸被鱷魚咬得支離破碎。

 

至於 ‘魔鬼池’ 因為位在瀑布上方的斷崖處,即使再大膽的旅客,見到那巨浪般的水流也不由得膽戰心驚。所以當地嚴格規定,需要前往魔鬼池的觀光客,必須要參加李文斯頓單位組織的團隊。到了魔鬼池,旅客如有意在池中戲水,導遊會在水裡給客人加上適當的保護。但也不乏有吃了豹子膽的獨行旅客,難免行險生事。

 

為了發展旅遊,當地商業機構在李文斯頓橋附近裝設了 ‘蹦極’ 。2011年一位澳大利亞女子在該地旅遊時,冒險去玩蹦極,不料彈力繩被卡住,導致該女子從24米高處掉入贊貝西河中。

 

因為有英國殖民的歷史背景,迄今在 ‘維多利亞瀑布’ 旅遊區仍然可以感受到濃郁的英國殖民氣息,除了各景點的名稱外,當地的星級酒店皆以英國經營為主,所以內部的陳設及佈局就不免令人產生如同在英國的感覺,將筆者的遊興降到了最低。

 

 拉丁美洲瀑布分佈圖。

 

‘伊瓜蘇瀑布’ 在原住民心目中的名字是 ‘塞翁果’ (Seongo) 或是 ‘穹威’ (Chongwe),迄今這個原始名稱在當地仍普遍使用。它的意思是 ‘彩虹之地’,代表著瀑布在原住民心目中極其崇高的地位。

 

拉丁美洲的 ‘伊瓜蘇瀑布’ 景觀和前兩者截然不同,它在阿根廷、巴西及巴拉圭三國之間相接壤,形成三角鼎力的氣勢。但是瀑布的位置就介於阿根廷和巴西之間。旅客可以從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 (Buenos Aires) 乘坐航機直達伊瓜蘇機場。’伊瓜蘇瀑布’ 位在阿根廷密西翁奈斯省 (Miosiones) ,航程距離約為1064公里。從巴西的里約熱內盧直飛阿根廷的伊瓜蘇瀑布機場,航程為1495公里。瀑布約百分之七十五的美景在阿根廷這一邊,觀光客人多半從阿根廷入境就不言而喻了。

 

 ‘伊瓜蘇瀑布‘ 全貌。

 

‘伊瓜蘇瀑布’ 的整體環境層次分明,周圍都是參天大樹,將瀑布圍繞在其中。呈現在旅客面前的是藍天、綠樹青山和白茫茫的瀑布,沒有 ‘尼加拉瀑布’ 濃郁的商業氣息,也找不到 ‘維多利亞瀑布’ 的原始氛圍。它分成上伊瓜蘇,下伊瓜蘇及 ‘魔鬼喉頭’ (Gardanta del Diablo),後者是瀑布整體中的精華所在。

 

在這優美的自然環境裡,也曾有西班牙征服者的腳印。歷史記載著第一個到達 ‘伊瓜蘇瀑布’ 的西班牙探險者是阿爾瓦爾.魯聶茲.卡貝薩.迪.瓦卡 (Alvar Nunez Cabeza de Vaca 1490-1559) 。相傳這位歐洲征服者,在侵略美洲歷史中,不同於其他的殖民者,他是唯一一位不僅對當地原住民的生活風俗習慣有著深入瞭解,更對原住民深具同情心的人。

 

他在1527年加入西班牙另一位征服者班非羅.德.納爾瓦艾茲 (Panfilo de Narvaez 1490-1528) 一同出征。征途中雙方因意見分歧分道揚鑣,瓦卡率領著他的隊伍在美國的西南部(即今天的佛羅里達地區) 、墨西哥等地繼續他的征程,因為地形的不熟悉,而且受到接二連三強風襲擊,船隻嚴重損壞,人員大量傷亡,最後連他自己,只剩下四人倖存。一路跋涉,通過不同的原住民部落,用他的謙卑言行,甘願為原住民從事勞役工作,並用他的醫學常識治癒了不少原住民的疾病,獲得他們的信任。這些原住民還慷慨地為他提供協助和保護。

 

 美國佛羅里達州為紀念第一位登陸的白人紀念碑。

 

經歷了八年的艱辛探險,瓦卡終於在1537年回到西班牙,根據他的記憶寫下了 ‘友好關係’ (La Relacion) 一書,於1542年出版,寫出他在美國西南角及墨西哥等地的艱辛歷程中,如何觀察一個接一個原住民時,對他們的生活起居習慣有了深入的瞭解。後來的歷史學家公認,他對原住民表達了公平且是最準確的描述,反映出他對原住民的真實同情心。

 

他在1540年重返美洲,這次的行程得到西班牙朝廷對他的委任,成為巴拉圭的總督,並榮獲貴族才能得到的殖民地最高軍事頭銜 (Adelantado)。遺憾的是,在他任期內因為行政效率的低落,於1544年被撤職後押返西班牙受審,雖然後來免於刑事,卻從此沒有再回到美洲。

 

 ’伊瓜蘇瀑布‘ 中國家公園裡的觀光火車。

 

他在這最後一次的拉丁美洲行程中,曾經經過阿根廷及巴拉圭的邊界河流地段,從而成為發現 ‘伊瓜蘇瀑布’ 的第一人。

 

‘伊瓜蘇瀑布’ 原意來自於圖必 (Tupi) 部落民族的語言,意思是 ‘大水’。這個民族早在2900年之前就已經定居在巴西亞馬遜雨林中,後來逐漸向南方遷移。相傳在古老時代,有一個神祗愛上一個名叫乃依琵 (Naipi) 的美貌姑娘,但這個姑娘卻跟隨她心儀的凡俗青年塔羅巴 (Taroba) ,相偕划獨木舟逃走。神祗一怒之下將河道劈為數段,成為錯落的瀑布,他並詛咒這對男女永遠隨著瀑布墜落。

 

這則傳說與當今的伊瓜蘇瀑布分佈情況頗有相似之處。瀑布因為河床中遍佈小島,將水流分成不同方向,而且錯落有致,形成上伊瓜蘇和下伊瓜蘇兩大部分,中間是一個分佈有250個到300個大小不同的瀑布,然後經過一個斷崖,匯聚成萬馬奔騰般的巨浪,湧入時發出轟隆巨響。由於地勢險要,如同巨獸的咽喉,不斷吞下巨浪,所以給它取名為 ‘魔鬼咽喉’ (Garganta del Diablo) ,形成整座瀑布之間的精華所在。當地旅遊部門在咽喉上架設有鐵橋,遊客通過腳下如鐵網般的踏板空隙,可以看到奔騰不息的水流,的確膽戰心驚,但也是整個旅程中最值得回味的一幕

 

 筆者夫婦在 ’伊瓜蘇瀑布‘ 的 ’魔鬼咽喉‘ 前留影。

 

也因此筆者夫婦對這座瀑布有著特殊的情懷,除了上下錯落的瀑布所賦予的自然景色之外,就是瀑布邊上的國家公園所提供的便利,是其他兩座瀑布無法比擬的。伊瓜蘇國家公園裡的喜來登酒店,為觀光旅客提供了不少的便捷。筆者夫婦在前往觀光前,就預訂了客房。搭機抵達後,從機場搭乘出租車到國家公園,支付入園費後,即可直接駛入公園中的酒店。

 

下榻在該酒店,省卻了入園諸多繁瑣手續,也因為設備完善,入住的旅客不必擔心一天的三餐供應。而且在休閒時間裡,可以隨時漫步在濃蔭蔽日的公園裡,欣賞不知名且發出陣陣清香的珍奇花草。徒步前往 ‘伊瓜蘇瀑布’ 也只需幾分鐘即可到達。

 

酒店周遭有一群不請自來,隨時光顧的不速之客:成群的猴子。它們對旅客不僅沒有絲毫畏懼,有甚者還經常與旅客擺出針鋒相對的姿態。他們的神態豪邁,動作利索,不費吹灰之力即可從一層樓翻越到另一層樓。所以酒店立有告示,警告旅客隨時隨地要將陽台通往室內的玻璃門窗關好,稍有不慎,這些不速之客就會登堂入室, 展示它們喧賓奪主的威力了。

 

 伊瓜蘇國家公園裡喜來登度假酒店裡的猴子群

 

毋庸置疑的是,這三座瀑布被公認為世上最具震撼力的大瀑布,而且千姿百態各有千秋,它們的雄姿每年吸引大量遊人遠涉重洋,親臨其境一睹為快。至於究竟哪座瀑布最雄偉,或是哪座瀑布水量最大,只要從他們的高度及寬度分析,即可一窺究竟。

 

‘尼加拉瀑布’ 高51米,寬120米,’維多利亞瀑布’ 高108米 (是 ‘尼加拉瀑布’ 高度的兩倍),寬1708米。而 ‘伊瓜蘇瀑布’ 高64-82米之間,寬2700米 (較 ‘維多利亞瀑布’ 寬度多三分之一)。三座瀑布年均水流量分別是 ‘尼加拉瀑布’ 2407立方米每秒 (較 ‘伊瓜蘇瀑布’ 多百分之三十左右),’維多利亞瀑布’ 是1708立方米每秒,’伊瓜蘇瀑布’ 則是1746立方米每秒。所以三者在各方面幾乎是不相伯仲。但是 ‘維多利亞瀑布’ 被公認為世上最大的水簾幕,‘尼加拉瀑布’ 則因為加拿大及美國的界限,形成兩個不同的瀑布,而 ‘伊瓜蘇瀑布’ 雖然面積最大,卻因為不同的間隔,成為275座大小高低截然不同的瀑布。

 

事實上,三座瀑布均不具備稱為陸地上最高的瀑布,這項榮譽只能歸之於委內瑞拉 (Venezuela) 的 ‘克內帕庫帕爾瀑布’ (Kerepakupal Meri) ,它高達979米,’維多利亞瀑布’ 108米的高度幾無法與之相抗衡。

 

 地球上的最高瀑布在委內瑞拉

 

然而地球上最大的瀑布並不在陸地上,卻是隱藏在深海處,它是迄今為止一座仍然保有諸多神秘莫測的水下瀑布,名叫 ‘丹麥海峽瀑布’ (Denmark Strait Cataract) ,位在丹麥海峽、界於冰島和格林蘭島之間的海底。它自格林蘭島南邊海底平面600米處,開始下墜直到海底約3000米處,形成一條高達3505米頗為壯觀的海底瀑布,它是因丹麥海峽兩邊密度不同的水量而形成。海峽東邊的水溫較西邊的水溫低,因此當兩種不同水系在海峽的頂脊相遇時,低溫較大水量從上向下流動時,較溫的水量處於下方。

 

 地球上最大的水下瀑布:丹麥海峽瀑布。

 

歷史上在巴拉圭和巴西之間曾有一座瀑布名叫 ‘瓜伊拉瀑布’ (Guaira Falls),它的水流量是 ‘維多利亞瀑布’ 的十二倍。這座瀑布已經從地球上消失了。而 ‘丹麥海峽瀑布’ 的水流量是五百萬立方米每秒,為 ‘瓜伊拉瀑布’ 的三百五十倍。可見這座水下瀑布的威力。

 

這個瀑布迄今為止還沒有任何旅客曾經觀光,所以如用 ‘處女瀑布’ 一詞來形容它絕不為過。也許在地球上觀光遊客對當前存在的景點開始產生厭倦時,會觸發對水下瀑布開發的動機。何況有人分析,三座著名瀑布因為氣候的變化,遲早有乾枯或起變化的一天。

 

那麼在尋求刺激的驅動下,人類的智慧既然已經有太空人的出現,那麼 ‘水底瀑布觀光潛艇’ 等稀奇古怪的運輸工具也許就有問世的一天,來滿足人類的好奇心。只是如同第一位藏在橡木桶裡,隨著 ‘尼加拉瀑布’ 衝向河道的女士,地球上何時會出現有足夠勇氣跳入 ‘丹麥海峽瀑布’ 的第一位奇人呢?

 

(2021年1月30日完稿於溫哥華)

 

作者簡介

劉敦仁,出生於上海,幼年時隨父母遷居臺灣,在臺灣修畢大學後,負笈西班牙,專研西班牙文學及世界藝術史,後移居義大利,在梵蒂岡擔任大公會新聞辦公室中文組工作,工作結束後,入羅馬大學研習宗教考古,專題為羅馬的地下古墓。

 

1960年代曾任聯合報駐馬德里及羅馬特派員,撰寫歐洲文化藝術航訊,頗富盛名。 其後因工作需要,移居加拿大,先後在多倫多大學和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繼續西班牙文學研究,隨後在加拿大從事教學工作,並赴英國及上海等地講學逾14年。

 

1978年第一次作大陸之行,此行使他決定放棄教學工作,而轉為文化交流,進行美國、加拿大和大陸之間的教育和文化交流工作迄今。

 

2012年是中華民族建立共和百周年的一年, 他特地邀請了六十餘位辛亥先輩後裔執筆撰文, 並彙編成《民族魂》一書出版。近作外交耆宿劉師舜大使的傳記,是他費時十年的心血結晶。

 

加入好友
優傳媒 版權所有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著作權與轉載授權 / 合作夥伴 / 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