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珀感懷隨筆》學英文的葵花寶典:情境學習 - umedia 優傳媒  

新聞 / 百家爭鳴
王惠珀感懷隨筆》學英文的葵花寶典:情境學習
2021-02-19 07:00:00
A+
A
A-

學英文就跟著歷史學家Michael Wood做情境學習(圖片取自PBS)。

 

學英文的葵花寶典 : 情境學習

 

作者/王惠珀

 

《前言》

李家同教授投入英文教學數十年,最近以「我已經很老了,還能教多久?」表達對台灣孩子的英文及國際化能力的憂慮。但這是台灣的根本問題,因為在功利社會,目的取向的教育取代了過程取向的博雅學習。

 

筆者認為語言是內涵,表現精確、邏輯、合宜及優雅態度的內涵。就以學英文來說吧,優質的溝通須有博雅的知識做後盾,才能呈現一個社會的文化質感。因此視英文為工具或視學英文為目的的學習,會是個負擔,視英文為生活情境的營造,則跟追求美食一樣,就會是享受。且容我分享學英文的心得。

 

情境學習

科學家的我再努力,也只是專業上的一條龍。當科學遇到行為議題(人文、社會、財經、政治、公共政策…)時,才知道自己的英文很不夠用。到國外參訪或旅遊而肚子裡文史、宗教一片空白時,也覺得自己只是個會花錢的文盲。

 

我初領悟英文該是情境學習,是剛進密西根大學先考化學程度測驗時的事。台灣孩子的專業好,藥學系的我把化學系的老美都比了下去,考了個最高分,好神氣。上課後,期中考試38分,班上墊底。

 

我一慌,去找Professor Marino哭訴唸不下去了。老師說:「妳沒問題,只是英文不好,上課只聽懂三分,對吧?以後我會在下課前宣布書目,妳得養成預習的習慣。還有,妳剛到陌生環境,要做情境學習,我是指文化學習。妳可從football game看起,英文一定會大大進步。」

 

我懂了,這叫入境問俗。那次期末考我又考了全班最高分,Professor Marino讓我體認全人教育的魅力。

 

從Chemistry這字談情境學習

回到台灣,我努力維持著情境學習式教學。我教藥物化學,強調「化學得用行為學做情境思維」,所以正負電互相吸引是情境化學。男女生來電(Chemistry happened between John and Mary)是情境化學。抗氧化劑在試管裡抗自由基(氧化劑)也是情境化學,但二者在試管裡共處一室會來電,在人體內亂跑時,抗氧化劑碰不到自由基,怎麼來電?怎麼抗老化?這是行為學上機率的邏輯思考,而不是科學可以操縱的議題。找不到對象(自由基)的抗氧化劑,倒是會在肝臟與氧來電(氧化代謝),壞了肝功能的話,賠了夫人又折兵就得不償失了。

 

能體會情境化學的人不多,台灣藥食養身盛行,肝腎疾病也盛行,不是沒有原因。

 

我也寫過《如果能夠重頭來過》(台大藥刊1995),談全人教育是大學之道。只是沒人把它當回事。老師上課點名,考試出選擇題定學生功力,學生的期待也不多,成績皆大歡喜就好。

 

《學英文需要全人教育的加持

做為科學家,我的英文字彙只限於專業,所以我努力做著情境學習,在家時時開著CNN、BBC News,邊聽故事邊google。Trump總統天天製造話題,讓人勤思考、做判斷,平面媒體(Wall Street J、New York Times…)樂得跟風,時時有重磅級的時勢分析,都是學英文的好平台。  

 

至於要用英文罵人嘛,學Trump就夠了。例如CNN News今天這篇《Trump rips McConnell in lengthy statement after being acquitted in impeachment trial》,引出一串conspiracy theory(陰謀論)的文章,從中學習猜忌、誇張、尖酸、刻薄的字彙,會大有斬獲。

 

言歸正傳,我更喜愛從Discovery、BBCearth及NatGeo頻道學英文。上至航天、自然遺產,下至文史、地理,是提升我文化層次的全人教育。以文史為主的BBCearth尤其令人喜愛,本週過年,它播出一系列「中國的故事」,國破山河在…,都說到我的骨子裏去了。

 

英國知名歷史學家Michael Wood做完In Search of the Dark Ages、In the Footsteps of Alexander the Great、In Search of the Roots of England等專輯後,開始走向東方,2007年為BBC earth推出The Story of India,2016年推出The Story of China

 

The Story of China》敘述亞、歐二千年來的歷史糾葛,從春秋戰國講到清朝 (列強侵華… ),每一集穿插著絲路與現代中國的時空聯想(一帶一路、宗教、貿易、政經、種族…),全方位的導覽真是精彩。

 

Michael Wood自己在進行「認識東方」的情境學習,而我,從他優雅的英文中,在做情境學習,再摸蛤兼洗褲,從英國人口中認識我們已不甚熟悉的故國。Michael Wood的文史導覽與余秋雨的歐、非導讀《千年一嘆》互相呼應,比較世界史已可窺十之八九,我覺得受益極深。

西元600年玄奘取經影響了唐太宗擴張盛唐疆域,擁抱佛教以及弘揚佛法,影響東方1500年。

 

大運河貫穿黃河長江,成就了南方經濟。1127年安史之亂卻終結了盛唐,生民塗炭見於杜甫的《春望》國破山河在…。

 

北宋以詩文繪畫及科學傲世,風華比歐洲文藝復興早了400年。五胡亂華宋室南遷 (1129年)後的疆域則大幅縮水。

 

Michael Wood在專輯中一再表現著對中國歷史的喜愛,對中國崛起的欽羨,以及對中歐交流(一帶一路)回到璀璨盛唐(絲路)的期待。五年後的今天,英國總理B. Johnson以傲慢與偏見仇視中國,不知他做何感想?

 

結論

想說的是,英文得融入生活做情境學習,才學得道地,而情境學習得選對場域。台灣的傳媒只有當下沒有視野,不重文化沒有營養,感官反射式的報導,更沒有美感。所以我不喜歡接觸,因為害怕被汙染。奉勸年輕人別浪費時間投媒體所好才有空間走進國際化的情境去學習英文。     

 

筆者高中國文老師說:「學海無涯,當個天空的飛鳥,比當池中的游魚有趣多了」。其實當下的教育及社會環境如此,年輕人在同溫層裡浸泡太久會成井蛙,連池中游魚都當不成,怎麼可能國際化呢?  

 

作者簡介

王惠珀,台灣桃園人,台大藥學院學士、美國密西根大學藥學博士。曾任台大醫學院藥學院(系)教授及系主任、長庚大學醫學院天然藥物研究所創所所長、台北醫學大學藥學院長、行政院衛生署藥政處處長等職。專長涵蓋新藥設計開發及藥事管理。

 

其新藥研究曾獲十五國四十一項發明專利,及獲頒經濟部「國家發明獎」等多項發明與研究貢獻獎,並列名當代名人錄及國際年度專業人士。

 

王惠珀在藥政管理上致力於以智財權管理藥品之學名藥立法、推動優良藥品製造規範等,以及促成健保藥價「三同政策」。此外並曾開啟專業橋接庶民的「全民用藥教育」計畫、「人民的眼睛」計畫,蓄積藥師參與社區公共衛生及長期照護的能量,獲得行政院「參與及建立制度獎」、藥師典範獎。

學英文就跟著歷史學家Michael Wood做情境學習(圖片取自PBS)。

 

學英文的葵花寶典 : 情境學習

 

作者/王惠珀

 

《前言》

李家同教授投入英文教學數十年,最近以「我已經很老了,還能教多久?」表達對台灣孩子的英文及國際化能力的憂慮。但這是台灣的根本問題,因為在功利社會,目的取向的教育取代了過程取向的博雅學習。

 

筆者認為語言是內涵,表現精確、邏輯、合宜及優雅態度的內涵。就以學英文來說吧,優質的溝通須有博雅的知識做後盾,才能呈現一個社會的文化質感。因此視英文為工具或視學英文為目的的學習,會是個負擔,視英文為生活情境的營造,則跟追求美食一樣,就會是享受。且容我分享學英文的心得。

 

情境學習

科學家的我再努力,也只是專業上的一條龍。當科學遇到行為議題(人文、社會、財經、政治、公共政策…)時,才知道自己的英文很不夠用。到國外參訪或旅遊而肚子裡文史、宗教一片空白時,也覺得自己只是個會花錢的文盲。

 

我初領悟英文該是情境學習,是剛進密西根大學先考化學程度測驗時的事。台灣孩子的專業好,藥學系的我把化學系的老美都比了下去,考了個最高分,好神氣。上課後,期中考試38分,班上墊底。

 

我一慌,去找Professor Marino哭訴唸不下去了。老師說:「妳沒問題,只是英文不好,上課只聽懂三分,對吧?以後我會在下課前宣布書目,妳得養成預習的習慣。還有,妳剛到陌生環境,要做情境學習,我是指文化學習。妳可從football game看起,英文一定會大大進步。」

 

我懂了,這叫入境問俗。那次期末考我又考了全班最高分,Professor Marino讓我體認全人教育的魅力。

 

從Chemistry這字談情境學習

回到台灣,我努力維持著情境學習式教學。我教藥物化學,強調「化學得用行為學做情境思維」,所以正負電互相吸引是情境化學。男女生來電(Chemistry happened between John and Mary)是情境化學。抗氧化劑在試管裡抗自由基(氧化劑)也是情境化學,但二者在試管裡共處一室會來電,在人體內亂跑時,抗氧化劑碰不到自由基,怎麼來電?怎麼抗老化?這是行為學上機率的邏輯思考,而不是科學可以操縱的議題。找不到對象(自由基)的抗氧化劑,倒是會在肝臟與氧來電(氧化代謝),壞了肝功能的話,賠了夫人又折兵就得不償失了。

 

能體會情境化學的人不多,台灣藥食養身盛行,肝腎疾病也盛行,不是沒有原因。

 

我也寫過《如果能夠重頭來過》(台大藥刊1995),談全人教育是大學之道。只是沒人把它當回事。老師上課點名,考試出選擇題定學生功力,學生的期待也不多,成績皆大歡喜就好。

 

《學英文需要全人教育的加持

做為科學家,我的英文字彙只限於專業,所以我努力做著情境學習,在家時時開著CNN、BBC News,邊聽故事邊google。Trump總統天天製造話題,讓人勤思考、做判斷,平面媒體(Wall Street J、New York Times…)樂得跟風,時時有重磅級的時勢分析,都是學英文的好平台。  

 

至於要用英文罵人嘛,學Trump就夠了。例如CNN News今天這篇《Trump rips McConnell in lengthy statement after being acquitted in impeachment trial》,引出一串conspiracy theory(陰謀論)的文章,從中學習猜忌、誇張、尖酸、刻薄的字彙,會大有斬獲。

 

言歸正傳,我更喜愛從Discovery、BBCearth及NatGeo頻道學英文。上至航天、自然遺產,下至文史、地理,是提升我文化層次的全人教育。以文史為主的BBCearth尤其令人喜愛,本週過年,它播出一系列「中國的故事」,國破山河在…,都說到我的骨子裏去了。

 

英國知名歷史學家Michael Wood做完In Search of the Dark Ages、In the Footsteps of Alexander the Great、In Search of the Roots of England等專輯後,開始走向東方,2007年為BBC earth推出The Story of India,2016年推出The Story of China

 

The Story of China》敘述亞、歐二千年來的歷史糾葛,從春秋戰國講到清朝 (列強侵華… ),每一集穿插著絲路與現代中國的時空聯想(一帶一路、宗教、貿易、政經、種族…),全方位的導覽真是精彩。

 

Michael Wood自己在進行「認識東方」的情境學習,而我,從他優雅的英文中,在做情境學習,再摸蛤兼洗褲,從英國人口中認識我們已不甚熟悉的故國。Michael Wood的文史導覽與余秋雨的歐、非導讀《千年一嘆》互相呼應,比較世界史已可窺十之八九,我覺得受益極深。

西元600年玄奘取經影響了唐太宗擴張盛唐疆域,擁抱佛教以及弘揚佛法,影響東方1500年。

 

大運河貫穿黃河長江,成就了南方經濟。1127年安史之亂卻終結了盛唐,生民塗炭見於杜甫的《春望》國破山河在…。

 

北宋以詩文繪畫及科學傲世,風華比歐洲文藝復興早了400年。五胡亂華宋室南遷 (1129年)後的疆域則大幅縮水。

 

Michael Wood在專輯中一再表現著對中國歷史的喜愛,對中國崛起的欽羨,以及對中歐交流(一帶一路)回到璀璨盛唐(絲路)的期待。五年後的今天,英國總理B. Johnson以傲慢與偏見仇視中國,不知他做何感想?

 

結論

想說的是,英文得融入生活做情境學習,才學得道地,而情境學習得選對場域。台灣的傳媒只有當下沒有視野,不重文化沒有營養,感官反射式的報導,更沒有美感。所以我不喜歡接觸,因為害怕被汙染。奉勸年輕人別浪費時間投媒體所好才有空間走進國際化的情境去學習英文。     

 

筆者高中國文老師說:「學海無涯,當個天空的飛鳥,比當池中的游魚有趣多了」。其實當下的教育及社會環境如此,年輕人在同溫層裡浸泡太久會成井蛙,連池中游魚都當不成,怎麼可能國際化呢?  

 

作者簡介

王惠珀,台灣桃園人,台大藥學院學士、美國密西根大學藥學博士。曾任台大醫學院藥學院(系)教授及系主任、長庚大學醫學院天然藥物研究所創所所長、台北醫學大學藥學院長、行政院衛生署藥政處處長等職。專長涵蓋新藥設計開發及藥事管理。

 

其新藥研究曾獲十五國四十一項發明專利,及獲頒經濟部「國家發明獎」等多項發明與研究貢獻獎,並列名當代名人錄及國際年度專業人士。

 

王惠珀在藥政管理上致力於以智財權管理藥品之學名藥立法、推動優良藥品製造規範等,以及促成健保藥價「三同政策」。此外並曾開啟專業橋接庶民的「全民用藥教育」計畫、「人民的眼睛」計畫,蓄積藥師參與社區公共衛生及長期照護的能量,獲得行政院「參與及建立制度獎」、藥師典範獎。

加入好友
優傳媒 版權所有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著作權與轉載授權 / 合作夥伴 / 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