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拜年送禮是最基本的禮儀,從簡單的水果箱到精美禮品,以送的對象、日子及目的來選擇。最注重涵義的華人傳統文化,總是可以在禮物中看出一段故事。
畫與筆的台灣生活 飲食之禮(2):與新春甜品的情感邂逅
圖文/徐丹寒 Instagram: brianhsuart
每逢過年時節,家家戶戶返鄉團聚,與親戚們一塊兒慶祝,雖然今年受到疫情影響而減少了多人聚會,但家庭團圓仍然是必要的。和一般的年輕人一樣,春節期間長輩們關心生活的方式經常讓我有些喘不過氣,回答問題如履薄冰!還得顧上自家父母的面子。不過,唯有一件事讓我心甘情願返鄉過年,想到過年能吃到的美食,面對這些親戚根本不成問題!
過年送禮最重要的是祝福,福氣品不能只是空有外表,這時鳳梨(好運來)、橘子(吉祥如意)、蘋果(平平安安)、白蘿蔔(好彩頭)就能派上用場了,除了這些基本品項,麻栳、生仁、棗枝也是不錯的古早必備品!
過年回到外婆家,外婆總是堅持煮滿整桌豐盛的年菜,即使舅舅阿姨們常勸她多休息,但老人家對傳統的堅持向來是最屹立不搖的!咱家的年夜飯是圍爐吃火鍋,到了初一外婆才端出真正的主角,私房年菜!蚝干臘腸、淬釀糖醋鯉魚、冬菇炆海參、浙醋海鮮羹、港式酥炸春捲、蠔油鮮蝦餃等等,外婆的廚藝是沒有一位女兒與媳婦學得來的。
向來偏愛西式甜食的我,總不特別關注中式甜品。某一年,我心血來潮想嚐嚐這些在新春才會吃的點心,外婆在客廳茶几放滿各式尺寸的罐子,像是在展示自己的奇異珍寶。罐中塞滿許多球狀與條狀的食物,其中一種大小有如高爾夫球,外層覆蓋著花生、杏仁、米干,或是椰子粉,這一顆顆的小球叫做「麻粩」,由芋頭酥炸成丸狀,再裹上麥芽糖與各式果仁。「食麻粩,吃得老老老」,吃了能得到長壽的祝福!
領紅包是晚輩們最期待的一刻,也大概是所有晚輩願意主動回鄉過年的理由之一。當他們成年出了社會,將輪到新一代發紅包,除了發給他們的晚輩,也包給父母,作為孝敬。
當我咬下麻粩,瞬間被那酥棉的口感震撼,軟硬恰到好處,驚覺自己竟長到這個歲數才懂得品嚐它!桌上的罐子裡還有棗枝、生仁兩樣春節零嘴。棗枝其實是由糯米酥炸並覆蓋糖漿與糖粉,名之為棗枝不過是因為其造型酷似棗樹枝;生仁則是炒熟的花生沾上糖漿與糖粉。兩者都是台灣過年常見的零嘴,俗話說「呷甜甜過好年」,年頭吃甜討個好彩頭!
古早甜品的口味較單純,食材與烹調的變化也不多,但從文化層面欣賞,這些食物都是重要的情感連結,是在年節團聚彼此、匯集凝聚力的福氣品。當我嚐遍外婆茶几上的各式年節甜品,想起兒時曾吃過,但總不大喜歡,如今成年後的我再次品嚐,意外愛上了這些獨特的滋味。
新年是一年中家族團聚的時刻,在現代發展迅速與忙碌的社會,過年團聚的意義與目的更應該被重視,作為家庭的一份子,凝聚彼此的感情,是開啟新年的核心動力,因為家人是最該扶持彼此的。
舊振南官網:http://bit.ly/2vAlU3a
舊振南FB:http://bit.ly/3nXBNcz
舊振南IG:jznpastry
作者簡介 :
徐丹寒,1997年生,文化大學美術系畢業,自幼即愛好美術和文學寫作,擅長素描、書法和電繪。曾在「人間福報」連載「世紀伴侶」,以繪畫和文字介紹中外歷上重要的伴侶,普獲好評。接著為創作「玄奘大師與西域文化」,遠赴西安、敦煌,並探訪了吐魯番和高昌國遺址,做地理景觀的記錄。近年,多次在法蘭克福國際書展中展出繪本作品,深入了解世界一流出版社的繪本創作趨勢。Instagram: brianhsu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