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總統以「政權更替」來形容美國合法大選之結果,在字辭選擇上,實須多加考量。(圖片取自網路)
解讀年節前蔡總統國安談話
作者/張競(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
2月9日蔡英文總統在春節前召開國安會議,會後並發表四點談話。同時,總統府發言體系亦透過發言人張惇涵先生社交媒體貼出文稿,搭配對比去年1月22日在相同時機所召開針對防疫工作之國安高層會議,藉此表彰綠營執政防疫表現。
但若是《優傳媒》讀者查閱去年1月21日筆者率先接受《優傳媒》記者訪問,以《武漢肺炎跨境擴散 學者:國安問題看待》為題之新聞報導,就可以理解到,在召開該場國安高層會議之前,政府處理防疫問題,其實還完全未拉高到國家安全層次。當時衛福部疾管署僅成立三級指揮中心,由該署署長周志浩擔任指揮官;機場通關亦未對旅客強勢檢疫,防範程度還趕不上對於非洲豬瘟之防疫執法。
不論綠營執政團隊是否係因《優傳媒》該報導才召開國安高層會議,至少能夠提高重視程度總是好事。但是總統發言人顯然昧於輿情,所以對於去年早在政府針對疫情召開國安高層會議之前,就受到社會質疑毫無掌握,實在令人相當遺憾!
對於本次國安會議召開後蔡總統發表的四點主要結論,筆者還是要提出幾點看法,若有思慮不周與觀察不全之處,祈請各方不吝指正。
首先,在第一點所提「美國政權更替」之用辭是否合宜,恐怕值得思考。美國經過民主大選,執政權由不同政黨獲得,是否應以「政黨輪替執政」或「政府更替」為辭比較理想?「政權更替」之謂會讓人聯想到regime change。該項模式通常是由內外政治勢力,透過武力入侵或內部革命手段達成,方為適格。以「政權更替」來形容美國合法大選之結果,在字辭修繕與潤飾上,實須多加考量。
其次,諸多政治評論人士提到蔡英文總統所說「遇到壓力不屈服,得到支持不冒進」,認為是向北京傳遞重要政治立場之新用語。其實只要在網路上透過搜尋引擎仔細查閱就會發現,為蔡總統執筆演說稿之撰稿者,早就將此用語用過多回。而且在英語世界中,經常講「遇到壓力不屈服」(I never give in to pressure.)的是印度寶萊塢明星Vanni Kapoor。這些用語其實相當草根,蔡總統亦在針對不同對象以及不同語言情境下多次用過。將多次用過之陳腔濫調,當作向北京傳送特定政治訊號,有效機率恐怕並不太高。
儘管蔡總統說出:「但我也要提醒,兩岸的和平,不是臺灣單方面的事情,關鍵的鑰匙也在中國手上,歷史經驗已經證明,對臺灣文攻武嚇,對兩岸關係並不會有什麼幫助。」在此恐怕亦要提醒蔡總統,在您主政之下,臺灣單方面又曾經做出過哪些有助於兩岸和平的事情?看在北京眼裡,是否臺北本身也要檢討呢?
同時,在強調關鍵鑰匙在對方手中時,請問鎖頭又是被誰扣上的呢?假若只知檢討對方,但卻從不自我反省,兩岸關係是不會找到出路,更不可能獲得解套的。玩弄言辭話術聲稱承認九二年之歷史事實,但卻迴避九二共識,裝傻也是不會獲得任何結果的。假若打算用前述話語對華盛頓交心表態,恐怕更要思考目前拜登政府團隊處理東亞政策者都是熟練老手,豈能如此輕易就打發過去?
最後必須提醒,蔡總統顯然對於美軍機艦執行自由航行任務之定義根本就不理解。國安團隊實在應當好好閱讀美國國防部所刊行之年度自由航行成果報告,讓蔡英文總統認識到,中華民國所主張之海洋權益與領土疆域是美國政府鎖定挑戰之目標,此在該報告中以白紙黑字有所明載,美軍機艦在執行自由航行任務時,其實完全不是蔡總統所稱「展現美國對印太地區安全現狀遭到挑戰時的明確態度」。希望蔡總統要明確認清,千萬不要被華盛頓修理了,還用熱臉去貼他人的冷屁股!
作者簡介
張競,中華民國榮民,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曾任海軍中權軍艦艦長,美國海軍戰爭學院績優畢業,英國赫爾大學政治學博士,目前在大學執教國際關係等政治學門課程。勤於媒體針砭時政與探論國際現勢,亦經常接受媒體電訪;偶爾出席政論節目,評論政軍議題。著述文稿課題廣泛,獲得讀者極多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