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萬欽透視歷史》王世杰在1949年襄贊蔣中正:從美國解密檔案等資料所見 - umedia 優傳媒  

新聞 / 百家爭鳴
戴萬欽透視歷史》王世杰在1949年襄贊蔣中正:從美國解密檔案等資料所見
2021-02-10 08:15:00
A+
A
A-

 武漢大學校園王世杰銅像(圖片取自網路)

 

王世杰在1949年襄贊蔣中正:從美國解密檔案等資料所見

 

作者/戴萬欽(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博士,曾任淡江大學國際學院院長)

 

前言》

 

「迭膺重寄,先後長教育、參大政、主外交、掌元樞、司學術研究、領科學發展⋯⋯」。以上是蔣經國總統在褒揚令中,對王世杰從政生涯的稱譽。

 

王世杰,字雪艇,是政學系中首要成員之一。筆者對他在1949年風雲變色之際襄助蔣中正所扮演的角色,一直頗有興趣。

 

他早先便曾擔任武漢大學校長及教育部長。行政院長宋子文在1945年兼外交部長時,因為不願意出面和蘇聯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乃辭去外交部長兼職。結果,王世杰接任外交部長。

 

代表中華民國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可能是王世杰一生中最大的痛楚之一,也備受國民黨內許多精英批判不休。國民政府遷台後,批評聲浪持續。其實,簽約應該是蔣中正審度大勢後,不得已的旨意。

 

王世杰和政學系在1949年之際尤為耀眼的吳國楨,情誼深篤。王世杰其後更因為幫助省主席吳國楨能夠離台赴美,而遭到蔣中正免去中樞要職。

 

另外,王世杰也一直和自1949年起在台灣手握大權的陳誠,交情深厚。

 

王世杰確實是蔣中正在1949年時最倚重的智囊之一。蔣中正常召見王世杰談中央政局、外交問題和台灣建設方案。

 

1949年2月3日,美國經濟合作署中國分署署長賴樸漢(Roger Lapham)和副署長葛里芬(R. Allen Griffin)來台灣考察經濟狀況。王世杰特地來台灣和翁文灝、俞大維及黃仁霖一起出面接待。

 

當時,蔣中正已經將台灣作為抗共的最重要根據地。而美國援華的三艘軍艦,也於1月3日抵達台灣。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部,則在2月1日成立。

 

本文的討論,在外國參考資料上,係倚賴美國官方解密文件。

 

王世杰在台北談台灣法律地位》

 

王世杰曾經在海牙國際常設仲裁院擔任仲裁員,他在1949年尤其關注各方對台灣法律地位的討論。

 

美國駐台北總領事館領事愛格(Donald D. Edgar),在3月26日以電報向國務院報告:前外交部長王世杰在前一周於台北的一項演講中,強調台灣是光復的國土,而非國民政府的軍事佔領區。愛格引述王世杰說:「中國對台灣的對外及內部事務,擁有絕對的主權」, 在中國對日本宣戰之後,馬關條約便已經無效了。台灣在戰爭結束時,便自日本軍隊手中取回,「台灣在那時候便已經在法理上回歸中國了」。

 

王世杰是在3月24日發表該項演講的。王世杰在演講中先說:「有若干中國人和外國人因為對日和約尚未簽訂,對於台灣的法律地位,便不免有些疑問,或是缺乏明朗的觀念。」

 

蔣中正當日即閲讀王世杰講稿的詳細綱要。《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3月24日便記録:「前任外交部長王世杰在台北扶輪社演説,闡明台灣為⋯⋯,中國政府在此一地域內,對內對外有完全自主和自由」。

 

愛格指出,王世杰在演講中「警告未來其他企圖將台灣置於帝國主義手中的直接或是間接的圖謀」。

 

但是,王世杰的説法,並未被美國國務院接受。其後,美國國務卿主管新聞業務的特別助理麥克德莫(Michael J. McDermott),在4月15日公開宣布國務院對台灣法律地位的立場。

 

麥克德莫聲明:「台灣的地位正和大戰時期的千島群島,完全相同。台灣的最終地位將會在我們(和日本)訂立的和平條約中決定。」

 

愛格在5月12日呈送國務院的電報,特別提及麥克德莫的聲明,在台灣引發很多私下的討論,而出現多種意見。愛格指出:其中有一種說法是,麥克德莫的聲明,只是回覆王世杰先前對台灣地位的説法而已。另外有人則詮釋說,美國對台灣的態度,可能會更趨積極。

 

麥克德莫的動作,當然引發蔣中正關切。根據《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記載,蔣中正在6月17日特別「接見王世杰委員,商談如何廓清所謂『台灣地位』問題之謠諑,與我對美國之態度」。

 

6月18日晚上,蔣中正續召見王世杰和徐永昌兩人,「研討確保台灣主權與對美國之態度,決致電麥克阿瑟元帥,間接表示我方之立場,並洽商中美合作辦法」。

 

從以上文獻可以看出,蔣中正1949年在處理台灣的主權歸屬問題上,頗為倚重王世杰。

 

王世杰在溪口追隨蔣中正》

 

王世杰在蔣中正引退而返回溪口後,仍然追隨蔣中正,且維持密切的諮商關係。蔣中正在不少國內外大政問題上,都和王世杰當面商議。《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在4月3日記載:「三時許,接見王世杰委員,商談時局,舆對共匪擬組織『聯合政府』之對策」。蔣中正次日下午,則是「接見吳國楨市長、王世杰委員分別談話。」

 

而蔣中正本人在4月19日的日記寫下,「正午聚餐後,與雪艇談共匪所提24條款逼降書,決令黨部擬定聲明書⋯⋯晩課,再約王雪艇與朱世明,談印度與日本及韓國最近情狀,以印度冷淡,最出意外也。」

 

當時,蔣中正有意設立國民黨非常委員會,以取代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蔣中正多次和王世杰面商。蔣中正在4月21日,便是和吳忠信、張群及王世杰一起商議。

 

協助處理蔣李之間的矛盾》

 

尤其,王世杰也參與處理蔣中正和李宗仁之間的矛盾及合作。李宗仁在回憶錄中說,他在4月10日特別寫了親筆信,請閻錫山和居正兩人帶到溪口給蔣中正。李宗仁請求蔣中正放手,否則李宗仁「本人惟有立刻引退」。後來,蔣中正僅由張群傳話,約李宗仁赴杭州面談。而李宗仁一時無法分身。

 

到了中共紅軍正大舉渡過長江南下之際,蔣中正邀約李宗仁和行政院長何應欽、張群、吳忠信及王世杰等人於4月22日在杭州會談。蔣中正和吳忠信及王世杰等人,係在該日上午由溪口乘飛機抵杭州。

 

李宗仁、張群、白崇禧和夏威,則由南京乘飛機在中午前抵達。會談在空軍學校舉行。

 

李宗仁在會上表示,和談既然失敗,他已經不能再擔任艱鉅責任,必須請蔣中正復出。蔣中正則回答,會議只討論對時局之政策,而不涉及人事之變動。會議最後如蔣中正所謀劃,決定在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下設「非常委員會」,以替代「政治委員會」。

 

當夜,蔣中正留在杭州。他次日早晨即召見吳忠信、張群和王世杰,商談如果李宗仁通電「下野」或是直接回到桂林,則應該如何處理方屬妥當。

 

蔣中正並且道及,他前一天特別默察李宗仁在會談上的神態。蔣中正說:「其羞慚仇恨之色,充分表現於其面目之間,而其傲慢憎恨不便發洩之隱情,似又不可言喻者。」

 

王世杰則答覆説:「此實由其力主和談,行為太過,一旦失敗,反又主戰之心理所造成。」

 

到了5月29日,王世杰在台北攜吳稚暉函謁見蔣中正。吳稚暉在函中係建議蔣中正對李宗仁「尚須包容,不宜決絶」。蔣中正隨即指示,由王世杰草擬覆函給李宗仁。

 

《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中記載蔣中正覆函李宗仁説:「嗣後倘有事相商,中當可隨時前來政府所在地會晤,決不敢勞駕⋯⋯兄更不宜輕離廣州也。」

 

其另記載:當日下午,蔣中正又接見王世杰繼續商談時局和台灣防務。到了晚上,則續與「王世杰委員泛論外交問題」。

 

後來,李宗仁以代總統身分,仍然於7月27日由廣州來台灣和蔣中正會唔。蔣中正率蔣經國等人士在松山機場接機。

 

當時,李宗仁一直希望由白崇禧擔任國防部長,而蔣中正則堅決不予同意,遂安排行政院長閻錫山兼任國防部長,並任命顧祝同為參謀總長。但是不久之後,顧祝同請辭參謀總長職務。

 

到了9月22日,蔣中正又抵達廣州,和李宗仁及行政院長閻錫山會談。一周之後,蔣中正在9月29日早晨召見張群和王世杰談話。王世杰當面「建議必須予白崇禧以參謀總長名義,方能維持現局也」。但是,蔣中正針對王世杰的建議,裁示他對白崇禧,「問題利害輕重皆已熟慮」,暫時以另派一次長代理參謀總長職務,比較妥善。蔣中正在當日日記中寫道:「余言余意已定,利害輕重禍福遠近,皆已研究比較,不予其軍令權為最妥。」

 

此段記錄,足見王世杰深入參與蔣中正處理和李宗仁的矛盾及合作關係。但是,蔣中正對王世杰並非完全言聽計從。而王世杰有時候確實會勇敢說出自己和蔣中正看法不同的見解。

 

 (圖片取自網路)

 

王世杰與設立蔣總裁辦公室》

 

蔣中正在1950年3月1日復行視事前,係先在台灣設立國民黨總裁辦公室。蔣中正在總裁辦公室的設置與運作規畫上,也和王世杰多所商議。

 

蔣中正在6月3日曾經接見王世杰,商談國民黨非常委員會的人選和行政院改組時應該注意的問題。蔣中正接著在6月19日又接見王世杰,商談外交問題與總裁辦公室顧問人選。

 

次日晚上,兩人續商議總裁辦公室顧問人選。後來,總裁辦公室於8月1日在草山(陽明山)正式成立。

 

蔣中正在6月29日的日記中,曾經記下當日晚間以餐會「召開總裁辦公廳組織設計會談」。在蔣中正侍從的日誌中,則錄有「二十人晚餐,並談總裁辦公室之意義」。 其寫下出席人士為「王世杰、俞大維、張道藩、俞鴻鈞、吳國楨、胡健中、余井塘、雷震、任卓宣、谷正綱、王東原、董顯光、陶希聖、唐縱、黃少谷、張其昀、俞濟時等」。

 

協助處理對白皮書的回應》

 

王世杰在因應美國發表白皮書問題上,是蔣中正首要的諮商智囊。

 

外交部代部長葉公超,在7月4日自廣州以電報向在台北的蔣中正報告,美國為澄清其對華政策的責任問題,將以公布白皮書作為辯護。葉公超電報中説,將商請在台北的王世杰整理一些中美關係重要文件,作為因應準備。

 

後來,美國國務院選擇在8月5日發表輯印美國對華政策文件的白皮書。當日,蔣中正和王世杰及蔣經國等人正在舟山群島,準備前往韓國鎮海會晤李承晚總統。

 

美國發表白皮書,對在廣州的國民黨人士的士氣打擊不小。蔣經國在1967年2月出版的著作《風雨中的寧靜》中說:「此時廣州一般將領之心理,業已因美國發表「白皮書」與湖南程潛之投匪而大部動搖。」

 

蔣中正一行於8月8日自韓國返回台北。次日,蔣中正分別向在美國的宋美齡及顧維鈞大使指示,暫時不宜再向美國政府要求援助。

 

而顧維鈞和胡適、宋子文、甘介侯、蔣廷黻研商後,則以電報建議,仍然不妨提出援助請求。他們認為,一則可以符合美國國會友人期待,一則可以試探杜魯門政府意向。

 

蔣中正在8月12日則召見王世杰,指示不必對美國發表白皮書急求作答,可以先靜觀歐美各國輿論的反映。其實,蔣中正8月9日在日記中已經寫下:「閱報研究美國對其政府白皮書之輿論,甚至英國各報皆不直其所為也。」

 

蔣中正8月10日的日記,則進一步批評馬歇爾和艾其遜,「因為要掩護其對華擁護中共遏制政府政策之錯誤與失敗,不惜對中美兩國國交之基本澈底毀滅,辱中國打倒蔣某以快其心⋯⋯」。

 

該日日記對杜魯門的批評則是:「⋯⋯而其堂堂領導世界之美國總統杜魯門竟准其發表此失信鮮恥之白皮書,為其美國歴史遺留莫大之污點⋯⋯將來中美關係與太平洋上之影響,思之但有寒心而已。」

 

蔣中正在思索如何應答白皮書問題上,的確很倚重王世杰的輔佐。蔣中正8月14日晚又召見王世杰商議白皮書問題,逾午夜方止。

 

《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在8月15日係如下記録:

 

「晨5時半即起,修正昨夜與王世杰委員研討中美關係白皮書答案約1小時,再作朝課,此為首次破例之舉,以10餘年來每日必先行朝課而後從事工作也。」

 

 (圖片取自網路)

 

美國外交官詢問經濟和裁軍》

 

美國駐台北總領事麥克唐納(John J. MacDonald),很重視和王世杰溝通。麥克唐納在7月28日曾經發電報向國務院報告拜訪王世杰的談話內容。

 

王世杰向他表示,台灣將力求經濟及政治上的穏定。王世杰指出,省主席陳誠了解台灣的經濟必須改善,才能消彌危險。

 

麥克唐納對王世杰道及,台灣在紡織品、花生油所課徴的進口税太高。麥克唐納表示,據他了解,這些物質,先前都是自大陸進口,而現在則仰賴自外國進口。

 

王世杰則答覆說,台灣正在考慮調降進口關稅。麥克唐納接著説,已經自其他管道聽聞相近的消息,但是卻不能確定新的進口税率,何時才會開始生效。

 

麥克唐納同時向王世杰提出,軍隊人數過多,既是對台灣的經濟造成沈重負擔,也威脅到台灣的安全。

 

王世杰則回答説:他倒是不擔心在台灣部隊的忠誠度,但是他了解軍隊龐大,會造成經濟問題。王世杰強調省主席陳誠,已經知道經濟問題的重要性,而且會在一個月之內裁減在台灣的軍隊,包括減少空軍和海軍。

 

麥克唐納對王世杰所説的裁軍規畫存疑。他在呈送國務院的電文中報告説:台灣有其他高級官員認為,陳誠會將人員不足的單位加以合併,但是並不會刪減部隊的總人數。

 

麥克唐納在該電報的最後一段說:前一周在和台灣官員談話後便覺得,台灣政府固然有意嘗試提高行政效能及改善經濟,但是尚未制定具體計畫。

 

其實,蔣中正在國防問題上,也常諮詢王世杰的意見。蔣中正在6月5日曾經接見陳誠和王世杰兩人,談台灣防衛事務。

 

蔣中正在1月5日的日記,曾經記錄他在該日晚間於南京召見王世杰和張群談政治和外交等情勢。他寫下:「聞軍糧仍報6百30萬人,殊為驚駭,痛憤之至。」

 

王世杰擔心美國有意佔領台灣》

 

美國是否有意圖佔據台灣,也讓王世杰感到困擾。王世杰在8月底和美國駐台灣官員晤談時,表示憂慮連續數天有媒體報導美國計劃佔領台灣。而美國總領事麥克唐納,則是在8月30日和王世杰長談。

 

國際媒體當時報導政務委員吳鐵城在先前訪問東京時,曾經和麥克阿瑟討論台灣的未來問題。王世杰向麥克唐納説,固然中共應當和這些報導有關係,他個人在華府的朋友所給他的信函顯示,華府高層最近確實曾經開會討論台灣未來情勢的問題。王世杰詢問麥克唐納是否有該方面的資訊。王世杰接著詢問重視硏究美國遠東政策的「三方委員會」,是否有進一步消息。

 

另外,王世杰在8月30日談話中,曾經向麥克唐納提及他對英國非常反感。麥克唐納在呈送國務院的電報中報告:王世杰不滿意英國在香港的態度,竟是著眼於取悅中共,一味期待和中共提高貿易額。王世杰覺得英國高度反國民黨,而他則相信香港內部,將會浮現嚴峻的共産黨問題。

 

規劃蔣中正訪問菲律賓及韓國》

 

蔣中正在7月7日,曾經召見王世杰和黃少谷兩人詳細研究訪問菲律賓季里諾總統的準備事宜。蔣中正是在7月10日離松山機場訪問菲律賓,隨行人士以王世杰為首。訪問團成員另有黃少谷、張其昀、沈昌煥、周宏濤、俞濟時和夏功權等人。

 

王世杰7月11日在菲律賓,奉蔣中正指令草擬他和季里諾兩人將發表的聯合聲明。蔣中正指示王世杰,「宣言要旨在聯合遠東各國共同反共,成立遠東聯盟,而不能用太平洋或亞洲聯盟名義」。蔣中正顧慮引起英國等國家不悦。

 

蔣中正稍後訪問韓國,也是由王世杰統籌幕僚作業。蔣中正在7月31日召見王世杰,研商拜訪韓國總統李承晚準備事宜。蔣中正接著在8月1日當面指示王世杰,由台灣逕飛韓國,不再打算取道日本,往訪麥克阿瑟。筆者猜測,蔣中正可能是顧及杜魯門政府正要發表白皮書。

 

8月6日下午,蔣中正率領王世杰和蔣經國等人由舟山群島的定海飛抵韓國鎮海,和李承晚會面。

 

參與協助鄭介民赴美尋求軍援》

 

國防部次長鄭介民奉蔣中正指示在11月初赴華府尋求美國軍援,也是由王世杰參與策畫。蔣中正在10月間,便積極和王世杰一起規劃派鄭介民去美國,

 

鄭介民到華府,主要是和司徒雷登及美國海軍中將白吉爾(Oscar C. badger ll)晤面,以尋求美國軍援。白吉爾先前任職於美國西太平洋海軍司令部。他在1949年底時,是美國海軍部的遠東事務顧問。

 

司徒雷登11月6日在呈送給國務卿艾其遜的備忘錄中說明:鄭介民係用化名掩飾身份旅行。他並未在紐約先停留和宋子文、孔祥熙及宋美齡見面,而是直接轉機到華府。鄭介民11月6日是在首席武官皮宗敢擔任翻譯下,和司徒雷登及白吉爾會談。

 

11月9日,司徒雷登另致送備忘錄給主管遠東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巴特沃斯,說明他11月8日晚上又和鄭介民晤談。司徒雷登強調他向鄭介民説明,他個人很尊敬蔣中正,但是進一步的美國援助,並不宜期待。

 

後來,白吉爾在12月初向鄭介民發出他署名的備忘錄。蔣中正在12月11日下午召見鄭介民聽取他對白吉爾備忘錄的報告。當日,蔣中正在日記寫下:「下午聽取鄭介民對白吉爾備忘錄經過之報告,乃知其政府已有覺悟,如援華必須援蔣,而且必須統一整個援蔣,但其苦無轉圜之方,故有此備忘錄之提出耳。」

 

蔣中正並且寫下:「晚與雪艇談對美白備忘錄之方針後記事。」

 

後來,蔣中正在12月14日對王世杰和葉公超作出進一步指示。蔣中正該日日記寫著:

 

「雪艇、公超來商對美要求備忘錄內容及提出之方式。美國白吉爾之備忘錄照款以余之名義向其杜魯門提出,余意仍由我政府名義提出要求為妥也。」

 

由蔣中正日記和美國官方檔案文獻可以看出,王世杰的確是始終高度參與蔣中正該項尋求美國援助的努力。

 

王世杰與革命實踐研究院》

 

王世杰也參與蔣中正對革命實踐研究院的運作規畫。蔣中正是在10月25日早晨聞悉古寧頭戰役爆發,且尚在激戰中。當晚,他仍然忙於披閱革命實踐研究院學員的自傳。次日,他又召見王世杰商討該院的訓練課目和內容。

 

蔣中正當時很重視革命實踐研究院。他10月24日在日記寫下:「十時在研究院紀念周講演一小時三十分之久,並不覺十分疲乏」,又「與雪艇商談派介民赴美事」。蔣中正在該日下午1點,曾親自接見革命實踐研究院講座魏汝霖。

 

(圖片取自網路)

 

結語》

 

猶記得20多歲時,80歲的長官杭立武先生告訴我,他最佩服的國民政府前輩人物,乃是蔡元培和王世杰。杭先生畫龍點睛讚佩蔡元培是氣節恢宏,而王世杰則是深謀遠慮。

 

玊世杰在大風暴席捲大陸之際,確實是蔣中正最核心的智囊之一。蔣中正在1948年3月時,的確曾經有意邀請胡適出任總統,而自任行政院長。蔣中正當時便是囑咐王世杰代表他和胡適當面溝通。王世杰和胡適至少當面4度溝通。

 

王世杰在1948年4月1日的日記中寫道:「今日居覺生突然對外發表將競選總統⋯⋯予疑居氏此舉,當係黨中接近蔣先生之人如陳立夫等,因知蔣先生有不願充任總統之意,遂秘密授意居氏為此宣示。」

 

而在1949年當中,王世杰確實陪同蔣中正在台灣與大陸之間穿梭奮鬥。蔣中正在7月14日由台南乘飛機前往廣州,隨行者便是以王世杰為首。而在中共於10月1日於北京舉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典禮時,蔣中正人在廣州。當日上午,他分別召見顧祝同、張群、王世杰和陳立夫等人會談。

 

然而,本文所談內容,卻完全無法在王世杰現存日記中找到佐證。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硏究所,早已出版了王世杰以毛筆親手書寫的10冊日記,始自1933年5月1日,終於1969年9月18日。而其中,卻缺少1948年8月17日起到1959年8月28日的部份。

 

筆者為探詢其緣故,曾經在二十多年前,先後請教陳三井教授及蔣永敬敎授無果。最後,在機場巧遇王世杰的女公子王秋華教授,獲得她親口如下說明:「家父對那段歳月一定曾經用日記記下的,只是那些付之闕如的幾年日記,應該是他自己在心情鬱悶的一段歲月中,刻意銷毀的。」

 

王世杰的確是一位很有學問,又有才幹的人物。美國藍欽(Karl Lott Rankin)大使在1964年出版的回憶録中,便曾稱讃王世杰為,既有才具,又幹練的總統府秘書長。

 

王世杰整套日記,是很珍貴的文獻。而本文則僅僅是,大致整理一下他在1949年翊贊蔣中正作一些決策時所扮演角色的輪廓。

    

 武漢大學校園王世杰銅像(圖片取自網路)

 

王世杰在1949年襄贊蔣中正:從美國解密檔案等資料所見

 

作者/戴萬欽(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博士,曾任淡江大學國際學院院長)

 

前言》

 

「迭膺重寄,先後長教育、參大政、主外交、掌元樞、司學術研究、領科學發展⋯⋯」。以上是蔣經國總統在褒揚令中,對王世杰從政生涯的稱譽。

 

王世杰,字雪艇,是政學系中首要成員之一。筆者對他在1949年風雲變色之際襄助蔣中正所扮演的角色,一直頗有興趣。

 

他早先便曾擔任武漢大學校長及教育部長。行政院長宋子文在1945年兼外交部長時,因為不願意出面和蘇聯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乃辭去外交部長兼職。結果,王世杰接任外交部長。

 

代表中華民國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可能是王世杰一生中最大的痛楚之一,也備受國民黨內許多精英批判不休。國民政府遷台後,批評聲浪持續。其實,簽約應該是蔣中正審度大勢後,不得已的旨意。

 

王世杰和政學系在1949年之際尤為耀眼的吳國楨,情誼深篤。王世杰其後更因為幫助省主席吳國楨能夠離台赴美,而遭到蔣中正免去中樞要職。

 

另外,王世杰也一直和自1949年起在台灣手握大權的陳誠,交情深厚。

 

王世杰確實是蔣中正在1949年時最倚重的智囊之一。蔣中正常召見王世杰談中央政局、外交問題和台灣建設方案。

 

1949年2月3日,美國經濟合作署中國分署署長賴樸漢(Roger Lapham)和副署長葛里芬(R. Allen Griffin)來台灣考察經濟狀況。王世杰特地來台灣和翁文灝、俞大維及黃仁霖一起出面接待。

 

當時,蔣中正已經將台灣作為抗共的最重要根據地。而美國援華的三艘軍艦,也於1月3日抵達台灣。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部,則在2月1日成立。

 

本文的討論,在外國參考資料上,係倚賴美國官方解密文件。

 

王世杰在台北談台灣法律地位》

 

王世杰曾經在海牙國際常設仲裁院擔任仲裁員,他在1949年尤其關注各方對台灣法律地位的討論。

 

美國駐台北總領事館領事愛格(Donald D. Edgar),在3月26日以電報向國務院報告:前外交部長王世杰在前一周於台北的一項演講中,強調台灣是光復的國土,而非國民政府的軍事佔領區。愛格引述王世杰說:「中國對台灣的對外及內部事務,擁有絕對的主權」, 在中國對日本宣戰之後,馬關條約便已經無效了。台灣在戰爭結束時,便自日本軍隊手中取回,「台灣在那時候便已經在法理上回歸中國了」。

 

王世杰是在3月24日發表該項演講的。王世杰在演講中先說:「有若干中國人和外國人因為對日和約尚未簽訂,對於台灣的法律地位,便不免有些疑問,或是缺乏明朗的觀念。」

 

蔣中正當日即閲讀王世杰講稿的詳細綱要。《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3月24日便記録:「前任外交部長王世杰在台北扶輪社演説,闡明台灣為⋯⋯,中國政府在此一地域內,對內對外有完全自主和自由」。

 

愛格指出,王世杰在演講中「警告未來其他企圖將台灣置於帝國主義手中的直接或是間接的圖謀」。

 

但是,王世杰的説法,並未被美國國務院接受。其後,美國國務卿主管新聞業務的特別助理麥克德莫(Michael J. McDermott),在4月15日公開宣布國務院對台灣法律地位的立場。

 

麥克德莫聲明:「台灣的地位正和大戰時期的千島群島,完全相同。台灣的最終地位將會在我們(和日本)訂立的和平條約中決定。」

 

愛格在5月12日呈送國務院的電報,特別提及麥克德莫的聲明,在台灣引發很多私下的討論,而出現多種意見。愛格指出:其中有一種說法是,麥克德莫的聲明,只是回覆王世杰先前對台灣地位的説法而已。另外有人則詮釋說,美國對台灣的態度,可能會更趨積極。

 

麥克德莫的動作,當然引發蔣中正關切。根據《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記載,蔣中正在6月17日特別「接見王世杰委員,商談如何廓清所謂『台灣地位』問題之謠諑,與我對美國之態度」。

 

6月18日晚上,蔣中正續召見王世杰和徐永昌兩人,「研討確保台灣主權與對美國之態度,決致電麥克阿瑟元帥,間接表示我方之立場,並洽商中美合作辦法」。

 

從以上文獻可以看出,蔣中正1949年在處理台灣的主權歸屬問題上,頗為倚重王世杰。

 

王世杰在溪口追隨蔣中正》

 

王世杰在蔣中正引退而返回溪口後,仍然追隨蔣中正,且維持密切的諮商關係。蔣中正在不少國內外大政問題上,都和王世杰當面商議。《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在4月3日記載:「三時許,接見王世杰委員,商談時局,舆對共匪擬組織『聯合政府』之對策」。蔣中正次日下午,則是「接見吳國楨市長、王世杰委員分別談話。」

 

而蔣中正本人在4月19日的日記寫下,「正午聚餐後,與雪艇談共匪所提24條款逼降書,決令黨部擬定聲明書⋯⋯晩課,再約王雪艇與朱世明,談印度與日本及韓國最近情狀,以印度冷淡,最出意外也。」

 

當時,蔣中正有意設立國民黨非常委員會,以取代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蔣中正多次和王世杰面商。蔣中正在4月21日,便是和吳忠信、張群及王世杰一起商議。

 

協助處理蔣李之間的矛盾》

 

尤其,王世杰也參與處理蔣中正和李宗仁之間的矛盾及合作。李宗仁在回憶錄中說,他在4月10日特別寫了親筆信,請閻錫山和居正兩人帶到溪口給蔣中正。李宗仁請求蔣中正放手,否則李宗仁「本人惟有立刻引退」。後來,蔣中正僅由張群傳話,約李宗仁赴杭州面談。而李宗仁一時無法分身。

 

到了中共紅軍正大舉渡過長江南下之際,蔣中正邀約李宗仁和行政院長何應欽、張群、吳忠信及王世杰等人於4月22日在杭州會談。蔣中正和吳忠信及王世杰等人,係在該日上午由溪口乘飛機抵杭州。

 

李宗仁、張群、白崇禧和夏威,則由南京乘飛機在中午前抵達。會談在空軍學校舉行。

 

李宗仁在會上表示,和談既然失敗,他已經不能再擔任艱鉅責任,必須請蔣中正復出。蔣中正則回答,會議只討論對時局之政策,而不涉及人事之變動。會議最後如蔣中正所謀劃,決定在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下設「非常委員會」,以替代「政治委員會」。

 

當夜,蔣中正留在杭州。他次日早晨即召見吳忠信、張群和王世杰,商談如果李宗仁通電「下野」或是直接回到桂林,則應該如何處理方屬妥當。

 

蔣中正並且道及,他前一天特別默察李宗仁在會談上的神態。蔣中正說:「其羞慚仇恨之色,充分表現於其面目之間,而其傲慢憎恨不便發洩之隱情,似又不可言喻者。」

 

王世杰則答覆説:「此實由其力主和談,行為太過,一旦失敗,反又主戰之心理所造成。」

 

到了5月29日,王世杰在台北攜吳稚暉函謁見蔣中正。吳稚暉在函中係建議蔣中正對李宗仁「尚須包容,不宜決絶」。蔣中正隨即指示,由王世杰草擬覆函給李宗仁。

 

《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中記載蔣中正覆函李宗仁説:「嗣後倘有事相商,中當可隨時前來政府所在地會晤,決不敢勞駕⋯⋯兄更不宜輕離廣州也。」

 

其另記載:當日下午,蔣中正又接見王世杰繼續商談時局和台灣防務。到了晚上,則續與「王世杰委員泛論外交問題」。

 

後來,李宗仁以代總統身分,仍然於7月27日由廣州來台灣和蔣中正會唔。蔣中正率蔣經國等人士在松山機場接機。

 

當時,李宗仁一直希望由白崇禧擔任國防部長,而蔣中正則堅決不予同意,遂安排行政院長閻錫山兼任國防部長,並任命顧祝同為參謀總長。但是不久之後,顧祝同請辭參謀總長職務。

 

到了9月22日,蔣中正又抵達廣州,和李宗仁及行政院長閻錫山會談。一周之後,蔣中正在9月29日早晨召見張群和王世杰談話。王世杰當面「建議必須予白崇禧以參謀總長名義,方能維持現局也」。但是,蔣中正針對王世杰的建議,裁示他對白崇禧,「問題利害輕重皆已熟慮」,暫時以另派一次長代理參謀總長職務,比較妥善。蔣中正在當日日記中寫道:「余言余意已定,利害輕重禍福遠近,皆已研究比較,不予其軍令權為最妥。」

 

此段記錄,足見王世杰深入參與蔣中正處理和李宗仁的矛盾及合作關係。但是,蔣中正對王世杰並非完全言聽計從。而王世杰有時候確實會勇敢說出自己和蔣中正看法不同的見解。

 

 (圖片取自網路)

 

王世杰與設立蔣總裁辦公室》

 

蔣中正在1950年3月1日復行視事前,係先在台灣設立國民黨總裁辦公室。蔣中正在總裁辦公室的設置與運作規畫上,也和王世杰多所商議。

 

蔣中正在6月3日曾經接見王世杰,商談國民黨非常委員會的人選和行政院改組時應該注意的問題。蔣中正接著在6月19日又接見王世杰,商談外交問題與總裁辦公室顧問人選。

 

次日晚上,兩人續商議總裁辦公室顧問人選。後來,總裁辦公室於8月1日在草山(陽明山)正式成立。

 

蔣中正在6月29日的日記中,曾經記下當日晚間以餐會「召開總裁辦公廳組織設計會談」。在蔣中正侍從的日誌中,則錄有「二十人晚餐,並談總裁辦公室之意義」。 其寫下出席人士為「王世杰、俞大維、張道藩、俞鴻鈞、吳國楨、胡健中、余井塘、雷震、任卓宣、谷正綱、王東原、董顯光、陶希聖、唐縱、黃少谷、張其昀、俞濟時等」。

 

協助處理對白皮書的回應》

 

王世杰在因應美國發表白皮書問題上,是蔣中正首要的諮商智囊。

 

外交部代部長葉公超,在7月4日自廣州以電報向在台北的蔣中正報告,美國為澄清其對華政策的責任問題,將以公布白皮書作為辯護。葉公超電報中説,將商請在台北的王世杰整理一些中美關係重要文件,作為因應準備。

 

後來,美國國務院選擇在8月5日發表輯印美國對華政策文件的白皮書。當日,蔣中正和王世杰及蔣經國等人正在舟山群島,準備前往韓國鎮海會晤李承晚總統。

 

美國發表白皮書,對在廣州的國民黨人士的士氣打擊不小。蔣經國在1967年2月出版的著作《風雨中的寧靜》中說:「此時廣州一般將領之心理,業已因美國發表「白皮書」與湖南程潛之投匪而大部動搖。」

 

蔣中正一行於8月8日自韓國返回台北。次日,蔣中正分別向在美國的宋美齡及顧維鈞大使指示,暫時不宜再向美國政府要求援助。

 

而顧維鈞和胡適、宋子文、甘介侯、蔣廷黻研商後,則以電報建議,仍然不妨提出援助請求。他們認為,一則可以符合美國國會友人期待,一則可以試探杜魯門政府意向。

 

蔣中正在8月12日則召見王世杰,指示不必對美國發表白皮書急求作答,可以先靜觀歐美各國輿論的反映。其實,蔣中正8月9日在日記中已經寫下:「閱報研究美國對其政府白皮書之輿論,甚至英國各報皆不直其所為也。」

 

蔣中正8月10日的日記,則進一步批評馬歇爾和艾其遜,「因為要掩護其對華擁護中共遏制政府政策之錯誤與失敗,不惜對中美兩國國交之基本澈底毀滅,辱中國打倒蔣某以快其心⋯⋯」。

 

該日日記對杜魯門的批評則是:「⋯⋯而其堂堂領導世界之美國總統杜魯門竟准其發表此失信鮮恥之白皮書,為其美國歴史遺留莫大之污點⋯⋯將來中美關係與太平洋上之影響,思之但有寒心而已。」

 

蔣中正在思索如何應答白皮書問題上,的確很倚重王世杰的輔佐。蔣中正8月14日晚又召見王世杰商議白皮書問題,逾午夜方止。

 

《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在8月15日係如下記録:

 

「晨5時半即起,修正昨夜與王世杰委員研討中美關係白皮書答案約1小時,再作朝課,此為首次破例之舉,以10餘年來每日必先行朝課而後從事工作也。」

 

 (圖片取自網路)

 

美國外交官詢問經濟和裁軍》

 

美國駐台北總領事麥克唐納(John J. MacDonald),很重視和王世杰溝通。麥克唐納在7月28日曾經發電報向國務院報告拜訪王世杰的談話內容。

 

王世杰向他表示,台灣將力求經濟及政治上的穏定。王世杰指出,省主席陳誠了解台灣的經濟必須改善,才能消彌危險。

 

麥克唐納對王世杰道及,台灣在紡織品、花生油所課徴的進口税太高。麥克唐納表示,據他了解,這些物質,先前都是自大陸進口,而現在則仰賴自外國進口。

 

王世杰則答覆說,台灣正在考慮調降進口關稅。麥克唐納接著説,已經自其他管道聽聞相近的消息,但是卻不能確定新的進口税率,何時才會開始生效。

 

麥克唐納同時向王世杰提出,軍隊人數過多,既是對台灣的經濟造成沈重負擔,也威脅到台灣的安全。

 

王世杰則回答説:他倒是不擔心在台灣部隊的忠誠度,但是他了解軍隊龐大,會造成經濟問題。王世杰強調省主席陳誠,已經知道經濟問題的重要性,而且會在一個月之內裁減在台灣的軍隊,包括減少空軍和海軍。

 

麥克唐納對王世杰所説的裁軍規畫存疑。他在呈送國務院的電文中報告説:台灣有其他高級官員認為,陳誠會將人員不足的單位加以合併,但是並不會刪減部隊的總人數。

 

麥克唐納在該電報的最後一段說:前一周在和台灣官員談話後便覺得,台灣政府固然有意嘗試提高行政效能及改善經濟,但是尚未制定具體計畫。

 

其實,蔣中正在國防問題上,也常諮詢王世杰的意見。蔣中正在6月5日曾經接見陳誠和王世杰兩人,談台灣防衛事務。

 

蔣中正在1月5日的日記,曾經記錄他在該日晚間於南京召見王世杰和張群談政治和外交等情勢。他寫下:「聞軍糧仍報6百30萬人,殊為驚駭,痛憤之至。」

 

王世杰擔心美國有意佔領台灣》

 

美國是否有意圖佔據台灣,也讓王世杰感到困擾。王世杰在8月底和美國駐台灣官員晤談時,表示憂慮連續數天有媒體報導美國計劃佔領台灣。而美國總領事麥克唐納,則是在8月30日和王世杰長談。

 

國際媒體當時報導政務委員吳鐵城在先前訪問東京時,曾經和麥克阿瑟討論台灣的未來問題。王世杰向麥克唐納説,固然中共應當和這些報導有關係,他個人在華府的朋友所給他的信函顯示,華府高層最近確實曾經開會討論台灣未來情勢的問題。王世杰詢問麥克唐納是否有該方面的資訊。王世杰接著詢問重視硏究美國遠東政策的「三方委員會」,是否有進一步消息。

 

另外,王世杰在8月30日談話中,曾經向麥克唐納提及他對英國非常反感。麥克唐納在呈送國務院的電報中報告:王世杰不滿意英國在香港的態度,竟是著眼於取悅中共,一味期待和中共提高貿易額。王世杰覺得英國高度反國民黨,而他則相信香港內部,將會浮現嚴峻的共産黨問題。

 

規劃蔣中正訪問菲律賓及韓國》

 

蔣中正在7月7日,曾經召見王世杰和黃少谷兩人詳細研究訪問菲律賓季里諾總統的準備事宜。蔣中正是在7月10日離松山機場訪問菲律賓,隨行人士以王世杰為首。訪問團成員另有黃少谷、張其昀、沈昌煥、周宏濤、俞濟時和夏功權等人。

 

王世杰7月11日在菲律賓,奉蔣中正指令草擬他和季里諾兩人將發表的聯合聲明。蔣中正指示王世杰,「宣言要旨在聯合遠東各國共同反共,成立遠東聯盟,而不能用太平洋或亞洲聯盟名義」。蔣中正顧慮引起英國等國家不悦。

 

蔣中正稍後訪問韓國,也是由王世杰統籌幕僚作業。蔣中正在7月31日召見王世杰,研商拜訪韓國總統李承晚準備事宜。蔣中正接著在8月1日當面指示王世杰,由台灣逕飛韓國,不再打算取道日本,往訪麥克阿瑟。筆者猜測,蔣中正可能是顧及杜魯門政府正要發表白皮書。

 

8月6日下午,蔣中正率領王世杰和蔣經國等人由舟山群島的定海飛抵韓國鎮海,和李承晚會面。

 

參與協助鄭介民赴美尋求軍援》

 

國防部次長鄭介民奉蔣中正指示在11月初赴華府尋求美國軍援,也是由王世杰參與策畫。蔣中正在10月間,便積極和王世杰一起規劃派鄭介民去美國,

 

鄭介民到華府,主要是和司徒雷登及美國海軍中將白吉爾(Oscar C. badger ll)晤面,以尋求美國軍援。白吉爾先前任職於美國西太平洋海軍司令部。他在1949年底時,是美國海軍部的遠東事務顧問。

 

司徒雷登11月6日在呈送給國務卿艾其遜的備忘錄中說明:鄭介民係用化名掩飾身份旅行。他並未在紐約先停留和宋子文、孔祥熙及宋美齡見面,而是直接轉機到華府。鄭介民11月6日是在首席武官皮宗敢擔任翻譯下,和司徒雷登及白吉爾會談。

 

11月9日,司徒雷登另致送備忘錄給主管遠東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巴特沃斯,說明他11月8日晚上又和鄭介民晤談。司徒雷登強調他向鄭介民説明,他個人很尊敬蔣中正,但是進一步的美國援助,並不宜期待。

 

後來,白吉爾在12月初向鄭介民發出他署名的備忘錄。蔣中正在12月11日下午召見鄭介民聽取他對白吉爾備忘錄的報告。當日,蔣中正在日記寫下:「下午聽取鄭介民對白吉爾備忘錄經過之報告,乃知其政府已有覺悟,如援華必須援蔣,而且必須統一整個援蔣,但其苦無轉圜之方,故有此備忘錄之提出耳。」

 

蔣中正並且寫下:「晚與雪艇談對美白備忘錄之方針後記事。」

 

後來,蔣中正在12月14日對王世杰和葉公超作出進一步指示。蔣中正該日日記寫著:

 

「雪艇、公超來商對美要求備忘錄內容及提出之方式。美國白吉爾之備忘錄照款以余之名義向其杜魯門提出,余意仍由我政府名義提出要求為妥也。」

 

由蔣中正日記和美國官方檔案文獻可以看出,王世杰的確是始終高度參與蔣中正該項尋求美國援助的努力。

 

王世杰與革命實踐研究院》

 

王世杰也參與蔣中正對革命實踐研究院的運作規畫。蔣中正是在10月25日早晨聞悉古寧頭戰役爆發,且尚在激戰中。當晚,他仍然忙於披閱革命實踐研究院學員的自傳。次日,他又召見王世杰商討該院的訓練課目和內容。

 

蔣中正當時很重視革命實踐研究院。他10月24日在日記寫下:「十時在研究院紀念周講演一小時三十分之久,並不覺十分疲乏」,又「與雪艇商談派介民赴美事」。蔣中正在該日下午1點,曾親自接見革命實踐研究院講座魏汝霖。

 

(圖片取自網路)

 

結語》

 

猶記得20多歲時,80歲的長官杭立武先生告訴我,他最佩服的國民政府前輩人物,乃是蔡元培和王世杰。杭先生畫龍點睛讚佩蔡元培是氣節恢宏,而王世杰則是深謀遠慮。

 

玊世杰在大風暴席捲大陸之際,確實是蔣中正最核心的智囊之一。蔣中正在1948年3月時,的確曾經有意邀請胡適出任總統,而自任行政院長。蔣中正當時便是囑咐王世杰代表他和胡適當面溝通。王世杰和胡適至少當面4度溝通。

 

王世杰在1948年4月1日的日記中寫道:「今日居覺生突然對外發表將競選總統⋯⋯予疑居氏此舉,當係黨中接近蔣先生之人如陳立夫等,因知蔣先生有不願充任總統之意,遂秘密授意居氏為此宣示。」

 

而在1949年當中,王世杰確實陪同蔣中正在台灣與大陸之間穿梭奮鬥。蔣中正在7月14日由台南乘飛機前往廣州,隨行者便是以王世杰為首。而在中共於10月1日於北京舉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典禮時,蔣中正人在廣州。當日上午,他分別召見顧祝同、張群、王世杰和陳立夫等人會談。

 

然而,本文所談內容,卻完全無法在王世杰現存日記中找到佐證。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硏究所,早已出版了王世杰以毛筆親手書寫的10冊日記,始自1933年5月1日,終於1969年9月18日。而其中,卻缺少1948年8月17日起到1959年8月28日的部份。

 

筆者為探詢其緣故,曾經在二十多年前,先後請教陳三井教授及蔣永敬敎授無果。最後,在機場巧遇王世杰的女公子王秋華教授,獲得她親口如下說明:「家父對那段歳月一定曾經用日記記下的,只是那些付之闕如的幾年日記,應該是他自己在心情鬱悶的一段歲月中,刻意銷毀的。」

 

王世杰的確是一位很有學問,又有才幹的人物。美國藍欽(Karl Lott Rankin)大使在1964年出版的回憶録中,便曾稱讃王世杰為,既有才具,又幹練的總統府秘書長。

 

王世杰整套日記,是很珍貴的文獻。而本文則僅僅是,大致整理一下他在1949年翊贊蔣中正作一些決策時所扮演角色的輪廓。

    

加入好友
優傳媒 版權所有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著作權與轉載授權 / 合作夥伴 / 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