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堡原係芬蘭第二大城,在二次大戰後割讓给蘇聯。(圖片取自網路)
「最偉大的芬蘭人」之芬蘭獨立與馬達漢的戰爭歲月
作者/周陽山(中國文化大學教授,曾任立委丶監委丶國大代表)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出身芬蘭的俄羅斯騎兵上校馬達漢在波蘭丶羅馬尼亞與奧匈帝國軍隊交戰,很快被拔升為俄軍中將,負責指揮第六騎兵軍。但在1917年革命後,俄羅斯帝國解體,原本效忠沙皇的他回到了剛剛宣佈獨立的芬蘭,告別了他的「俄羅斯前半生」;緊接著,開啓了他的另一段「芬蘭生涯」。這一年,他50歲。
1918年1月4日,俄共中央委員會批准承認芬蘭獨立。1月14日,芬蘭議會通過決議組建國家軍隊,馬達漢受命組建政府軍(白衛軍),隨即將各地的民衛隊和農民組織起來,並接收俄軍留下來的武器。l月27日,他被任命為政府軍總司令,後來又晉升為上將。但此時的芬蘭已分裂成右派的白衞軍以及左翼的赤衛隊兩大陣營。
1月28日,芬蘭社會民主黨革命委員會宣布武裝起義,赫爾辛基的參政院被推翻,左派的人民委員會成立,內戰爆發了!白衞軍控制著芬蘭北部及卡瑞利亞(Karelia)地區,與在南部掌握首都及工業區的赤衛隊對陣。雙方兵力大約有7萬人,於1918年1月至5月,進行了3個多月的血腥戰鬥。由於俄國紅軍忙於本國內戰,無力支援芬蘭,赤衞軍遂漸敗退。
相反的,從4月3日起,在芬蘭議會的請求下,德國派出駐波羅的海部隊1萬4千人支援政府軍,很快就收復了首都赫爾辛基。1918年5月中旬赤衞隊宣佈投降,超過8千紅軍戰死,另有兩丶三萬人死於飢餓與疫病!從赫爾辛基撤退的赤衞軍逃到了俄羅斯境內,馬達漢率領的政府軍終於取得了勝利。至今我們仍可透過當年的紀錄片,看到他在戰爭結束後騎着白馬丶英姿煥發的閱兵影像。
芬蘭內戰示意圖(圖片取自網路)
內戰結束後,芬蘭右派政府指示馬達漢,陸軍應該交由德軍進行改革與訓練,芬蘭實際上變成德國的保護國,這違背了馬達漢堅持的獨立自主原則。馬達漢旋即在5月30日辭職,拒絕受到德國的控制。但是半年之後,1918年10月9日,德國宣佈投降;11月11日一次大戰宣告結束,德國在芬蘭的實質影響力也走向衰頹。
稍早前,1918年8月芬蘭國會的親德勢力推舉德國黑森親王卡爾(德皇威廉二世的妹婿)為國王,稱之「卡爾一世」;準備組成芬德軍事同盟。德國戰敗後,卡爾在12月14日宣布放棄王位,短暫的芬蘭君主政體歷時兩個月便告結束。
接下來,馬達漢出任攝政大臣,他解散了國會,規定在1919年3月舉行大選,並尋求戰後的民族團結與政治和解。他對部分赤衛隊員實施特赦,以弭平內戰的傷痕。到了1918年12月中,最後一批德軍撤離芬蘭,芬蘭終於擺脫了徳國的束縛,逐步建立真正獨立自主的共和體制。但也因為新獨立的芬蘭/蘇聯國界,離俄羅斯的聖彼得堡(列寧格勒)太近,只有30多公里之遙,引發蘇聯憂慮,自此種下了日後戰爭的因子。
1919年7月25日,參與起草憲法的芬蘭法學家斯托爾貝里(Kaarlo Juho Ståhlberg,1865-1952)在國會舉行的選舉中,得到左翼黨派的支持,以143票對50票擊敗馬達漢,當選芬蘭共和國首任總統。由於對政黨和政客失望,馬達漢不再參與政治活動,他出任紅十字會主席,另外還設立了兒童基金福利會。但是,馬達漢退出政治卻不意味他離開了芬蘭國民的視野,他仍然享有很高的社會聲望。1933年,他被政府授與「元帥」榮銜,這是芬蘭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殊榮。
1939年夏天,許多人志願投入防禦工事的建設,在分隔芬蘭東南部與列寧格勒之間的卡瑞利亞地峽(Karelian Isthmus,總面積約1萬5千平方公里),設置了著名的「馬達漢防線」,藉此以防備蘇聯的入侵。
卡瑞利亞原係芬蘭领土,居民多為芬蘭人,二戰结束後包括卡瑞利亞地峡在內,多已劃歸蘇聯 。(圖片取自網路)
1939年8月23日,史達林和希特勒簽署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亦即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條約,Molotov–Ribbentrop Pact )。蘇聯方面為了爭取空間與時間,延緩蘇德兩國的軍事對決,決定在德國併吞波蘭的同時,占據波蘭和蘇聯接壤的地區,以構建隔絕德軍的緩衝地帶。於是,芬蘭與波羅的海三國就成了兩大國交易的犧牲品,德國承認芬蘭歸於蘇聯。到了10月間,蘇聯向芬蘭提出兩項要求,一是將卡瑞利亞地峽的芬/蘇國界遷往離列寧格勒更逺更北的地方;另一則是在赫爾辛基附近海岸建立蘇聯的海軍基地。
由於馬達漢過去長期在俄羅斯擔任軍職,對俄方的戰略思維瞭如指掌,也能深刻體會蘇聯的地緣政治考量,乃敦促芬蘭政府作出必要的讓步,但終究未果!芬蘭人害怕一旦讓步了,蘇聯可能食髓知味,甚至併吞全芬蘭。而其結果是,11月30日,蘇聯藉口芬蘭的炮彈打入俄境,造成士兵死亡,乃發動攻勢,芬蘭終於面對蘇聯的入侵。這場「冬季戰爭」(Winter War)在一夕間爆發,結果造成芬蘭方面逾7萬人死傷,其慘烈令人驚駭。
但在馬達漢的指揮下,芬蘭人沉着應對,實力懸殊的芬軍竟然重創強大的蘇軍。他們僅憑9個師12萬人的兵力,面對蘇軍50萬人的攻擊!芬蘭人運用智慧和經驗,在雪地裡穿着白色的軍服,腳踏滑雪板,利用熟悉的地形地貌,穿越無路的森林,將敵軍分段殲滅,並成功運用簡易的汽油彈,阻滯蘇軍的坦克攻勢。最後,蘇軍死傷竟然高達35萬人以上,是芬蘭人的5倍之多。
芬蘭方面原先期待抵抗蘇聯第一波攻擊後,會得到西方國家的支持,但卻失望至極。無論是英丶美丶法或近鄰瑞典丶挪威,不是遙不可及,就是口惠而實不至,甚至中立觀望。其結果是,芬蘭在艱困的抵抗數月後逐漸不支,而蘇軍在數倍人力強攻下突破了「馬達漢防線」,進軍卡瑞利亞的首府維堡(芬蘭文是Viipuri,瑞典文是Vyborg;原係芬蘭第二大城,後割讓給蘇聯)。於是,在孤立無援的處境下,芬蘭不得不在1940年3月向蘇聯求和。
但是這一次,談判條件卻更為嚴苛了。蘇聯開口要整個卡瑞利亞省,並且取得赫爾辛基南邊的漢科港(Hanco,距首都130公里)做為海軍基地。最後,芬蘭不得不同意割讓11%的領土(約3萬8千平方公里)和30%的資產予蘇聯,才結束這場戰爭。緊接著,有41萬5千卡瑞利亞省的居民被迫離開故鄉(另外有5千人仍然留在蘇聯佔領區),遷往西邊的芬蘭本土,自此擠進了同胞的家裡窩居數年之久,一直到1945年戰爭結束後才住進自己的房子。
卡瑞利亞地圖,淺藍色割讓給了蘇聯,芬蘭保留了深藍色。(圖片取自網路)
1940年3月後,蘇聯併吞了波海三國,德國佔領了挪威和丹麥,並且在6月擊敗法國。由於經過了冬季戰爭的無情考驗,此時的芬蘭只能依靠德國的支持了。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芬蘭事先並不知情;三天後,6月25日,蘇軍戰機轟炸芬蘭城市,芬軍當晚再度向蘇聯宣戰!這也就是所謂的「繼續戰爭」(Continuation War),而此時的芬蘭加入了德國這一陣營。
芬蘭軍隊動員了47萬5千人在芬蘇邊境南部駐防,而在芬蘇邊境的北部長達500公里的邊界,則係由德軍4個師布陣。但這一次戰爭卻延續了3年2個月之久。結果芬蘭人死亡逾6萬人,受傷近16萬人!
1941年9月,芬軍奪回整個卡瑞利亞地峽和東卡瑞利亞,但卻在距離列寧格勒30公里的戰線上停了下來,他們在這裡駐防長達兩年半之久。因為芬軍的作戰目標是收復先前「冬季戰爭」中的失土,而不是加入德軍侵犯蘇聯。根據戴蒙(Jered Diamond)在《動盪》(Uphevals: Turning Points for Nations in Crises, 2019)一書所述,芬蘭自認與德國是「共同交戰國」(co-belligerents,或譯「戰時盟國」),類似法國維琪政府或西班牙佛朗哥政府與德國的關係,而非正式的「盟友」(allies),芬蘭政府並未簽定德丶義丶日三國同盟條約,但仍被認定為「軸心國」的一員。
但是,芬蘭政府不但拒絕納粹要求,不願拘捕在芬境內的猶太人;同時也未配合德軍,從北方圍攻列寧格勒;馬達漢盡可能避免與西方國家關係惡化,並且及早退出大戰。由於他的明智抉擇,芬蘭最後才逃過一劫,避免了被併吞的命運。史達林在戰後接見來蘇聯訪問的芬蘭代表團時曾說:「要不是因為馬達漢的關係,芬蘭早就被我們拿下來了」!
1942年6月4日,在馬達漢75歲生日那一天,芬蘭政府授予他「芬蘭元帥」的特殊榮銜,以表彰他對民族團結與消除內戰裂痕的貢獻。而同日希特勒無預警地對芬蘭進行私人訪問,當面向他祝壽。由於對話時被芬蘭廣播公司人員秘密錄音,後來經德方隨從發現而制止。這段11分鐘的談話是以德語交談,目前仍可透過網路提供大眾收聽。這也是希特勒唯一傳世的私下對話錄音。
馬達漢元帥馬上英姿。否定歷史人物之民粹風亦吹向芬蘭,遭左翼青年主張移除。(圖片取自網路)
6月27日,應德方要求,馬達漢回訪柏林。德方要求芬蘭參與德軍行動,進攻白海地區,但為恐此一行動招致美國對芬宣戰,馬達漢採取拖延戰術。不久之後,東線戰場果然出現了重大轉折,1943年2月初,史達林格勒保衞戰結束,德軍投降!2月3日,馬達漢與芬軍高層制定了脫離戰爭的計劃。
1943年11月,盟國外長會議在莫斯科舉行,要求德國及其衛星國無條件投降。接下來,在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舉行的德黑蘭會議中,史達林將芬蘭排除在無條件投降國家之外,但要求恢復1940年的邊界,並解散軍隊,承擔戰爭賠款。
1944年6月9日,蘇軍在卡瑞利亞地峽發動攻勢,6月29日,維堡再度淪陷!馬達漢乃向芬蘭北部拉卜蘭(Lapland)的德軍求助,希特勒同意了此一要求,但責成芬蘭必須簽訂協議。6月22日,德國外長里賓特洛甫來到赫爾辛基,要求呂蒂(Risto Heikki Ryti,1889 - 1956)總統簽署不與蘇聯單獨媾和的協議。最後芬蘭政府決議,由呂蒂個人簽署,而非正式的國家協議。後來德軍果然提供支援,讓芬軍在維堡後方穩住了陣腳。
到了8月初,芬軍大舉反擊,而俄軍陷入包圍圈,甚至被迫放棄重裝備,留給芬蘭人。此時,蘇聯表態願意和談。眼見勢不可為丶機不可失,芬蘭只有轉向蘇聯,並急於求和。1944年7月31日,原先曾向納粹德國保證芬蘭將「不單獨與敵人議和」的呂蒂總統宣布去職,以示原先對德國的承諾不再有效。這正是小國的智慧!
接下來,8月4日,芬蘭國會任命馬達漢繼任總統,以補足未竟的任期。9月5日芬軍與蘇軍宣布停火,隨後按蘇聯的要求將所有德國軍隊趕出芬蘭。9月19日蘇芬雙方簽訂《莫斯科停戰協定》,終於結束了這場漫長而艱辛的「繼續戰爭」。
1946年3月11日,馬達漢功德圓滿,辭去了總統職務。而此時的他,身患胃疾,也急於放下重擔。經過30年的「芬蘭生涯」,此時的他已是八旬老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