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投錢「功德箱」,心念的只是個人的福份,就不能稱為功德了。(圖片取自網路)
修行、因果、缘
作者/黃丙喜(國家公益發展協進會理事長)
善有善報嗎?這一直是人生的大哉問,宗教上也經常討論此一話題。過年期間,大家少不了到廟裡燒香拜佛,或也捐些錢濟助貧苦弱勢,心理因此多少都有期待換來福報,至少事業順利、身體健康。
這個期待會實現嗎?問題確實不好答。看看現實生活中,正直的人遭受苦難,邪惡的人反而享受的榮華富貴的事經常存在,就不禁心生疑問了。
我們行為的善惡(投資、支出)和作為回報的好壞(收入、報酬)之間的關係。從投資和報酬的商業觀點,好像是直線的因果關係,然而,深入一點想卻不盡然。
非商業的人間社會呢?也是。
有因必有果嗎?因果是有它存在的相應性,差別只在於因果相應作用的大小,特別是彼此是否存在同一領域和空間。
例如,你做了善事,就能多賺錢嗎?如果你做的善事和商業是在不同領域,其間並沒有必然的相應性;因此,你做的這個善事,不一定能够在商業上替你賺大錢,也不一定能够保障你不會有意外的災禍。
但做善事定可以增加您致富和健康的可能性。如果,做這個善事會讓你覺得快樂,那麼你做對決策,以及,別人願意跟你合作的機率就會增加。
因果之間,其實,存在著一個緣,也就是,它是因緣果的相互關係。最近跟心理學、宗教學和社會學的學者談到善有善報的議題,他們的見解值得大家參考。
因是內在,是一切可自控的內在因素。例如:你個人可以決定行善或不行善,而你對行善的態度,也會決定你的心境快不快樂。
緣是外在,是外在環境中不可控的因素,例如:政治、經濟、社會、自然、文化等條件的變化,大部份都不是一個人可以掌控的。時間更是其中一個重要的變量。
這個外在的缘,會影響內在的因和結出的果之間的相應性。
道德是個人修行路上的自我法喜。道德的善,會增進你的心安理得;倫理則是個人身處團體社會中行為的對和好,它能增進別人對你的尊敬。至於,道德的好和倫理的對,是否一定會造成財富及健康的增加,實則,自己的因的專業等和外在的緣也是影響的關鍵。
佛教說的功德和福德的差異也說明了因緣果的關係。捐錢造的是福德,增加的是個人的福份;功德呢?做善事的捐和捨是無相、無我、無住的布施,造的是公平、正義和人權等大眾的權益。
錯把相關當成因果,是對善有善報的過於直接的推論。經者徑也,修行講的是行和做,不是只有唸經,不只是個人的福德,更是利益衆生的功德。當你投入「功德箱」的錢時,如果心念的只是你個人的福份,那就不能稱為功德了。
作者簡介
黃丙喜,筆耕公共政策三十年,期許為國泰民安增動力,為社會公義添喉舌。
出身新聞媒體,而後轉任台灣大型和跨國企業,赴美獲管理學博士,先後在南洋理工大學、芬蘭厄爾托大學和台灣科技大學教授IMBA和EMBA學程,並任國發會、經濟部、衛福部等政府機構專案顧問,負責政策前瞻、國會溝通和危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