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珀感懷隨筆》大隱隱於市—台北街頭美麗的風景線 - umedia 優傳媒  

新聞 / 百家爭鳴
王惠珀感懷隨筆》大隱隱於市—台北街頭美麗的風景線
2021-02-05 07:00:00
A+
A
A-

 重慶南路書報街  ( 圖/取自《書街舊事》黃開禮心岱著時報出版2017)。

 

大隱隱於市台北街頭美麗的風景線

 

作者/王惠珀

 

《懷舊》

1950~80年代是重慶南路書報街的全盛時期,商務印書館、正中書局、三民書店…,它的美是知識串起來的,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回憶。還有,它的美是年節時候,熱鬧中帶著文化傳承。

 

對我來說,重慶南路留著我踩踏三年的回憶,從北一女走到台北車站,它的美帶著書香味。它的美還帶著些許刺激,因為1980年初留美回來後,台灣尚未解嚴,重慶南路、忠孝西路口騎樓下的書攤,總是帶給我巧遇禁書的驚喜。

 

在寫《解開封建思想的裹腳布》一文時,我懷念起書店街。今天想去看看賣禁書的攤子是否別來無恙。疫情當下,我捨捷運,安步當車,從信義路四段走到總統府、重慶南路、忠孝東西路,一圈10公里,將城中區的台北街頭巡視了一遍。

 重慶南路懷舊 (2021年照片江馥甄攝)。

 

如今書店街變成掛著書店招牌的補習街,路口換成消防大隊,騎樓下的書攤已去無蹤,重慶南路昔日的味道不見了。失落之餘,55年前北一女國文老師沈賢愷說的「學海無涯,當個天空的飛鳥,比當池中的游魚有趣多了」,還在重慶南路上迴盪。

 

其實我這個乖乖女從高中到大學,走過重慶南路,也只是駐足於書店尋找參考書或考題,並沒有體會國文老師所說的境界,腦袋真正開竅是到了安娜堡密西根大學以後的事了。

 

雪夜閉門讀禁書

安娜堡這個地方真是令人喜歡。對我而言,1975~1983年是一段為青春寫精彩的時光。前半段,在各式人等(白人、黑人、賣毛語錄的、冬日裸奔的…)混處的校園裡,在兼容並蓄的自由學風的薰陶下,思想解放讓我在這裡過著年少輕狂的留學生活。

  2008年在密大,與老友亞洲圖書館鎮館女將Chung Fang Li 及醫院護理部主管Sophia Jan相見歡。

 

在安娜堡的後半段,我參與了Parke-Davis藥廠與密大及軍方Walter Reed Army Hospital建教合作的「WHO新藥研發」計畫,並完成了博士學位。從跟老闆Dr. Leslie Werbel(博士論文共同指導教授)的近身接觸,我學到猶太人以小博大、互利多贏、創造「1+1>2」價值的人生智慧。  

 

  猶太人善於創造「1+1>2」的價值(攝於1983)。

 

密西根從十一月下旬美式足球季結束後入冬,到次年三月都是雪季。我與外子打發時間的方式是在圖書館看遍台灣看不到的書,在校園看盡台灣看不到的電影。當時從香港訂書刊雜誌非常便宜,一年花50塊美金的年費,足可訂到十八種雜誌。兩個窮留學生在家過著「雪夜閉門讀(台灣看不到的)禁書」的癮,人生至樂。

 

雪夜閉門讀禁書。

 

《理想主義沒有退色》

倒楣事隨處都有。回到台灣才知道,在密大校園跟一群逆骨的交往,被打了小報告,我與外子都被查了水表。我在台大藥學系授了半年課,接不到聘書,沒有薪水,靠著賣安娜堡時期在藥廠的存股,過了好長一陣子,還不敢讓父母知道是黑戶。半年後,在系主任及我的老師作保之下,才收到聘書。外子則去了東海大學,我們成了兩地夫妻,我每週搭火車回台中尋夫。  

 

自此,我做了九年的通車族。朋友說我好命苦。我回答:「你們七天都在台北吸著盆地鬱積的髒空氣,而我週末可以跑回東海大學呼吸新鮮空氣,多好!」感謝父親傳給我樂觀的基因,坐在東海宿舍花團錦簇的院子裡,延續密大時期「雪夜閉門讀禁書」的生活,過著沒人查水表的日子,寫意極了。

  閱覽文明的進程-知識社會史叢書。

 

《大隱隱於市》

在等火車的空檔,我喜歡沿著重慶南路書街搜尋新書,然後駐足於重慶南路、忠孝西路口的書攤。老闆瞧我的嗜好,會打開書櫃說:「這裡有一些妳會喜歡的書喔!」就這樣,這書攤成了我每週尋寶之地,很多珍藏現在也成了絕版書。

 

感謝母親生給我一顆超大的膽子。老闆說:「妳敢買我的書,我得跟妳說喔,右前方50公尺處有人在監視,妳小心一些。」我說:「我買了書就沒入人群中,上車走人了,沒事!要找麻煩,他會找賣書的人,哈哈!」然後揚長而去,上火車會禁書去了。

 

  古典小說千年魅力,豐富了我的人生。

 

從過去的國民黨,到現在的民進黨,在統治者的眼裡,我是食古不化的「壞份子」。而壞份子看這書攤,則是大隱隱於市,隱於忙亂台北街頭的美麗的風景線。

 

讀書永遠是一盞明燈

在民主自由的魔咒下,台灣人逐漸步入政客編織出來(懶人包)的畸形網。所以我不相信學歷跟學識,或跟學養,有必然的正比關係。當專業碰到政治......,當善良百姓碰到政客....,被封建思想的裹腳布緊緊纏住的話,心無城府的百姓會是政治的犧牲者。

 

我只相信全人教育可以給人智慧,讓人保持良善初心,不上當。當國家不給我全人教育,焚書(教育部刪改課綱、廢史…)、坑儒(1450洗腦…),就自己來編織知識。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在偽善的社會裡,「兼聽則明,偏聽則暗」,讀書永遠是一盞明燈。  

 

作者簡介

王惠珀,台灣桃園人,台大藥學院學士、美國密西根大學藥學博士。曾任台大醫學院藥學院(系)教授及系主任、長庚大學醫學院天然藥物研究所創所所長、台北醫學大學藥學院長、行政院衛生署藥政處處長等職。專長涵蓋新藥設計開發及藥事管理。

 

其新藥研究曾獲十五國四十一項發明專利,及獲頒經濟部「國家發明獎」等多項發明與研究貢獻獎,並列名當代名人錄及國際年度專業人士。

 

王惠珀在藥政管理上致力於以智財權管理藥品之學名藥立法、推動優良藥品製造規範等,以及促成健保藥價「三同政策」。此外並曾開啟專業橋接庶民的「全民用藥教育」計畫、「人民的眼睛」計畫,蓄積藥師參與社區公共衛生及長期照護的能量,獲得行政院「參與及建立制度獎」、藥師典範獎。

 重慶南路書報街  ( 圖/取自《書街舊事》黃開禮心岱著時報出版2017)。

 

大隱隱於市台北街頭美麗的風景線

 

作者/王惠珀

 

《懷舊》

1950~80年代是重慶南路書報街的全盛時期,商務印書館、正中書局、三民書店…,它的美是知識串起來的,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回憶。還有,它的美是年節時候,熱鬧中帶著文化傳承。

 

對我來說,重慶南路留著我踩踏三年的回憶,從北一女走到台北車站,它的美帶著書香味。它的美還帶著些許刺激,因為1980年初留美回來後,台灣尚未解嚴,重慶南路、忠孝西路口騎樓下的書攤,總是帶給我巧遇禁書的驚喜。

 

在寫《解開封建思想的裹腳布》一文時,我懷念起書店街。今天想去看看賣禁書的攤子是否別來無恙。疫情當下,我捨捷運,安步當車,從信義路四段走到總統府、重慶南路、忠孝東西路,一圈10公里,將城中區的台北街頭巡視了一遍。

 重慶南路懷舊 (2021年照片江馥甄攝)。

 

如今書店街變成掛著書店招牌的補習街,路口換成消防大隊,騎樓下的書攤已去無蹤,重慶南路昔日的味道不見了。失落之餘,55年前北一女國文老師沈賢愷說的「學海無涯,當個天空的飛鳥,比當池中的游魚有趣多了」,還在重慶南路上迴盪。

 

其實我這個乖乖女從高中到大學,走過重慶南路,也只是駐足於書店尋找參考書或考題,並沒有體會國文老師所說的境界,腦袋真正開竅是到了安娜堡密西根大學以後的事了。

 

雪夜閉門讀禁書

安娜堡這個地方真是令人喜歡。對我而言,1975~1983年是一段為青春寫精彩的時光。前半段,在各式人等(白人、黑人、賣毛語錄的、冬日裸奔的…)混處的校園裡,在兼容並蓄的自由學風的薰陶下,思想解放讓我在這裡過著年少輕狂的留學生活。

  2008年在密大,與老友亞洲圖書館鎮館女將Chung Fang Li 及醫院護理部主管Sophia Jan相見歡。

 

在安娜堡的後半段,我參與了Parke-Davis藥廠與密大及軍方Walter Reed Army Hospital建教合作的「WHO新藥研發」計畫,並完成了博士學位。從跟老闆Dr. Leslie Werbel(博士論文共同指導教授)的近身接觸,我學到猶太人以小博大、互利多贏、創造「1+1>2」價值的人生智慧。  

 

  猶太人善於創造「1+1>2」的價值(攝於1983)。

 

密西根從十一月下旬美式足球季結束後入冬,到次年三月都是雪季。我與外子打發時間的方式是在圖書館看遍台灣看不到的書,在校園看盡台灣看不到的電影。當時從香港訂書刊雜誌非常便宜,一年花50塊美金的年費,足可訂到十八種雜誌。兩個窮留學生在家過著「雪夜閉門讀(台灣看不到的)禁書」的癮,人生至樂。

 

雪夜閉門讀禁書。

 

《理想主義沒有退色》

倒楣事隨處都有。回到台灣才知道,在密大校園跟一群逆骨的交往,被打了小報告,我與外子都被查了水表。我在台大藥學系授了半年課,接不到聘書,沒有薪水,靠著賣安娜堡時期在藥廠的存股,過了好長一陣子,還不敢讓父母知道是黑戶。半年後,在系主任及我的老師作保之下,才收到聘書。外子則去了東海大學,我們成了兩地夫妻,我每週搭火車回台中尋夫。  

 

自此,我做了九年的通車族。朋友說我好命苦。我回答:「你們七天都在台北吸著盆地鬱積的髒空氣,而我週末可以跑回東海大學呼吸新鮮空氣,多好!」感謝父親傳給我樂觀的基因,坐在東海宿舍花團錦簇的院子裡,延續密大時期「雪夜閉門讀禁書」的生活,過著沒人查水表的日子,寫意極了。

  閱覽文明的進程-知識社會史叢書。

 

《大隱隱於市》

在等火車的空檔,我喜歡沿著重慶南路書街搜尋新書,然後駐足於重慶南路、忠孝西路口的書攤。老闆瞧我的嗜好,會打開書櫃說:「這裡有一些妳會喜歡的書喔!」就這樣,這書攤成了我每週尋寶之地,很多珍藏現在也成了絕版書。

 

感謝母親生給我一顆超大的膽子。老闆說:「妳敢買我的書,我得跟妳說喔,右前方50公尺處有人在監視,妳小心一些。」我說:「我買了書就沒入人群中,上車走人了,沒事!要找麻煩,他會找賣書的人,哈哈!」然後揚長而去,上火車會禁書去了。

 

  古典小說千年魅力,豐富了我的人生。

 

從過去的國民黨,到現在的民進黨,在統治者的眼裡,我是食古不化的「壞份子」。而壞份子看這書攤,則是大隱隱於市,隱於忙亂台北街頭的美麗的風景線。

 

讀書永遠是一盞明燈

在民主自由的魔咒下,台灣人逐漸步入政客編織出來(懶人包)的畸形網。所以我不相信學歷跟學識,或跟學養,有必然的正比關係。當專業碰到政治......,當善良百姓碰到政客....,被封建思想的裹腳布緊緊纏住的話,心無城府的百姓會是政治的犧牲者。

 

我只相信全人教育可以給人智慧,讓人保持良善初心,不上當。當國家不給我全人教育,焚書(教育部刪改課綱、廢史…)、坑儒(1450洗腦…),就自己來編織知識。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在偽善的社會裡,「兼聽則明,偏聽則暗」,讀書永遠是一盞明燈。  

 

作者簡介

王惠珀,台灣桃園人,台大藥學院學士、美國密西根大學藥學博士。曾任台大醫學院藥學院(系)教授及系主任、長庚大學醫學院天然藥物研究所創所所長、台北醫學大學藥學院長、行政院衛生署藥政處處長等職。專長涵蓋新藥設計開發及藥事管理。

 

其新藥研究曾獲十五國四十一項發明專利,及獲頒經濟部「國家發明獎」等多項發明與研究貢獻獎,並列名當代名人錄及國際年度專業人士。

 

王惠珀在藥政管理上致力於以智財權管理藥品之學名藥立法、推動優良藥品製造規範等,以及促成健保藥價「三同政策」。此外並曾開啟專業橋接庶民的「全民用藥教育」計畫、「人民的眼睛」計畫,蓄積藥師參與社區公共衛生及長期照護的能量,獲得行政院「參與及建立制度獎」、藥師典範獎。

加入好友
優傳媒 版權所有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著作權與轉載授權 / 合作夥伴 / 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