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婉真說故事》民主的代價 台灣人的百年追求 - umedia 優傳媒  

新聞 / 談古論今
陳婉真說故事》民主的代價 台灣人的百年追求
2021-02-03 07:00:00
A+
A
A-

「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百年展」,從今年1月30日開始,於霧峰台灣民主議政園區展出,展期至6月30日結束。開幕典禮後與會人士包括當年參與者的後代,於原台灣省議會議場前合影。(立法院議政博物館提供)

 

民主的代價  台灣人的百年追求

 

作者/陳婉真

 

100年前的1921年元月30日,在台灣民主運動史上是別具意義的一天,因為這一天是台灣人首次向殖民母國日本帝國議會提出〈臺灣議會設置請願書〉,從此展開歷時14年,共提出15次議會設置請願書的活動。首次請願運動由林獻堂領銜,旅日與在台民眾178人聯名簽署。

 

相距整整100年後的2021年元月30日,阿罩霧林獻堂老家旁邊的立法院民主議政園區(原台灣省議會),舉辦了「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百年展」的開幕活動,主辦單位特別邀請當年請願運動的後代子孫共同參與,場面熱鬧而溫馨。

根據《台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中,把這項請願運動分為三期:

 

第一期:從運動開始到台灣文化協會的分裂(1921年-1926年),為統一戰線時期,共計有7回請願。

 

本期運動中,統治者可謂無所不用其極,大力反對,例如報刊嚴加撻伐、鼓動御用士紳公然反對、對林獻堂進行人身攻擊,甚至銀行抽銀根等手段都出籠,並於1923年以政治結社違反〈治安警察法〉為由,禁止「台灣議會期成同盟會」的結社報備。同盟會乃將本部由台北改設於東京,由林呈祿向東京的早稻田警察署成功申請成立。此舉卻引起台灣總督府的不滿,於1923年發動大規模搜捕,蔣渭水、蔡培火、蔡惠如、林呈祿、石煥長、林幼春和陳逢源等6人遭判刑3到4個月不等。史稱「治警事件」。

展覽會場圖片翻拍(詳圖片內說明)

 

治警事件雖然造成台灣民眾的恐懼,導致第4、5回請願的簽署人數大減。但在日本內地卻反而受到媒體、官員、學者和青年的支持,加上總督府的壓迫反而引起民眾同情,讓原本淡出的林獻堂重新出面領導運動,激發了民眾參與的熱情,成為運動發展的新里程碑。到了第7回的請願時,連署人數首次破千,達1990人。

 

第二期:1927年至1930年是戰線分裂時期,本期發動了第8回至第11回共計4次請願。

 

此處所謂「戰線分裂」,是指1927年台灣文化協會的分裂,雖然台灣人內部發生所謂路線之爭,對於議會請願運動的看法相當分歧,運動的主導者由原本的台灣文化協會,轉為台灣民眾黨。但每次請願連署人數均破千,人數最多時達2470人(第8次)。

 

這段時期的1930年發生了震驚海內外的霧社事件,台灣民眾黨於同年12月8日向日本內閣強烈抗議「警察對蕃人剝削、殘忍處罰造成霧社事件發生。」並提出如下要求:

 

1.     請速免去總督、警務局長、台中州州知事等人之職。

2.     保證蕃人生活自由,不阻礙民族發展的政策為宜。

3.     徹底改革警察制度弊害。

 

他們也同時向日本大眾黨及勞農黨發送電報,請他們派人來台調查霧事件,促使大眾黨河野密等抵台調查。

 

1931年1月,民眾黨又向總部位在日內瓦的國際聯盟拍發電報,抗議「日本使用毒瓦斯屠殺台灣霧社人民」。日本內閣終於正視這問題,而把霧社事件層級調高為日本中央政治事件。卻也造成總督府強制解散民眾黨,並逮捕黨員。

展覽會場圖片翻拍(詳圖片內說明)

 

第三期:1931年至1934年間的第12回至第15回請願,被定位為沒落期。

 

台灣民眾黨在本時期又因左傾和在「殖民地自治」形成兩派路線的爭執;林獻堂和蔡培火等人士則在1930年8月另籌組台灣地方自治聯盟。不過兩派都支持這項請願運動。但在第12回請願後,臺灣民眾黨於1931年2月18日被迫解散,同年8月蔣渭水病逝,請願運動喪失支持團體,使得第13次請願大受打擊。

 

到了1934年的第14回請願時,由於法西斯主義盛行,運動參與人士對前景更加悲觀。林獻堂等29人在1934年9月2日討論後,依陳逢源的提議發布了請願運動中止聲明書,本想再向總督府提出的《台灣統治意見書》,則在當局警告下停止。本時期連署人數最多者為第13次的2684人。

 

綜觀15次的請願,帝國議會都以審議未了或不採擇(納)回應,然而,到了請願運動結束的次年,總督府終究公布台灣地方自治制度改正案,並於1935年4月1日的市街庄協議會議員選舉中開放一半議員為民選,雖然被譏為是實施半套的地方自治,卻是為台灣史上第一次的民主選舉。

  台灣史上第一次選舉的相關海報。(陳婉真攝)

 

回顧百年前的請願運動,我們看到1923年第三次請願運動時,謝文達特別開飛機到東京,從飛機上空飄傳單,因此這次展場中懸掛了一架飛機模型,飛機後面還有一串串的傳單,傳單內容已翻譯成中文:「台灣議會設置委員來了,台灣人呻吟於專制政治下已30年,總督獨裁是立憲國日本之恥!給台灣人議會吧!給台灣人特別參政權!切望朝野賢明人士聲援支持!」

 

展覽會場中特別懸掛一架模型飛機,那是第三次請願運動時,台灣飛行員謝文達開著飛機,到東京散發請願運動傳單的故事呈現。台灣人追求民主的努力可謂創意十足。(陳婉真攝)

 

難得的是,百年後的展覽開幕典禮中,高齡已九十多歲的謝文達兒子謝東漢特別出席參加。事實上,這次的展覽是由霧峰林家後代首先提議,立法院表示支持。因此,林獻堂博物館成為合辦單位,博物館也提供了很多這位議會設置請願運動領導人林獻堂的日記及珍貴照片。

 

櫟社二十年題名碑,即圖3「櫟社二十週年建碑紀念合影」的同一塊碑,百年來歷經政權更迭、921大地震等浩劫,依舊䇄立於霧峰明台高中校園內。被譽為全台灣最美麗的水泥雕塑碑。櫟社是日治時期最具批判性格及抗議精神的詩社,連雅堂曾因支持日本鴉片政策的言論被開除會員資格。(陳婉真攝)

 

除了林謝兩家後代之外,包括蔡惠如、林呈祿、蔣渭水、楊肇嘉、蔡式穀、王敏川、賴和、謝文達、陳逸松等請願運動代表人的後代均出席,共同在霧峰這個台灣百年民主追求從不缺席的地方,見證這個深具意義的歷史時刻。

 

回首百年前先人的努力,卻在台灣開始有地方選舉後不久,由於日本向中國發動戰爭,接著是二次大戰,至日本戰敗投降,台灣被國民政府接收,一夕之間改朝換代,接著又遭遇到接收大員種種貪污行徑,導致二二八事件爆發。加上捲入國共內戰,民生凋敝,然後面臨長達38年的戒嚴及白色恐怖統治,可以說日本時代先人努力的成果毁於一旦,一切從頭開始。

 

早期,國民黨政府以維繫「法統」為名,中央民意代表堅持不肯全面改選,台灣省議會成為最具民意基礎的民主殿堂。戰後影響台灣民主化重要事件中,包括「中壢事件」、「橋頭示威」,甚至「美麗島事件」,都有許多省議員的參與。及至今日,行政、立法兩院院長蘇貞昌及游錫堃,台灣省議會議員都是他們參政的第一站,而背後許多默默支持的無名英雄,所付出的代價甚至比日本時代更為慘烈,像前省議員林義雄為此遭遇滅門血案,這些都是台灣民主運動史上無比沈重的代價啊。

作者簡介

陳婉真曾擔任《中國時報》記者、美國《美麗島週刊》創辦人、立法委員、國大代表、台灣產業文化觀光推展協會理事長、綠色台灣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等職務。

她生於彰化縣,從小立志當新聞工作者,台灣師範大學畢業便後順利考進中國時報,仗義執言和使命必達、務實求真的精神,讓她在新聞界以犀利觀點聞名。

她在戒嚴時期挑戰禁忌,即投入政治改革,因此成為黑牢裡的政治犯,但是無畏無懼的堅持理想,不論藍綠執政,從不向威權低頭。

現在是自由撰稿人,想記錄主流媒體忽略的真實台灣故事,挖掘更多因為政權更迭而被埋沒的歷史。

「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百年展」,從今年1月30日開始,於霧峰台灣民主議政園區展出,展期至6月30日結束。開幕典禮後與會人士包括當年參與者的後代,於原台灣省議會議場前合影。(立法院議政博物館提供)

 

民主的代價  台灣人的百年追求

 

作者/陳婉真

 

100年前的1921年元月30日,在台灣民主運動史上是別具意義的一天,因為這一天是台灣人首次向殖民母國日本帝國議會提出〈臺灣議會設置請願書〉,從此展開歷時14年,共提出15次議會設置請願書的活動。首次請願運動由林獻堂領銜,旅日與在台民眾178人聯名簽署。

 

相距整整100年後的2021年元月30日,阿罩霧林獻堂老家旁邊的立法院民主議政園區(原台灣省議會),舉辦了「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百年展」的開幕活動,主辦單位特別邀請當年請願運動的後代子孫共同參與,場面熱鬧而溫馨。

根據《台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中,把這項請願運動分為三期:

 

第一期:從運動開始到台灣文化協會的分裂(1921年-1926年),為統一戰線時期,共計有7回請願。

 

本期運動中,統治者可謂無所不用其極,大力反對,例如報刊嚴加撻伐、鼓動御用士紳公然反對、對林獻堂進行人身攻擊,甚至銀行抽銀根等手段都出籠,並於1923年以政治結社違反〈治安警察法〉為由,禁止「台灣議會期成同盟會」的結社報備。同盟會乃將本部由台北改設於東京,由林呈祿向東京的早稻田警察署成功申請成立。此舉卻引起台灣總督府的不滿,於1923年發動大規模搜捕,蔣渭水、蔡培火、蔡惠如、林呈祿、石煥長、林幼春和陳逢源等6人遭判刑3到4個月不等。史稱「治警事件」。

展覽會場圖片翻拍(詳圖片內說明)

 

治警事件雖然造成台灣民眾的恐懼,導致第4、5回請願的簽署人數大減。但在日本內地卻反而受到媒體、官員、學者和青年的支持,加上總督府的壓迫反而引起民眾同情,讓原本淡出的林獻堂重新出面領導運動,激發了民眾參與的熱情,成為運動發展的新里程碑。到了第7回的請願時,連署人數首次破千,達1990人。

 

第二期:1927年至1930年是戰線分裂時期,本期發動了第8回至第11回共計4次請願。

 

此處所謂「戰線分裂」,是指1927年台灣文化協會的分裂,雖然台灣人內部發生所謂路線之爭,對於議會請願運動的看法相當分歧,運動的主導者由原本的台灣文化協會,轉為台灣民眾黨。但每次請願連署人數均破千,人數最多時達2470人(第8次)。

 

這段時期的1930年發生了震驚海內外的霧社事件,台灣民眾黨於同年12月8日向日本內閣強烈抗議「警察對蕃人剝削、殘忍處罰造成霧社事件發生。」並提出如下要求:

 

1.     請速免去總督、警務局長、台中州州知事等人之職。

2.     保證蕃人生活自由,不阻礙民族發展的政策為宜。

3.     徹底改革警察制度弊害。

 

他們也同時向日本大眾黨及勞農黨發送電報,請他們派人來台調查霧事件,促使大眾黨河野密等抵台調查。

 

1931年1月,民眾黨又向總部位在日內瓦的國際聯盟拍發電報,抗議「日本使用毒瓦斯屠殺台灣霧社人民」。日本內閣終於正視這問題,而把霧社事件層級調高為日本中央政治事件。卻也造成總督府強制解散民眾黨,並逮捕黨員。

展覽會場圖片翻拍(詳圖片內說明)

 

第三期:1931年至1934年間的第12回至第15回請願,被定位為沒落期。

 

台灣民眾黨在本時期又因左傾和在「殖民地自治」形成兩派路線的爭執;林獻堂和蔡培火等人士則在1930年8月另籌組台灣地方自治聯盟。不過兩派都支持這項請願運動。但在第12回請願後,臺灣民眾黨於1931年2月18日被迫解散,同年8月蔣渭水病逝,請願運動喪失支持團體,使得第13次請願大受打擊。

 

到了1934年的第14回請願時,由於法西斯主義盛行,運動參與人士對前景更加悲觀。林獻堂等29人在1934年9月2日討論後,依陳逢源的提議發布了請願運動中止聲明書,本想再向總督府提出的《台灣統治意見書》,則在當局警告下停止。本時期連署人數最多者為第13次的2684人。

 

綜觀15次的請願,帝國議會都以審議未了或不採擇(納)回應,然而,到了請願運動結束的次年,總督府終究公布台灣地方自治制度改正案,並於1935年4月1日的市街庄協議會議員選舉中開放一半議員為民選,雖然被譏為是實施半套的地方自治,卻是為台灣史上第一次的民主選舉。

  台灣史上第一次選舉的相關海報。(陳婉真攝)

 

回顧百年前的請願運動,我們看到1923年第三次請願運動時,謝文達特別開飛機到東京,從飛機上空飄傳單,因此這次展場中懸掛了一架飛機模型,飛機後面還有一串串的傳單,傳單內容已翻譯成中文:「台灣議會設置委員來了,台灣人呻吟於專制政治下已30年,總督獨裁是立憲國日本之恥!給台灣人議會吧!給台灣人特別參政權!切望朝野賢明人士聲援支持!」

 

展覽會場中特別懸掛一架模型飛機,那是第三次請願運動時,台灣飛行員謝文達開著飛機,到東京散發請願運動傳單的故事呈現。台灣人追求民主的努力可謂創意十足。(陳婉真攝)

 

難得的是,百年後的展覽開幕典禮中,高齡已九十多歲的謝文達兒子謝東漢特別出席參加。事實上,這次的展覽是由霧峰林家後代首先提議,立法院表示支持。因此,林獻堂博物館成為合辦單位,博物館也提供了很多這位議會設置請願運動領導人林獻堂的日記及珍貴照片。

 

櫟社二十年題名碑,即圖3「櫟社二十週年建碑紀念合影」的同一塊碑,百年來歷經政權更迭、921大地震等浩劫,依舊䇄立於霧峰明台高中校園內。被譽為全台灣最美麗的水泥雕塑碑。櫟社是日治時期最具批判性格及抗議精神的詩社,連雅堂曾因支持日本鴉片政策的言論被開除會員資格。(陳婉真攝)

 

除了林謝兩家後代之外,包括蔡惠如、林呈祿、蔣渭水、楊肇嘉、蔡式穀、王敏川、賴和、謝文達、陳逸松等請願運動代表人的後代均出席,共同在霧峰這個台灣百年民主追求從不缺席的地方,見證這個深具意義的歷史時刻。

 

回首百年前先人的努力,卻在台灣開始有地方選舉後不久,由於日本向中國發動戰爭,接著是二次大戰,至日本戰敗投降,台灣被國民政府接收,一夕之間改朝換代,接著又遭遇到接收大員種種貪污行徑,導致二二八事件爆發。加上捲入國共內戰,民生凋敝,然後面臨長達38年的戒嚴及白色恐怖統治,可以說日本時代先人努力的成果毁於一旦,一切從頭開始。

 

早期,國民黨政府以維繫「法統」為名,中央民意代表堅持不肯全面改選,台灣省議會成為最具民意基礎的民主殿堂。戰後影響台灣民主化重要事件中,包括「中壢事件」、「橋頭示威」,甚至「美麗島事件」,都有許多省議員的參與。及至今日,行政、立法兩院院長蘇貞昌及游錫堃,台灣省議會議員都是他們參政的第一站,而背後許多默默支持的無名英雄,所付出的代價甚至比日本時代更為慘烈,像前省議員林義雄為此遭遇滅門血案,這些都是台灣民主運動史上無比沈重的代價啊。

作者簡介

陳婉真曾擔任《中國時報》記者、美國《美麗島週刊》創辦人、立法委員、國大代表、台灣產業文化觀光推展協會理事長、綠色台灣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等職務。

她生於彰化縣,從小立志當新聞工作者,台灣師範大學畢業便後順利考進中國時報,仗義執言和使命必達、務實求真的精神,讓她在新聞界以犀利觀點聞名。

她在戒嚴時期挑戰禁忌,即投入政治改革,因此成為黑牢裡的政治犯,但是無畏無懼的堅持理想,不論藍綠執政,從不向威權低頭。

現在是自由撰稿人,想記錄主流媒體忽略的真實台灣故事,挖掘更多因為政權更迭而被埋沒的歷史。

加入好友
優傳媒 版權所有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著作權與轉載授權 / 合作夥伴 / 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