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茂吉細說台海危機史》台海第二次危機與金馬問題 - umedia 優傳媒  

新聞 / 談古論今
齊茂吉細說台海危機史》台海第二次危機與金馬問題
2021-02-02 10:32:00
A+
A
A-

如今金馬的國軍兵力已無力牽制解放軍攻台的主力,在保衛台灣安全方面,金馬的功能極其有限。一旦台灣宣佈法理台獨,執政者會如何處理金馬外島?(圖片取自網路)

 

台海第二次危機與金馬問題

 

作者/齊茂吉 (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兼任教授)

 

時至今日,台海二次危機的歷史經驗,仍具有重要的意義。

 

當時適值冷戰高峰,在美蘇兩大陣營的對峙下,中華民國不僅與美國有正式的外交關係,而且兩國締盟,正式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台澎納入美國圍堵戰略的防禦圈內,可說是安全無虞。

 

問題是,《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僅涵蓋台澎地,未包括金馬,一江山島戰役後,美國國會火速通過《福爾摩沙議決案》(Formosa Resolution),在中共出兵犯台時,授權美國總統在外島可以機動使用美軍武力,以保衛台澎。這就留下了一個可供毛澤東操作的空間,針對金馬這個模糊地帶,發動大規模砲擊,逼迫國軍自金馬撤軍,打造了「大陳島模式」。然而開戰之後,國共大打出手,毛察覺美方試圖以金馬換台澎的計謀,以便搞「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審時度勢之餘,

隨即改弦更張,有意識地將金馬留在蔣介石的手中,以免兩岸走向永久的分裂。毛在二次危機期間的政策思考和決定,顯然是政治性高於軍事性,政治性就是「一個中國」;戰略性重於戰術性,戰略性就是「聯蔣抗美,離間美蔣」。

 

美對台部署三階段,出兵助台非必然

 

至於美方針對台海二次危機的軍事部署,美國參謀首長聯席會議所擬訂的作戰計畫,分成3個階段:「1、只要中共不企圖改佔任何主要島嶼,美國將只堅持在國際海域護航;2、如果中共發動大規模進攻,美國軍隊很可能需要給蔣軍以直接的援助,包括攻擊海空軍基地;3、如果中共進攻台灣和澎湖列島,美國軍隊將適當擴大行動範圍,並由總統決定是否使用核武器。」

 

第2階段及第3階段均未付諸行動。第2階段的計畫,美軍也只是「很可能」,而非「一定」或「必然」出兵援助,包括攻擊大陸的海空軍基地。當年「抗美援朝」期間,志願軍不僅渡過鴨緑江參戰,而且還打過38度線,美軍也未對東北地區的軍事基地及後勤補給線進行狂轟濫炸。若謂解放軍登陸金門,美軍直接派兵介入金門保衛戰,甚至轟炸解放軍海空軍基地,筆者存疑。第3階段的計畫,基於《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的責任及義務,美軍勢必出兵,甚至不排除動用核子武器。

 

在二次危機期間,美軍軍事行動的極限,只有第1階段的「護航」,不發一槍一砲,不與解放軍交火。美軍協防司令史慕德(Roland N. Smoot)中將即明白告訴蔣介石,美軍不會直接介入此次事件;9月8日當天,美軍出動巡洋艦驅逐艦護航國軍運補金門時,解放軍砲兵大舉砲轟料羅灣,美軍艦隨即撤到國際海域,毛澤東即已瞭然於心,美軍不可能為金門而戰。顯然,美國只保台澎。

 

臺灣關係法適用圈,依舊不涵蓋金馬

 

迄至美中正式建交後,台灣隨即面臨「斷交、廢約、撤軍」的衝擊,幸好美國國會通過《台灣關係法》,才逐漸轉危為安,並度過難關。

 

《台灣關係法》係美國的國內法,規範與台灣的國際關係,這種關係不是正常的國際關係,因為美國與中華民國已經斷交。這種特殊的安排,可謂美國外交史上的首創。就法律位階而言,《台灣關係法》不僅高於《中美共同防禦條約》,而且也高於《美中三大公報》。

 

在《台灣關係法》中,再度强調:「明白表示美國決定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係,係基於一項期望,即台灣之未來將以和平方式決定之」。這也是《上海公報》後,美方一再重申的原則。

 

《台灣關係法》規定:「任何試圖以和平手段以外之方式,包括經濟抵制或禁運,決定台灣之未來,將被認為乃對西太平洋和平與安全之一項威脅,為美國所嚴重關切。」所謂非和平方式解決台灣問題,在《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中界定為「武裝攻擊」,但在《台灣關係法》中還包括「經濟抵制或禁運」,換句話說,只要解放軍封鎖台灣,即使未直接武力犯台,就構成此一要件。顯然,《台灣關係法》提供的安全承諾較《中美共同防禦條約》更廣,但《台灣關係法》未規定,一旦台海有變,美方出兵保台,僅表示「嚴重關切」。這也就形成一種戰略模糊。

 

值得注意的是,《台灣關係法》適用範圍,明訂為「台灣本島及澎湖」,仍然未涵蓋金馬,而金馬迄今在中華民國或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制中,都屬於福建省。二次危機期間,美軍都未直接出兵捍衛金馬,很難想像,未來金馬面臨解放軍攻擊時,美國會毫不猶豫地動用武力介入。在台灣安全問題上,金馬還有東沙島及太平島無疑是「軟肋」。事實上,台海三次危機時,即盛傳解放軍要拿下金門的烏坵島;目前的台海四次危機中,解放軍準備攻佔東沙島之訊息,即甚囂塵上,國軍還派海軍陸戰隊進駐,並派1名上校副旅長坐鎮指揮。

 

假設中共決定武統,捨金馬直撲台灣

 

迄今金馬的國軍兵力已無法對抗解放軍的攻勢,也無力牽制解放軍攻台的主力,這已無庸置疑。

 

一旦中共決定武統的話,首戰金馬的機率並不高,因為中共希望速戰速決,所以首戰即決戰,一定直攻台灣本島,一舉癱瘓國軍戰力的同時,解放軍大舉登陸,完成佔領。若先攻金馬外島,無異提供本島國軍預警時間,而喪失奇襲的優勢。在保衛台灣安全方面,金馬的功能極其有限。

 

最後值得思考的問題,若台灣宣佈法理台獨時,執政者如何處理金馬外島?領土是否應涵蓋金馬外島?

 

如今金馬的國軍兵力已無力牽制解放軍攻台的主力,在保衛台灣安全方面,金馬的功能極其有限。一旦台灣宣佈法理台獨,執政者會如何處理金馬外島?(圖片取自網路)

 

台海第二次危機與金馬問題

 

作者/齊茂吉 (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兼任教授)

 

時至今日,台海二次危機的歷史經驗,仍具有重要的意義。

 

當時適值冷戰高峰,在美蘇兩大陣營的對峙下,中華民國不僅與美國有正式的外交關係,而且兩國締盟,正式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台澎納入美國圍堵戰略的防禦圈內,可說是安全無虞。

 

問題是,《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僅涵蓋台澎地,未包括金馬,一江山島戰役後,美國國會火速通過《福爾摩沙議決案》(Formosa Resolution),在中共出兵犯台時,授權美國總統在外島可以機動使用美軍武力,以保衛台澎。這就留下了一個可供毛澤東操作的空間,針對金馬這個模糊地帶,發動大規模砲擊,逼迫國軍自金馬撤軍,打造了「大陳島模式」。然而開戰之後,國共大打出手,毛察覺美方試圖以金馬換台澎的計謀,以便搞「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審時度勢之餘,

隨即改弦更張,有意識地將金馬留在蔣介石的手中,以免兩岸走向永久的分裂。毛在二次危機期間的政策思考和決定,顯然是政治性高於軍事性,政治性就是「一個中國」;戰略性重於戰術性,戰略性就是「聯蔣抗美,離間美蔣」。

 

美對台部署三階段,出兵助台非必然

 

至於美方針對台海二次危機的軍事部署,美國參謀首長聯席會議所擬訂的作戰計畫,分成3個階段:「1、只要中共不企圖改佔任何主要島嶼,美國將只堅持在國際海域護航;2、如果中共發動大規模進攻,美國軍隊很可能需要給蔣軍以直接的援助,包括攻擊海空軍基地;3、如果中共進攻台灣和澎湖列島,美國軍隊將適當擴大行動範圍,並由總統決定是否使用核武器。」

 

第2階段及第3階段均未付諸行動。第2階段的計畫,美軍也只是「很可能」,而非「一定」或「必然」出兵援助,包括攻擊大陸的海空軍基地。當年「抗美援朝」期間,志願軍不僅渡過鴨緑江參戰,而且還打過38度線,美軍也未對東北地區的軍事基地及後勤補給線進行狂轟濫炸。若謂解放軍登陸金門,美軍直接派兵介入金門保衛戰,甚至轟炸解放軍海空軍基地,筆者存疑。第3階段的計畫,基於《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的責任及義務,美軍勢必出兵,甚至不排除動用核子武器。

 

在二次危機期間,美軍軍事行動的極限,只有第1階段的「護航」,不發一槍一砲,不與解放軍交火。美軍協防司令史慕德(Roland N. Smoot)中將即明白告訴蔣介石,美軍不會直接介入此次事件;9月8日當天,美軍出動巡洋艦驅逐艦護航國軍運補金門時,解放軍砲兵大舉砲轟料羅灣,美軍艦隨即撤到國際海域,毛澤東即已瞭然於心,美軍不可能為金門而戰。顯然,美國只保台澎。

 

臺灣關係法適用圈,依舊不涵蓋金馬

 

迄至美中正式建交後,台灣隨即面臨「斷交、廢約、撤軍」的衝擊,幸好美國國會通過《台灣關係法》,才逐漸轉危為安,並度過難關。

 

《台灣關係法》係美國的國內法,規範與台灣的國際關係,這種關係不是正常的國際關係,因為美國與中華民國已經斷交。這種特殊的安排,可謂美國外交史上的首創。就法律位階而言,《台灣關係法》不僅高於《中美共同防禦條約》,而且也高於《美中三大公報》。

 

在《台灣關係法》中,再度强調:「明白表示美國決定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係,係基於一項期望,即台灣之未來將以和平方式決定之」。這也是《上海公報》後,美方一再重申的原則。

 

《台灣關係法》規定:「任何試圖以和平手段以外之方式,包括經濟抵制或禁運,決定台灣之未來,將被認為乃對西太平洋和平與安全之一項威脅,為美國所嚴重關切。」所謂非和平方式解決台灣問題,在《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中界定為「武裝攻擊」,但在《台灣關係法》中還包括「經濟抵制或禁運」,換句話說,只要解放軍封鎖台灣,即使未直接武力犯台,就構成此一要件。顯然,《台灣關係法》提供的安全承諾較《中美共同防禦條約》更廣,但《台灣關係法》未規定,一旦台海有變,美方出兵保台,僅表示「嚴重關切」。這也就形成一種戰略模糊。

 

值得注意的是,《台灣關係法》適用範圍,明訂為「台灣本島及澎湖」,仍然未涵蓋金馬,而金馬迄今在中華民國或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制中,都屬於福建省。二次危機期間,美軍都未直接出兵捍衛金馬,很難想像,未來金馬面臨解放軍攻擊時,美國會毫不猶豫地動用武力介入。在台灣安全問題上,金馬還有東沙島及太平島無疑是「軟肋」。事實上,台海三次危機時,即盛傳解放軍要拿下金門的烏坵島;目前的台海四次危機中,解放軍準備攻佔東沙島之訊息,即甚囂塵上,國軍還派海軍陸戰隊進駐,並派1名上校副旅長坐鎮指揮。

 

假設中共決定武統,捨金馬直撲台灣

 

迄今金馬的國軍兵力已無法對抗解放軍的攻勢,也無力牽制解放軍攻台的主力,這已無庸置疑。

 

一旦中共決定武統的話,首戰金馬的機率並不高,因為中共希望速戰速決,所以首戰即決戰,一定直攻台灣本島,一舉癱瘓國軍戰力的同時,解放軍大舉登陸,完成佔領。若先攻金馬外島,無異提供本島國軍預警時間,而喪失奇襲的優勢。在保衛台灣安全方面,金馬的功能極其有限。

 

最後值得思考的問題,若台灣宣佈法理台獨時,執政者如何處理金馬外島?領土是否應涵蓋金馬外島?

 

加入好友
優傳媒 版權所有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著作權與轉載授權 / 合作夥伴 / 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