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宇涉獵》烏蘇瓦亞 — 建立在斑斑血淚上的地球最南端港灣 - umedia 優傳媒  

新聞 / 百家爭鳴
穹宇涉獵》烏蘇瓦亞 — 建立在斑斑血淚上的地球最南端港灣
2021-02-01 07:00:00
A+
A
A-

  拉丁美洲地圖,最南端有紅星處,即為烏蘇瓦亞港口。

 

烏蘇瓦亞 — 建立在斑斑血淚上的地球最南端港灣

 

作者/劉敦仁

 

在中學時代學習世界地理時,曾經對老師講述的許多發生在歷史上的探險故事產生憧憬,這些憧憬影響了筆者的一生。如第一個發現南美洲極南端島嶼的歐洲探險家,葡萄牙籍的費爾南多.麥哲倫 (Fernando de Magallanes 1480-1521),在筆者的腦海裡留下深深的烙印,進而萌生出要親身體驗的意願,在忙碌的人生歷程中始終未曾忘記。

 

但老師在課堂裡講述的歷史故事,只是側重在探險家的偉大發現,卻對當地原始部落的悲慘命運隻字未提。這次的南美洲之行,不僅懷著謙卑的心願,以中學生複習功課的態度去進一步瞭解麥哲倫發現的島嶼,更冀望從中挖掘出當地少數民族被滅絕的來龍去脈。 

 

筆者和妻子結束了現在被英國控制的佛克蘭島。從地圖上看,佛克蘭群島就在阿根廷的沿海大灣中,儼然如同一個躺在母親懷抱裡受寵的嬰兒。但是嬰兒的母親卻無法接近日益成長的孩子,形成骨肉分離永遠無法相聚的傷痛。

 

郵輪從佛克蘭島啟航先穿過麥哲倫海峽,經過一夜的航駛,抵達智利南端最大的城市 ‘沙角’ (Punta Arena),航程785公里。在那裡稍作停留後,繼續向阿根廷最南端的烏蘇瓦亞 (Ushuaia) 出發。從沙角到烏蘇瓦亞航行里程為628公里。

  烏蘇瓦亞港口的標誌,背景是國際郵輪停泊在港內。

 

又是一夜的航行後,我們抵達了這個位在地球末端的港口。測算了一下,從我們生活的加拿大溫哥華市到這裡,距離為12640 公里,的確是一次長途遠征。

 

烏蘇瓦亞是阿根廷南端的 ‘火地大島’ (Isla Grande de la Tierra del Fuego) 省的首府。火地大島是阿根廷最大的群島,然而歷史留給後人的卻是原始部落的斑斑血淚。當地的原住民在一萬年前就已經在這裡定居,而白人的 ‘探險’ 就給原住民佈下了厄運的深淵。

 

  烏蘇瓦亞全貌,背景為壯麗的冰川。

 

島上共有五個不同的原始部落分佈各地,原來都相安無事。他們面對的唯一勁敵就是惡劣天氣,終年受到強風侵蝕,雨水不斷,每年只有不到三十天的陽光氣候。這樣極度寒冷的天氣,原始部落民族自我適應,一代又一代在狂風暴雨冰天雪地的酷寒中生存下來。

 

他們沒有衣物蔽體的習慣,日以繼夜地赤身裸體,僅用一塊動物皮製成的腰布圍在下身。他們有自己取暖的方式,或是圍在篝火周圍,或是在開鑿的岩石洞裡避寒,並用動物脂肪塗抹身子防寒。

  亞翰部落人民的原始模樣,一年四季均全身裸露。

 

在這五個部落民族中, ‘亞翰’ (Yaghan) 也稱 ‘亞馬納’ (Yamana) ,’塞爾南’ (Selk’nam) ,或稱為 ‘奧納’ (Ona) 分別生活在島嶼的最南端的兩邊,面對大洋。當充滿海盜行為的歐洲掠奪者來到這裡時,這兩個民族首當其衝,面臨毀滅性的襲擊。

 

早在10000年前,定居在這個極南端島嶼上的亞翰部落以海上捕撈為生,男的在海上獵取海獅為主要食物,女的則在海中捕撈貝類。塞爾南部落則是以陸上狩獵捕捉駱馬 (Guanaco) 或羊群為生。

  當地原住民的分佈圖,右邊黃色是塞爾納部落的原始領地,左下角紫色是亞翰部落的領地。

 

麥哲倫是在1520年第一個抵達這個地球極南端的歐洲 ‘探險家’,他在率領探險艦隊抵達時,從海上望見島上白天藍煙裊裊,晚上則火光閃耀,引起了他的極大興趣。登陸後,見到當地部落民族 (Amerindians) 在燒火取暖,於是就將這個島嶼稱之為 ‘煙霧之地’ ,後來又改稱為 ‘火之地’ (Tierra del Fuego),這個名稱一直沿用到今天。

 

之後歐洲的探險從未間斷。1579年及1581年,西班牙探險家彼得.薩爾米恩多.迪.甘波阿 (Pedro Sarmiento de Gamboa 1532-1592) 兩次率領艦隊穿過麥哲倫海峽。但在1584年探險途中,被英國艦隊抓獲,送到倫敦呈獻給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一世。兩人見面後用拉丁文交談,女王很欣賞他的才華,在釋放他回國時,命他帶了親筆信給西班牙國王菲律普二世。然而在歸國途中,又遭到法國艦隊囚禁,一直到1588年才將他釋放。

 

假如沒有這一次的劫難,甘波阿因而順利地將英國女王的信函呈獻給國王菲律普二世,也許就能避免當時西班牙無敵艦隊和英國的交戰。

 

歷史上層出不窮的探險故事,就是一部極其殘酷的掠奪史,歐洲白人以探險為名縱橫世界,殘殺當地土著,毀滅他們的傳統文化,無所不用其極。古巴、秘魯、拉丁美洲.....俯拾即是。

 

歐洲白人發現 ‘火之地’ 後,打著探險旗幟登岸尋找財富的 ‘探險家’ 接踵而來,無非就是設法將當地的資源竊為私有,土地則成為他們的領地。麥哲倫自己的命運在菲律賓悲慘終結,但他第一次發現 ‘火之地’ 卻留下了不朽的盛名。大西洋穿越到智利彎曲而狹窄的海灣就用了他的名字命名為 ‘麥哲倫海峽’。

 

1830年英國的艦隊指揮官羅伯特.費茲洛伊 (Robert Fitzroy 1825-1865) 曾以 ‘小獵犬號’ (HMS Beagles) 軍艦指揮官的地位, 前往南美洲探險,為的是擴張他們的殖民理念。艦隊在南端停泊時,被人偷走了艦上的小船,於是逮捕了五名 ‘亞翰’ 部落,包括兩名女孩,一名男孩及兩名男性成年人。並在1830年10月返航倫敦時將他們一同帶回,交給一名傳教士理查德.麥修士 (Richard Matthews),由他負責教這幾個土著學習語言,意圖將他們感化成有文化的人。

 

傳教士給他們分別取了名字。兩個女孩叫 ‘芙愛佳籃子’ (Fuegia Basket),因為英國艦隊抵達後見到這些亞翰原住民,就稱呼他們為 ‘芙愛佳人’ (Fuegian) ,女孩的名字由這個稱呼引用出來。

 

男孩取名為 ‘吉米鈕扣’ (Jemmy Button) , 兩名男性則分別取名為 ‘約克牧師’ (York Minster) 及 ‘船的回憶’ (Boat Memory) 。傳教士給他們取的名字中都含有與偷竊船隻有關的意思, 頗具諷刺。

 

經過了近一年的教育,費茲洛伊認為他們具備足夠的文化水平,於是安排他們覲見國王威廉四世和王后阿德萊德,展示他在南美洲探險時教育土著的功勞。此時除了約克牧師因為接種天花疫苗不幸身亡外,只剩下了四人。

 

1832年費茲洛伊奉命第二次赴南美洲探險時,同行的除了後來享譽全球的 ‘進化論’ 學者查爾斯.達爾文 (Charles Darwin 1809-1882) 在此進行五年的勘測繪圖外,這四名原住民也一併帶回,作為英國在當地傳播宗教的媒介。

 

幾個世紀以來,當地原始部落和歐洲人彼此之間不時有衝突有矛盾,但都還能相應無事地過著他們的原始生活,歐洲白人的探險隊也盡可能和他們和平相處。到了十九世紀,基督教開始向這個古老傳統的部落地區滲透。其中在烏蘇瓦亞建立第一個教會基地的是英國聖公會傳教士湯瑪士.布里吉斯 (Thomas Bridges 1842-1898)。

 

他原來是一出生就在家鄉被遺棄在橋邊的棄兒,當地傳教士將其抱回扶養,帶他到佛克蘭島上靠北的開普爾小島 (Keppel Island) 。後來其養父回到英國,布里吉斯留了下來,時年17歲,跟隨教會繼續發展。

 

被費茲洛伊訓練出來的四個亞翰族之一的吉米鈕扣和其他幾個亞翰部落年輕人一同被送往開普爾島上接受培訓。由於吉米鈕扣能說英語,所以就由他負責影響其他幾個,一同跟隨學習歐洲人的語言和文化。

 

於此同時,布里吉斯潛心學習亞翰語言,用十年時光編輯了一部亞翰語和英語雙語字典,共收錄了三萬個詞彙,直到現在仍是一部極具研究價值的字典。

 

英國聖公會所以選擇佛克蘭島的開普爾小島作為宗教基地,是因為在火之地上與以遊牧為生的部落衝突不斷,到了這個小島,就避免了許多不必要的紛爭,同時能悉心地培養亞翰族年輕人接受洗禮成為基督徒,從而影響其他族人改變他們的思想及生活方式。

 

所以1871年布里吉斯從小島移居到阿根廷的最南端港口烏蘇瓦亞,開始在那裡佈道。表面上看一切似乎相安無事,歐洲白人為淘金、畜牧,開始向島上尋找定居點,圈地建立牧場,這種有計劃的畜牧擴張,和原始部落傳統的牛羊散養方式,難免產生矛盾。

 

在歐洲人抵達之前,火之地原來有近一萬名不同部落原住民平靜地生活著,而自歐洲人抵達後,僅僅五十年的時間裡,其中亞翰族人從4000人急劇下降到只剩下三百五十人。究其原因之一是歐洲人帶進來天花猩紅熱和麻疹等傳染病,而當地部落民族對這些傳染病沒有任何的免疫力,從而導致大量死亡。

 

更為悲哀的是,為了掠奪土地及資源,歐洲人開始進行慘無人道的滅絕種族大屠殺。如另外一個和亞翰族和平相處的塞爾納人到1896年還有3000人,然而在1919年就僅存279人。主要是一個出生在羅馬尼亞的白人丘里伍斯.勃貝爾 (Julius Popper 1857-1893) 扮演了屠夫的角色。

 

  羅馬尼亞殖民者勃貝爾的士兵搜索塞爾納部落,圖中前端草叢裡躺著被屠殺的屍體。

 

他在1885年先到智利尋找財富,然後到達阿根廷,得悉火之地藏有金礦,於是向阿根廷政府申請開礦成功。由於他遭到塞爾納部落的攻擊,手下有八人死亡,憤而將攻擊他的部落殺得只剩下兩人。

 

但是他並未因此而罷休,為了搶佔土地,和塞爾納部落之間的矛盾日漸惡化。導因是原住民世代相傳捕捉羊群的領地,如今被白人佔據改建為牧場。而白人挖掘金礦的土地,也原屬於塞爾納部落生活的領地,如今均被白人佔為己有。為此勃貝爾下令對當地原住民狠下毒手,只要一發現他們的身影即格殺勿論。並且鼓勵士兵在槍殺原住民後,可以割下他們的雙手或兩耳作為憑證領取賞金。尤其是殺了女性後,賞金更多。平均身高187公分的魁梧塞爾納原住民,卻無法抵禦白人手中的槍彈!

 

勃貝爾因開金礦而致富,於是建立了自己的軍隊,並發行錢幣和郵票來展示他的勢力。1890年阿根廷遭遇到貨幣比索貶值,他居然用自己發行的金幣作為流通貨幣。

 

奇怪的是他突然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去世,年僅35歲,他的死因在歷史上始終是個謎。 勃貝爾在火之地無情殺戮原住民、滅絕種族,其臭名昭著的劊子手行徑,是永遠無法洗刷的不爭事實。

 

我們到達烏蘇瓦亞時,正好是當地的春天,卻寒氣依然逼人,小小的火車站大門上標示著西班牙文 ‘芙愛佳南方鐵路’ (Ferrocarril Austral Fueguino) ,用較為現代化西班牙文解說就是 ‘世界盡端火車“(El Tren del Fin del Mundo),是當地特地建立通往國家公園的觀光火車。觀光客一抵達即蜂擁而上,迫不及待地搶佔座位,對眼前的觀光旅遊興奮不已,但幾乎沒有一個旅客對這條鐵路背景有些許的瞭解。

 

在過往數十年的國際旅遊經歷中,筆者到過的旅遊景點,不乏曾經發生因殖民或探險而導致當地原住民被滅絕人種的殺戮。就是當前定居的加拿大,原住民也早已瀕臨滅種的厄運。拉丁美洲的印加文化瑪雅文化等都瞬間從地球上消失。古巴的原住民被趕盡殺絕,導致當地勞動力的嚴重匱乏,最後要到非洲去購買奴隸來取代被徹底消滅掉的原住民。印度洋中的毛里求斯,遭受過同樣的悲慘命運,而遠在南極的澳大利亞,當地的一些部落也是在白人手中滅亡!

 

為此筆者每到一個曾經發生過原住民受屈辱甚至被殺戮的 ‘觀光點’ 時,就不免會對當地的悲慘史有深入追究的衝動。這次在阿根廷南端旅遊也沒有例外,因為亞翰和塞爾納族的被屠殺,使得整個旅程和他們的不幸命運深深地連結在一起,從而在心靈中激起我無法解釋的同情和不平。

 

烏蘇瓦亞在十九世紀原本是當地的 ‘刑事殖民地’,與英國將囚犯流放到澳大利亞塔斯馬利亞島上的手段如出一轍。一開始這條鐵路就是為了運載囚犯而興建的,當時被稱為 ‘囚犯火車’ (Tren de los Presos)。

  1920年修建的 ‘囚徒火車’

第一批囚犯運送到烏蘇瓦亞是在1884年。早在1828年,阿根廷就曾將馬爾維納島的路易斯港(Puerto Luis) 作為囚犯的流放地。後來因為與英國的爭執,只得考慮在火之地上另起爐灶。這條囚犯鐵路一直建造到深山高地處,鐵路的運作還有另外一個目的,就是在運載囚犯後,將森林中砍伐的木材及開採的岩石等自然資源運到烏蘇瓦亞。

 

從歷史資料中獲悉,流放到烏蘇瓦亞的囚犯都是阿根廷的重刑犯,開始時沒有正規的監獄,直到1902年政府下令,命囚犯自己搭建監獄。由於地勢原因,開始建造的只是500公分寬的窄軌鐵路。在逐年的砍伐中,森林裡的木材幾近枯竭,於是在1909年將鐵路擴建為600公分寬的窄軌鐵路,並延長縱深到密林中繼續採伐木材。

  1920年火車建成後押運囚犯,前往森林裡關押。

 

1947年監獄關閉,改為海軍基地。1949年當地發生大地震,大部分鐵路被損毀。阿根廷政府盡力設法維護鐵路,但因已沒有了囚犯的運輸任務,所以在1952年將鐵路關閉。

 

直到1994年為了發展旅遊業,政府決定重啟鐵路的運營,以接待觀光客為主。如今已成為世界各地觀光客到阿根廷之後不可或缺的旅遊景點。

  地球上最南端的烏蘇瓦亞火車站

 

  專為發展觀光的火車機車頭

 

烏蘇瓦亞一直被認為是地球上最南端的港口,它和智利之間僅在咫尺,也因此地理環境與自然資源始終是雙方爭論不休的議題。

 

由於兩國之間的磨擦不斷,暗中角力的事態也偶然會出現在兩國之間。最典型的就是在1982年當阿根廷以閃電方式出兵攻佔馬爾維納島時,時任智利軍政府總統奧古斯多.皮諾切 (Augusto Pinochet 1915-2006) 就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監測到阿根廷空軍出勤調動信息,而直接交給英國,致令阿根廷遭到戰況的瓦解。

 

當前運營的觀光鐵路全程為23公里,車行一小時,從烏蘇瓦亞出發沿著皮克山谷 (Pico Valley) 進入到公牛峽谷 (Toro Gorge) ,然後抵達馬卡雷納瀑布 (Cascada de la Macarena) 站。觀光客在這裡稍作停留,聽導遊講述亞翰民族的歷史。筆者注意到,許多觀光客聽到導遊提及 ‘亞翰’ 民族時,面部表現出的是茫然神情,所以當導遊還在那裡滔滔不絕時,觀光客早已四散去自顧拍照留影了。

 

到達國家公園是火車觀光的終點站,導遊給了我們在公園中瀏覽的充分時間,並告知旅客可以選擇搭乘火車回程,或是用大巴走另外一條公路返回烏蘇瓦亞。

 

從烏蘇瓦亞啟程,筆者在車廂裡,試圖拼出一幅十九世紀運載囚犯途中的場景,獄吏的猙獰面目,窗外的狂風暴雪,以及囚犯們餐風露宿在惡劣氣候下進行勞動的淒涼場景。

 

筆者挽著妻子的手臂面對大洋凝視著南極美麗風光時,耳際呼呼的風聲猶如亞翰民族在驚濤駭浪中為生存捕捉海獅時的喘息,浪花衝擊著岸邊巨石發出的嘩嘩聲,似乎就是他們接連不斷在被屠宰時沈重的哀嚎!那被衝擊行程的浪花泡沫,又好似原住民被屠殺後的血流成河!

 

  兩個塞爾納天真的兒童是1898年留下的形影

 

這裡是歷代原始且憨厚的亞翰族人,他們的軀體在與大自然搏鬥,在經受殖民者殘害後,漸漸孵化成的肥沃土壤,以及另一番景觀。而那個英國聖公會傳教士布里吉斯在退休後,阿根廷政府還居然犒賞他五百畝土地建立了牧場,供他養尊處優地享受著退休生涯。形成一個無人能理解的鮮明對比。

 

塞爾納部落幾乎沒有了純血統的人存在,他們最後一個純血統的女士安吉拉.羅伊 (Angela Loij 1900-1974),父親是牧羊人,出生在火之地中的大島 (Isla Grande) 上的小鎮大河 (Rio Grande) ,已在1974年5月28日去世。她的離世彰顯了純血統塞爾納原住民在地球上的完全消失。據阿根廷政府的人口統計發現,混血的塞爾納人有391人生活在火之地上,有114人散居在全國各地。

  1874年去世的塞爾納純血統婦女安吉拉.羅伊,象徵著整個部落從地球上消失。

 

與塞爾納民族相比,亞翰族可以說還算是幸運的。迄今為止,還有一位純血統而且能操亞翰語的長者克里斯蒂娜.卡爾迪隆 (Cristina Calderon 1928-)生活在智利的威廉港 (Puerto William) 附近小鎮。威廉港的地理位置比烏蘇瓦亞更向南。歷史上阿根廷一直宣稱烏蘇瓦亞是地球上最南端的城市,因為它人口多,而且有重要的港口。

  克莉絲蒂娜.卡爾迪隆是是目前碩果僅存的亞翰部落純血統婦女,1928年出生。

 

但是智利政府及媒體一直對外宣稱,世界上最南端的港口非威廉港莫屬。這是兩國之間另一個爭論不休的議題。

 

卡爾迪隆的妹妹烏蘇拉 (Ursula) 和弟媳婦艾美玲達.阿古亞 (Emelinda de Acuna) 本是倖存的三位亞翰族的純血統,且都能操純正的亞翰語。遺憾的是妹妹和弟媳婦先後在2005年去世,所以卡爾迪隆就成為該民族純血統且能操亞翰語的唯一倖存者。因為她年高九十,所以在她生活的小鎮中,人人都尊稱她為 ‘老祖母’。

 

卡爾迪隆有十個兒女和十九個孫輩,雖然已是耄耋之年(1928年出生),但從照片上看,她的精神面貌令人欣喜。

 

一路上,這位老祖母的形象一直在我眼前迴盪,對這個歷經苦難最後遭到滅亡的民族,我不僅是同情,更多的是嘆息!數百年來歐洲的白人始終打著探險、傳播神的意旨,來實行他們的殘酷殖民政策,目的就是掠奪土地、資源,為了滿足他們的野心,視當地原始民族是他們掠奪的障礙,於是不擇手段給予無情地打擊直到完全消滅。

 

  拉巴塔亞海濱的美麗景色

 

這次阿根廷的旅程,既有對少年時讀歷史的溫故知新,更體驗了原始部落被侵佔、被剝削,最終被滅絕的悲劇。但這並不是故事的終結,當今世界上仍然有許多少數民族正遭受著同樣的命運,只是白人以發動無情戰爭替代傳統的殖民凌辱,正此起彼伏地不斷發生,導致家庭破敗,妻離子散,四處盡是無依無靠的孤兒,難道這不就是另一類打著民主自由旗幟的種族滅絕嗎?

 

在歸途中,筆者只是默默地祝禱,但願那位碩果僅存的亞翰族老祖母,能夠健康長壽而且愉快地享受著僅有的天倫之樂。她的存在,象徵著這個苦難而被滅絕的民族,仍然在惡劣氣候威脅下的大自然中呼吸!

 

(2020年元月12日完稿於溫哥華)

 

作者簡介

劉敦仁,出生於上海,幼年時隨父母遷居臺灣,在臺灣修畢大學後,負笈西班牙,專研西班牙文學及世界藝術史,後移居義大利,在梵蒂岡擔任大公會新聞辦公室中文組工作,工作結束後,入羅馬大學研習宗教考古,專題為羅馬的地下古墓。

 

1960年代曾任聯合報駐馬德里及羅馬特派員,撰寫歐洲文化藝術航訊,頗富盛名。 其後因工作需要,移居加拿大,先後在多倫多大學和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繼續西班牙文學研究,隨後在加拿大從事教學工作,並赴英國及上海等地講學逾14年。

 

1978年第一次作大陸之行,此行使他決定放棄教學工作,而轉為文化交流,進行美國、加拿大和大陸之間的教育和文化交流工作迄今。

 

2012年是中華民族建立共和百周年的一年, 他特地邀請了六十餘位辛亥先輩後裔執筆撰文, 並彙編成《民族魂》一書出版。近作外交耆宿劉師舜大使的傳記,是他費時十年的心血結晶。

  拉丁美洲地圖,最南端有紅星處,即為烏蘇瓦亞港口。

 

烏蘇瓦亞 — 建立在斑斑血淚上的地球最南端港灣

 

作者/劉敦仁

 

在中學時代學習世界地理時,曾經對老師講述的許多發生在歷史上的探險故事產生憧憬,這些憧憬影響了筆者的一生。如第一個發現南美洲極南端島嶼的歐洲探險家,葡萄牙籍的費爾南多.麥哲倫 (Fernando de Magallanes 1480-1521),在筆者的腦海裡留下深深的烙印,進而萌生出要親身體驗的意願,在忙碌的人生歷程中始終未曾忘記。

 

但老師在課堂裡講述的歷史故事,只是側重在探險家的偉大發現,卻對當地原始部落的悲慘命運隻字未提。這次的南美洲之行,不僅懷著謙卑的心願,以中學生複習功課的態度去進一步瞭解麥哲倫發現的島嶼,更冀望從中挖掘出當地少數民族被滅絕的來龍去脈。 

 

筆者和妻子結束了現在被英國控制的佛克蘭島。從地圖上看,佛克蘭群島就在阿根廷的沿海大灣中,儼然如同一個躺在母親懷抱裡受寵的嬰兒。但是嬰兒的母親卻無法接近日益成長的孩子,形成骨肉分離永遠無法相聚的傷痛。

 

郵輪從佛克蘭島啟航先穿過麥哲倫海峽,經過一夜的航駛,抵達智利南端最大的城市 ‘沙角’ (Punta Arena),航程785公里。在那裡稍作停留後,繼續向阿根廷最南端的烏蘇瓦亞 (Ushuaia) 出發。從沙角到烏蘇瓦亞航行里程為628公里。

  烏蘇瓦亞港口的標誌,背景是國際郵輪停泊在港內。

 

又是一夜的航行後,我們抵達了這個位在地球末端的港口。測算了一下,從我們生活的加拿大溫哥華市到這裡,距離為12640 公里,的確是一次長途遠征。

 

烏蘇瓦亞是阿根廷南端的 ‘火地大島’ (Isla Grande de la Tierra del Fuego) 省的首府。火地大島是阿根廷最大的群島,然而歷史留給後人的卻是原始部落的斑斑血淚。當地的原住民在一萬年前就已經在這裡定居,而白人的 ‘探險’ 就給原住民佈下了厄運的深淵。

 

  烏蘇瓦亞全貌,背景為壯麗的冰川。

 

島上共有五個不同的原始部落分佈各地,原來都相安無事。他們面對的唯一勁敵就是惡劣天氣,終年受到強風侵蝕,雨水不斷,每年只有不到三十天的陽光氣候。這樣極度寒冷的天氣,原始部落民族自我適應,一代又一代在狂風暴雨冰天雪地的酷寒中生存下來。

 

他們沒有衣物蔽體的習慣,日以繼夜地赤身裸體,僅用一塊動物皮製成的腰布圍在下身。他們有自己取暖的方式,或是圍在篝火周圍,或是在開鑿的岩石洞裡避寒,並用動物脂肪塗抹身子防寒。

  亞翰部落人民的原始模樣,一年四季均全身裸露。

 

在這五個部落民族中, ‘亞翰’ (Yaghan) 也稱 ‘亞馬納’ (Yamana) ,’塞爾南’ (Selk’nam) ,或稱為 ‘奧納’ (Ona) 分別生活在島嶼的最南端的兩邊,面對大洋。當充滿海盜行為的歐洲掠奪者來到這裡時,這兩個民族首當其衝,面臨毀滅性的襲擊。

 

早在10000年前,定居在這個極南端島嶼上的亞翰部落以海上捕撈為生,男的在海上獵取海獅為主要食物,女的則在海中捕撈貝類。塞爾南部落則是以陸上狩獵捕捉駱馬 (Guanaco) 或羊群為生。

  當地原住民的分佈圖,右邊黃色是塞爾納部落的原始領地,左下角紫色是亞翰部落的領地。

 

麥哲倫是在1520年第一個抵達這個地球極南端的歐洲 ‘探險家’,他在率領探險艦隊抵達時,從海上望見島上白天藍煙裊裊,晚上則火光閃耀,引起了他的極大興趣。登陸後,見到當地部落民族 (Amerindians) 在燒火取暖,於是就將這個島嶼稱之為 ‘煙霧之地’ ,後來又改稱為 ‘火之地’ (Tierra del Fuego),這個名稱一直沿用到今天。

 

之後歐洲的探險從未間斷。1579年及1581年,西班牙探險家彼得.薩爾米恩多.迪.甘波阿 (Pedro Sarmiento de Gamboa 1532-1592) 兩次率領艦隊穿過麥哲倫海峽。但在1584年探險途中,被英國艦隊抓獲,送到倫敦呈獻給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一世。兩人見面後用拉丁文交談,女王很欣賞他的才華,在釋放他回國時,命他帶了親筆信給西班牙國王菲律普二世。然而在歸國途中,又遭到法國艦隊囚禁,一直到1588年才將他釋放。

 

假如沒有這一次的劫難,甘波阿因而順利地將英國女王的信函呈獻給國王菲律普二世,也許就能避免當時西班牙無敵艦隊和英國的交戰。

 

歷史上層出不窮的探險故事,就是一部極其殘酷的掠奪史,歐洲白人以探險為名縱橫世界,殘殺當地土著,毀滅他們的傳統文化,無所不用其極。古巴、秘魯、拉丁美洲.....俯拾即是。

 

歐洲白人發現 ‘火之地’ 後,打著探險旗幟登岸尋找財富的 ‘探險家’ 接踵而來,無非就是設法將當地的資源竊為私有,土地則成為他們的領地。麥哲倫自己的命運在菲律賓悲慘終結,但他第一次發現 ‘火之地’ 卻留下了不朽的盛名。大西洋穿越到智利彎曲而狹窄的海灣就用了他的名字命名為 ‘麥哲倫海峽’。

 

1830年英國的艦隊指揮官羅伯特.費茲洛伊 (Robert Fitzroy 1825-1865) 曾以 ‘小獵犬號’ (HMS Beagles) 軍艦指揮官的地位, 前往南美洲探險,為的是擴張他們的殖民理念。艦隊在南端停泊時,被人偷走了艦上的小船,於是逮捕了五名 ‘亞翰’ 部落,包括兩名女孩,一名男孩及兩名男性成年人。並在1830年10月返航倫敦時將他們一同帶回,交給一名傳教士理查德.麥修士 (Richard Matthews),由他負責教這幾個土著學習語言,意圖將他們感化成有文化的人。

 

傳教士給他們分別取了名字。兩個女孩叫 ‘芙愛佳籃子’ (Fuegia Basket),因為英國艦隊抵達後見到這些亞翰原住民,就稱呼他們為 ‘芙愛佳人’ (Fuegian) ,女孩的名字由這個稱呼引用出來。

 

男孩取名為 ‘吉米鈕扣’ (Jemmy Button) , 兩名男性則分別取名為 ‘約克牧師’ (York Minster) 及 ‘船的回憶’ (Boat Memory) 。傳教士給他們取的名字中都含有與偷竊船隻有關的意思, 頗具諷刺。

 

經過了近一年的教育,費茲洛伊認為他們具備足夠的文化水平,於是安排他們覲見國王威廉四世和王后阿德萊德,展示他在南美洲探險時教育土著的功勞。此時除了約克牧師因為接種天花疫苗不幸身亡外,只剩下了四人。

 

1832年費茲洛伊奉命第二次赴南美洲探險時,同行的除了後來享譽全球的 ‘進化論’ 學者查爾斯.達爾文 (Charles Darwin 1809-1882) 在此進行五年的勘測繪圖外,這四名原住民也一併帶回,作為英國在當地傳播宗教的媒介。

 

幾個世紀以來,當地原始部落和歐洲人彼此之間不時有衝突有矛盾,但都還能相應無事地過著他們的原始生活,歐洲白人的探險隊也盡可能和他們和平相處。到了十九世紀,基督教開始向這個古老傳統的部落地區滲透。其中在烏蘇瓦亞建立第一個教會基地的是英國聖公會傳教士湯瑪士.布里吉斯 (Thomas Bridges 1842-1898)。

 

他原來是一出生就在家鄉被遺棄在橋邊的棄兒,當地傳教士將其抱回扶養,帶他到佛克蘭島上靠北的開普爾小島 (Keppel Island) 。後來其養父回到英國,布里吉斯留了下來,時年17歲,跟隨教會繼續發展。

 

被費茲洛伊訓練出來的四個亞翰族之一的吉米鈕扣和其他幾個亞翰部落年輕人一同被送往開普爾島上接受培訓。由於吉米鈕扣能說英語,所以就由他負責影響其他幾個,一同跟隨學習歐洲人的語言和文化。

 

於此同時,布里吉斯潛心學習亞翰語言,用十年時光編輯了一部亞翰語和英語雙語字典,共收錄了三萬個詞彙,直到現在仍是一部極具研究價值的字典。

 

英國聖公會所以選擇佛克蘭島的開普爾小島作為宗教基地,是因為在火之地上與以遊牧為生的部落衝突不斷,到了這個小島,就避免了許多不必要的紛爭,同時能悉心地培養亞翰族年輕人接受洗禮成為基督徒,從而影響其他族人改變他們的思想及生活方式。

 

所以1871年布里吉斯從小島移居到阿根廷的最南端港口烏蘇瓦亞,開始在那裡佈道。表面上看一切似乎相安無事,歐洲白人為淘金、畜牧,開始向島上尋找定居點,圈地建立牧場,這種有計劃的畜牧擴張,和原始部落傳統的牛羊散養方式,難免產生矛盾。

 

在歐洲人抵達之前,火之地原來有近一萬名不同部落原住民平靜地生活著,而自歐洲人抵達後,僅僅五十年的時間裡,其中亞翰族人從4000人急劇下降到只剩下三百五十人。究其原因之一是歐洲人帶進來天花猩紅熱和麻疹等傳染病,而當地部落民族對這些傳染病沒有任何的免疫力,從而導致大量死亡。

 

更為悲哀的是,為了掠奪土地及資源,歐洲人開始進行慘無人道的滅絕種族大屠殺。如另外一個和亞翰族和平相處的塞爾納人到1896年還有3000人,然而在1919年就僅存279人。主要是一個出生在羅馬尼亞的白人丘里伍斯.勃貝爾 (Julius Popper 1857-1893) 扮演了屠夫的角色。

 

  羅馬尼亞殖民者勃貝爾的士兵搜索塞爾納部落,圖中前端草叢裡躺著被屠殺的屍體。

 

他在1885年先到智利尋找財富,然後到達阿根廷,得悉火之地藏有金礦,於是向阿根廷政府申請開礦成功。由於他遭到塞爾納部落的攻擊,手下有八人死亡,憤而將攻擊他的部落殺得只剩下兩人。

 

但是他並未因此而罷休,為了搶佔土地,和塞爾納部落之間的矛盾日漸惡化。導因是原住民世代相傳捕捉羊群的領地,如今被白人佔據改建為牧場。而白人挖掘金礦的土地,也原屬於塞爾納部落生活的領地,如今均被白人佔為己有。為此勃貝爾下令對當地原住民狠下毒手,只要一發現他們的身影即格殺勿論。並且鼓勵士兵在槍殺原住民後,可以割下他們的雙手或兩耳作為憑證領取賞金。尤其是殺了女性後,賞金更多。平均身高187公分的魁梧塞爾納原住民,卻無法抵禦白人手中的槍彈!

 

勃貝爾因開金礦而致富,於是建立了自己的軍隊,並發行錢幣和郵票來展示他的勢力。1890年阿根廷遭遇到貨幣比索貶值,他居然用自己發行的金幣作為流通貨幣。

 

奇怪的是他突然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去世,年僅35歲,他的死因在歷史上始終是個謎。 勃貝爾在火之地無情殺戮原住民、滅絕種族,其臭名昭著的劊子手行徑,是永遠無法洗刷的不爭事實。

 

我們到達烏蘇瓦亞時,正好是當地的春天,卻寒氣依然逼人,小小的火車站大門上標示著西班牙文 ‘芙愛佳南方鐵路’ (Ferrocarril Austral Fueguino) ,用較為現代化西班牙文解說就是 ‘世界盡端火車“(El Tren del Fin del Mundo),是當地特地建立通往國家公園的觀光火車。觀光客一抵達即蜂擁而上,迫不及待地搶佔座位,對眼前的觀光旅遊興奮不已,但幾乎沒有一個旅客對這條鐵路背景有些許的瞭解。

 

在過往數十年的國際旅遊經歷中,筆者到過的旅遊景點,不乏曾經發生因殖民或探險而導致當地原住民被滅絕人種的殺戮。就是當前定居的加拿大,原住民也早已瀕臨滅種的厄運。拉丁美洲的印加文化瑪雅文化等都瞬間從地球上消失。古巴的原住民被趕盡殺絕,導致當地勞動力的嚴重匱乏,最後要到非洲去購買奴隸來取代被徹底消滅掉的原住民。印度洋中的毛里求斯,遭受過同樣的悲慘命運,而遠在南極的澳大利亞,當地的一些部落也是在白人手中滅亡!

 

為此筆者每到一個曾經發生過原住民受屈辱甚至被殺戮的 ‘觀光點’ 時,就不免會對當地的悲慘史有深入追究的衝動。這次在阿根廷南端旅遊也沒有例外,因為亞翰和塞爾納族的被屠殺,使得整個旅程和他們的不幸命運深深地連結在一起,從而在心靈中激起我無法解釋的同情和不平。

 

烏蘇瓦亞在十九世紀原本是當地的 ‘刑事殖民地’,與英國將囚犯流放到澳大利亞塔斯馬利亞島上的手段如出一轍。一開始這條鐵路就是為了運載囚犯而興建的,當時被稱為 ‘囚犯火車’ (Tren de los Presos)。

  1920年修建的 ‘囚徒火車’

第一批囚犯運送到烏蘇瓦亞是在1884年。早在1828年,阿根廷就曾將馬爾維納島的路易斯港(Puerto Luis) 作為囚犯的流放地。後來因為與英國的爭執,只得考慮在火之地上另起爐灶。這條囚犯鐵路一直建造到深山高地處,鐵路的運作還有另外一個目的,就是在運載囚犯後,將森林中砍伐的木材及開採的岩石等自然資源運到烏蘇瓦亞。

 

從歷史資料中獲悉,流放到烏蘇瓦亞的囚犯都是阿根廷的重刑犯,開始時沒有正規的監獄,直到1902年政府下令,命囚犯自己搭建監獄。由於地勢原因,開始建造的只是500公分寬的窄軌鐵路。在逐年的砍伐中,森林裡的木材幾近枯竭,於是在1909年將鐵路擴建為600公分寬的窄軌鐵路,並延長縱深到密林中繼續採伐木材。

  1920年火車建成後押運囚犯,前往森林裡關押。

 

1947年監獄關閉,改為海軍基地。1949年當地發生大地震,大部分鐵路被損毀。阿根廷政府盡力設法維護鐵路,但因已沒有了囚犯的運輸任務,所以在1952年將鐵路關閉。

 

直到1994年為了發展旅遊業,政府決定重啟鐵路的運營,以接待觀光客為主。如今已成為世界各地觀光客到阿根廷之後不可或缺的旅遊景點。

  地球上最南端的烏蘇瓦亞火車站

 

  專為發展觀光的火車機車頭

 

烏蘇瓦亞一直被認為是地球上最南端的港口,它和智利之間僅在咫尺,也因此地理環境與自然資源始終是雙方爭論不休的議題。

 

由於兩國之間的磨擦不斷,暗中角力的事態也偶然會出現在兩國之間。最典型的就是在1982年當阿根廷以閃電方式出兵攻佔馬爾維納島時,時任智利軍政府總統奧古斯多.皮諾切 (Augusto Pinochet 1915-2006) 就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監測到阿根廷空軍出勤調動信息,而直接交給英國,致令阿根廷遭到戰況的瓦解。

 

當前運營的觀光鐵路全程為23公里,車行一小時,從烏蘇瓦亞出發沿著皮克山谷 (Pico Valley) 進入到公牛峽谷 (Toro Gorge) ,然後抵達馬卡雷納瀑布 (Cascada de la Macarena) 站。觀光客在這裡稍作停留,聽導遊講述亞翰民族的歷史。筆者注意到,許多觀光客聽到導遊提及 ‘亞翰’ 民族時,面部表現出的是茫然神情,所以當導遊還在那裡滔滔不絕時,觀光客早已四散去自顧拍照留影了。

 

到達國家公園是火車觀光的終點站,導遊給了我們在公園中瀏覽的充分時間,並告知旅客可以選擇搭乘火車回程,或是用大巴走另外一條公路返回烏蘇瓦亞。

 

從烏蘇瓦亞啟程,筆者在車廂裡,試圖拼出一幅十九世紀運載囚犯途中的場景,獄吏的猙獰面目,窗外的狂風暴雪,以及囚犯們餐風露宿在惡劣氣候下進行勞動的淒涼場景。

 

筆者挽著妻子的手臂面對大洋凝視著南極美麗風光時,耳際呼呼的風聲猶如亞翰民族在驚濤駭浪中為生存捕捉海獅時的喘息,浪花衝擊著岸邊巨石發出的嘩嘩聲,似乎就是他們接連不斷在被屠宰時沈重的哀嚎!那被衝擊行程的浪花泡沫,又好似原住民被屠殺後的血流成河!

 

  兩個塞爾納天真的兒童是1898年留下的形影

 

這裡是歷代原始且憨厚的亞翰族人,他們的軀體在與大自然搏鬥,在經受殖民者殘害後,漸漸孵化成的肥沃土壤,以及另一番景觀。而那個英國聖公會傳教士布里吉斯在退休後,阿根廷政府還居然犒賞他五百畝土地建立了牧場,供他養尊處優地享受著退休生涯。形成一個無人能理解的鮮明對比。

 

塞爾納部落幾乎沒有了純血統的人存在,他們最後一個純血統的女士安吉拉.羅伊 (Angela Loij 1900-1974),父親是牧羊人,出生在火之地中的大島 (Isla Grande) 上的小鎮大河 (Rio Grande) ,已在1974年5月28日去世。她的離世彰顯了純血統塞爾納原住民在地球上的完全消失。據阿根廷政府的人口統計發現,混血的塞爾納人有391人生活在火之地上,有114人散居在全國各地。

  1874年去世的塞爾納純血統婦女安吉拉.羅伊,象徵著整個部落從地球上消失。

 

與塞爾納民族相比,亞翰族可以說還算是幸運的。迄今為止,還有一位純血統而且能操亞翰語的長者克里斯蒂娜.卡爾迪隆 (Cristina Calderon 1928-)生活在智利的威廉港 (Puerto William) 附近小鎮。威廉港的地理位置比烏蘇瓦亞更向南。歷史上阿根廷一直宣稱烏蘇瓦亞是地球上最南端的城市,因為它人口多,而且有重要的港口。

  克莉絲蒂娜.卡爾迪隆是是目前碩果僅存的亞翰部落純血統婦女,1928年出生。

 

但是智利政府及媒體一直對外宣稱,世界上最南端的港口非威廉港莫屬。這是兩國之間另一個爭論不休的議題。

 

卡爾迪隆的妹妹烏蘇拉 (Ursula) 和弟媳婦艾美玲達.阿古亞 (Emelinda de Acuna) 本是倖存的三位亞翰族的純血統,且都能操純正的亞翰語。遺憾的是妹妹和弟媳婦先後在2005年去世,所以卡爾迪隆就成為該民族純血統且能操亞翰語的唯一倖存者。因為她年高九十,所以在她生活的小鎮中,人人都尊稱她為 ‘老祖母’。

 

卡爾迪隆有十個兒女和十九個孫輩,雖然已是耄耋之年(1928年出生),但從照片上看,她的精神面貌令人欣喜。

 

一路上,這位老祖母的形象一直在我眼前迴盪,對這個歷經苦難最後遭到滅亡的民族,我不僅是同情,更多的是嘆息!數百年來歐洲的白人始終打著探險、傳播神的意旨,來實行他們的殘酷殖民政策,目的就是掠奪土地、資源,為了滿足他們的野心,視當地原始民族是他們掠奪的障礙,於是不擇手段給予無情地打擊直到完全消滅。

 

  拉巴塔亞海濱的美麗景色

 

這次阿根廷的旅程,既有對少年時讀歷史的溫故知新,更體驗了原始部落被侵佔、被剝削,最終被滅絕的悲劇。但這並不是故事的終結,當今世界上仍然有許多少數民族正遭受著同樣的命運,只是白人以發動無情戰爭替代傳統的殖民凌辱,正此起彼伏地不斷發生,導致家庭破敗,妻離子散,四處盡是無依無靠的孤兒,難道這不就是另一類打著民主自由旗幟的種族滅絕嗎?

 

在歸途中,筆者只是默默地祝禱,但願那位碩果僅存的亞翰族老祖母,能夠健康長壽而且愉快地享受著僅有的天倫之樂。她的存在,象徵著這個苦難而被滅絕的民族,仍然在惡劣氣候威脅下的大自然中呼吸!

 

(2020年元月12日完稿於溫哥華)

 

作者簡介

劉敦仁,出生於上海,幼年時隨父母遷居臺灣,在臺灣修畢大學後,負笈西班牙,專研西班牙文學及世界藝術史,後移居義大利,在梵蒂岡擔任大公會新聞辦公室中文組工作,工作結束後,入羅馬大學研習宗教考古,專題為羅馬的地下古墓。

 

1960年代曾任聯合報駐馬德里及羅馬特派員,撰寫歐洲文化藝術航訊,頗富盛名。 其後因工作需要,移居加拿大,先後在多倫多大學和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繼續西班牙文學研究,隨後在加拿大從事教學工作,並赴英國及上海等地講學逾14年。

 

1978年第一次作大陸之行,此行使他決定放棄教學工作,而轉為文化交流,進行美國、加拿大和大陸之間的教育和文化交流工作迄今。

 

2012年是中華民族建立共和百周年的一年, 他特地邀請了六十餘位辛亥先輩後裔執筆撰文, 並彙編成《民族魂》一書出版。近作外交耆宿劉師舜大使的傳記,是他費時十年的心血結晶。

加入好友
優傳媒 版權所有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著作權與轉載授權 / 合作夥伴 / 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