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宇涉獵》「馬爾維納」與 「佛克蘭」之間的紛爭 - umedia 優傳媒  

新聞 / 百家爭鳴
穹宇涉獵》「馬爾維納」與 「佛克蘭」之間的紛爭
2021-01-25 07:00:00
A+
A
A-

 佛克蘭島地圖

 

「馬爾維納」與 「佛克蘭」之間的紛爭

 

   作者/劉敦仁                                        

 

在我全球旅行的經歷中,除了常受到歐洲文化歷史音樂藝術的吸引之外,就是拉丁美洲的旅遊了。墨西哥和中美洲原住民的傳統歷史,有著濃郁的親和力,而南美洲則每到一個國家,就有數不清的獨特習俗激勵著旅客去探索、追尋。巴西、阿根廷、烏拉圭、智利、秘魯......,每一個國家都擁有數不清的文化色彩,善良的人民,豐富的生活內涵,甚至複雜的政治內幕。每每令人在接觸之後難捨難分。

 

在離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 (Buenos Aires) 1953公里的南大西洋上,有一組群島,在近五百年的歷史潮流中,給人留下諸多令人欷歔的波濤。說穿了,不過是歐洲白人自開始在全球尋找殖民利益的一段小插曲,卻充分反映了歐洲白人在殖民過程中的殘酷無情。

 

這組群島在1982年因為一場戰爭而名震全球,最終勝利究竟是屬於阿根廷還是英國?仍然是各置一詞。然而從島嶼的名稱中去尋找,即可發現兩者皆有各自的滿足。阿根廷稱之為 ‘馬爾維納群島’,而英國則用 ‘佛克蘭群島’ 的稱呼代表著他們的自豪。

 

作為一名觀光者,但從了解阿根廷和英國對該島稱呼的背景,即可獲得一絲情趣。

阿根廷一直對這個擁有一萬兩千平方公里面積,海岸線長達一千三百公里的群島稱之為 ‘馬爾維納群島’(Islas Malvinas),它除了東西兩座較大的島嶼外,共有776個小島。

 

馬爾維納一詞源自於法文名稱 ‘馬羅伊勒島’ (Iles Malouines),是法國探險家路易-安東.狄.波蓋威爾 (Louis-Antoine de Bougainville 1729-1811) 在1764年登陸此島時予以命名的。他從法國最南邊的波里塔尼地區 (Brittany Region) 的聖馬羅 (Saint Malo) 港口出發到達此島,而該港口是由基督教福音派的傳教士所建立後用 ‘聖馬羅’ (St. Malo) 予以命名, ‘馬羅伊勒島’ 就是為了紀念他的出發地而採用的。到了西班牙人時代,就將 ‘聖馬羅’ 直接譯成 ‘馬爾維納’。

 

 首次為島嶼命名的法國探險家路易安東.波蓋維爾

 

英國人為這個群島取名為 ‘佛克蘭島’,有一說為英國探險家約翰.史東 (John Strong 1654-1693) 給這個島嶼取名為 ‘佛克蘭海峽’ (Falkland Sound)。但還有另一說似乎較為更切合實際。是約翰.史東抵達島嶼後,即將此島嶼取名為 ‘佛克蘭島’ (Falkland Islands) , 為的是紀念蘇格蘭一位政治人物安東尼.凱利 (Anthony Cary 1656-1694)。

 

凱利第五代 ‘佛克蘭子爵’ (Viscount Falkland) 頭銜即來自蘇格蘭Fife 的佛克蘭王宮。當時凱利在海軍主管財務,史東的探險經費都是來自凱利的資助,因此就直接將這個在南大西洋發現的群島命名為 ‘佛克蘭群島’。

 

其實早在1592年8月14日,英國的一位名叫約翰.戴維斯 (John Davis 1550-1605) 的探險家就發現並登上了這個島嶼。

 

真正使用 ‘佛克蘭群島’ 作為正式名稱是在1765年。當時英海軍艦長約翰.拜倫 (John Byron 1723-1786) 創下兩年 (1764年6月-1766年5月) 單獨完成環球航海的歷史紀錄後,登陸佛克蘭群島,並由英國國王喬治三世  (King George III) 正式宣布。

 在英國國王喬治三世批准下,約翰.拜倫為島嶼命名為 ‘佛克蘭島’

 

這次的登陸幾乎點燃與西班牙之間的一次戰爭,因為當時兩國都在不遺餘力地爭奪 ‘佛克蘭群島’ 主權。後來的英國和阿根廷為這群島爭奪主權,早在十六世紀時期,就已經在英國和西班牙之間埋下了誘因。

 

英國和西班牙在十六世紀時曾發生歷史上一次極其重大的海上戰爭。當時的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正處於其王朝的鼎盛期,萌生侵略英國的意圖。他下令由130 艘戰艦組成的 ‘無敵艦隊’ (Grande y Felicisima Armada) ,  由毫無航海作戰經驗的梅迪納.希多尼斯七世公爵 (7th Duke of Medina Sidonis 1550-1615) 率領,於1588年出征。

 

想不到這一個所謂海上無敵艦隊卻是不堪一擊的烏合之眾,加上大西洋上氣候惡劣,130艘戰艦最後潰不成軍,折損了三分之一艦艇後狼狽撤回。次年英國也曾試圖對西班牙艦隊採取攻擊,但未獲得成功。兩國之間從此埋下了敵對的隱患。

 

西班牙國王菲立普二世之所以會興起侵略英國的意念,是因為英國在世界各地拓張勢力建立殖民地,令菲立普二世擔憂其在南美洲根植的殖民權力遭英國覬覦。‘佛克蘭群島’ 在南大西洋中的戰略位置,就如同是插在南美洲的一把利劍。

 

英國最早發現這個島嶼時只是一個無人的荒島,理論上應該是屬於英國的。然而在殖民擴張勢力的競爭中,英國、法國和西班牙都曾先後在這個群島上駐軍,英國雖然在1765年宣稱其在島嶼上擁有主權,卻也在1774年一度放棄佛克蘭群島的利益,以避免與西班牙出現戰爭危機。

 

阿根廷在1816年脫離西班牙殖民成為完全自主的獨立國。當時這個島嶼尚在西班牙的控制下,所以阿根廷向西班牙提出對這個島嶼的擁有權,甚至在1829年6月10日還宣布路易斯.維爾納 (Luis Vernet 1791-1871) 為布宜諾斯艾利斯派往馬爾維納島的總督。

 曾被阿根廷委任為島上總督的路易士.維爾納

 

維爾納是一位出生於德國的法裔人士,在政治及商界中極具爭議性,擁有精明的經商手腕,游走於英國和阿根廷之間。他對佛克蘭島的主要興趣是為在當地捕獲野牛牟利。雖然當時的政治氣候非常複雜,但他能在英國、阿根廷和美國之間,憑其智慧及商業頭腦,獲得多方面的支持。

 

最後他將部分利益出售給英國商人,並成立了 ‘佛克蘭島商用漁農業協會 (Falkland Islands Commercial Fishing & Agricultural Association)。佛克蘭島並非用武力成為殖民地,而是通過這個民間商業組織的積極推動下,促使英國盡快完成殖民。

 

時至今日,他留下的歷史遺產,因為與不同國家的不同關係,得出的評價也不盡相同。在阿根廷人的眼中,他是一位愛國者,因為他在1829年被阿根廷政府委任為身兼總督及 ‘佛克蘭島及合恩角周邊島嶼軍民司令’ (Military and Civil Commander of Falkland Islands and the Islands adjecent to Cape Horn);而在美國政府面前,他就是一個唯利是圖等同海盜的奸商。但是英國人又視他為開拓佛克蘭群島經濟的企業家。

 

1833年英國決定重返佛克蘭島。從英國的角度而言,自第一次發現島嶼開始,佛克蘭島在英國人手中佔領了180年的時光。而阿根廷在1833年前,控制佛克蘭島的時間只不過幾年。阿根廷始終耿耿於懷的最大因素是這個島嶼離阿根廷最近處僅300英里,而英國倫敦卻遠在7900英里之外。更多的擔憂是,鑒於英國人悠久的殖民歷史,他們未來會否對阿根廷產生任何威脅,始終是阿根廷的一塊心病。

 

1982年阿根廷軍方向佛克蘭島發動攻擊,發號施令的是當時的總統雷奧波多.卡爾迪艾利 (Leopoldo Galtieri 1926-2003) 。他從政變中接掌阿根廷國家領導人地位,是一位極端主義的獨裁者,他掌控的軍政府曾和英國就佛克蘭群島的主權問題談判卻毫無成果。

 

於是他給英國政府撒切爾首相來個下馬威,發動了令對方出其不意的戰爭,以迅雷不及掩耳的行動佔據了島嶼達74天。在發動戰爭之前,獨裁總統還到華盛頓訪問,和時任總統里根會見,因為他的反共意識深得里根的歡心。

 

佛克蘭島戰爭令美國政府大為憤怒,於是對英國提供了有力的情報支援,使英國的反擊將脆弱的阿根廷海軍打得潰不成軍。原本令阿根廷自豪的 ‘馬爾維納戰爭’ 戰爭結束三天後,阿根廷總統也因為其魯莽的行動遭到解職並成為階下囚。

 

 英國政府在島上建立的聖卡洛斯公墓,在1982年的戰爭中,英軍有46名軍人陣亡,130名負傷.

 

英國從阿根廷手中奪回島嶼後,除了開發豐富的海底天然資源及出口羊毛外,並開始將該島全力打造成一個以旅遊為中心的島嶼。出於對拉丁美洲文學的研究,及對英國和阿根廷之間糾纏不清的爭執產生好奇,筆者和妻子決定親自前往該島嶼一窺在英國人統治下的現狀。

 

佛克蘭島地處南大西洋,從北半球前往,路途遙遠,且交通銜接極為不便。不論是從歐洲或從拉丁美洲前往,都需要轉機。經過縝密的計畫,筆者決定在2015年冬天選擇前往拉丁美洲旅遊。從那裡搭乘郵輪,先從阿根廷啟航,到達烏拉圭的首都蒙特維迪奧 (Montevideo),再直接駛往佛克蘭島,是整個拉丁美洲航程中的一站。

 

筆者和妻子搭乘的是荷蘭美國郵輪公司郵輪 ‘贊丹號’ (Zaandam)。這是一艘2000年開始航行的郵輪,已經有十五年的船齡,噸位是61396噸,可載客1432位,郵輪上工作人員共有607位。在郵輪行業中屬於中型,是最適合中老年旅客選擇的郵輪,航程中不僅提供較為正規的古典音樂會,也給乘客提供了安祥而舒適的環境。

 

佛克蘭島位於南大西洋中,當地經常會發生狂風大浪。在出發前一天,船長宣布要看明天的天氣狀況才決定是否前往該島。如果天氣狀況很差,就只能取消這段行程。我們的運氣還不錯,經過一夜的等待,終於船長向全體乘客宣布了好消息。

 

從蒙特維迪奧島佛克蘭島航程是1066海里,需要兩天兩夜的時間。郵輪在海上整整兩天,天氣一直是灰濛濛的,有時還會飄雨,六萬噸的郵輪在海浪中,就像嬰兒的搖籃。乘客在郵輪上行走時都要小心翼翼地扶著欄杆才能平衡。晚上躺在床上,筆者向妻子戲言,這是重溫嬰兒時代的生活,就差母親在搖籃邊唱兒歌了。

 

第三天清晨終於抵達斯丹利外港,由於港灣較淺,郵輪只能在外海下錨,旅客則需搭乘擺渡船前往。登岸後,第一個感覺就是島上充滿了英國的味道,由衷地佩服這個老牌殖民帝國控制殖民地的手腕。

 斯坦利港全貌

 

縱然阿根廷一直喋喋不休地宣稱對這個島嶼的主權,並一直用 ‘馬爾維納島’ 相稱,但是在這個港口卻嗅不到一絲的拉丁味。島上的交通規則是靠左邊開車,路邊的郵筒設計和倫敦相一致,聽到的語言是清一色的英語,交易使用的是英鎊,即便是公共衛生間裡的消毒藥水味,也幾乎令人誤以為身在英倫三島。

 

 見證英國殖民的基督教堂

 

由於人口稀少,島上沒有專科以上的教育設施。在市區遇到一位看上去約20歲左右的青年人,彼此禮貌地打過招呼後順勢聊了一陣。筆者藉機向他瞭解當地的教育體系。

 

他很坦誠而簡略地介紹說,當地16歲以下的青少年都由政府提供免費義務教育,16至18歲青年如有志於深造,則由英國政府負責提供從佛克蘭島往返倫敦的免費機票。倫敦有兩所指定的專科學校,專門容納來自佛克蘭島青年人接受兩年的專科教育。如畢業後仍希望繼續深造,英國政府仍然為其負擔大學教育費用。

 

英國政府對佛克蘭島上年輕人的教育培養無微不至,可以想像阿根廷政府自獨立以來,始終是處於軍事獨裁與政變的政治環境中,社會經濟一直搖擺不定,設若一旦控制了 ‘馬爾維納島’,又哪來精力和經濟條件去培養當地的青少年?

 

市中心並不大,不論大小商店幾乎完全是典型的英國陳設,自1884年創辦,總部設在倫敦的馬克斯.史本塞爾 (Marks & Spenser) 百貨公司,是全市唯一較具規模的大百貨公司。

 

穿梭在這個充滿英國氣氛的市區,不由聯想起位在地中海和大西洋之間的直布羅陀,那也是西班牙和英國至今仍存在主權爭議的殖民地,但目前仍在英國控制之下。雖然兩國之間爭端不息,至少西班牙勞工階級還能夠早出晚歸地在直布羅陀打工。

 

筆者的思維也回顧到香港1997年的回歸。7月1日那天,雖然成千上萬的記者從世界各地蜂湧而至,但他們只有一個共同的問號,那就是香港會因過渡而流血嗎?令他們失望的是,當晚的交接儀式在豪雨中順利進行,所以第二天所有的記者即一哄而散!

 

英國是在萬般無奈的局面下,將香港歸還給中國,但是這個曾經是 ‘日不落國’ 的殖民帝國,內心並非那麼大度。所以在撤走之前留下中國未及發現的隱患,而這些隱患如今逐漸浮出水面。

 

佛克蘭島可以用地廣人稀來形容,整個島嶼的人口在三千左右,大部分在斯坦利生活,當地出生的居民佔島上公民的大多數,有部分來自直布羅陀和北歐移民。

 島上地雷區的警示牌

 

阿根廷在1982年突然發動戰爭時,為了鞏固島上的佔領,軍方在島上共設置了117個佈雷區,埋設了兩萬個地雷,所以我們在島上參觀時,必須要參加當地旅遊機構安排的參觀團,避免誤踩地雷造成意外。我們在參觀的路途中不時看到有警戒綫的佈雷區,上面設有警告字眼,提示任何人不得進入。

 島上公路旁警示  駕車人正經過地雷區要減速慢行

 

由於人口稀少,整個島嶼令人感覺的是一片空曠,島上沒有高山峻嶺,很多地方極目遠眺即是一片大海,令人心曠神怡。島上有五個企鵝繁殖的定點,我們選擇了離斯丹利港較方便的一處,稱為姆雷爾農場 (Murrell Farm),是一個專門繁殖島上動物的場所。從港口搭乘越野吉普車,約需半小時即可抵達。在這片幾乎可以稱為空曠的島嶼上,必須要具備和世界各地旅遊景點不同的心理,也就是要忍受不便的條件,而且要冷靜對待難忍的寒風。

 

這裡沒有一望無際的高速公路,因為地處郊野,從普通柏油路先轉到村野的石子路,再上到坑窪不平長滿及膝的野草堆後,在起伏不定的山崗子上停留下來。

 

一下車迎面而來的是從大洋上吹過來的狂風,還帶著吱吱的尖叫聲,好在事前研究過這個島嶼的氣候,我們攜帶了防寒的衣物,免於受凍。我們這個團共16人,分乘四輛吉普車,為我們開車兼導遊的司機領著我們一車四人,朝著大洋的方向走去,就在抵達一排因經年累月受到風雨侵蝕的木圍欄前,擋住了我們的去路。撲鼻而來的是一陣難聞的氣味,空氣中洋溢著企鵝發出此起彼伏的叫聲。

 

 1952年島上用當地的企鵝作為圖像發行的郵票

 

導遊告訴我們前方不遠處就是企鵝群居的地方,順著他手指的方向,我們看到在大洋邊的一塊海灘上,成千的企鵝如同紳士模樣般地直立在那裡。導遊告訴我們,之所以將圍欄設立在距離企鵝較遠處,除了防止旅客影響它們的生活規律外,主要是避免旅客有可能因動物的受驚而引起的攻擊。

 

 島上特有的麥哲倫企鵝 (左)及金塔企鵝(右)

 

其實在我們的下一站抵達阿根廷最南端的旅遊景點時,有一座小島就是企鵝的群聚點,而且風景和氣候比這裡更令遊客有舒適感。我們所以在佛克蘭島上選擇參觀這個景點,實在是找不到其他更具吸引力的內容。

 

 性喜群居麥哲倫企鵝  可以潛水到75米以下捕撈食物

 

在圍欄邊佇立了十數分鐘後,漸漸感到寒氣的威力,於是趕緊掉頭,到原來下車點旁邊一所類似農舍的狹小木屋裡去避寒。那是當地旅遊部門專為遊人設立的 ‘咖啡座’,裡面有幾張塑料折疊椅,旁邊有一個設備極其簡陋但功能完整的衛生間。窗戶旁放置了一張小長桌,上面擺了一個咖啡壺,還有幾隻塑料咖啡杯,和白糖等雜物。這就是旅客享受的 ‘咖啡座’ 。

 

這個毫無旅遊色彩的觀光項目價格不菲,設備一般,條件簡陋,在回到斯丹利的歸途中,我忍不住輕聲用英語問坐在旁邊的一位中年男士,對這個旅遊參觀節目的觀感。他朝我忘了一眼,只是露出微笑,而沒有作答。

 

其實在出發時,我就一直注意他,也禮貌性地和他打了個招呼,但他總是似乎有所顧忌地將頭縮在翻過來的大衣領子裡,眼神也儘量望著車窗外。所以在歸途中,我想方設法希望他能打開話匣子。

 

也許經過了參觀時的接觸,他對我的戒心似乎減弱不少,終於在我對他表示友善後,他逐漸放鬆了警惕性,在我耳際輕聲地解釋說,原來他是來自阿根廷的旅客。從交談中,理解到自1982年阿根廷攻擊佛克蘭島失敗後,他們的政府頒布了嚴禁公民前往該島的法令。此時筆者恍然大悟他在一開始接觸我們時的拘束不安。

 

 筆者夫婦與在訪問途中相識的阿根廷教授合影

 

瞭解到他的背景後,我們彼此轉用西班牙語交談,使他能毫無顧忌地暢所欲言。

 

從交談中得知他是阿根廷首都國立大學的教授,對阿根廷和英國之間就 ‘馬爾維納島’ 爭執的歷史淵源,他只是輕描淡寫地做些講述,從中得知阿根廷人內心深藏著難以言表卻又無可奈何的辛酸。

 

回到斯坦利港口後,我們相互交換了電子郵箱地址,旅途中結識了這位忠厚卻帶有幾分靦覥的阿根廷教授,是筆者在這短暫參觀行程中的額外收穫。

 

其實將這個大洋中的島嶼稱之為 ‘佛克蘭島’ 也好, ‘馬爾維納島’ 也罷,歸根結底只不過是歐洲白人在地球上掠奪殖民潮流中又一個典型而已。阿根廷只是從西班牙殖民後獨立的一個新興國家,意欲在殖民的利益問題上,和深沉的老牌殖民帝國對抗,不堪一擊的命運幾乎從一開始就已經注定。然而阿根廷卻不知天高地厚,莽然以卵擊石地出兵,導致大禍當頭,不僅失去了 ‘馬爾維納島’,還折損了633條寶貴的年輕人生命,島上16個平民也成為戰役中無辜的陪葬品。

 筆者在佛克蘭島斯坦利港留影

 

佛克蘭島原來每年以8月14日為國定假日,紀念歷史上約翰.戴維斯在1592年發現該島的日子。但2002年當地政府執行委員會將這個節日廢除,取而代之的是將每年10月第一個星期一作為 ‘割泥炭星期一’ (Peat Cutting Monday) 公定假日。

 

當地人每年在此時刻,即會到野外從泥土表面上割下成塊的泥炭作為取暖或烹調用。用這個民間傳統的勞作,定為一年一度的 ‘佛克蘭島日’,既有傳統的美感,又避開了刺激鄰國就領土爭議的尷尬,然而為了紀念1892年戰爭的結束,就將每年6月14日定為 ‘自由日’ (Liberation Day)。這就是老謀深算的英國殖民主義的精明之處。

 

對阿根廷而言,整個島嶼雖已落入英國之手,但仍然是念念不忘。歷史上他們曾將1829年6月10日派遣路易斯.維爾納前往馬爾維納島擔任總督的那天,作為國定紀念日。

 

1982年的戰爭失敗後,阿根廷將4月2日入侵 ‘馬爾維納島’ 那天,定為 ‘為馬爾維納戰爭作戰老兵及殉難者紀念日’ (Dia de los Veteranos y de los Caidos en la Guerra de las Malvinas) 。

 

這正反映了阿根廷對馬爾維納島發動戰爭失敗的無奈和耿耿於懷,然而現實的殘忍是,無人能否認:這是一場本就不該發生的戰爭,但是卻發生了。就好像那位阿根廷教授欲言又止的神情,充滿了難以釋懷的遺憾!

 

(2020年元月7日完稿於溫哥華)

 

作者簡介

劉敦仁,出生於上海,幼年時隨父母遷居臺灣,在臺灣修畢大學後,負笈西班牙,專研西班牙文學及世界藝術史,後移居義大利,在梵蒂岡擔任大公會新聞辦公室中文組工作,工作結束後,入羅馬大學研習宗教考古,專題為羅馬的地下古墓。

 

1960年代曾任聯合報駐馬德里及羅馬特派員,撰寫歐洲文化藝術航訊,頗富盛名。 其後因工作需要,移居加拿大,先後在多倫多大學和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繼續西班牙文學研究,隨後在加拿大從事教學工作,並赴英國及上海等地講學逾14年。

 

1978年第一次作大陸之行,此行使他決定放棄教學工作,而轉為文化交流,進行美國、加拿大和大陸之間的教育和文化交流工作迄今。

 

2012年是中華民族建立共和百周年的一年, 他特地邀請了六十餘位辛亥先輩後裔執筆撰文, 並彙編成《民族魂》一書出版。近作外交耆宿劉師舜大使的傳記,是他費時十年的心血結晶

 

 

 佛克蘭島地圖

 

「馬爾維納」與 「佛克蘭」之間的紛爭

 

   作者/劉敦仁                                        

 

在我全球旅行的經歷中,除了常受到歐洲文化歷史音樂藝術的吸引之外,就是拉丁美洲的旅遊了。墨西哥和中美洲原住民的傳統歷史,有著濃郁的親和力,而南美洲則每到一個國家,就有數不清的獨特習俗激勵著旅客去探索、追尋。巴西、阿根廷、烏拉圭、智利、秘魯......,每一個國家都擁有數不清的文化色彩,善良的人民,豐富的生活內涵,甚至複雜的政治內幕。每每令人在接觸之後難捨難分。

 

在離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 (Buenos Aires) 1953公里的南大西洋上,有一組群島,在近五百年的歷史潮流中,給人留下諸多令人欷歔的波濤。說穿了,不過是歐洲白人自開始在全球尋找殖民利益的一段小插曲,卻充分反映了歐洲白人在殖民過程中的殘酷無情。

 

這組群島在1982年因為一場戰爭而名震全球,最終勝利究竟是屬於阿根廷還是英國?仍然是各置一詞。然而從島嶼的名稱中去尋找,即可發現兩者皆有各自的滿足。阿根廷稱之為 ‘馬爾維納群島’,而英國則用 ‘佛克蘭群島’ 的稱呼代表著他們的自豪。

 

作為一名觀光者,但從了解阿根廷和英國對該島稱呼的背景,即可獲得一絲情趣。

阿根廷一直對這個擁有一萬兩千平方公里面積,海岸線長達一千三百公里的群島稱之為 ‘馬爾維納群島’(Islas Malvinas),它除了東西兩座較大的島嶼外,共有776個小島。

 

馬爾維納一詞源自於法文名稱 ‘馬羅伊勒島’ (Iles Malouines),是法國探險家路易-安東.狄.波蓋威爾 (Louis-Antoine de Bougainville 1729-1811) 在1764年登陸此島時予以命名的。他從法國最南邊的波里塔尼地區 (Brittany Region) 的聖馬羅 (Saint Malo) 港口出發到達此島,而該港口是由基督教福音派的傳教士所建立後用 ‘聖馬羅’ (St. Malo) 予以命名, ‘馬羅伊勒島’ 就是為了紀念他的出發地而採用的。到了西班牙人時代,就將 ‘聖馬羅’ 直接譯成 ‘馬爾維納’。

 

 首次為島嶼命名的法國探險家路易安東.波蓋維爾

 

英國人為這個群島取名為 ‘佛克蘭島’,有一說為英國探險家約翰.史東 (John Strong 1654-1693) 給這個島嶼取名為 ‘佛克蘭海峽’ (Falkland Sound)。但還有另一說似乎較為更切合實際。是約翰.史東抵達島嶼後,即將此島嶼取名為 ‘佛克蘭島’ (Falkland Islands) , 為的是紀念蘇格蘭一位政治人物安東尼.凱利 (Anthony Cary 1656-1694)。

 

凱利第五代 ‘佛克蘭子爵’ (Viscount Falkland) 頭銜即來自蘇格蘭Fife 的佛克蘭王宮。當時凱利在海軍主管財務,史東的探險經費都是來自凱利的資助,因此就直接將這個在南大西洋發現的群島命名為 ‘佛克蘭群島’。

 

其實早在1592年8月14日,英國的一位名叫約翰.戴維斯 (John Davis 1550-1605) 的探險家就發現並登上了這個島嶼。

 

真正使用 ‘佛克蘭群島’ 作為正式名稱是在1765年。當時英海軍艦長約翰.拜倫 (John Byron 1723-1786) 創下兩年 (1764年6月-1766年5月) 單獨完成環球航海的歷史紀錄後,登陸佛克蘭群島,並由英國國王喬治三世  (King George III) 正式宣布。

 在英國國王喬治三世批准下,約翰.拜倫為島嶼命名為 ‘佛克蘭島’

 

這次的登陸幾乎點燃與西班牙之間的一次戰爭,因為當時兩國都在不遺餘力地爭奪 ‘佛克蘭群島’ 主權。後來的英國和阿根廷為這群島爭奪主權,早在十六世紀時期,就已經在英國和西班牙之間埋下了誘因。

 

英國和西班牙在十六世紀時曾發生歷史上一次極其重大的海上戰爭。當時的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正處於其王朝的鼎盛期,萌生侵略英國的意圖。他下令由130 艘戰艦組成的 ‘無敵艦隊’ (Grande y Felicisima Armada) ,  由毫無航海作戰經驗的梅迪納.希多尼斯七世公爵 (7th Duke of Medina Sidonis 1550-1615) 率領,於1588年出征。

 

想不到這一個所謂海上無敵艦隊卻是不堪一擊的烏合之眾,加上大西洋上氣候惡劣,130艘戰艦最後潰不成軍,折損了三分之一艦艇後狼狽撤回。次年英國也曾試圖對西班牙艦隊採取攻擊,但未獲得成功。兩國之間從此埋下了敵對的隱患。

 

西班牙國王菲立普二世之所以會興起侵略英國的意念,是因為英國在世界各地拓張勢力建立殖民地,令菲立普二世擔憂其在南美洲根植的殖民權力遭英國覬覦。‘佛克蘭群島’ 在南大西洋中的戰略位置,就如同是插在南美洲的一把利劍。

 

英國最早發現這個島嶼時只是一個無人的荒島,理論上應該是屬於英國的。然而在殖民擴張勢力的競爭中,英國、法國和西班牙都曾先後在這個群島上駐軍,英國雖然在1765年宣稱其在島嶼上擁有主權,卻也在1774年一度放棄佛克蘭群島的利益,以避免與西班牙出現戰爭危機。

 

阿根廷在1816年脫離西班牙殖民成為完全自主的獨立國。當時這個島嶼尚在西班牙的控制下,所以阿根廷向西班牙提出對這個島嶼的擁有權,甚至在1829年6月10日還宣布路易斯.維爾納 (Luis Vernet 1791-1871) 為布宜諾斯艾利斯派往馬爾維納島的總督。

 曾被阿根廷委任為島上總督的路易士.維爾納

 

維爾納是一位出生於德國的法裔人士,在政治及商界中極具爭議性,擁有精明的經商手腕,游走於英國和阿根廷之間。他對佛克蘭島的主要興趣是為在當地捕獲野牛牟利。雖然當時的政治氣候非常複雜,但他能在英國、阿根廷和美國之間,憑其智慧及商業頭腦,獲得多方面的支持。

 

最後他將部分利益出售給英國商人,並成立了 ‘佛克蘭島商用漁農業協會 (Falkland Islands Commercial Fishing & Agricultural Association)。佛克蘭島並非用武力成為殖民地,而是通過這個民間商業組織的積極推動下,促使英國盡快完成殖民。

 

時至今日,他留下的歷史遺產,因為與不同國家的不同關係,得出的評價也不盡相同。在阿根廷人的眼中,他是一位愛國者,因為他在1829年被阿根廷政府委任為身兼總督及 ‘佛克蘭島及合恩角周邊島嶼軍民司令’ (Military and Civil Commander of Falkland Islands and the Islands adjecent to Cape Horn);而在美國政府面前,他就是一個唯利是圖等同海盜的奸商。但是英國人又視他為開拓佛克蘭群島經濟的企業家。

 

1833年英國決定重返佛克蘭島。從英國的角度而言,自第一次發現島嶼開始,佛克蘭島在英國人手中佔領了180年的時光。而阿根廷在1833年前,控制佛克蘭島的時間只不過幾年。阿根廷始終耿耿於懷的最大因素是這個島嶼離阿根廷最近處僅300英里,而英國倫敦卻遠在7900英里之外。更多的擔憂是,鑒於英國人悠久的殖民歷史,他們未來會否對阿根廷產生任何威脅,始終是阿根廷的一塊心病。

 

1982年阿根廷軍方向佛克蘭島發動攻擊,發號施令的是當時的總統雷奧波多.卡爾迪艾利 (Leopoldo Galtieri 1926-2003) 。他從政變中接掌阿根廷國家領導人地位,是一位極端主義的獨裁者,他掌控的軍政府曾和英國就佛克蘭群島的主權問題談判卻毫無成果。

 

於是他給英國政府撒切爾首相來個下馬威,發動了令對方出其不意的戰爭,以迅雷不及掩耳的行動佔據了島嶼達74天。在發動戰爭之前,獨裁總統還到華盛頓訪問,和時任總統里根會見,因為他的反共意識深得里根的歡心。

 

佛克蘭島戰爭令美國政府大為憤怒,於是對英國提供了有力的情報支援,使英國的反擊將脆弱的阿根廷海軍打得潰不成軍。原本令阿根廷自豪的 ‘馬爾維納戰爭’ 戰爭結束三天後,阿根廷總統也因為其魯莽的行動遭到解職並成為階下囚。

 

 英國政府在島上建立的聖卡洛斯公墓,在1982年的戰爭中,英軍有46名軍人陣亡,130名負傷.

 

英國從阿根廷手中奪回島嶼後,除了開發豐富的海底天然資源及出口羊毛外,並開始將該島全力打造成一個以旅遊為中心的島嶼。出於對拉丁美洲文學的研究,及對英國和阿根廷之間糾纏不清的爭執產生好奇,筆者和妻子決定親自前往該島嶼一窺在英國人統治下的現狀。

 

佛克蘭島地處南大西洋,從北半球前往,路途遙遠,且交通銜接極為不便。不論是從歐洲或從拉丁美洲前往,都需要轉機。經過縝密的計畫,筆者決定在2015年冬天選擇前往拉丁美洲旅遊。從那裡搭乘郵輪,先從阿根廷啟航,到達烏拉圭的首都蒙特維迪奧 (Montevideo),再直接駛往佛克蘭島,是整個拉丁美洲航程中的一站。

 

筆者和妻子搭乘的是荷蘭美國郵輪公司郵輪 ‘贊丹號’ (Zaandam)。這是一艘2000年開始航行的郵輪,已經有十五年的船齡,噸位是61396噸,可載客1432位,郵輪上工作人員共有607位。在郵輪行業中屬於中型,是最適合中老年旅客選擇的郵輪,航程中不僅提供較為正規的古典音樂會,也給乘客提供了安祥而舒適的環境。

 

佛克蘭島位於南大西洋中,當地經常會發生狂風大浪。在出發前一天,船長宣布要看明天的天氣狀況才決定是否前往該島。如果天氣狀況很差,就只能取消這段行程。我們的運氣還不錯,經過一夜的等待,終於船長向全體乘客宣布了好消息。

 

從蒙特維迪奧島佛克蘭島航程是1066海里,需要兩天兩夜的時間。郵輪在海上整整兩天,天氣一直是灰濛濛的,有時還會飄雨,六萬噸的郵輪在海浪中,就像嬰兒的搖籃。乘客在郵輪上行走時都要小心翼翼地扶著欄杆才能平衡。晚上躺在床上,筆者向妻子戲言,這是重溫嬰兒時代的生活,就差母親在搖籃邊唱兒歌了。

 

第三天清晨終於抵達斯丹利外港,由於港灣較淺,郵輪只能在外海下錨,旅客則需搭乘擺渡船前往。登岸後,第一個感覺就是島上充滿了英國的味道,由衷地佩服這個老牌殖民帝國控制殖民地的手腕。

 斯坦利港全貌

 

縱然阿根廷一直喋喋不休地宣稱對這個島嶼的主權,並一直用 ‘馬爾維納島’ 相稱,但是在這個港口卻嗅不到一絲的拉丁味。島上的交通規則是靠左邊開車,路邊的郵筒設計和倫敦相一致,聽到的語言是清一色的英語,交易使用的是英鎊,即便是公共衛生間裡的消毒藥水味,也幾乎令人誤以為身在英倫三島。

 

 見證英國殖民的基督教堂

 

由於人口稀少,島上沒有專科以上的教育設施。在市區遇到一位看上去約20歲左右的青年人,彼此禮貌地打過招呼後順勢聊了一陣。筆者藉機向他瞭解當地的教育體系。

 

他很坦誠而簡略地介紹說,當地16歲以下的青少年都由政府提供免費義務教育,16至18歲青年如有志於深造,則由英國政府負責提供從佛克蘭島往返倫敦的免費機票。倫敦有兩所指定的專科學校,專門容納來自佛克蘭島青年人接受兩年的專科教育。如畢業後仍希望繼續深造,英國政府仍然為其負擔大學教育費用。

 

英國政府對佛克蘭島上年輕人的教育培養無微不至,可以想像阿根廷政府自獨立以來,始終是處於軍事獨裁與政變的政治環境中,社會經濟一直搖擺不定,設若一旦控制了 ‘馬爾維納島’,又哪來精力和經濟條件去培養當地的青少年?

 

市中心並不大,不論大小商店幾乎完全是典型的英國陳設,自1884年創辦,總部設在倫敦的馬克斯.史本塞爾 (Marks & Spenser) 百貨公司,是全市唯一較具規模的大百貨公司。

 

穿梭在這個充滿英國氣氛的市區,不由聯想起位在地中海和大西洋之間的直布羅陀,那也是西班牙和英國至今仍存在主權爭議的殖民地,但目前仍在英國控制之下。雖然兩國之間爭端不息,至少西班牙勞工階級還能夠早出晚歸地在直布羅陀打工。

 

筆者的思維也回顧到香港1997年的回歸。7月1日那天,雖然成千上萬的記者從世界各地蜂湧而至,但他們只有一個共同的問號,那就是香港會因過渡而流血嗎?令他們失望的是,當晚的交接儀式在豪雨中順利進行,所以第二天所有的記者即一哄而散!

 

英國是在萬般無奈的局面下,將香港歸還給中國,但是這個曾經是 ‘日不落國’ 的殖民帝國,內心並非那麼大度。所以在撤走之前留下中國未及發現的隱患,而這些隱患如今逐漸浮出水面。

 

佛克蘭島可以用地廣人稀來形容,整個島嶼的人口在三千左右,大部分在斯坦利生活,當地出生的居民佔島上公民的大多數,有部分來自直布羅陀和北歐移民。

 島上地雷區的警示牌

 

阿根廷在1982年突然發動戰爭時,為了鞏固島上的佔領,軍方在島上共設置了117個佈雷區,埋設了兩萬個地雷,所以我們在島上參觀時,必須要參加當地旅遊機構安排的參觀團,避免誤踩地雷造成意外。我們在參觀的路途中不時看到有警戒綫的佈雷區,上面設有警告字眼,提示任何人不得進入。

 島上公路旁警示  駕車人正經過地雷區要減速慢行

 

由於人口稀少,整個島嶼令人感覺的是一片空曠,島上沒有高山峻嶺,很多地方極目遠眺即是一片大海,令人心曠神怡。島上有五個企鵝繁殖的定點,我們選擇了離斯丹利港較方便的一處,稱為姆雷爾農場 (Murrell Farm),是一個專門繁殖島上動物的場所。從港口搭乘越野吉普車,約需半小時即可抵達。在這片幾乎可以稱為空曠的島嶼上,必須要具備和世界各地旅遊景點不同的心理,也就是要忍受不便的條件,而且要冷靜對待難忍的寒風。

 

這裡沒有一望無際的高速公路,因為地處郊野,從普通柏油路先轉到村野的石子路,再上到坑窪不平長滿及膝的野草堆後,在起伏不定的山崗子上停留下來。

 

一下車迎面而來的是從大洋上吹過來的狂風,還帶著吱吱的尖叫聲,好在事前研究過這個島嶼的氣候,我們攜帶了防寒的衣物,免於受凍。我們這個團共16人,分乘四輛吉普車,為我們開車兼導遊的司機領著我們一車四人,朝著大洋的方向走去,就在抵達一排因經年累月受到風雨侵蝕的木圍欄前,擋住了我們的去路。撲鼻而來的是一陣難聞的氣味,空氣中洋溢著企鵝發出此起彼伏的叫聲。

 

 1952年島上用當地的企鵝作為圖像發行的郵票

 

導遊告訴我們前方不遠處就是企鵝群居的地方,順著他手指的方向,我們看到在大洋邊的一塊海灘上,成千的企鵝如同紳士模樣般地直立在那裡。導遊告訴我們,之所以將圍欄設立在距離企鵝較遠處,除了防止旅客影響它們的生活規律外,主要是避免旅客有可能因動物的受驚而引起的攻擊。

 

 島上特有的麥哲倫企鵝 (左)及金塔企鵝(右)

 

其實在我們的下一站抵達阿根廷最南端的旅遊景點時,有一座小島就是企鵝的群聚點,而且風景和氣候比這裡更令遊客有舒適感。我們所以在佛克蘭島上選擇參觀這個景點,實在是找不到其他更具吸引力的內容。

 

 性喜群居麥哲倫企鵝  可以潛水到75米以下捕撈食物

 

在圍欄邊佇立了十數分鐘後,漸漸感到寒氣的威力,於是趕緊掉頭,到原來下車點旁邊一所類似農舍的狹小木屋裡去避寒。那是當地旅遊部門專為遊人設立的 ‘咖啡座’,裡面有幾張塑料折疊椅,旁邊有一個設備極其簡陋但功能完整的衛生間。窗戶旁放置了一張小長桌,上面擺了一個咖啡壺,還有幾隻塑料咖啡杯,和白糖等雜物。這就是旅客享受的 ‘咖啡座’ 。

 

這個毫無旅遊色彩的觀光項目價格不菲,設備一般,條件簡陋,在回到斯丹利的歸途中,我忍不住輕聲用英語問坐在旁邊的一位中年男士,對這個旅遊參觀節目的觀感。他朝我忘了一眼,只是露出微笑,而沒有作答。

 

其實在出發時,我就一直注意他,也禮貌性地和他打了個招呼,但他總是似乎有所顧忌地將頭縮在翻過來的大衣領子裡,眼神也儘量望著車窗外。所以在歸途中,我想方設法希望他能打開話匣子。

 

也許經過了參觀時的接觸,他對我的戒心似乎減弱不少,終於在我對他表示友善後,他逐漸放鬆了警惕性,在我耳際輕聲地解釋說,原來他是來自阿根廷的旅客。從交談中,理解到自1982年阿根廷攻擊佛克蘭島失敗後,他們的政府頒布了嚴禁公民前往該島的法令。此時筆者恍然大悟他在一開始接觸我們時的拘束不安。

 

 筆者夫婦與在訪問途中相識的阿根廷教授合影

 

瞭解到他的背景後,我們彼此轉用西班牙語交談,使他能毫無顧忌地暢所欲言。

 

從交談中得知他是阿根廷首都國立大學的教授,對阿根廷和英國之間就 ‘馬爾維納島’ 爭執的歷史淵源,他只是輕描淡寫地做些講述,從中得知阿根廷人內心深藏著難以言表卻又無可奈何的辛酸。

 

回到斯坦利港口後,我們相互交換了電子郵箱地址,旅途中結識了這位忠厚卻帶有幾分靦覥的阿根廷教授,是筆者在這短暫參觀行程中的額外收穫。

 

其實將這個大洋中的島嶼稱之為 ‘佛克蘭島’ 也好, ‘馬爾維納島’ 也罷,歸根結底只不過是歐洲白人在地球上掠奪殖民潮流中又一個典型而已。阿根廷只是從西班牙殖民後獨立的一個新興國家,意欲在殖民的利益問題上,和深沉的老牌殖民帝國對抗,不堪一擊的命運幾乎從一開始就已經注定。然而阿根廷卻不知天高地厚,莽然以卵擊石地出兵,導致大禍當頭,不僅失去了 ‘馬爾維納島’,還折損了633條寶貴的年輕人生命,島上16個平民也成為戰役中無辜的陪葬品。

 筆者在佛克蘭島斯坦利港留影

 

佛克蘭島原來每年以8月14日為國定假日,紀念歷史上約翰.戴維斯在1592年發現該島的日子。但2002年當地政府執行委員會將這個節日廢除,取而代之的是將每年10月第一個星期一作為 ‘割泥炭星期一’ (Peat Cutting Monday) 公定假日。

 

當地人每年在此時刻,即會到野外從泥土表面上割下成塊的泥炭作為取暖或烹調用。用這個民間傳統的勞作,定為一年一度的 ‘佛克蘭島日’,既有傳統的美感,又避開了刺激鄰國就領土爭議的尷尬,然而為了紀念1892年戰爭的結束,就將每年6月14日定為 ‘自由日’ (Liberation Day)。這就是老謀深算的英國殖民主義的精明之處。

 

對阿根廷而言,整個島嶼雖已落入英國之手,但仍然是念念不忘。歷史上他們曾將1829年6月10日派遣路易斯.維爾納前往馬爾維納島擔任總督的那天,作為國定紀念日。

 

1982年的戰爭失敗後,阿根廷將4月2日入侵 ‘馬爾維納島’ 那天,定為 ‘為馬爾維納戰爭作戰老兵及殉難者紀念日’ (Dia de los Veteranos y de los Caidos en la Guerra de las Malvinas) 。

 

這正反映了阿根廷對馬爾維納島發動戰爭失敗的無奈和耿耿於懷,然而現實的殘忍是,無人能否認:這是一場本就不該發生的戰爭,但是卻發生了。就好像那位阿根廷教授欲言又止的神情,充滿了難以釋懷的遺憾!

 

(2020年元月7日完稿於溫哥華)

 

作者簡介

劉敦仁,出生於上海,幼年時隨父母遷居臺灣,在臺灣修畢大學後,負笈西班牙,專研西班牙文學及世界藝術史,後移居義大利,在梵蒂岡擔任大公會新聞辦公室中文組工作,工作結束後,入羅馬大學研習宗教考古,專題為羅馬的地下古墓。

 

1960年代曾任聯合報駐馬德里及羅馬特派員,撰寫歐洲文化藝術航訊,頗富盛名。 其後因工作需要,移居加拿大,先後在多倫多大學和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繼續西班牙文學研究,隨後在加拿大從事教學工作,並赴英國及上海等地講學逾14年。

 

1978年第一次作大陸之行,此行使他決定放棄教學工作,而轉為文化交流,進行美國、加拿大和大陸之間的教育和文化交流工作迄今。

 

2012年是中華民族建立共和百周年的一年, 他特地邀請了六十餘位辛亥先輩後裔執筆撰文, 並彙編成《民族魂》一書出版。近作外交耆宿劉師舜大使的傳記,是他費時十年的心血結晶

 

 

加入好友
優傳媒 版權所有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著作權與轉載授權 / 合作夥伴 / 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