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丙喜打嘴鼓》防疫,是道德、倫理,也是科學 - umedia 優傳媒  

新聞 / 百家爭鳴
黃丙喜打嘴鼓》防疫,是道德、倫理,也是科學
2021-01-22 07:44:00
A+
A
A-

要解決道德與現實的衝突,必須提早到至少兼顧各方利益的倫理管理,並且要經合理的論理推論過程。

 

防疫,是道德、倫理,也是科學

 

作者/黃丙喜(國家公益發展協進會理事長)

 

一場新冠疫情攪亂了世界的許多秩序和道德、倫理和科學的關係,特別是最近部署桃園醫院的染疫,在封或不封的決策兩難之間,讓全台原本口水四溢的民粹又紛爭不已。

道德是個古今中外都教的哲學課。以前,只能用宗教式的教條來做近乎蕭規曹隨的規範;如今,世界和社會的變動愈來愈快,也愈來愈複雜,道德和倫理這門人類的必修課如果不用科學的方法,就很難取得年輕族群的信任。

道德和倫理都是要求人們遵守共同的人生價值和社會秩序規範。要求,從現代社會溝通的觀點,其實講的就是說服。當前的企業倫理學引用愈來愈多的腦神經科學、認知心理學和行為經濟學的實驗證明,原因在此。

道德和現實永遠存在著不可避免的衝突,理由是,道德性可以在精神層面崇高,生活中的飢餓卻是每天要面對的現實,特別是當它又是牽涉到社會的群體時。19世紀時愛爾蘭發生大飢荒時的道德和現實衝突的矛盾故事在今日世界更多的角落一再發生。而要解決這種衝突必須提早到至少兼顧各方利益的倫理管理,並且要經合理的論理推論過程。

在海內外大學教授「企業倫理和商業決策」十幾年,也實際推行很多社會慈善公益工作。經常發生的事實是,有些企業家訴求的個人道德很高,但面對涉及群體的企業倫理時,卻經常兩者分不清楚,誤以為個人的道德可以直接或橫向地移植到社會的倫理領域,甚至誤解個人行善的道德應該超越社會倫理。結果陷入商業世界裡有錢最大的迷霧,他自己很生氣,群體也很懊惱。

隨著世界的愈變愈複雜,道德和現實的衝突也愈來愈大,尤其又要考量法律、宗教、文化、習俗和人類行為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舉老子的《道德經》和猶太人的《塔木德》為例,許多古代先哲的當時真理,經現代科學實證,已經必須加以修正。我們不能抱著祖宗的遺產不放,甚而對它的非真理也不敢挑戰。

道德是個人修為,所以,還可以不用探討太多的對錯、是非、善惡、優劣等價值,滿意、心安、喜歡,做得到、甘願做就好。就像在新冠疫情期間,個人可以捐錢捐物資,做道德;但跳到封城或不封城、關或不關活動時,那就涉及倫理面的社會規範。加上時空環境不同,因此,相關決策必須考慮到各方的利害、公平、正義、正當、權益等多重原則,特別是能够運用腦神經、行為、心理等現代科學知識,把它變成合乎人性的管理制度或生活及工作的守則,引導人們向善,避免貪婪作惡。

天下只要有道理的事,白話我可以講清楚。道德和倫理經現代科學的檢驗,也可以彰顯它存在的價值。我們的先哲在他們的那個經由觀察、對比和體驗,發展出一套符合他們生活及工作場景的道德和倫理觀,已經非常不容易。法國哲學家孟德斯鳩批評,中國人太喜歡舊的事物,所以,造成了十八世紀之後在世界進步中的落後。理論是對假設條件在現實的檢驗及印證,對於道德和倫理,我們也要有同樣的科學觀,不然它只會永遠是惱人的教條,而不是現實生活和工作中讓人心悅誠服的價值。

 

 

作者簡介

黃丙喜,筆耕公共政策三十年,期許為國泰民安增動力,為社會公義添喉舌。

出身新聞媒體,而後轉任台灣大型和跨國企業,赴美獲管理學博士,先後在南洋理工大學、芬蘭厄爾托大學和台灣科技大學教授IMBA和EMBA學程,並任國發會、經濟部、衛福部等政府機構專案顧問,負責政策前瞻、國會溝通和危機管理。

 

要解決道德與現實的衝突,必須提早到至少兼顧各方利益的倫理管理,並且要經合理的論理推論過程。

 

防疫,是道德、倫理,也是科學

 

作者/黃丙喜(國家公益發展協進會理事長)

 

一場新冠疫情攪亂了世界的許多秩序和道德、倫理和科學的關係,特別是最近部署桃園醫院的染疫,在封或不封的決策兩難之間,讓全台原本口水四溢的民粹又紛爭不已。

道德是個古今中外都教的哲學課。以前,只能用宗教式的教條來做近乎蕭規曹隨的規範;如今,世界和社會的變動愈來愈快,也愈來愈複雜,道德和倫理這門人類的必修課如果不用科學的方法,就很難取得年輕族群的信任。

道德和倫理都是要求人們遵守共同的人生價值和社會秩序規範。要求,從現代社會溝通的觀點,其實講的就是說服。當前的企業倫理學引用愈來愈多的腦神經科學、認知心理學和行為經濟學的實驗證明,原因在此。

道德和現實永遠存在著不可避免的衝突,理由是,道德性可以在精神層面崇高,生活中的飢餓卻是每天要面對的現實,特別是當它又是牽涉到社會的群體時。19世紀時愛爾蘭發生大飢荒時的道德和現實衝突的矛盾故事在今日世界更多的角落一再發生。而要解決這種衝突必須提早到至少兼顧各方利益的倫理管理,並且要經合理的論理推論過程。

在海內外大學教授「企業倫理和商業決策」十幾年,也實際推行很多社會慈善公益工作。經常發生的事實是,有些企業家訴求的個人道德很高,但面對涉及群體的企業倫理時,卻經常兩者分不清楚,誤以為個人的道德可以直接或橫向地移植到社會的倫理領域,甚至誤解個人行善的道德應該超越社會倫理。結果陷入商業世界裡有錢最大的迷霧,他自己很生氣,群體也很懊惱。

隨著世界的愈變愈複雜,道德和現實的衝突也愈來愈大,尤其又要考量法律、宗教、文化、習俗和人類行為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舉老子的《道德經》和猶太人的《塔木德》為例,許多古代先哲的當時真理,經現代科學實證,已經必須加以修正。我們不能抱著祖宗的遺產不放,甚而對它的非真理也不敢挑戰。

道德是個人修為,所以,還可以不用探討太多的對錯、是非、善惡、優劣等價值,滿意、心安、喜歡,做得到、甘願做就好。就像在新冠疫情期間,個人可以捐錢捐物資,做道德;但跳到封城或不封城、關或不關活動時,那就涉及倫理面的社會規範。加上時空環境不同,因此,相關決策必須考慮到各方的利害、公平、正義、正當、權益等多重原則,特別是能够運用腦神經、行為、心理等現代科學知識,把它變成合乎人性的管理制度或生活及工作的守則,引導人們向善,避免貪婪作惡。

天下只要有道理的事,白話我可以講清楚。道德和倫理經現代科學的檢驗,也可以彰顯它存在的價值。我們的先哲在他們的那個經由觀察、對比和體驗,發展出一套符合他們生活及工作場景的道德和倫理觀,已經非常不容易。法國哲學家孟德斯鳩批評,中國人太喜歡舊的事物,所以,造成了十八世紀之後在世界進步中的落後。理論是對假設條件在現實的檢驗及印證,對於道德和倫理,我們也要有同樣的科學觀,不然它只會永遠是惱人的教條,而不是現實生活和工作中讓人心悅誠服的價值。

 

 

作者簡介

黃丙喜,筆耕公共政策三十年,期許為國泰民安增動力,為社會公義添喉舌。

出身新聞媒體,而後轉任台灣大型和跨國企業,赴美獲管理學博士,先後在南洋理工大學、芬蘭厄爾托大學和台灣科技大學教授IMBA和EMBA學程,並任國發會、經濟部、衛福部等政府機構專案顧問,負責政策前瞻、國會溝通和危機管理。

 

加入好友
優傳媒 版權所有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著作權與轉載授權 / 合作夥伴 / 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