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0月初毛、赫會談針鋒相對,互不相讓,不歡而散。赫氏回到釣魚台賓館後,還大發雷霆。(圖片取自網路)
齊茂吉細說台海危機史》台海第二次危機與中蘇決裂
作者/齊茂吉 (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兼任教授)
赫魯曉夫1958年7月底8月初的北京之行,毛澤東完全沒有對赫氏透露半點風聲,他準備大舉砲轟金門。赫氏在二次危機期間並沒有針對此一問題興師問罪,反而在徵詢毛的意見後,先後發表兩封措辭强硬的信函,給美國總統艾森豪。赫氏在信函中,警告美國不要輕舉妄動,擺明了提供中方核子傘的保護,在當時美中劍拔弩張的對峙下,赫氏拔刀相助,無疑起著一定的作用。
配合毛砲戰需索,蘇自覺仁至義盡
導彈原子彈毀約,傷害到雙方感情
與此同時,赫魯曉夫還透過駐莫斯科大使劉曉,向北京最高當局提出派兵軍援的建議。鑑於美蔣擁有的海空優勢,赫氏打算派遣蘇聯空軍Tu-16轟炸機部隊及地空導彈部隊,進駐福建地區,以壯聲勢。然而毛澤東認為,赫氏不懷好意,乃婉言予以拒絕。中方提出的對策是,蘇聯出售地空導彈,由解放軍操作使用,蘇軍只要派少數人來教即可;此外,中方趁機提出試製Tu-16的方案。針對中方這兩項要求,赫氏均同意外,之前也批准售予中方MIG-19C殲擊機30架及一批導彈,並於10月運抵大陸。1959年,蘇方交付首架Tu-16,地空導彈也告入列。
站在赫魯曉夫的立場,他當然認為對中方仁至義盡,赫氏强調派遣航空師來華助陣,除了想幫助兄弟之邦外,並無其他的目的;可是中方的反應,却是暗示他們受到侮辱和傷害,他們不需要這種援助。赫氏內心的不滿,當然油然而生。
更令赫魯曉夫憤懣不平的是「響尾蛇導彈事件」。9月24日,在溫州地區的空戰中,國軍F-86發射數枚響尾蛇導彈,其中有1枚墜地未爆炸。正在研製空空導彈的蘇聯軍方獲悉後,即向中方索取這枚導彈,中方最初不予理睬,後又以研究為名,拖延時間。赫氏決定停止交付P-12中程導彈的研製資料,並透過蘇軍顧問表達不滿。在蘇方的壓力下,中方將這枚導彈交給蘇方時,專家發現了缺少最重要的部件,那就是紅外線自動追熱感應器。此一事件無異是火上添油,赫氏指責中方:「傷害了我們的感情」。
這一系列發展,中蘇開始走向分裂。1959年6月20日,赫魯曉夫作出了最重要的決定,以蘇方正與西方在日內瓦進行禁止核試的會談為藉口,暫停交付原子彈樣品給予中方。此一援助項目,係1957年10月15日,中蘇兩國在莫斯科簽訂的《國防技術新恊定》,蘇方承諾協助中方研製兩彈:原子彈及導彈。赫氏違反恊定的做法,當然激起中方强烈的不滿,事後中方將原子彈研製計畫訂名為「596」工程,其因在此。
無預警及必要性,赫終究不滿砲戰
赫願提供核子傘,毛堅要自製核武
接著在9月下旬,赫魯曉夫專程赴美訪問,並與美國總統艾森豪進行高峯會談,會後赫氏隨即於30日飛抵北京,參加中共建國10周年慶典。當天下午在釣魚台賓館,毛澤東同赫氏談話時,針對金門砲戰,特地澄清說:「他們(美國)以為我們雙方在炮打金門問題上達成了協議。其實,那時我們雙方並沒有談這個問題。我們沒有想到打炮會引起這麼大的風波,只是想打一下,沒曾想他們調動這麽多的軍艦。你們走了以後,我們在八月中旬才決定打。」毛的說詞,赫氏不以為然,也不能理解。當晚,在毛的陪同下,赫氏出席了國宴,並發表1個多小時的講話,赫氏提到中方「用武力去試試資本主義的穩固性」,「是不正確的」,毛當然不悅。
10月1日上午在國慶大典前,毛澤東在中南海頤年堂會見赫魯曉夫,赫氏針對6月20日的決定提出解釋,蘇聯將會提供中方核子傘的保護,赫氏言外之意,中方搞不搞核武研製,無關緊要。毛則堅持要有自己的核武器,仍希望蘇方幫助中方。接下來,毛借題發揮,指責赫氏輕率地批判斯大林,毛强調斯大林是世界革命運動的領袖,這樣事關世界革命的重大問題,應由中蘇雙方共同決定。赫氏反駁說,斯大林搞個人崇拜,蘇方應該做出評價。
緊接著在2日那一天下午,在中南海頣年堂,毛澤東、赫魯曉夫舉行正式會談,主要議題包括台灣問題、中印邊境衝突及西藏問題。兩軍人馬短兵相接,「雙方爭論激烈」,台灣問題仍是主要焦點。赫氏訪美時,與艾森豪的高峯會談,台灣問題仍是重點,赫氏及艾氏形成共識,不要因台灣問題爆發戰爭,因此赫氏帶話給毛,另將艾氏寫給赫氏的信給毛看。毛說,艾信的「中心意思是叫我們執行有節制的緩和政策」,「就是不要打仗」。赫氏補充說:「信裡有個因素,就是說台灣問題不是永久不解決,而是拖一個時期。」毛則說:「這也是我們的意思,我們也不要打仗。」毛强調:「我們在金門打了炮,實際上並不是戰爭。我們並不想一下子把台灣等地拿下來,……金門、可以不拿下來,並不想為此而打仗。」
十月會談大攤牌,毛赫相爭不相讓
大陸三年困難期,面對蘇聯全撤離
此外,赫魯曉夫認為,緩和美中關係,毛澤東應釋放拘禁的5個美國人,毛則大肆批判美國在台灣問題上干涉中國內政,將二次危機的責任推給美國,並拒絶釋放美國人,讓赫氏下不了台。赫氏反唇相稽:「我們對台灣問題沒有任何建議,但我們認為你們應該尋求緩和局勢的途徑。」赫氏强調:「台灣問題是個刺激國際局勢的因素。去年台灣局勢緊張的時候,以及今年這次同艾森豪威爾會談,都提過台灣問題。我們之間是了解的,我們大家不會為台灣而打仗。」赫氏並指責,金門砲戰前中方未同蘇方溝通,有違同盟關係。雖然毛先後幾次對赫氏解釋台灣政策,赫氏並不買賬。不難想像,赫氏實在搞不清楚,為了金馬蕞爾小島,毛大舉砲轟,搞得滿天烽火,最後却是絞索政策登場,將金馬留在蔣介石手中。當天會談,毛、赫針鋒相對,互不相讓,不歡而散。赫氏回到釣魚台賓館後,大發雷霆。
4日,赫魯曉夫等人飛離北京,抵達Vladivostok(海參崴),再轉往新西伯利亞,赫氏怒氣未消,發表公開講話,影射中方「像公雞好打架那樣熱衷於戰爭」,毛、赫關係更加惡化。
1960年7月16日,蘇方照會中方,決定召回在中國工作的全部蘇聯專家。25日,又通知中方,蘇聯專家將從7月28日撤離,9月1月撤完。時值「三面紅旗」運動失敗後的「三年困難期」,蘇聯專家帶走了所有的圖紙及設計資料,已上馬的大型項目隨即停擺,對中方的衝擊之大,難以估計,對嚴峻的經濟形勢,無疑是雪上加霜。中方的強烈不滿,也是必然的。
中蘇全面交惡後,台灣全力拼經濟
第二次台海危機,竟成就台灣奇蹟
接著在1962年4月中旬至5月末,在蘇聯駐伊寧領事館的策動下,伊犁、塔城邊民共有74570人外逃到蘇聯,新疆軍區2位現役的少將副參謀長祖農‧太也夫及馬爾果夫‧伊斯哈諾夫趁機出走,還包括一批軍官。中蘇決裂,已難以挽回。
中蘇全面交惡後,中方同時以美蘇兩大超強為假想敵,在海陸兩面受敵的情況下,很難在台海興風作浪,台灣無疑也獲得更有利的戰略空間。在安全無虞的條件下,台灣全心全力拼經濟,1963年由入超轉為出超,此後一路領先大陸。1958年台海二次危機,無疑是兩岸關係的重要轉捩點。
編輯人語
有關"砲"這個字,兩岸"砲"、"炮"互異,經徵得作者同意,於引用原文時維持其"炮",餘則概用我"砲",特此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