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津戰爭與和平主題館裡,展示蔡英文總統第一任當選不久,參加秋祭台灣兵的照片。但,四年多來,有關二戰老兵的歷史定位,她似乎刻意遺忘?(陳婉真攝)
高座會走出去 牽起台日兩代羈絆情
作者/陳婉真
說起台灣高座會(全名:台灣高座台日交流協會),雖然只是一個解嚴後才成立的民間台日交流團體,卻一度是成員最多、最具向心力的社團,它的創會理事長李雪峰及副理事長長何春樹,曾分別於2013年及2017年,獲日本政府頒贈旭日小綬章,以表章他們推動台日民間交流的努力,同一個民間團體就有兩人獲得日本政府頒贈勳章,相當不容易。
去年,高座會又創了一個先例:由於高座會成員年齡都已超過90歲,凋零速度非常快,在駐日代表謝長廷的鼓勵下,第二代開始以「台灣高座之友會」的形式參與,首任高座之友會會長何敏豪是何春樹的侄子,他因為常聽叔叔講述二戰期間擔任台灣少年工的故事深受感動,決定接下這個高座二代目的棒子,這應是台灣第一個有第二代參與接棒的民間交流團體。
原住民相信,死在外地的亡靈,會借老鷹的翅膀飛回故鄉。二戰時高砂義勇軍犧牲慘烈,因此,戰和公園委託原住民雕刻家希巨.蘇飛,雕了這尊長著翅膀的台灣兵雕像,希望客死異域的靈魂,都能平安飛回故里。(陳婉真攝)
台灣高座會的成立緣由,是二戰期間日本政府為補充國內人力的不足,由台灣總督府在各國民學校挑選品學兼優的應屆畢業生,送到日本神奈川縣高座郡,訓練成為製造戰鬥機的技工,主要製造「雷電」戰機,有點像現在的建教合作模式,從1943年到1944年共召募了8400名台灣少年前往,史稱台灣少年工,隸屬日本海軍,算是海軍軍屬。
總督府挑選少年工的條件是:應募人員必須具備優秀的學業成績、強健的體力、強烈的道德觀,並且要取得父母的同意,言明到日本半工半讀3年後,可取得高工的同等學歷,薪資待遇也高,因此吸引了很多學子報名,很多人為了怕父母不捨不肯同意,是偷偷蓋了家長的圖章前往的。
日本戰敗後,少年工自己組織自治團體,向當地政府交涉糧食的供給及住宿的安排,並自行與駐日美軍協調,安排返台的船隻。其中李雪峰就是和後來擔任總統的李登輝搭同一班「米山丸」輪船回台,因而結下了不可思議的緣份,李登輝擔任總統後,台灣解除戒嚴,1988年少年工成立了「台灣高座會」,開始和日本進行交流,此後李登輝一直支持高座會的活動。
李雪峰說,戒嚴時期,他們被迫過了38年漫長而不便的戒嚴生活,何春樹更直言:「當我們返回台灣時,曾因與日軍合作而受到中國國民黨的壓制與迫害,能够倖免於難的少年工們也渡過了一段相當艱難的時期。」
想想少年工戰後回台不久,就碰到二二八事變,接管的國民黨政權戰時和日本是敵對的兩方,不但嚴禁台灣人使用母語,連他們從小在學校使用的國語(日語),全部被禁止使用,他們和台灣兵一樣,被視為日本人殘留下來的敵人,使他們成為被禁聲被歧視的一代,但多數人仍然能够在艱困的環境中事業有成,很大原因要歸功於他們在高座海軍工廠的嚴格訓練所致。
位在旗津、全國唯一的二戰紀念公園,原是一塊有毒事業廢棄物掩埋場,公園成立迄今十多年來,靠海那邊不斷崩塌,有毒的土地使得移植的樹木難以存活,一如台灣兵被視同敵人,這段台灣人的二戰史被硬生生消滅掉。(陳婉真攝)
因此,當解嚴後高座會到日本交流不久,台灣高座會即在大和市興建一座「台灣亭」,以紀念戰爭中被炸死的伙伴,並對於留日期間大和市民給予他們的照顧表示感謝,而且每年組團到他們心目中的第二故鄉高座訪問。1992年訪問期間,巧遇大和市議員石川公弘,相談之下得知他的父親石川明雄就是當年少年工的舍監,從此兩方的交流更加順暢。
在石川公弘及日本高座會的推動下,2018年在日本座間市芹澤公園,日方又立了一塊「顯彰碑」,詳述台灣少年工的故事,公園內,當年高座海軍工廠開挖藏匿戰機的地下道被重新整建,成為可供民眾入內參觀的二戰遺蹟,開幕式時,李雪峰、何春樹及何敏豪等人組團前往,場面感人。
去年一年間,全世界籠罩在武漢肺炎的肆虐下,雙方無法做實質交流,台灣高座會決定改採線上交流,於去年12月5日,在北投的溫泉會館舉行「2020高座台日交流大會」,適逢駐日代表謝長廷返國,特別撥冗參加,日本駐台代表泉裕泰也到場,是很難得兩國代表同時參加的場合,他們對於高座會的重視,令會員們深受感動。
本月10日,何敏豪特別率同兩位副會長及秘書長到旗津,參訪全台唯一公營二戰紀念場域的「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由高雄市關懷台籍老兵文化協會前理事長吳祝榮導覽,聽取許昭榮為爭取設立二戰台灣兵紀念公園的努力,對於許昭榮2008年自焚於此,催生了公園及公園內主題館的成立,如此艱辛的過程令他們非常感動,雙方並同意未來在推動成立國家級二戰紀念園區方面能共同努力,讓台灣二戰歷史不要留白。
高座之友會正副會長及秘書長,參觀「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由高雄市關懷台籍老兵文化協會理事吳祝榮導覽。(陳婉真攝)
何敏豪說,高座會也打算拜會高雄市長陳其邁,請他協助於兩年後高座留日80週年紀念活動中,希望能在高雄設立一座台灣高座少年工紀念碑,以紀念這段台灣少年工的歷史,選在高雄的原因是,當年他們都是由高雄港出海。
同一天,他們也得知位在鳳山的紅毛港保安堂「海府大元帥」的故事,原來保安堂的主神之一海府大元帥,是日本海軍軍官高田又男。他是二戰期間長駐高雄的「蓬38號哨戒艦」艦長,傳說紅毛港漁民於二戰結束後不久,在海上捕烏魚時撈到一顆人頭,漁民帶回供奉祭拜,並尊稱為海府元帥,因為很靈驗,遂立廟供奉。後因高雄港擴建,紅毛港遷村,而遷至鳳山現址建廟,即今之保安堂。
紅毛港保安堂供奉的主神之一「海府大元帥」,經大家的努力,終於確認是二戰中陣亡的艦長高田又男,又經過七十多年的追查,終於找到他在故鄉熊本縣的家屬,並獲家屬贈送遺照。(保安堂張吉雄提供)
為了尋找海府大元帥的故事,保安堂主委張吉雄(右7)曾多次赴日安排協調。保安堂拜日本兵的故事感動很多日本人,每年都會組團來台祭拜。(張吉雄提供)
「海府大元帥」經確認是艦長身分後,因適逢疫情,艦長長子高田鳴海,特別在自家佈置保安堂拜高田又男艦長現場,拍照後寄到台灣保安堂,於全員戰亡慰靈日祭拜用。(張吉雄提供)
起初漁民並不知道海府元帥的真實身分,卻在高雄港擴建時,一位參與的日籍工程師被一名軍官托夢,索求500包水泥建廟,供奉「海府」;還有不懂日語的漁民起乩,說他是第38號軍艦艦長,因此,廟方在建廟時,融入了很多日本元素,保安堂主委張吉雄隨後以好幾年的時間,經由各方協助,展開一連串尋求海府元帥其人的過程,直到2020年2月23日,終於找到高田又男的長子高田鳴海,張吉雄說,當天剛好是令和天皇的生日,冥冥中彷彿天意安排,而高田的故鄉熊本縣護國神社所有人聽到這個消息,大家哭成一團。
台灣高座之友會會長何敏豪(左三)和兩位副會長王丕春(右一)、陳森明(右三),及秘書長張森洋(左一)合攝於主題館外牆,牆上台灣兵三種面貌,全都是不知為何而戰,卻死了好幾萬人。(陳婉真攝)
何敏豪和高座之友會幹部,於高座會旗前合影。(陳婉真攝)
位於神奈川縣座間市的高座少年工「顯彰碑」揭幕儀式盛況。(陳婉真翻拍)
這個故事在日本流傳得比台灣還廣,每年日本民間團體組團到台灣辦理慰靈祭,保安堂是必去地點之一,許多日本觀光客也會特地到保安堂祭拜,成為台日民間交流的又一佳話,何敏豪和同行的高座之友會會員也深受感動,希望很快安排拜訪高雄市政府及保安堂,期待市府重視這段活生生的戰爭歷史,讓更多戰爭故事成為高雄百年歷史中另一個觀光及文化亮點。
作者簡介
陳婉真曾擔任《中國時報》記者、美國《美麗島週刊》創辦人、立法委員、國大代表、台灣產業文化觀光推展協會理事長、綠色台灣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等職務。
她生於彰化縣,從小立志當新聞工作者,台灣師範大學畢業便後順利考進中國時報,仗義執言和使命必達、務實求真的精神,讓她在新聞界以犀利觀點聞名。
她在戒嚴時期挑戰禁忌,即投入政治改革,因此成為黑牢裡的政治犯,但是無畏無懼的堅持理想,不論藍綠執政,從不向威權低頭。
現在是自由撰稿人,想記錄主流媒體忽略的真實台灣故事,挖掘更多因為政權更迭而被埋沒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