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堅守金馬,就是堅持一個中國,毛、蔣在金馬問題上終於產生共識。(圖片取自網路)
齊茂吉細說台海危機史》台海第二次危機始末 (6)
作者/齊茂吉 (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兼任教授)
基本上,毛澤東對「美帝」敵意甚深,對杜勒斯當然不在話下。10月2日那天,毛同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羅馬尼亞、蒙古、蘇聯、波蘭六國代表談話時,就痛批杜氏說:「全世界除了杜勒斯,都說金門是中國的島嶼,金門問題是中國的內政。所以他現在搞得很不好辦事啦!我們還要繼續使他難辦,使他繼續處於困難地位。不要輕易饒他!不要輕易讓他溜掉!」毛送給杜氏一頂帽子:「是世界上最好的反面教員」。毛語帶譏諷說:「這個教員哪,我們又要感謝他又要懲罰他,也給他以批評嘛。學生也可以給先生以批評,就是用大炮批評他。」一旦找到機會,毛一定會給杜氏下馬威。
痛惡美國,毛堅決掌握砲擊主動權
基於對美鬥爭及「聯蔣抗美」的政治考慮,11月2日,毛澤東下令:「建議明三日(逢單)大打一天,打一萬發以上,對一切軍事目標都打,以影響美國選舉,爭取民主黨獲勝,挫敗共和黨,同時使蔣軍得到拒絶撤兵的口實。」
毛澤東的主要用意,是針對杜勒斯訪台回美後,宣稱金門已經「停火」,毛感到不滿,因此砲打金門,當頭棒喝杜氏,昭示砲擊的主動權在中方,不在美方,金門停火與否,不是杜氏說了算。今後,美、台只要亂說亂動,毛就砲打金門,勒緊絞索。毛此舉等於殺了共和黨的威風,間接助長了民主黨的聲勢。
由於,杜勒斯施壓蔣介石自金馬撤兵,毛澤東現又大舉砲轟金門,局勢吃緊,蔣剛好找到借口不用撤軍。此外,蔣屯駐大軍於金馬,後勤補給當然十分沉重,毛就順水推舟,讓美蔣背上這個包袱。
軍機早露,金門砲戰是一場政治仗
2日當天,厦門前線廣播:「今日十一月二號,是雙日,我們一炮未打,你們將到補給。明日,十一月三日,是個單日,你們千萬不要出來。注意!注意!」在砲戰史上,大舉砲轟事前預告,聞所未聞。這就是毛澤東强調:「這是政治仗,政治仗就得這樣打。」
11月3日解放軍大舉砲轟金門,5日繼續砲擊,大打毛式的「政治仗」。接著1959年1月7日,為了報復金門守軍砲擊大澄島,當地托兒所傷亡慘重的事件,解放軍再度大舉砲轟金門。最後這三場砲戰,兩軍開砲互轟,這場戰役才告鳴金收兵。「單打、雙不打」則轉入零砲射擊,一直持續到1979年元旦中美正式建交後,才告停火。
據解放軍統計,自1958年8月23日至1959年1月7日,共進行7次大規模砲擊,13次空戰及3次海戰。
判讀不一,西方尤難理解毛式思維
針對這場戰役,中共高層並非沒有異議,全程參與的總參謀長黃克誠大將即不以為然。1959年7月,廬山會議期間,國防部長彭德懷元帥的「萬言書」嚴重地觸犯了毛澤東。30日那天,毛找了黃克誠等人去談話,當時提到金門砲戰一役時,黃克誠即坦告說:「至於炮轟金門、馬祖,稍打一陣示示威也就行了。既然我們並不準備真打,炮轟的意義就不大,打大炮花很多錢,搞得到處都緊張,何必呢?」金門砲戰,毛視為得意之作,黃克誠的直言不諱,更加深了毛的不滿,在這次會議上,遭到毛的罷黜。
事實上,一手主導金門砲戰的毛澤東,下令停止砲擊金門,有意識地將金馬留在蔣介石的手中,同時又以「單打、雙不打」吊住金馬,西方很難理解毛式的思維理則。西方普遍認為美國的力挺,再加上及時軍援國軍響尾蛇飛彈及8吋榴彈巨砲,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促使了毛主動降溫,台海才告轉危為安。
大陸學者沉志華的研究指出,在9月初,「其實,毛澤東已經感覺到依靠武力是無法取得金馬的——只用炮擊嚇不走蔣介石,採用空軍轟炸和陸軍强攻,又會導致戰爭升級,引來美國人。……顯然,毛澤東變得謹慎了,並且已經準備好退路。」沉志華言外之意,後來毛打退堂鼓,其因在此。
「六四事件」後流亡美國的前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許家屯,則認為:「有些人講,毛澤東因無力解放金門,只能炮擊“嚇人”,這種估計顯然不對。」
一個中國,毛蔣金馬相爭產生共識
由於當年美國介入台灣問題時,杜魯門總統提出了「台灣地位未定論」,毛澤東始終認為美國試圖霸佔台澎,形成中國永久的分裂。台海二次危機期間,益加証明了毛的看法。由於金馬無所謂地位未定的問題,一旦拿下金馬,美國順理成章地搞「兩個中國」,毛得不償失。有鑑於此,毛決定將金馬留在蔣介石手中,台澎金馬結為一體,金馬也成為台灣與大陸在政治血緣上連結的臍帶。而蔣介石堅守金馬,就是堅持一個中國,毛、蔣在金馬問題上終於產生共識。
後來,美國學者唐耐心(Nancy B. Tucker)亦同意毛、蔣的論述,她指出:「美國日益要求蔣介石放棄金馬,使北京得到了與台北相同的看法:倘若蔣軍撤離金馬,那麼台灣與大陸相連的最後環節就被切斷了,“兩個中國”政策就會形成為現實。」
必須指出的是,在維護主權獨立及領土完整的問題上,毛澤東是個典型的民族主義者,當年外蒙古的問題處理,一直令毛刻骨銘心。在這類問題上不能摸著石頭過河,一旦木已成舟,則大勢已去。以外蒙古問題為例,1949年1月底,斯大林(Joseph Stalin)指派政治局委員米高揚(Anastas H. Mikoyan)專程至河北西柏坡與毛澤東等人會談時,毛就特別表示過希望外蒙古回歸中國,但斯大林的回電斷然拒絶。接著在7月間,劉少奇率團秘密訪問莫斯科時,又委婉地提出外蒙古問題,結果不難想像。這些經驗令毛在處理台灣問題時,特別謹慎小心,在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下,毛絶對無法容忍台灣分裂出去。
毛澤東之後的中共中央歷任領導人,在台灣問題上,絶不可能退却讓步,直至今天,仍然是堅持寸土不讓。(本系列完)
編輯人語
有關"砲"這個字,兩岸"砲"、"炮"互異,經徵得作者同意,於引用原文時維持其"炮",餘則概用我"砲",特此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