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宇涉獵》日本 ‘浪漫特快’ 的體會 - umedia 優傳媒  

新聞 / 百家爭鳴
穹宇涉獵》日本 ‘浪漫特快’ 的體會
2021-01-11 07:00:00
A+
A
A-

  日本 “浪漫特快“ 的英姿

 

日本 ‘浪漫特快’ 的體會                                       

                                       

作者/劉敦仁                                        

 

2017年,筆者和妻子計畫到日本作一次真正的文化之旅,目的地是箱根的 ‘露天雕塑博物館’,然後順道前往富士山一看究竟。

 

在日本旅行,基本上不必為交通工具發愁,那裡的鐵路四通八達,幾乎連僻靜的小村莊都有火車連結。所以我們抵達東京後,就直接在火車站內的日本觀光部門預訂火車票。

 

在閱讀火車的資料時,一個頗為有趣的詞彙吸引了我們的眼球 — ‘浪漫特快’ (Romancecar),我們彼此不禁宛然一笑,而決定試一下日本的浪漫火車究竟浪漫到什麼程度。我們原先已經購買了五天的 ‘套票’,價廉物美,而且方便旅客隨上隨下。但是為了要嘗試 ‘浪漫特快’ 的情調,就必須加付額外費用。

 

我們第一站 ‘浪漫特快’ 行程是從新宿(Shinjuku) 到湯本 (Yumoto) ,路程為83.8公里,車行需要一小時14分鐘,每人要加付890日圓。難怪很多外籍旅客對這昂貴的票價只能搖搖頭。

 

為了好奇,我們對 ‘浪漫特快’ 的來龍去脈,先作了簡要的瞭解。它的前身是1957年在窄軌火車道上設計的舉世第一條快速火車,時速達145公里,震驚了全世界。這條快車的設計啟發了後來的 ‘新幹線’ ,而且還獲得日本藍絲帶設計大獎,使得日本的鐵路在全球名聲大噪。

 

‘浪漫特快’ 屬於日本私營鐵路公司 ‘小田急電鐵路株式會社 (Odakyu Electric Railway Co.) ,這家日本鐵路公司規模龐大,下屬有101間不同的公司。它的 ‘浪漫特快’ 主要是往返於日本重點旅遊區,如新宿到箱根的專線。另外該地區的 ‘箱根登山鐵路’ (Hakone Tozan Line) ,以及運載旅客到 江之島 (Enoshima) 海濱度假的火車 ‘江之島急電鐵路株式會社’ (Enoshima Electric Co.) 都是其屬下的公司。

 

自1957年的第一系列 ‘浪漫特快’ 問世後,經過了近七十年的發展,先後有不同系列的快車出廠,迄今為止,1996年的系列30000EXE/EXEalopha,及2008年的系列60000 MSE 同時在運行。

 

於是我們開始了在日本的 ‘劉姥姥進大觀園’,嘗試火車的 ‘浪漫情調’。我們乘坐的是2005年開始運行的系列50000VSE。整個八節車廂均為白色。

 

 旅遊景點強羅火車站

 

小田急電鐵路辦公室位在新宿火車站的西端,初次尋找這個有別於日本國家鐵路的私營公司,一開始還頗費周章。因為它的位置偏離了火車站的中心地帶。所以一路上向過往路人打探,最後才看到 ‘小田’ (Odakyu) 的標記。但離我們登車時間只剩下十分鐘。

 

匆匆地上到月臺,一眼望去,’浪漫特快’ 的外觀,給人的感覺似乎是 ‘福婆婆’ 的體型。很快就找到預訂的車廂號。剛一進入車廂,令我們頭疼的問題出現了。整節車廂約六十個座位,只有座位上端有放置隨身行李的架子。雖然我們多年來習慣了長途旅行的 ‘輕車簡從’,但每人仍然有一件行李。因為我們到車站的時間緊迫而無法托運,只能自己帶上火車。

 

車廂裡根本沒有存放大件行李的空間,我環顧四周,只見坐在那裡的乘客,大多數是成年男人,看到我們推著兩件行李不知所措的尷尬神情,也沒有人伸出援手,在焦急心情糾纏下,我還注意到有些乘客的表情,似乎對我們攜帶大件行李很不以為然。可以想見是怎樣的狼狽了。

 

我們搭乘的是第31車次,下午二時十分離開新宿,到三時三十五分抵達。從現代化的車速來衡量,這車速並不很 ‘浪漫’!

 

坐下喘息片刻後,我才有機會環顧車廂內四週。就和所有日本火車一樣,整節車廂裡鴉雀無聲,有的忙著使用電腦,有的專心一致地看著書報,還有的低頭玩弄手機。我領會不出車廂內的 ‘浪漫’ 到底在那裡? 那麼 ‘浪漫特快’ 的意義是否僅是吸引旅客的宣傳手段?

 

按照須知說明,車廂內應該有販賣飲料的服務,但直至我們下車,均未見服務人員的蹤影。也許我們購買的車廂沒有這項服務吧?

 

我們原本計畫主要參觀箱根露天雕塑博物館和富士山,所以在湯本下車後,還得要轉搭箱根登山鐵道前往強羅 (Gora)。為了不遺漏強羅的自然風光,我們安排了在中強羅過夜。箱根登山鐵道是在1919年6月開業的,至今也是百年老店了。從湯本到強羅共有十一個車站,是日本坡度最陡的鐵路,最陡處達80%。從湯本到強羅,要穿越密茂的森林,而且中間有三處因為坡度陡峭,火車需要先換軌後退,然後再前行,被視為是旅途中的奇景。這條鐵路全程為十五公里,需要四十分鐘走完,

 

抵達 ‘強羅’ 終點的前一站,就是‘露天雕刻博物館’ ,為了方便旅客,火車站自1972年將原來的 ‘二平站’ (Ninotaira-eki) 改成 ‘雕刻之森站’ (Chokoku-no-mori)。

 

箱根登山鐵道和瑞士的雷蒂亞鐵路 (Rhatische Bahn 1889年開業) 有密切的合作關係。它的興建得到這家瑞士鐵路不少的協助。所以在1972年,經過瑞士國家旅遊局的從中撮合,兩家鐵路公司結成了姊妹鐵路。

 

這條鐵路的代號為OH ,所以在旅途中注意其代號就不至於迷路。如湯本火車站代號為OH51,  ‘雕刻之森站’ 為OH56,終點站 ‘強羅’ 則為OH57。

 

從強羅下車後,我們還要再經過一個只有幾分鐘的鐵路旅程,才能到達預訂的酒店。這一段是從強羅搭乘 ‘箱根登山纜車’,這個名稱很容易被人誤以為是鋼索上運行的空中交通工具,實際上它是另一種纜索登山鐵路。1915年開始建造,所有車廂等物資都由瑞士進口,到1921年12月1日通車開業,迄今正好是百年大慶了。

 

 箱根登山纜車

 

這條只有1.2公里長的鐵路綫,全程約為7分鐘。共有六站,每一站都是旅遊勝地,所以將其稱為 ‘觀光專列’ 一點都不誇張。

 

從強羅上車後,依序為 ‘公園下’,  ‘公園上’,  ‘中強羅’, ‘上強羅’ 和 ‘早雲山’ 共六站。我們在 ‘中強羅’ 下車,環境極其安詳,只要步行約三百米,就抵達我們預訂的酒店。

 

這家酒店有西式客房和日式榻榻米的傳統客房。我們選擇了榻榻米,作為享受日本式的 ‘浪漫’。酒店的周圍環境是一幅典雅的農村風光。離酒店約百米的街旁,我們找到了一家小巧玲瓏的日本餐館,只有四張餐桌。店東是一位而立之年的男士,裏外兼顧忙得不亦樂乎。

 

一夜在榻榻米上的睡眠,既舒適又安詳。自離開台灣後,我和榻榻米已經睽違了五十年。早餐後,我們搭乘箱根纜索鐵路下到強羅,再轉登山鐵路,一站路就到達 ‘雕刻之森’。

 

這是一座別開生面的博物館,除了一些室內展覽外,主要是欣賞分佈在庭院中的露天雕塑作品,出自歐美及日本一百多年來重量級藝術家之手,如英國的亨利 .莫爾 Henry Moore (1898-1986) ,早在六十年代,我曾在羅馬對他採訪過,後來在溫哥華的伊莉莎白百年紀念公園中,遠遠地就能辨別出設置在廣場上的莫爾作品。他的聲譽早已遍佈全球。

 筆者夫婦在箱根露天雕刻博物館中英國藝術家亨利.莫爾作品 “家庭成員“ 前留影

 

起初以為最多只有一到兩座他的雕塑作品,想不到在整個花園中,居然有十座之多,不由得由衷敬佩日本在國際藝術文化交流工作上的積極態度。這座博物館中還設置了畢卡索的專館,是歐洲以外與眾不同的展館,除了少數幾幅畫作外,所收藏的三百多幅作品,幾乎都集中在很少人知曉的陶器上,令我大開眼界。

 

  筆者在博物館中畢卡索專館前留影

 

漫步在遼闊的花園中,仰望藍天,環視青山綠水中這些藝術極品,是無上的心靈享受,時間的雜念一掃而空。在接近參觀尾聲時,離出口不遠處,突然發現義大利著名自學成功的雕塑家加科莫.曼祖 (Giacomo Manzu 1908-1991) 的專館。帶著好奇又興奮的心情,進入到館內觀賞。

 

展出的主要作品,是他在1964年為梵蒂岡完成的 ‘死亡之門’ 雕塑的澆鑄模型。他完成這件震驚全球的藝術作品時,我正在梵蒂岡大公會議新聞室工作。曾經在羅馬採訪過他。這件具有歷史性的雕塑是教宗若望二十三世 (Pope John XXIII 1881-1963)委託他設計建造的。遺憾的是教宗在1963年去世,而這件作品在一年後才完成。

 

這件藝術作品是曼祖藝術生涯中最受爭議的一件,主要是其中參雜著藝術家的政治思維。他是義大利共產黨的擁護者,而共產主義和天主教教義是背道而馳的。儘管如此,這座鑲嵌在梵蒂岡聖彼得大堂最左側的前廊大門,之所以被稱為 ‘死亡之門’ 是因為它是在教堂舉行喪禮後的專設出口。

 

在箱根的露天雕塑博物館看到曼祖的專館,不僅是一個額外的驚喜,更加對日本在國際藝術界中吸取不同滋養的精神肅然起敬。雖然展出的只是澆鑄模型,卻反映出日本對各種藝術形式的重視和敬重。事實上曼祖在國際上的地位遠高於在他自己的故土。

 

 博物館展出的瑞典藝術家創作的 “人與飛馬” 氣勢恢弘

 

結束了博物館精彩絕倫的藝術欣賞後,我們重登纜車,回到強羅,期待著在素有 ‘日本的法國式花園’ 內一覽其真面貌。這座花園建於1914年,當時是專為上流社會設計的消閒處所,在強羅高地佔地面積達三萬六千多平方公尺。最早的設計分西方式花園和日本庭園。現在已經合而為一。花園裏的確是花團錦簇,鳥語花香。幽靜中帶有幾分日本式庭園的肅穆。中間的噴泉聊備一格,兩邊各設有咖啡座,還供應日式料理。

 

我們進入左邊的一家,依窗而坐,居高臨下,庭園中的景色盡收眼底。只是那日式的咖啡桌椅感覺上如同小學生上課一般。

 

“強羅花園” 茶室中品茶休閒,窗外背景是園內的噴泉及花壇

 

從強羅搭乘纜車前往 ‘御殿場’ (Gotemba) ,那是為觀光旅客設計的購物中心,卻引不起我們的興趣,因此未作稍片刻的停留,而直接從那裡換乘大巴前往河口湖 (Lake Kawaguchiko),準備欣賞日本的另一個浪漫 ,即聞名全球的富士山。

 

我們預訂的 ‘河口皇后大酒店’,是名副其實的觀賞富士山景色處所。也不知為什麼酒店自動將我們的客房升級到五樓套房。甫一進入,立即被窗外的富士山美景所吸引。放下行李,和妻子佇立在陽臺上,深深地被那雲層飄忽不定的自然風光所震懾。

 

富士山在陽光下一會兒展現出它那優雅的風姿,不一會兒又立即被漂浮的白雲所遮掩。就這樣不停地變化,令我們對次日的富士山之行更添幾分期待。

 

從火車站接我們的酒店擺渡車司機,特地在途中向我們介紹,離酒店不遠處,有一家頗負盛名的餐館價廉物美,而且很有特色。他們秘制的味噌湯底麵條是食客的最愛。按照他的建議我們在傍晚按圖索驥到該餐館,首先被它那古色古香的門面給吸引住了。招牌上書寫的漢字 ‘不動’ 令我們大惑不解。

 

進入餐館後,裡面已經幾乎是高朋滿座。這餐館全名是 ‘Hoto Fudo’,前一字意思是 ‘味噌湯底’ 而後一字翻譯成 ‘風堂’ 也許比 ‘不動’ 更為雅緻。

 

  湖口傳統餐館 “味噌湯華堂” 門首

 

他們的特製蔬菜麵是這次日本浪漫之行的額外收穫,期待著第二天我們旅行中的另一高潮。我們在上午9時50分,搭乘從湖口開往富士山五合目 (第五站) 的巴士,行車五十五分鐘即抵達。這是遊覽富士山的中心點。

 

筆者妻子在富士山五合目的傳統郵筒旁留影

 

為了暢遊五合目,我們先到衛生間如廁洗手,居然見到衛生間有人看守,而且要支付一美元的 ‘入場費’,不由大吃一驚,心忖這似乎不是日本人行事的作風。我抬頭注意到牆上有富士山觀光株式會社的 ‘富士山無水電供應’ 告示,同時靠牆邊的一張高腳桌子上還擺設了印刷說明供遊客取閱。

 

這說明告訴旅客,山上每天要使用的五千公升清水,需要用五輛水車每車運載1000 公升清水上山,整個行程30公里,每天的費用是五萬日圓。

 

另外山上還要使用兩台巨型發電機,二十四小時不停地發電供第五站使用。為此每天需要使用550公升柴油來運轉兩台發電機,每天費用也是五萬日圓。

 

 富士山五合目向遊客展示的山上沒有水電供應的告示

 

所以在遊客使用衛生間時,支付的 ‘入場費’ 一美元,就是這兩項額外開支的唯一收入。我們看到後不禁面面相覷。因為進入到富士山第五站時,每一位旅客都已經支付了20美元的交通費,為什麼當地觀光部門不能技巧地將這筆費用包含在交通費之內,而要大事張揚地在衛生間上做文章,這顯然和大和民族的行事作風相悖。

 

不過一美元也不是什麼大事,就將它看成是旅途中的趣聞吧。我們在 ‘五合目’ 周圍遛達,只感覺到是一片空曠的山區,空氣清新,環境優雅。然而到了出售觀光禮品的購物區時,卻使人聯想起台灣的日月潭,不禁令人懷疑這是否日本的觀光旅遊景點?我們欣賞了遠方的富士山片刻後,即搭車下山,前往附近的 ‘大江公園’ (Oishi Park),去尋找更具風韻的景象了。

 

 大石公園裡的富士山最佳美景

 

這裡是一片欣欣向榮的風光,花海般的薰衣草,迷人的色彩和清香的芬芳引人入勝。我們在湖邊漫步,心情豁然開朗。富士山如同一個巨人巍然佇立在湖畔,和水中的倒影交相輝映,頓時忘記了人間的一切雜念,久久不能割捨離去。

 

  筆者夫婦在大江公園以富士山為背景留影

 

這是我們日本浪漫之旅的終點站,在啟程出發前本計畫搭乘 ‘浪漫特快’ 回新宿。因為已經有了來時的經歷,而且要搭乘 ‘浪漫特快’ 還得轉三次車,前後約需七到八個小時才能抵達新宿再到機場。

 

於是改從湖口到新宿搭乘直達大巴,然後直接在新宿火車站二樓的東京觀光株式會社旁邊,換乘機場大巴,就可直達成田國際空港。前後約四個小時即可。

 

總結這次的日本之旅心得,與其追求那些因西方式名稱而衍生出的虛無縹緲觀光,不如安分守己,遵循日本大和民族的傳統文化,也許更能體會其中的奧妙而享樂無窮。

 

在前往機場的途中,偶爾閉目養神,更不時注視車中的旅客,如同往昔到日本一樣,相遇的是當地人嚴肅生活方式中的幾分樸素。他們的循規蹈矩,彬彬有禮,使我們再一次享受到日本人的平實單純,這是在 ‘浪漫特快’ 中難以找到的氛圍。

 

(2020年11月30日完稿於溫哥華)

 

作者簡介

劉敦仁,出生於上海,幼年時隨父母遷居臺灣,在臺灣修畢大學後,負笈西班牙,專研西班牙文學及世界藝術史,後移居義大利,在梵蒂岡擔任大公會新聞辦公室中文組工作,工作結束後,入羅馬大學研習宗教考古,專題為羅馬的地下古墓。

 

1960年代曾任聯合報駐馬德里及羅馬特派員,撰寫歐洲文化藝術航訊,頗富盛名。 其後因工作需要,移居加拿大,先後在多倫多大學和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繼續西班牙文學研究,隨後在加拿大從事教學工作,並赴英國及上海等地講學逾14年。

 

1978年第一次作大陸之行,此行使他決定放棄教學工作,而轉為文化交流,進行美國、加拿大和大陸之間的教育和文化交流工作迄今。

 

2012年是中華民族建立共和百周年的一年, 他特地邀請了六十餘位辛亥先輩後裔執筆撰文, 並彙編成《民族魂》一書出版。近作外交耆宿劉師舜大使的傳記,是他費時十年的心血結晶。

  日本 “浪漫特快“ 的英姿

 

日本 ‘浪漫特快’ 的體會                                       

                                       

作者/劉敦仁                                        

 

2017年,筆者和妻子計畫到日本作一次真正的文化之旅,目的地是箱根的 ‘露天雕塑博物館’,然後順道前往富士山一看究竟。

 

在日本旅行,基本上不必為交通工具發愁,那裡的鐵路四通八達,幾乎連僻靜的小村莊都有火車連結。所以我們抵達東京後,就直接在火車站內的日本觀光部門預訂火車票。

 

在閱讀火車的資料時,一個頗為有趣的詞彙吸引了我們的眼球 — ‘浪漫特快’ (Romancecar),我們彼此不禁宛然一笑,而決定試一下日本的浪漫火車究竟浪漫到什麼程度。我們原先已經購買了五天的 ‘套票’,價廉物美,而且方便旅客隨上隨下。但是為了要嘗試 ‘浪漫特快’ 的情調,就必須加付額外費用。

 

我們第一站 ‘浪漫特快’ 行程是從新宿(Shinjuku) 到湯本 (Yumoto) ,路程為83.8公里,車行需要一小時14分鐘,每人要加付890日圓。難怪很多外籍旅客對這昂貴的票價只能搖搖頭。

 

為了好奇,我們對 ‘浪漫特快’ 的來龍去脈,先作了簡要的瞭解。它的前身是1957年在窄軌火車道上設計的舉世第一條快速火車,時速達145公里,震驚了全世界。這條快車的設計啟發了後來的 ‘新幹線’ ,而且還獲得日本藍絲帶設計大獎,使得日本的鐵路在全球名聲大噪。

 

‘浪漫特快’ 屬於日本私營鐵路公司 ‘小田急電鐵路株式會社 (Odakyu Electric Railway Co.) ,這家日本鐵路公司規模龐大,下屬有101間不同的公司。它的 ‘浪漫特快’ 主要是往返於日本重點旅遊區,如新宿到箱根的專線。另外該地區的 ‘箱根登山鐵路’ (Hakone Tozan Line) ,以及運載旅客到 江之島 (Enoshima) 海濱度假的火車 ‘江之島急電鐵路株式會社’ (Enoshima Electric Co.) 都是其屬下的公司。

 

自1957年的第一系列 ‘浪漫特快’ 問世後,經過了近七十年的發展,先後有不同系列的快車出廠,迄今為止,1996年的系列30000EXE/EXEalopha,及2008年的系列60000 MSE 同時在運行。

 

於是我們開始了在日本的 ‘劉姥姥進大觀園’,嘗試火車的 ‘浪漫情調’。我們乘坐的是2005年開始運行的系列50000VSE。整個八節車廂均為白色。

 

 旅遊景點強羅火車站

 

小田急電鐵路辦公室位在新宿火車站的西端,初次尋找這個有別於日本國家鐵路的私營公司,一開始還頗費周章。因為它的位置偏離了火車站的中心地帶。所以一路上向過往路人打探,最後才看到 ‘小田’ (Odakyu) 的標記。但離我們登車時間只剩下十分鐘。

 

匆匆地上到月臺,一眼望去,’浪漫特快’ 的外觀,給人的感覺似乎是 ‘福婆婆’ 的體型。很快就找到預訂的車廂號。剛一進入車廂,令我們頭疼的問題出現了。整節車廂約六十個座位,只有座位上端有放置隨身行李的架子。雖然我們多年來習慣了長途旅行的 ‘輕車簡從’,但每人仍然有一件行李。因為我們到車站的時間緊迫而無法托運,只能自己帶上火車。

 

車廂裡根本沒有存放大件行李的空間,我環顧四周,只見坐在那裡的乘客,大多數是成年男人,看到我們推著兩件行李不知所措的尷尬神情,也沒有人伸出援手,在焦急心情糾纏下,我還注意到有些乘客的表情,似乎對我們攜帶大件行李很不以為然。可以想見是怎樣的狼狽了。

 

我們搭乘的是第31車次,下午二時十分離開新宿,到三時三十五分抵達。從現代化的車速來衡量,這車速並不很 ‘浪漫’!

 

坐下喘息片刻後,我才有機會環顧車廂內四週。就和所有日本火車一樣,整節車廂裡鴉雀無聲,有的忙著使用電腦,有的專心一致地看著書報,還有的低頭玩弄手機。我領會不出車廂內的 ‘浪漫’ 到底在那裡? 那麼 ‘浪漫特快’ 的意義是否僅是吸引旅客的宣傳手段?

 

按照須知說明,車廂內應該有販賣飲料的服務,但直至我們下車,均未見服務人員的蹤影。也許我們購買的車廂沒有這項服務吧?

 

我們原本計畫主要參觀箱根露天雕塑博物館和富士山,所以在湯本下車後,還得要轉搭箱根登山鐵道前往強羅 (Gora)。為了不遺漏強羅的自然風光,我們安排了在中強羅過夜。箱根登山鐵道是在1919年6月開業的,至今也是百年老店了。從湯本到強羅共有十一個車站,是日本坡度最陡的鐵路,最陡處達80%。從湯本到強羅,要穿越密茂的森林,而且中間有三處因為坡度陡峭,火車需要先換軌後退,然後再前行,被視為是旅途中的奇景。這條鐵路全程為十五公里,需要四十分鐘走完,

 

抵達 ‘強羅’ 終點的前一站,就是‘露天雕刻博物館’ ,為了方便旅客,火車站自1972年將原來的 ‘二平站’ (Ninotaira-eki) 改成 ‘雕刻之森站’ (Chokoku-no-mori)。

 

箱根登山鐵道和瑞士的雷蒂亞鐵路 (Rhatische Bahn 1889年開業) 有密切的合作關係。它的興建得到這家瑞士鐵路不少的協助。所以在1972年,經過瑞士國家旅遊局的從中撮合,兩家鐵路公司結成了姊妹鐵路。

 

這條鐵路的代號為OH ,所以在旅途中注意其代號就不至於迷路。如湯本火車站代號為OH51,  ‘雕刻之森站’ 為OH56,終點站 ‘強羅’ 則為OH57。

 

從強羅下車後,我們還要再經過一個只有幾分鐘的鐵路旅程,才能到達預訂的酒店。這一段是從強羅搭乘 ‘箱根登山纜車’,這個名稱很容易被人誤以為是鋼索上運行的空中交通工具,實際上它是另一種纜索登山鐵路。1915年開始建造,所有車廂等物資都由瑞士進口,到1921年12月1日通車開業,迄今正好是百年大慶了。

 

 箱根登山纜車

 

這條只有1.2公里長的鐵路綫,全程約為7分鐘。共有六站,每一站都是旅遊勝地,所以將其稱為 ‘觀光專列’ 一點都不誇張。

 

從強羅上車後,依序為 ‘公園下’,  ‘公園上’,  ‘中強羅’, ‘上強羅’ 和 ‘早雲山’ 共六站。我們在 ‘中強羅’ 下車,環境極其安詳,只要步行約三百米,就抵達我們預訂的酒店。

 

這家酒店有西式客房和日式榻榻米的傳統客房。我們選擇了榻榻米,作為享受日本式的 ‘浪漫’。酒店的周圍環境是一幅典雅的農村風光。離酒店約百米的街旁,我們找到了一家小巧玲瓏的日本餐館,只有四張餐桌。店東是一位而立之年的男士,裏外兼顧忙得不亦樂乎。

 

一夜在榻榻米上的睡眠,既舒適又安詳。自離開台灣後,我和榻榻米已經睽違了五十年。早餐後,我們搭乘箱根纜索鐵路下到強羅,再轉登山鐵路,一站路就到達 ‘雕刻之森’。

 

這是一座別開生面的博物館,除了一些室內展覽外,主要是欣賞分佈在庭院中的露天雕塑作品,出自歐美及日本一百多年來重量級藝術家之手,如英國的亨利 .莫爾 Henry Moore (1898-1986) ,早在六十年代,我曾在羅馬對他採訪過,後來在溫哥華的伊莉莎白百年紀念公園中,遠遠地就能辨別出設置在廣場上的莫爾作品。他的聲譽早已遍佈全球。

 筆者夫婦在箱根露天雕刻博物館中英國藝術家亨利.莫爾作品 “家庭成員“ 前留影

 

起初以為最多只有一到兩座他的雕塑作品,想不到在整個花園中,居然有十座之多,不由得由衷敬佩日本在國際藝術文化交流工作上的積極態度。這座博物館中還設置了畢卡索的專館,是歐洲以外與眾不同的展館,除了少數幾幅畫作外,所收藏的三百多幅作品,幾乎都集中在很少人知曉的陶器上,令我大開眼界。

 

  筆者在博物館中畢卡索專館前留影

 

漫步在遼闊的花園中,仰望藍天,環視青山綠水中這些藝術極品,是無上的心靈享受,時間的雜念一掃而空。在接近參觀尾聲時,離出口不遠處,突然發現義大利著名自學成功的雕塑家加科莫.曼祖 (Giacomo Manzu 1908-1991) 的專館。帶著好奇又興奮的心情,進入到館內觀賞。

 

展出的主要作品,是他在1964年為梵蒂岡完成的 ‘死亡之門’ 雕塑的澆鑄模型。他完成這件震驚全球的藝術作品時,我正在梵蒂岡大公會議新聞室工作。曾經在羅馬採訪過他。這件具有歷史性的雕塑是教宗若望二十三世 (Pope John XXIII 1881-1963)委託他設計建造的。遺憾的是教宗在1963年去世,而這件作品在一年後才完成。

 

這件藝術作品是曼祖藝術生涯中最受爭議的一件,主要是其中參雜著藝術家的政治思維。他是義大利共產黨的擁護者,而共產主義和天主教教義是背道而馳的。儘管如此,這座鑲嵌在梵蒂岡聖彼得大堂最左側的前廊大門,之所以被稱為 ‘死亡之門’ 是因為它是在教堂舉行喪禮後的專設出口。

 

在箱根的露天雕塑博物館看到曼祖的專館,不僅是一個額外的驚喜,更加對日本在國際藝術界中吸取不同滋養的精神肅然起敬。雖然展出的只是澆鑄模型,卻反映出日本對各種藝術形式的重視和敬重。事實上曼祖在國際上的地位遠高於在他自己的故土。

 

 博物館展出的瑞典藝術家創作的 “人與飛馬” 氣勢恢弘

 

結束了博物館精彩絕倫的藝術欣賞後,我們重登纜車,回到強羅,期待著在素有 ‘日本的法國式花園’ 內一覽其真面貌。這座花園建於1914年,當時是專為上流社會設計的消閒處所,在強羅高地佔地面積達三萬六千多平方公尺。最早的設計分西方式花園和日本庭園。現在已經合而為一。花園裏的確是花團錦簇,鳥語花香。幽靜中帶有幾分日本式庭園的肅穆。中間的噴泉聊備一格,兩邊各設有咖啡座,還供應日式料理。

 

我們進入左邊的一家,依窗而坐,居高臨下,庭園中的景色盡收眼底。只是那日式的咖啡桌椅感覺上如同小學生上課一般。

 

“強羅花園” 茶室中品茶休閒,窗外背景是園內的噴泉及花壇

 

從強羅搭乘纜車前往 ‘御殿場’ (Gotemba) ,那是為觀光旅客設計的購物中心,卻引不起我們的興趣,因此未作稍片刻的停留,而直接從那裡換乘大巴前往河口湖 (Lake Kawaguchiko),準備欣賞日本的另一個浪漫 ,即聞名全球的富士山。

 

我們預訂的 ‘河口皇后大酒店’,是名副其實的觀賞富士山景色處所。也不知為什麼酒店自動將我們的客房升級到五樓套房。甫一進入,立即被窗外的富士山美景所吸引。放下行李,和妻子佇立在陽臺上,深深地被那雲層飄忽不定的自然風光所震懾。

 

富士山在陽光下一會兒展現出它那優雅的風姿,不一會兒又立即被漂浮的白雲所遮掩。就這樣不停地變化,令我們對次日的富士山之行更添幾分期待。

 

從火車站接我們的酒店擺渡車司機,特地在途中向我們介紹,離酒店不遠處,有一家頗負盛名的餐館價廉物美,而且很有特色。他們秘制的味噌湯底麵條是食客的最愛。按照他的建議我們在傍晚按圖索驥到該餐館,首先被它那古色古香的門面給吸引住了。招牌上書寫的漢字 ‘不動’ 令我們大惑不解。

 

進入餐館後,裡面已經幾乎是高朋滿座。這餐館全名是 ‘Hoto Fudo’,前一字意思是 ‘味噌湯底’ 而後一字翻譯成 ‘風堂’ 也許比 ‘不動’ 更為雅緻。

 

  湖口傳統餐館 “味噌湯華堂” 門首

 

他們的特製蔬菜麵是這次日本浪漫之行的額外收穫,期待著第二天我們旅行中的另一高潮。我們在上午9時50分,搭乘從湖口開往富士山五合目 (第五站) 的巴士,行車五十五分鐘即抵達。這是遊覽富士山的中心點。

 

筆者妻子在富士山五合目的傳統郵筒旁留影

 

為了暢遊五合目,我們先到衛生間如廁洗手,居然見到衛生間有人看守,而且要支付一美元的 ‘入場費’,不由大吃一驚,心忖這似乎不是日本人行事的作風。我抬頭注意到牆上有富士山觀光株式會社的 ‘富士山無水電供應’ 告示,同時靠牆邊的一張高腳桌子上還擺設了印刷說明供遊客取閱。

 

這說明告訴旅客,山上每天要使用的五千公升清水,需要用五輛水車每車運載1000 公升清水上山,整個行程30公里,每天的費用是五萬日圓。

 

另外山上還要使用兩台巨型發電機,二十四小時不停地發電供第五站使用。為此每天需要使用550公升柴油來運轉兩台發電機,每天費用也是五萬日圓。

 

 富士山五合目向遊客展示的山上沒有水電供應的告示

 

所以在遊客使用衛生間時,支付的 ‘入場費’ 一美元,就是這兩項額外開支的唯一收入。我們看到後不禁面面相覷。因為進入到富士山第五站時,每一位旅客都已經支付了20美元的交通費,為什麼當地觀光部門不能技巧地將這筆費用包含在交通費之內,而要大事張揚地在衛生間上做文章,這顯然和大和民族的行事作風相悖。

 

不過一美元也不是什麼大事,就將它看成是旅途中的趣聞吧。我們在 ‘五合目’ 周圍遛達,只感覺到是一片空曠的山區,空氣清新,環境優雅。然而到了出售觀光禮品的購物區時,卻使人聯想起台灣的日月潭,不禁令人懷疑這是否日本的觀光旅遊景點?我們欣賞了遠方的富士山片刻後,即搭車下山,前往附近的 ‘大江公園’ (Oishi Park),去尋找更具風韻的景象了。

 

 大石公園裡的富士山最佳美景

 

這裡是一片欣欣向榮的風光,花海般的薰衣草,迷人的色彩和清香的芬芳引人入勝。我們在湖邊漫步,心情豁然開朗。富士山如同一個巨人巍然佇立在湖畔,和水中的倒影交相輝映,頓時忘記了人間的一切雜念,久久不能割捨離去。

 

  筆者夫婦在大江公園以富士山為背景留影

 

這是我們日本浪漫之旅的終點站,在啟程出發前本計畫搭乘 ‘浪漫特快’ 回新宿。因為已經有了來時的經歷,而且要搭乘 ‘浪漫特快’ 還得轉三次車,前後約需七到八個小時才能抵達新宿再到機場。

 

於是改從湖口到新宿搭乘直達大巴,然後直接在新宿火車站二樓的東京觀光株式會社旁邊,換乘機場大巴,就可直達成田國際空港。前後約四個小時即可。

 

總結這次的日本之旅心得,與其追求那些因西方式名稱而衍生出的虛無縹緲觀光,不如安分守己,遵循日本大和民族的傳統文化,也許更能體會其中的奧妙而享樂無窮。

 

在前往機場的途中,偶爾閉目養神,更不時注視車中的旅客,如同往昔到日本一樣,相遇的是當地人嚴肅生活方式中的幾分樸素。他們的循規蹈矩,彬彬有禮,使我們再一次享受到日本人的平實單純,這是在 ‘浪漫特快’ 中難以找到的氛圍。

 

(2020年11月30日完稿於溫哥華)

 

作者簡介

劉敦仁,出生於上海,幼年時隨父母遷居臺灣,在臺灣修畢大學後,負笈西班牙,專研西班牙文學及世界藝術史,後移居義大利,在梵蒂岡擔任大公會新聞辦公室中文組工作,工作結束後,入羅馬大學研習宗教考古,專題為羅馬的地下古墓。

 

1960年代曾任聯合報駐馬德里及羅馬特派員,撰寫歐洲文化藝術航訊,頗富盛名。 其後因工作需要,移居加拿大,先後在多倫多大學和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繼續西班牙文學研究,隨後在加拿大從事教學工作,並赴英國及上海等地講學逾14年。

 

1978年第一次作大陸之行,此行使他決定放棄教學工作,而轉為文化交流,進行美國、加拿大和大陸之間的教育和文化交流工作迄今。

 

2012年是中華民族建立共和百周年的一年, 他特地邀請了六十餘位辛亥先輩後裔執筆撰文, 並彙編成《民族魂》一書出版。近作外交耆宿劉師舜大使的傳記,是他費時十年的心血結晶。

加入好友
優傳媒 版權所有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著作權與轉載授權 / 合作夥伴 / 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