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美國時代週刊以陳立夫為封面人物 (圖片取自網路)
陳立夫在山河變色的1949年(細讀美國外交檔案中的記錄)
作者/戴萬欽(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博士,曾任淡江大學國際學院院長)
在1949年大陸幾乎完全陷共之前,陳誠乃是蔣中正在軍事上最為倚重的心腹大將,陳果夫及陳立夫昆仲,則為蔣中正長期在黨務領導上的執行長。但陳果夫當時已久為肺疾所苦。
國民政府1949來台後,陳誠擁有蔣中正一人之下的光芒和權炳。而自北伐以來即因為二叔陳英士對蔣中正有提攜之恩,故被重用的陳立夫,則幾乎被迫揮別政治生涯。
陳立夫在民國83年所出版的《成敗之鑒:陳立夫回憶錄》中,只以6頁的篇幅扼要回顧波濤洶湧的1949年。
山河變色的1949年,陳立夫在黨內紛爭、擁戴蔣中正、聯合李宗仁抗共及爭取美國經援等各個方面,究竟抱持過什麼立場及做了何種動作,根據美國的外交解密檔案,可以提供一些參考。
蔣中正在民國38年元月1日發表元旦文告。其中有謂「個人進退出處,絕不縈懷,而一惟國民的公意是從」。
美國司徒雷登大使在1949年元月3日呈國務院的電報中說:他肯定蔣中正的元旦文告,算是既維持尊嚴,又提出願與中共和解。
司徒雷登在電文中硏判,中共因為勝利在望,不會對國民黨的姿態加以妥協的。「中共尤其想一舉完全清除陳立夫的影響力」。
美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右)與蔣中正總統在餐會上。(圖片取自網路)
當時,陳立夫和大哥陳果夫被視為是國民黨內CC派的領導人。陳立夫在孫科出任行政院長時,由立法院副院長轉任行政院政務委員;他後來在閻錫山於6月13日就任行政院長兼國防部長後,仍然續任政務委員。
蔣中正在元月13日晚上曾經和行政院長孫科、行政院副院長兼外交部長吳鐡城、邵力子、張群、張治中及陳立夫晤談。談話的內容,包括引退的問題。
蔣中正其後在元月21日發表正式文告,宣布引退。李宗仁隨即依憲法代行總統職權。
毛澤東則在元月14日便發表「時局聲明」,並於晚間的公開廣播中,提出包括懲治戰犯的「和談8條件」。
司徒雷登在元月15日呈送國務院的電報中說,據悉蔣中正在13日晚間,曾經指示張群、張治中和陳立夫三人,直接和中共接觸。
陳立夫向司徒雷登分析蔣中正引退後的情勢》
接著,司徒雷登在元月21日蔣中正正式宣布引退當天下午,便以電報向國務院報告説:陳立夫該日在和蔣中正會面後,曾經向他及大使館同仁透露,國民政府中央尚未能直接和中共接觸。
依據司徒雷登的電文所言,陳立夫該日並曾向司徒雷登及其他美國大使館人員分析,國民政府未來的情勢發展有如下四種可能:
1. 停火協定讓蔣中正與國民政府能夠控制長江以南地區。但是,陳立夫承認這項可能性,是四種之中最低的。
2. 李宗仁在蔣中正下野後,和中共達成協議而能夠控制長江以南地區。陳立夫承認這種可能性是低的。
3. 蔣中正下野後,由李宗仁和中共協商而組織聯合政府。陳立夫不排除這種情勢,但是覺得可能性低。
4. 國民政府繼續在南京及其他地區抵禦中共,但是最後退守到台灣。陳立夫認為這會是最可能的發展。
司徒雷登在電報中提及,陳立夫對出現美國期待蔣中正下野的證據,表示關切。
陳立夫向他們指出,可以看出美國態度的跡象包括:
1. 美國大幅削減美國駐華軍事顧問團的人員,並且即將完全撤離。
2. 美國拒絕接受國民政府請求介入進行調停。美國甚至在拒絕出面幫忙之前,都未先和蘇聯諮商。
3. 美國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布魯姆(Sol Bloom)公開要求蔣中正下野。
司徒雷登等人面對陳立夫抱怨美國未支持蔣中正及國民政府,則提出以下解釋:
1. 美軍顧問團並未完全撤離,只是因應情勢實際需要而減少人員。
2. 大使館研判美國政府拒絕聯合蘇聯進行調停的基本原因之一為,美國和蘇聯在德國的合作,已經有最不愉快的經驗。「聯合蘇聯介入中國情勢,將會給蘇聯合法的基礎,進行阻礙並破壞;如此在改善中國人民處境的所有努力方面,對中國和美國都是不利的」。
3. 大使館不了解衆議員布魯姆聲明的背景和理由。大使館向陳立夫保證,其已經向華府表明布魯姆的建議,可能會傷害國民政府。大使館向陳立夫說明,相信美國國務院事先不知道布魯姆會發表聲明。
根據該通電報所記錄,陳立夫向司徒雷登等人表示,「他覺得除非美國願意介入,而且實際上接手,否則美國要有效介入中國情勢,可能為時已遲了」。但是,陳立夫仍然說,他希望美國不要「洗手不管」而一走了之。
該通電報又説,陳立夫接著強調:「如果我們不希望一個共黨政權控制中國,而且又聽命於莫斯科,我們便應該支持中國任何抵抗共産主義的力量」。
司徒雷登報告説:「陳立夫顯然在尋求美國作出提供支持的某種承諾。我們相信他代表包括胡適在內的一個小團體的立場,他們是繼續反對和中共妥協的,他們相信沒有蔣中正出面領導,抗共的部隊將會瓦解崩潰。」
他在電報中説明:「我們雖然試圖鼓勵他們繼續抵抗共產黨控制住中國,但是我們仍然審慎地避免作出任何承諾。我們相當清楚地表明,繼續抵抗共黨的經費,以及究竟由哪些人物來領導,完全取決於中國人自己。」
司徒雷登接着註記説,在他們和陳立夫晤談之際,行政院副院長兼外交部長吳鐡城對澳洲駐華大使透露,中央政府將會在2月1日前,便遷移到廣州。
後來,行政院在2月5日正式在廣州開始辦公。李宗仁則是在元月20日便前往廣州,和孫科及吳鐡城等人會商和平問題。
司徒雷登在元月28日以電報向國務院報告,中共陝北廣播電台於元月27日強調,毛澤東8項和平條件,就是中共的正式政策。該電台指出,李宗仁政府最能證明其和談誠意的方法,便是遵從毛澤東的第1項條件,立即逮捕並審判包括蔣中正、宋子文、陳立夫和何應欽等主要戰犯。
司徒雷登説:「我們將觀察這項廣播內容,是否已經強化了研判中共在目前階段中並不是希望以談判達到和平的證據。」他說美國大使館將注意中共的用意,根本是在逼迫國民政府無條件投降。
他2月1日在呈報國務院的電文中又說,中共陝北廣播電台1月29日,又重申要求國民政府逮捕43名戰犯,其中包括蔣中正、宋子文、陳誠、何應欽、陳果夫、陳立夫、吳國楨、王世杰和湯恩伯。
陳立夫及其回憶錄"成敗之鑑" (圖片取自網路)
另一方面,國民政府外交部美洲司司長陳岱礎,在2月初曾經再度接觸在廣州的美國大使館公使克拉克,希望克拉克能夠非正式地和在廣州的一些政治團體的人物會面。陳岱礎説,因為他們的印象是,美國已經無意幫忙對抗中共了,甚至準備承認中共政權了。
克拉克在2月9日以電報向國務院報告説:他在離開南京之前和陳立夫談話後,便認為美國駐華人員和國民黨內一些團體進行非正式晤談,將能夠鼓勵一些自由派人士抗共,是符合美國利益的。克拉克表示他期盼國務院能夠快速給予指示。
陳立夫對克拉克說和平談判是一場鬧劇》
陳立夫在2月20日代表蔣中正出席戴季陶的喪禮祭拜。他打電話邀請克拉克公使會面。陳立夫說,戴季陶的死因是,服用安眠藥過量,他不相信戴季陶會是自殺。
陳立夫也向克拉克表示,他有興趣注意北大西洋公約的談判進展。他詢問克拉克説,在太平洋地區是否便不能夠有類似的安排?克拉克答以情況是不同的。
克拉克在2月21日呈送國務院的電報中又説,陳立夫接著提出真正想問的問題,即「我們的對華政策是否仍未改變」。克拉克回答説,確實並未改變,並且重申美國對國民政府未能妥善運用美國先前所提供的援助,感到失望。
陳立夫也説及,他想了解英國顯然在中國問題上採取中立態度的幕後原因。
關於和平談判的進展,陳立夫則認為是一場鬧劇。陳立夫說:赴北平的和平代表團的任務,乃是和中共商定和平談判的地點和時間。李宗仁代總統係同意可以將毛澤東的8項條件,作為談判的基礎。陳立夫接著説,他相信,邵力子去過石家莊見了毛澤東,但是迄無報告送回。
陳立夫又説:李宗仁和孫科之間,並無真正的歧見。李宗仁自己留在南京,而孫科則以領導南遷到廣州的內閣協助政務。如果主要的部長能夠撥出時間,在南京和廣州兩地之間奔波坐鎮領導部務,問題便能夠改善。
陳立夫説明李宗仁留在南京,是為了指揮和談問題。行政院是元月26日在李宗仁批准下,方決定遷移到廣州上班。
「陳立夫相信蔣中正在近期之內不會復位。蔣中正在奉化見客不多。根據陳立夫的説法,蔣中正並未干預李宗仁的活動」。克拉克在電報中如此報告。
筆者查對蔣中正日記中的記載,陳立夫在元月27日至2月9日期間,是在溪口看望陪伴他。
克拉克接著寫下 :「當然是效忠於蔣中正的陳立夫,堅定地説,當和平談判失敗時,每一位人士都必須支持李宗仁作為領導人。」
陳立夫又向克拉克說:「有兩件事情是必須做的。其一是我們不是共產黨的人士,必須緊密團結在一起,我們必須設法讓李宗仁和孫科目前的合作,繼續下去。」
李宗仁和陳立夫之間的猜忌》
到了4月21日,陳立夫在廣州對克拉克説:在廣州的國民黨中央執行會於前一天晚上決定,和南京中央政府一致拒絕接受中共提出的和談條件。
克拉克在電報報告中説:陳立夫表示,據他個人所理解,蔣中正將繼續全力支持李宗仁,而無意在目前自己重掌職權。
陳立夫並且向克拉克請求協助促成美國給予國民政府進一步援助。陳立夫對國民黨團結抗共表示樂觀,並且說如果美國提供援助,國民黨將會回報的。
接著,克拉克在4月28日以電報向國務院報告,立法院長童冠賢於當日將率家屬離開廣州到海外去。
傾向支持李宗仁的童冠賢對克拉克抱怨説,立法院將在5月6日開議,而CC派將會控制住立法院,屆時他即使留在廣州,也可能會失去院長職位。
童冠賢證實媒體所報導國民黨將設立最高階的決策單位「中央非常委員會」。他透露其成員將包括李宗仁、孫科、吳鐵城、陳立夫和五院院長。而其目的在促成李宗仁與蔣中正更為密切合作。
然而,童冠賢卻研判情勢乃是無可救藥。雖然情勢需要團結,但是他認為國民黨卻會更為分裂。「他相信李宗仁不會如CC派所期待般被中央非常委員會所愚弄。童冠賢相信:李宗仁是認真的。如果包括台灣在內的整個中國反共地區,不能夠承認他的權威,他便會退回廣西,或者出國」。克拉克如上呈報童冠賢的看法。
到了4月30日,克拉克在桂林和李宗仁晤談了4個多小時。他在5月1日由廣州以電報向國務院提出報告。
「我相信李宗仁是認真的。他決心向蔣中正攤牌,而且認為他會成功。我在桂林時,張發奎和何應欽的代表都在那裏。李宗仁説:他們帶來廣州將領和何應欽之間的協議,即必須一舉徹底將蔣中正自舞台逼退。蔣中正一下台,CC派自然就消失落幕,而李宗仁的權威,便能夠有效施行。」克拉克的記述如上。
李宗仁4月30日並且對克拉克説:蔣中正即將到廈門。蔣中正在杭州會面時,曾經說過要成立11人決策委員會。李宗仁又提及邱昌渭曾經向陳立夫説過:「你可以對蔣中正說,他可能覺得自己可以扮演慈禧太后,但是他可以確定李宗仁不會作他的光緒皇帝。」
到了5月17日,克拉克發送電報,向國務院報告陳立夫對於蔣李兩人合作可能性的看法。
陳立夫對克拉克說,李宗仁展現的抗共決心不足。克拉克如下記錄:「李宗仁應該以公開有力的聲明表達抗共的決心。如此CC派才可能相信他。陳立夫認為蔣中正或是李宗仁,都無法獨自挽救時局。」
次日,克拉克另向國務院報告,李宗仁的親信邱昌渭對他批評蔣中正和陳立夫及CC派。邱昌渭抨擊蔣中正不守承諾。邱昌渭説:「李宗仁將會清算包括孫科、吳鐵城和陳立夫在內的所有政府中腐敗分子。」
辭卸上海市長職務後赴台灣的吳國楨,在7月18日向美國駐台北代理總領事愛格表示,他預料國民黨在廣州陷共後,會理解到必須徹底揚棄舊制度。他希望福州、廈門和汕頭能夠守住。
愛格在該日呈報國務院的電文中,引述吳國楨批評説:「孫科和陳立夫等舊力量不願意退出。但是他相信情勢將極度困頓,政府會進行整頓。」
而次日,美國新任駐台北總領事麥克唐納,抵達台北任所。
陳立夫仍希望蔣李能和解而聯手抗共》
克拉克在5月23日自廣州發出電報,向國務院報告李宗仁以聲明譴責中共。克拉克也報告他對李宗仁在宣布決心抗共到底之後和蔣中正未來關係發展的研判。
克拉克説,他們所接觸的國民黨要員,多相信李宗仁和蔣中正在一周之內便可能會面,而展開團結對抗中共部隊南下。
克拉克指出:「然而,陳立夫坦率地承認,李宗仁的聲明基本上不會帶來改變。陳立夫說,蔣中正並不信賴李宗仁會堅決抵抗中共,因此李宗仁的聲明,不會改變狀況。」
然而,陳立夫仍然表示希望李宗仁和蔣中正兩人能有一些安排,而確保李宗仁不會和中共訂定和平協議。
陳立夫期待國民黨能夠設立新的決策委員會。希望如此能夠讓蔣中正以國民黨總裁的身份,在和李宗仁一起制定政策之後,交由李宗仁負責政策的執行。陳立夫説,閻錫山因為是李宗仁派系要員和蔣中正都能夠接受的人物,所以將能夠擔任李蔣兩人之間的意見溝通特使。
克拉克在電文中就陳立夫的見解,而提出他自己的分析為:「我不認為,李宗仁的聲明會改變情勢。彼此之間的猜忌已經根深蒂固,不是任何一紙聲明所能去除的⋯⋯但是,李宗仁似乎不再如先前般堅決要求,如果未能擁有完整權力,便要拒絕承負責任。」
克拉克在電文結尾中強調:「雖然這樣的最高階決策委員會可能帶來團結的表象,我仍然擔心自私的利益太強,而無法出現真實的團結行動。」
克拉克在同日以另一份電報向國務院報告説,他利用和陳立夫談話的機會,請求陳立夫進言讓國軍不要炸毀上海的公共設施。他説,陳立夫同意會作若干努力,而「其實我自上海總領事館5月18日呈遞國務院的電文知道,問題可能已經解決了」。
陳立夫看甘介侯赴美國》
克拉克在6月14日又以電報向國務院報告他和陳立夫就國民黨內情勢的談話。
他説,陳立夫在談話中主動詢問有關李宗仁想派甘介侯作為代表赴美國的問題。陳立夫的態度,「顯示希望其使命失敗」。「整個談話中,陳立夫顯然表露他認為CC派和李宗仁之間的嫌隙,是仍然不能夠彌合的」。
陳立夫在談話中證實,國民黨將以中央非常委員會,來替代先前已經無法運作的中央政治委員會。
陳立夫表示,蔣中正將出任新委員會的主席,李宗仁預定將是副主席,而孫科因為是中央政治委員會的副主席,所以仍然可能在他有意願時,出任第二副主席。
「陳立夫堅稱李宗仁最後已經同意這樣的安排,如此等於是李宗仁默認蔣中正可以繼續介入政府的運作。陳立夫並且説,蔣中正承諾如果真的有需要,他會親臨廣州···.··但是,陳立夫並不認為蔣中正會親自到廣州。」克拉克在電文中如此報告。
陳立夫並不能確定閻錫山和李宗仁可否融洽共事。但是,他向克拉克説:「我們首先必須要團結,接著要贏得勝利,其後便要處理經濟問題。」
陳立夫也透露,政府宣布任命胡適為外交部長,也發出多封電報,但是胡適一直未回覆。
後來,中央非常委員會於7月16日在廣州召開。包括蔣中正、李宗仁、孫科、何應欽、閻錫山、張群和陳立夫等12位委員之中,只有居正1人未到會。
陳立夫再向克拉克遊説美國經濟援助》
陳立夫於7月22日,仍在廣州向克拉克遊説,要求美國提供經濟援助。克拉克在當天呈報給國務院的電文中説,陳立夫在超過兩個鐘頭的談話中,一再堅持美國要先提供經濟援助,國民政府才能獲得軍事勝利。克拉克對此「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則力持相反的看法。
克拉克報告說,陳立夫對蔣中正將抵廣州,甚為振奮,而認為國民黨的列車,可以因此而重上軌道。
陳立夫堅持認為,固然李宗仁和蔣中正之間的歧見並未清除,李宗仁的態度已經緩和,而準備和蔣中正全力合作。
陳立夫認為,李宗仁接受勸言而不再堅持白崇禧必須擔任國防部長,便是合作精神的跡象。
克拉克在電文中記錄陳立夫對蔣中正思慮的說明為:「蔣中正認為白崇禧須被倚仗的才幹為,指揮他麾下的部隊。其他的指揮官,因為不熟悉白崇禧的才能,可能不會信賴他如果擔任國防部長後的判斷處置。」
陳立夫表示,他很注意杜魯門總統7月19日在芝加哥以「輿論和美國外交政策」為題目的講演,也喜歡艾其遜國務卿在7月13日記者會中就遠東協定問題的陳述。
克拉克在報告結尾時說:陳立夫重複説明,他曾經向蔣中正堅持表示國民政府在期待獲得美國援助之前,必須自己先展示有能力有所作為。但是,陳立夫卻仍然一再來回表示,希望美國作某種重新考慮,而至少提供一些能夠發揮穩定作用的貸款,或是贈與。
結語》
已經故世多年的立法院前院長梁肅戎,曾經在談話中,道及他如何受到陳立夫一再地照應和李登輝的提拔。梁肅戎說,他固然批評李登輝的統獨立場,但是論私情,他是感謝李登輝提名他登上立法院長職位的。
陳立夫百歲之際,仍然專程赴紐約向蔣宋美齡慶賀百歳壽辰。陳立夫當年被迫黯然離台灣遠赴美國定居,是否單純只是因為原曾表示不願接替魏道明擔任台灣省主席的行政院長陳誠相逼,仍然待現代史專家推敲。
陳立夫晚年在文化、教育及醫學上所從事的社會服務成就,確定更加受到各方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