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的異形將使今後疫情的狀態更加混沌,我們不能再用過份簡單的思维去面對複雜多變的新世界。(圖片取自網路)
站高、看透和想遠一些
作者/黃丙喜(國家公益發展協進會理事長)
2021年,大家當然期待新冠疫情遠離,從此國泰民安;然而,世間的事愈來愈複雜多元,也愈來愈捉摸不定,需要我們站高、看透和想遠一些,才能在多變的環境中理出平順的心情。
21世纪的新常態是非線性發展,去年至今襲捲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就是例子。原本大家以為疫情開始下降了,没想到它居然突變,讓世界疫情又轉為嚴重,原有的防疫和疫苗步調因此重新部署。
怎麼辨怎麼辦?看看當前轉變愈来愈快,也愈来愈複雜的世界,深切地感受到,我們真的得在系统動態的時間、空間、系统和人,這四個單獨也交互的矩陣中,去衡量它的變動、挑戰、危機和機會了。
時間是甚麼呢?時間有線性發展的延續,也有非線性發展的斷裂和突變。要看過去、現在,也要能放眼未來。台灣這次所受到的疫情衝擊較小,過去廿年間腸病毒、SARS、H1N1的處置經驗立了大功。
空間呢?不能只是見樹不見林,掛一漏萬,或用螞蟻的平面視角看世界,瞎子摸象;更重要的是,不能只會在樹下萌想,放言高論,卻不知或不敢付諸行動。國家隊的立即行動和全民配合功不可沒。
系统呢?系统是一個生態,彼此存在著正、負、相生、相倚、相斥的多元相互關係。經濟發展、環境保護、食品安全、國際貿易本來就不是完全對立的事。今日和未來的世界將愈来愈不只具有單纯或獨立的機械化或物理化特性,我們必須要從混沌的世界中去發現規律和不規律兼具的新秩序。
人呢?感知認知心理和行為經濟是現代經理人的必修課。人有七情六慾,其中有自利,也能不自利;有自欺的盲點,也能有自知之明。不能或忘的是,理性並非人的決策常態,在政治、社會和經濟的領域存在著非常多的選擇和決策的陷阱,经理人要學習如何用理性去管理非理性。
前衛福部長楊志良說:「防疫是門科學,要從數據看出現象和找出政策。」防疫是危機處理,它了解病毒结構、傳染路徑、傳染力、致死率之後,就必須從「時」、「地」和「人」來分析它的流行病學特性,才能知道如何採取防治措施。
新冠病毒的異形將使今後疫情的狀態更加混沌和混亂,而各種病毒持續重组,也將為危險的新興病原體製造絕佳的現身機會。臨牀病狀剖析是查看疫情必要的歷程,而感染機制是新冠病毒的超级鑰匙,對它追溯、分析、缉拿和解構,洞察病毒特性,進而進行防疫連線,才是正確的策略。
值得大家反思的是,經濟成長和環境生態的平衡是今後世界不容再忽視的問題。新冠疫情事實上正改變著人類的生活和工作的活動型態,也更新了世界的產業和商業模式。我們不能再用過份簡單的思维去面對複雜多變的新世界了。
作者簡介
黃丙喜,筆耕公共政策三十年,期許為國泰民安增動力,為社會公義添喉舌。
出身新聞媒體,而後轉任台灣大型和跨國企業,赴美獲管理學博士,先後在南洋理工大學、芬蘭厄爾托大學和台灣科技大學教授IMBA和EMBA學程,並任國發會、經濟部、衛福部等政府機構專案顧問,負責政策前瞻、國會溝通和危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