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倫社會住宅租金4萬,講得清楚,但聽不明白 ? (圖片取自網路)
講的人講得完整 聽的人只聽一半
作者/黃丙喜(國家公益發展協進會理事長)
人生最大的寃屈之一是,道理説得很明白,但是,別人非但裝作聽不懂,還斷章取義刻意扭曲。這種感受套句白話叫做「挨悶棍」。藍不疼、绿不愛的台北市長柯文哲最近應該特別能够體會這種無奈。
柯P自從成立民衆黨又兼了黨主席之後,「無心市政」、「腳踏兩條船」之類的標籤就開始貼滿他身上。奇怪了!蔡總统不是也兼民進黨主席嗎?馬總统、陳總统也都兼過黨主席呀!
至於亂箭,從他說出「自然準備」競選2024總统之後,蔡政府不只經常给他小鞋穿,民進黨籍的民代們衹要逮到一點機會,就揪衆對他抹色開搶,更是家常便飯。
明倫社會住宅就是個例子。他没有在第一時間出面說明,固然該打屁股;可是,他後來公開說得够清楚了,而且是用對話的方式來解釋,對不起,民代還是揪著單點不放,你說你的,我講我的。哪管它從民衆的参加中籤率只有5%來說,社會的参与度和認同度並不差。其實,明倫社宅是台北市府参照過去社宅的缺失與荷蘭社宅的優點,並加入綠色建築和多功能社區的特色而成;在住户選擇上還考量到中低收入的不同級距,也纳入社會補貼機制。不能只從單點的4萬元租金來衡量它的價值。
柯市長在記者會上開宗明義說,明倫社區不能與「社會住宅」劃上等號。台北市興建的應該是「公共住宅」,不宜直接將明倫社區稱為「社會住宅」。
台北市政府對明倫社宅的定義是:公共住宅+分級租金補貼 = 可負擔的社會住宅。
清楚了,台北市府對它是都發局負責的規劃、建築,加上社會局的分級租金補貼。分級租金補貼是「對人不對屋」,「公共住宅租金」係依照應攤提的成本,再搭配家庭所得及家庭成員人數之差異性,給予3,000元至11,000元不等之租金補貼,才是租屋者實際負擔的「社會住宅租金」。所以,表面上看到的租金是4萬,實際上承租者可能只要付2萬9千元。
台北市府的設計立意是,讓不同條件的家庭即使住在相同的房子,若搭配分級租金補貼制度,就能享有差異化的租金負擔。新的制度遭受反彈難免,但一些民代和部份媒體還是抓著單邊猛打,顯示台灣民主政治存在着通病,這個通病隨著政治立場的不同,愈來愈瘋狂。難怪網路流行說台灣的民主是「瘋狂民主」。
居住正義的三個途徑是興建社會住宅、分级租金補貼和房屋税制的規劃,應該兼籌並顧。市場存在的不是只有價格,還有更高的價值。奈何,世間的真理因為人性的刻意不同,常有講得清楚,但聽不明白的時刻。
作者簡介
黃丙喜,筆耕公共政策三十年,期許為國泰民安增動力,為社會公義添喉舌。
出身新聞媒體,而後轉任台灣大型和跨國企業,赴美獲管理學博士,先後在南洋理工大學、芬蘭厄爾托大學和台灣科技大學教授IMBA和EMBA學程,並任國發會、經濟部、衛福部等政府機構專案顧問,負責政策前瞻、國會溝通和危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