砲擊40多天後毛澤東決採絞索政策,鬆緊自如,以免兩岸完全分立。(圖片取自網路)
台海第二次危機始末 (4)
作者/齊茂吉 (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兼任教授)
9月29日凌晨返回北京的毛澤東,隨即約見周恩來,告知有關金馬問題的重大決策。巧合的是,同一天,蔣介石在台北舉行的中外記者招待會上,強調:「有金馬才能有台灣,沒有金馬就沒有台灣。」美東時間30日,杜勒斯在記者會中批評,在金馬部署大量軍隊是不明智的和不謹慎的;此外針對記者提問,如果中共作出某些讓步時,那麽美國的對台政策是否會有所改變時,杜氏表示:「我們的政策也會隨之改變。」緊接著在10月1日那天,蔣介石在高雄接見美聯社記者,針對杜勒斯的談話,明白表示不能置信;蔣重申堅守金馬外島的決心。蔣、杜之間的矛盾枱面化,主要就是在金馬撤軍問題上,引起了毛的高度重視。
蓄意兩個中國,蔣美立場迥異
10月3日,毛澤東在中南海頣年堂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分析討論杜勒斯的談話。毛説:「對於杜勒斯的政策,我們同蔣介石有共同點,都反對兩個中國。蔣介石是不願撤出金、馬的,我們也不是非登陸金、馬不可。可以設想,讓金、馬留在蔣介石手裡如何?這樣做的好處是:金、馬離大陸很近,我們可以通過這裡同國民黨保持接觸,什麽時候需要就什麽時候打炮,什麽時候需要緊張一點就把絞索拉緊一點,什麽時候需要緩和一下就把絞索放鬆一下,不死不活地吊在那裡,可以作為對付美國人的一個手段。」毛的這番講話一錘定音,絞索政策正式登場。毛最後説:「方針已定,還是打而不登,斷而不死。」
值得注意的是,10月3日這天,曹聚仁以《南洋商報》駐香港記者郭宗羲為名,發出了專訊,5日登出了獨家新聞,有關10月6日中共停止砲擊金門七天的決定。顯示,在3日之前,曹應已獲得來自周恩來的通報,並已將此一重要訊息轉給了蔣氏父子。緊接著在5日那天,毛下令國防部長彭德懷、總參謀長黃克誠:「不管有無美機美艦護航,十月六、七日兩日,我軍一炮不發;敵方向我炮擊,我也一炮不還。偃旗息鼓,觀察兩天,再作道理。空軍必須防衛,但不出海。」當天晚上,毛挑燈夜戰,親自執筆起草「告台灣同胞書」,隔天以國防部長彭德懷的名義發佈,稱:「為了人道主義,我已命令福建前線,從十月六日起,暫以七天為期,停止炮擊,你們可以充分地自由地輸送供應品,但以沒有美國人護航為條件。如有護航,不在此例。」台海二次危機發展至此,開始降溫。
10月6日當天,蔣介石記曰:「停止砲擊七日之消息乃在意料之中」,蔣應已事前獲知此一訊息。然而蔣對解放軍停止砲擊一事,存有疑慮,他認為中共目的是離間與美關係,所以6日當天,他接見美軍恊防司令史慕德,堅決要求美軍不可退出護航。然8日,美國國務院宣佈暫停為國軍護航,緩和局面,希望促成兩國大使級會談能有實質性的進展。
接著在10月9日那天,蔣介石主持作戰會談,聽取陸軍總司令彭孟緝上將視察金門及運補計畫的報告,記曰:「四日來至本日,已裝載一萬噸,大部運到金門為慰。」這也是解放軍砲轟金門四十多天後,國軍海軍首次順利大規模運補金門,關鍵在於福建前線地面砲兵群均已奉令停止砲擊。
金門處境艱困,中共垂手可得
在金門遭到砲擊封鎖期間,國軍除出動運輸機運補外,也出動了俗稱「水鴨子」(LVT)的兩棲履帶車搶攤料羅灣,但也無法達到預訂的運輸量。10月11日,蔣介石記曰:「每月為二萬五千噸之運量,以上月運二千噸耳。」換句話説,9月份的運輸量只有預計目標量的10%不到。
無可置疑,金門守軍的處境相當艱困,9月12日,蔣介石記曰:「金門被共匪砲擊封鎖已足有三週之久,前方油料至二日即告用盡,如再經一週,則存糧動用,士氣低落,必將日甚一日。如下週再不能打破共匪封鎖,則我已至生死最後關頭,……」另在10月8日郝柏村的日記亦可見一斑。當天下午郝赴金防部公幹,晚飯後與司令官胡璉談到,停火7日期滿後中共的可能行動。當時,胡璉説:「天下沒有這樣的怪事,綁匪將事主已勒得垂危,而又放鬆繩子泡杯牛奶,給事主吃幾塊餅乾後再勒。」胡璉使用「垂危」兩個字,應非危言聳聽之辭。1位當時在金門當連長,後升為少將的高級軍官,告訴筆者説,金門已被轟垮了。可是,在國軍出版的相關文獻專輯中,却看不到類似的口述或專文,幾乎是全面肯定國軍士氣高昂,官兵抱定與島共存亡的決心。
至於時任福州軍區副參謀長石一辰,在央視的《國家記憶》中接受訪談時透露,他曾派1名偵察兵潛入大、小金門地區,結果上岸後未見守軍哨兵,防務鬆懈,守軍士氣低落。葉飛在回憶錄中説,當時只要解放軍登陸金門,垂手可得。當地面砲兵停火之際,10月10日,國共空軍再度爆發大規模空戰。當時美空軍出動12架戰機,飛至金門上空助陣,福州軍區空軍司令員聶鳳智中將拿起話筒,以明語直接下令空中的飛行員,只要美機進犯大陸領空,幹掉!然美機未飛入大陸挑釁,始終未發一槍一砲。在這次空戰中,解放軍空軍飛行員杜鳳瑞擊落國軍飛行員張廼軍少尉,國軍渲染張廼軍駕駛F86奮不顧身,迎頭撞上MIG17,壯烈成仁,台灣方面大肆宣傳,以鼓舞軍心士氣。為了揭穿此一神話,1959年6月30日,解放軍將張廼軍釋回金門。
雖然國共空軍殺得難分難解;但是對於毛澤東來説,這已無關緊要,大局已定。10月13日,毛又以彭德懷名義,下令福建前線官兵:「金門炮擊,從本日起,再停兩個星期,……並使金門軍民同胞得到充分補給,……以利他們固守。」並且再度重申:「金門海域,美國人不得護航。如有護航,立即開炮。切切此令!」
絞索政策主導,老毛放過金馬
毛澤東決定採取讓金馬留在蔣介石的手中的絞索政策,美國已是主要敵人,蔣則是次要敵人。基於聯合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的統戰考慮,善於利用矛盾的毛趁機見縫插針,離間美、蔣關係,以擴大美、蔣矛盾。在金馬問題上,毛終於與蔣產生共識。13日當天,毛起草的「再告台灣同胞書」稿中反應了這種思維:「自從美帝國主義佔據台灣以來,形勢已經改變了。美帝國主義成了我們的共同敵人。國民黨已經不是我們的共同敵人。我們和你們還是敵對的,但這種敵對,較之民族矛盾,已經降到第二位。」
中共對台政策工作重點開始轉變,17日周恩來審定的對美鬥爭的通知中說:「我們現在的一切做法,都是為了擴大美蔣矛盾,並且利用蔣不肯撤出金、馬,來拖住美國。我們寧可使台、澎、金馬多留在蔣手上一個時期,絶不能讓美國拿去。」值此之際,曹聚仁再訪北京。且看下回分解。